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后反思范文
我在做《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的教學設(shè)計的時候,就預(yù)設(shè)到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比較淺,我預(yù)設(shè)的有這樣幾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誰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他們怎么想的?他們在想什么?
教學設(shè)計中,我按照以往的流程設(shè)計為:圍繞課題提問——教師板書問題——獨立閱讀,圈點批畫,尋找答案,不能解答的留待組內(nèi)解決——小組內(nèi)分享自己的收獲和困惑——小組內(nèi)解疑答惑——小組分享。
在授課前楊靜老師給了我一個建議:獨立閱讀后,圍繞課題提出來的問題基本上都能解決,所以不用小組分享,這樣可以省時高效。
在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和我當初預(yù)設(shè)的差不多的問題,共五個,分別是:誰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為什么要想別人沒想到的?想的什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怎么想的?
面對這些問題,我應(yīng)該如何處理?
當時,我誤解了楊靜老師的建議,于是待學生獨立閱讀完成后,我提出了:閱讀課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疑問嗎?
學生當時沒反應(yīng)過來。有的孩子提出的問題是:這三個徒弟畫的是什么?我當時聽了這個問題,覺得這個孩子還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所以反復問她:是不是讀了課文你還是不知道答案?孩子搖頭。看來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踴躍性太大,孩子沒有反應(yīng)過來。
當我很費力地將話題引到核心問題后,小組合作學習,這時,很顯然,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話題不聚焦,所以學生討論一是不充分,二是沒有際解決問題。
問題的質(zhì)量決定分享的質(zhì)量,所以分享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上課前,我最擔心的就是我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沒有把握,也就是我對問題的梳理能力和介入時機的把握不夠。在課堂上,果然出現(xiàn)了我擔心的問題。
課后,通過和幾位老師的交流,對問題的處理方法大致有了這樣幾點:
無論學生是圍繞課題提出想了解的問題,還是預(yù)習之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當這些問題從學生口中說出來之后,老師要迅速地將這些問題按不同層次板書到相應(yīng)的位置,最好不要記錄學生原始問題,而應(yīng)該有所歸納與提煉,這是規(guī)避問題雜而散的辦法之一;問題的板書位置也很重要,須按問題的層級或按循序漸進的順序板書,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及分享的的時候,就會有條理,也會提高效率;另外還有一種辦法,老師可以將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串一串,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中心問題,這樣討論的時候,針對性就很強,實效性也會提高,如本課中學生提出的那些問題,可以串成:誰——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樣的?——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這樣,即保留了問題來自學生,也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通過今天老師們對課堂中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學生傾聽不夠;二是發(fā)言者到講臺前加分的評價機制不適合;三是分享的學生與座位上的學生沒有真正建議起對話交流的平臺。當然大家也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下階段的評價指向傾聽,由一名專職記分員在專用本上記錄傾聽與交流,下課時反饋。分享的學生形成語言模板:大家聽明白了嗎?大家同意嗎?然后可能通過點將、復讀機等辦法引導沒有傾聽的同學。同時老師要抓住時機適時介入,調(diào)控,三年級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調(diào)控課堂。
今天的收獲很大,只有真正思考過、實踐過,才能體會到課堂或成功或失敗的樂趣。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后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10-06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04-18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10-10
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10-06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15篇04-18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15篇02-12
《想別人沒想到的》的教案03-05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案03-31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案03-09
《想別人沒想到的》優(yōu)秀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