- 相關推薦
舉杯邀明月全詩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舉杯邀明月全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舉杯邀明月是出自《月下獨酌四首·其一》的名句。
【全詩如下】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唐代)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譯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哪里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亮和身影,我應及時行樂,趁著完美的春光。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結為忘年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詩意】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注釋】
、抛茫猴嬀啤*氉茫阂粋人飲酒。
、崎g:一作“下”,一作“前”。
、菬o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保何遗e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杉龋呵。不解飲:不會喝酒。
、释剑和饺唬装椎。徒:空。
、藢ⅲ汉汀
、碳按海撼弥汗饷髅闹畷r。
、驮屡腔玻好髟码S我來回移動。
、斡傲銇y: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⑾交歡:一起歡樂。
⑿無情游:忘卻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定。邈:遠。云漢:銀河,泛指天空。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但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籟,所以一向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主角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但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保ㄌ諠擄嬀圃娦颍┻@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xiāng)了,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后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但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于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名家點評
其一
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古無此奇(“對影”句下)。劉云:凡情俗態(tài)終以此,安得不為改觀(末句下)?
鐘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奇想,曠想。鐘云:放言只中無人。
沈德潛《唐詩別裁》: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
李家瑞《停云閣詩話》:李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陶潛云:“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舉杯”四句下)。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飲情之奇。于孤寂時,覓此伴侶,更不須下酒物。且一嘆一解,若遠若近,開開闔闔,極無情,極有情。如此相期,世間豈復有可“相親”者耶?
作者簡介
李白像[8]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舉杯邀明月全詩】相關文章:
空山新雨后全詩12-24
大江東去全詩12-24
問世間情為何物全詩12-25
接天蓮葉無窮碧全詩08-04
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詩10-26
離離原上草全詩07-18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詩12-24
千里共嬋娟全詩09-01
近水樓臺先得月全詩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