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特有的風俗習慣,蒙古族也不例外,他們居住在蒙古包中,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有獻哈達、遞鼻煙壺的習俗,遇到來客,總是熱情的問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歡迎閱讀!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
蒙古族基本習俗-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jié)。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理解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理解敬酒。理解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jié)。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tǒng)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谷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tǒng)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理解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蒙古族基本習俗-敬神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jù)《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龕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則掛之于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龕前。
蒙古族基本習俗-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瓦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jié)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qū)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必須的規(guī)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jié)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蒙古族基本習俗-尊老愛幼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透過,不坐其上位,未經(jīng)允許不要與老人并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蒙古族基本習俗-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數(shù)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shù)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向流傳到此刻。
蒙古族基本習俗-婚禮
婚禮是蒙古族為孩子成家立業(yè)而操辦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槎Y(蒙語稱“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長輩選定良辰吉日,隆重舉行的結婚慶典。牧區(qū)婚禮一般持續(xù)三四天。
到了娶親這天,男方家要舉行一個宴會,送娶親隊伍上路,娶親隊伍一般都是夜間或天亮前出發(fā),也有白天出發(fā)的,根據(jù)新娘家的路途遠近而定。草原的夜晚總是寧靜的、空曠的,本來就稀少的村落顯得更為分散和遙遠。為了驅(qū)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開嗓門,一路奔馳,一路高歌……
新娘上接親車之前,要舉行告別儀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結束后,新娘不能主動上車,而是哭著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時,祝頌人前來用詩歌的形式勸告新娘。
母親端過一碗鮮奶,一邊安慰一邊讓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點兒,表示姑娘給娘家留口福。這時新郎過來把新娘推進大蓬車里,接送新娘的隊伍離新郎家不遠時,便要停要下來休息。這時新郎和伴郎先回去報信,然后新郎換騎快馬,領著迎親人馬前來迎接。
蒙古族婚禮是詩歌更是戲劇。參演的不僅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親,而是整個民族。我們能夠透過熱鬧搞笑、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jié)儀式,感知一個富于游戲精神的民族靈魂。與各民族婚禮比,蒙古族婚禮所不同的是重禮不重財。禮是禮路、規(guī)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滿戲劇性和虛擬的問答,洋溢著種種詩意和浪漫氣息。精神生活絕對大于物質(zhì)生活,或者說把生活藝術化了。似乎整個民族還停留在可愛的童年。在舉行婚禮時又擬乎回到古代,把這
個民族的傳說、歷史,一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習俗又重演了一遍。許多民族昨日已消失的淳樸古俗,這個民族這天還完整保留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十分隆重、熱鬧。牧區(qū)的婚俗更有特色,娶親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馬車,先繞蒙古包轉(zhuǎn)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旺火,理解火神的洗禮,表示感情的純真、堅貞不渝和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再梳頭改裝;檠缟蠑[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獻哈達、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蒙古族基本習俗-服裝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qū)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qū)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cè)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qū)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qū)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nèi)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制成,外邊飾皮子或?qū)肿尤境勺暇G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zhì),男女都能夠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
,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qū)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nóng)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fā)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fā)根,發(fā)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fā)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布缣宦缎夭。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比較強烈。內(nèi)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jié)褓N于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基本習俗-舞蹈
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qū)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tǒng)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jié)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人數(shù)不限,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載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
安代蒙古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群眾舞形式的演變和發(fā)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里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構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后廣大舞蹈工作者透過搜集、整理、改編、創(chuàng)新,使古老的安代發(fā)展為反映生活,表現(xiàn)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群眾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yōu)美,氣質(zhì)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fā)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jié)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shù)、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guī)律之后,舞者現(xiàn)場即興發(fā)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xiàn)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zhuǎn)圈打擊地面蹲轉(zhuǎn);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后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后退,或各種轉(zhuǎn)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wěn)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簡單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蒙古族基本習俗-節(jié)日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jié)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內(nèi)含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jié)日的時間與春節(jié)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jié)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jié)”。節(jié)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jié)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圣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資料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資料,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jié),是云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那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學會了建筑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jīng)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nóng)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jié)。節(jié)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里來歡度節(jié)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xiàn)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shù)蒙古族已但是燃燈節(jié);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jié)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jié)日后,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這些農(nóng)活后,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2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東亞地區(qū)的一個傳統(tǒng)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那么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之后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芒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xiàn)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lián)系。
此刻草原旅游很是盛行,越來越多的人想去大草原上看一看,那么大草原的主人,蒙古族的風俗是務必了解的,那么蒙古族的風俗習慣都有有哪些方面呢?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之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保ò埠茫S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期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必須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之禁忌習俗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持續(xù)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之生活風俗
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睗M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3
1、禮儀
①問候:蒙古族人熱情好客,不論是面對熟客還是生客,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的意思),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類似維吾爾族的風俗),請客人進蒙古包;
、讷I哈達:在蒙古族,經(jīng)常會看到獻哈達的場面,這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收到過哈達的朋友,如果不知道怎么用,可以參考哈達不要了如何處理;
③遞鼻煙壺:在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中,還有一個遞鼻煙壺不可忽視,它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2、飲食
與中國漢族主食為米飯和面食不同,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蒙古族人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3、居住
說到蒙古族的風俗習慣,蒙古包不得不說,這是蒙古族人的住所,呈圓形尖頂。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里面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4、婚禮
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有特有的婚禮風俗,蒙古族也不例外,他們有刁帽子(也稱搶帽子)的風俗: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4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jié)。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jié)。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tǒng)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谷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tǒng)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瓦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jié)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qū)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guī)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jié)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蒙古族作文03-06
蒙古族作文[優(yōu)秀]11-15
《認識蒙古族》大班教案10-07
介紹蒙古族的作文500字06-07
蒙古族作文10篇(精華)09-15
風俗習慣的作文01-02
風俗習慣作文11-18
白族的風俗習慣10-06
侗族的風俗習慣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