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船和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度:
-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推薦度:
- 《風箏》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風箏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箏教學反思1
《風箏》寫的是小伙伴們一齊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jīng)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緒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情緒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我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托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應對空白,不一樣的學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fā)展的空間和余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齊碰撞交流,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感悟?瞻滋N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xiàn),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瞻祝瑸槲谋、學生、教師帶給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方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fā)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fā)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薄安皇鞘裁匆膊幌駟幔繛槭裁纯旎?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情緒怎樣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資料?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jù)自我狀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么,不一樣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僅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nèi)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二、于情境凸現(xiàn)中發(fā)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伙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xiàn)情境,把某個情節(jié)做適度的夸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nèi)シ棚L箏時的歡樂場面,并讓學生說說自我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僅讓學生想起自我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期望的情緒。透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此刻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里人是帶著什么語氣和神態(tài)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里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夸贊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伙伴,你聽到這樣的贊揚,會是怎樣的情緒?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點詞句中發(fā)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我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情緒怎樣呢?抓住關(guān)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悲哀難過的情緒,適時提問:你著急什么?你在呼喚什么?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nèi)ンw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充滿了憧憬和期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chuàng)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并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五、于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jié)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jié)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借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jīng)]有?小伙伴們還會悲哀嗎?他們還會充滿期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只風箏嗎?不一樣的學生,會有自我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師總結(jié),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必須找到的是期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托教材,但卻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帶給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xiàn)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后雖然被學校評為優(yōu)質(zhì)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后邊時光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后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后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提高駕馭課堂的潛力和語言藝術(shù),深鉆細研教材,以使課堂到達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復合型人才!
風箏教學反思2
從這學期開始,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非常注重對作者及課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風箏》這一課時,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紹起作者賈平凹來:“賈平凹,陜西丹鳳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浮躁》……”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們班的蕢開沅就叫了起來,“老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賈平凹,而是魯迅。”“你為什么說是魯迅?”“因為我昨天在查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風箏》是魯迅寫的!蔽颐靼琢,原來他是把兩篇同名的文章搞錯了。我笑了笑,用詢問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學生。這時劉國正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賈平凹啊,你看,課文下面不是寫著嗎?‘本文作者賈平凹,選作課文時有改動!痹捯魟偮,蕢開沅就撓了撓后腦勺笑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實在是太粗心了,此《風箏》非彼《風箏》也。我趕緊抓住機會說:“其實,有很多文人寫過《風箏》,賈平凹和魯迅就是其中的兩位。我們的蕢開沅雖然粗心,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預習的時候,能自覺查找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了不起。我們也要向他學習,但是千萬別粗心,好嗎?”聽了我的話,蕢開沅又靦腆地笑了。
風箏,飛吧,飛吧!
“快樂著你的快樂,失落著你的失落”,這是我們在閱讀賈平凹的《風箏》的心情寫照。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感受那種什么也不像了卻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種快活的喊叫,那種拼命的奔跑,千呼萬喚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連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盡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說正值童年的他們?墒牵恢醯,我突然又想起了魯迅在《風箏》中的一段話:“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jīng)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來從不憶及的幼小時候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與其說魯迅是和賈平凹一樣在回憶兒時的情景,到不如說他是在和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魯迅的確是在向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個“我”存在呢?我們老師是否也在扮演著“我”的角色,成了兒童精神的“虐殺者”,啊,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剝奪孩子玩的權(quán)利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別讓這樣可怕的字眼加諸在自己的頭上。
我們的孩子確實是太累了,想想我們小時侯,每當雙修日,不是趕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樂乎;再想想現(xiàn)在的孩子,雙修日學這學那,不停地奔波與各種輔導班之間。累啊!
在家中,我們的孩子是風箏,父母牽著他們;在學校,我們的孩子還是風箏,老師牽著他們。而那條線卻是那樣的短,以致于風箏從沒享受到搏擊長空的快感。線,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讓這條線成為牽掛孩子的悠悠愛心,別把它變成牽制孩子的條條鐵索。風箏,飛吧,飛吧……
風箏教學反思3
【第一課時】
這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并學習生字。導入以后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fā)現(xiàn)學生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后單個分段讀大家一齊為其正音,然后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述孩子們做、放、找風箏的情緒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聽講率不達標,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情緒二字,但是看到不少學生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
找出重點句后讓學生讀說說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然后讓學生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學生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么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后我就把學生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學生自學生字詞,聯(lián)系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后小組檢查。并將難的詞班內(nèi)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jié)省了很多,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生字潛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后能夠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jié)課我和學生一齊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情緒體會和把握上。所以,本節(jié)課就組織學生讀文并說說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后開始讓他說說為什么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里讀得好,哪里需要改善,在教學時重在讓學生透過讀文理解并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
課尾讓學生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學生分成兩派,有的。說沒找到,因為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云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說找到了,因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都是在捉著課文中的詞句來說自已的理由,看來學生已學會透過反復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資料。
風箏教學反思4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伙伴一齊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情緒,而最后又燃起一絲期望。孩子們自然不會這么輕易就放下自我心愛的風箏,于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愿意找遍每個角落??多么可愛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齊憧憬、一齊快樂、一齊憂傷??
一、讀種悟情,讀中升華
在體會孩子們做風箏的快樂時,我抓住重點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期望!弊寣W生想想孩子們做風箏的情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結(jié)合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憧憬”。讓孩子在對快樂的憧憬中體會做風箏的快樂。
體會放風箏的快樂時,我讓孩子們帶著自我放風箏的經(jīng)歷走進文本,想象孩子們是怎樣快活地喊叫的。這段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風箏,你飛得好高!”“風箏,在天上飛的感覺很奇妙吧!”“飛高點,再飛高點!”“幸福鳥,你飛到云彩上了!”“風箏,你帶著我的快樂飛翔!”體驗風箏飛起來時孩子們的激動與興奮,再讀一讀。不用我指導,學生們讀得很有激情,臉上寫滿了快樂。在體會找風箏的著急時,我指導學生透過讀好重點詞,來體會風箏丟失時的著急和悲哀。學生們很快就抓住了“大驚失色”和“千呼萬喚”讀得入情入境。
二、讀中練說,讀中學寫
放風箏一段,我的.主要訓練點有兩個。一個是指導學生朗讀,感受放風箏的快樂。另一是讓學生學習運用文中的一系列動詞把自我放風箏的過程說具體。學生感受到了放風箏的快樂,就會回憶起自我放風箏的過程。這時候讓孩子練習說話,孩子就會不由自主的運用到文中的一系列動詞,說話的潛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導入時,我首先透過一個游戲,讓孩子們了解到一些能夠表示悲哀和高興的詞語。既能讓學生感受游戲的快樂很快進入上課的狀態(tài),又能為課后設計的說話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課文的結(jié)尾是開放性的,我在那里安排了讓學生續(xù)寫。為了讓學生有話可寫,我又把課文開始做游戲時的那些詞語出示出來。讓學生嘗試運用,學生說的還不錯。如:“我們拼命的跑到磨房一看,!我們的幸福鳥果然在那里,我們欣喜若狂!保ㄐ老踩艨袷怯螒蛑械脑~語)“我們拼命地跑到磨房,仔細的找了又找,唉!幸福鳥不在那里。我們灰心喪氣的走了,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保ɑ倚膯蕷馐怯螒蛑械脑~語)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必須積累了很多的好詞佳句,這樣的設計必須能激起他們運用好詞佳句的熱情,走好起步作文的第一步。
總之,我們要把讀書的時光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引導學生把自已學到的好似好句運用到自我的說話和寫話中,正和推進學生的聽說讀寫的潛力。
風箏教學反思5
《風箏》寫的是童年時期“我”和小伙伴們一齊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jīng)歷,文章充滿了童真童趣,敘述層次清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課題入手,問題設計巧妙。
教師板課題,讓學生讀課題后,問學生:“你見過風箏嗎?見過什么樣的風箏?你玩過風箏嗎?放風箏時情緒怎樣?你們放的風箏是買來的還是自我做的?”這些問題正好與課文中資料相關(guān)聯(lián),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2、抓重點詞句朗讀感悟。
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用心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重點句子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學生朗讀和說話的潛力。例如:在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樂這部分資料時,我針對體現(xiàn)孩子們做風箏時的情緒那一段話,“我們精心做著......寫在上方”進行引讀:
(1)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精心.......
。2)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3)因為風箏給我們的夢想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這樣引讀的目的是為讓學生能帶一步感受到做風箏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活的體驗,這樣的引讀很有必要。
3、利用課文空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
如在體會放風箏的資料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喊叫些什么?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一齊來喊一喊?并讓學生結(jié)合插圖自由地想像,使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大增,參與表達的小手林立。
4、學練結(jié)合,引導學生習作。
課文第一段寫到“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弊プ∵@句話,我讓學生仿寫“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夏天的時候,我們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了!薄岸斓腵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闭鎸嵉恼Z言、豐富的生活在這一刻展此刻課堂中,課文最后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個空白。很難得的練筆資料。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像,在那里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學生根據(jù)資料續(xù)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到達把所想的變成文字表達出來,從想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這是課后的作業(yè),沒要求字數(shù)卻真有洋洋灑灑寫成篇的好文章,令我贊嘆他們豐富的想像和細致入微的描述。
5、不足之處剖析:
。1)朗讀指導不夠細致,讀的時光少。重點地方,還是就應精講,給課文朗讀指導留些時光。
(2)老師語言組織不夠精煉,對學生的回答沒有有效、巧妙地作出評價和引導,缺少激勵性評價。
風箏教學反思6
從這學期開始,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十分注重對作者及課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風箏》這一課時,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紹起作者賈平凹來:“賈平凹,陜西丹鳳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浮躁》……”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就有同學叫了起來,“老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賈平凹,而是魯迅。”“你為什么說是魯迅?”“因為我昨日在查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上方寫著《風箏》是魯迅寫的。”我明白了,原先他是把兩篇同名的文章搞錯了。我笑了笑,用詢問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學生。這時有同學又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賈平凹啊,你看,課文下方不是寫著嗎?‘本文作者賈平凹,選作課文時有改動!痹捯魟偮洌懊娴耐瑢W撓了撓后腦勺笑了,因為他明白自我實在是太粗心了,此《風箏》非彼《風箏》也。我趕緊抓住機會說:“其實,有很多文人寫過《風箏》,賈平凹和魯迅就是其中的兩位。雖然那同學粗心,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預習的時候,能自覺查找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了不起。我們也要向他學習,但是千萬別粗心,好嗎?”聽了我的話,他靦腆地笑了。
風箏,飛吧,飛吧!
“快樂著你的快樂,失落著你的失落”,這是我們在閱讀賈平凹的《風箏》的情緒寫照。
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感受那種什么也不像了卻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種快活的喊叫,那種拼命的奔跑,千呼萬喚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連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盡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說正值童年的他們。但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魯迅在《風箏》中的一段話:“然而我的懲罰最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jīng)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明白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煨。于是我二十年來從不憶及的幼小時候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迸c其說魯迅是和賈平凹一樣在回憶兒時的.情景,到不如說他是在和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魯迅的確是在向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個“我”存在呢?我們老師是否也在扮演著“我”的主角,成了兒童精神的“虐殺者”,啊,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剝奪孩子玩的權(quán)利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時時提醒自我,別讓這樣可怕的字眼加諸在自我的頭上。
我們的孩子確實是太累了,想想我們小時侯,每當雙修日,不是趕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樂乎;再想想此刻的孩子,雙修日學這學那,不停地奔波與各種輔導班之間。累!
在家中,我們的孩子是風箏,父母牽著他們;在學校,我們的孩子還是風箏,老師牽著他們。而那條線卻是那樣的短,以致于風箏從沒享受到搏擊長空的快感。線,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讓這條線成為牽掛孩子的悠悠愛心,別把它變成牽制孩子的條條鐵索。風箏,飛吧,飛吧……
風箏教學反思7
《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無論誰讀之都會為之感動,教完這一課,主人公劉老師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身殘志堅的高尚品德,對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動。
一、教室一詠三嘆,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本,走進劉老師的內(nèi)心世界!八麑⒂肋h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shù)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边@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嘆,曲折回環(huán),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jié),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zhuǎn)寫板書、放、追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復雜的內(nèi)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復雜多樣的教學方式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yǎng)。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的樂觀幽默的特點。并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后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zhuǎn)——轉(zhuǎn)向——轉(zhuǎn)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后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fā)。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zhì)。
三、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啟發(fā)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四、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讀寫結(jié)合,在注重內(nèi)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的。抓住了“笑談腿疾、轉(zhuǎn)寫板書、放、追風箏”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yǎng)。
當然,課后深深反思,也發(fā)現(xiàn)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于文章的優(yōu)美,戀戀不舍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jié),以致于教室時間不夠,前松后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磥砩险n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風箏教學反思8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托文本,不斷交往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guān)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往往蘊涵在空白之中。對于空白美,明代哲學家王船山曾言:“唯此窅窅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nèi),可興可觀,可群可怨”。因為是空白,便有多種填充的可能,不一樣的生活經(jīng)驗便會填充出不一樣的世界;因為是空白,應對空白,不一樣的學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呈現(xiàn)、發(fā)展的空間和領(lǐng)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便極易流動不居,不會一潭死水,各種情感體驗在一齊碰撞交流,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感悟?瞻滋N涵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xiàn),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本、學生、教師帶給了融會貫通的平臺。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托文本,結(jié)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chuàng)造空白,并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xù)進行的交往點,就看怎樣去發(fā)掘。每篇課文,都有著很多的空白點,下方以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風箏》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課堂交往活動中空白點的發(fā)掘。
一、于看似矛盾處發(fā)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課文第二段寫做風箏時,將風箏稱作“幸福鳥”。為什么要將風箏稱作“幸福鳥”?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詞之別,卻給了我們很多的拓展空間。在教學該段時,便圍繞風箏與“幸福鳥”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先讓學生默讀該段,初步感受做風箏的情景,并談談讀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據(jù)學生說的狀況,抓住幸福鳥,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如果是你,你把風箏叫作幸福鳥的原因是什么;不一樣的學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不僅僅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nèi)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樂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為什么把風箏叫“幸福鳥”。這樣,就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看似矛盾之處有著空白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二、于情境凸現(xiàn)中發(fā)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伙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我?最簡單的辦
法,就是凸現(xiàn)情境,把某個情節(jié)作適度的夸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此時正是將放未放之時,情緒就應是很個性的,既有點擔心、緊張,怕放不下去,又充滿期望,期望一次就能放飛成功,更期望風箏能越飛越高。怎樣讀“放”才能把這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都明白該怎樣放,自然也就明白該怎樣讀,才能表現(xiàn)出這種情緒。一個“放”字,不僅僅讓學生想起了自我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期望的情緒。透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時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境進行放大處理,情境就一下子凸此刻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盡間發(fā)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初讀這句,覺得沒有什么,再多讀讀,覺得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村里人這么夸獎,放風箏的我們怎樣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作者沒有說出來的,便是很好的空白。聽著這樣的贊揚,放風箏的小伙伴情緒肯定是不一樣的。在教學時便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你就是放風箏的小伙伴,你聽到這樣的贊揚,會是怎樣的情緒。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點覺得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無中生有里發(fā)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會遇見誰呢?課文雖然沒有交代,我們自我根據(jù)課文能夠設想。它會遇見飛鳥,它會遇見云彩。天空中多了這樣一個新朋友,云彩會高興地說什么呢?飛鳥會怎樣跟它打招呼?學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們會把最完美的祝福、贊揚送給幸福鳥。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點并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五、于意味深長處發(fā)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jié)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尤其結(jié)尾的“”,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幸福鳥究竟找到?jīng)]有?小伙伴們還會悲哀嗎?他們還會充滿期望嗎?找到了小伙伴們會怎樣?找不到又會怎樣?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只風箏嗎,一個省略號,包含的資料實在是太豐富。不一樣的學生,會有自我不一樣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不一樣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會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師生去發(fā)現(xiàn)、填充的活動空間。為學生的情感、思維世界帶給了廣闊且具多種可能的空間,在較大程度上將尊重文本、尊重學生、尊重教師三者和諧地融合在一齊。空白點的發(fā)掘有著多種方法,以上幾法只是就《風箏》這篇課文而言?瞻,依托教材,但卻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帶給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xiàn)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沒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們所尋求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又一個的空白,能夠讓課堂交往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動性、生成性更能夠讓課堂交往豐富多彩。
風箏教學反思9
魯迅的文章,歷來就讓學生感到有必須的難度,剛進初一的學生就讓他們接觸魯迅先生的《風箏》,難點自然不少。以前教這篇課文時,因怕學生讀不懂,理解不透,我講得多,學生動得少,教完后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次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試著改變教學思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努力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力求學生能夠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課文,結(jié)果這堂課上得比以前要成功得多。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篇課文有難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相信學生,把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一古腦地灌輸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用心性。課文有難點,正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潛力。從這一點上講,《風箏》正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潛力的好教材。
首先我給學生營造了獨立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資料。因為閱讀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切實地抓了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第一節(jié)課基本上用來朗讀,既有聽課文錄音朗讀,又有指名學生朗讀,還有自由讀、齊讀、跳讀等,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過多遍后,學生對文章的主要資料就了然于胸了,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體會。隨著朗讀的深入,體會就越深刻,而朗讀就越有感情。
其次我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交流的舞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沒有再像以前那樣把自我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我談對課文的理解,我則認真傾聽,所以學生發(fā)言踴躍。文章豐富的意蘊和深邃的思想全是學生們發(fā)掘出來的。魯迅的勇于自責、勇于改正錯誤、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魯迅對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方法及陳腐的長幼尊卑觀念的的批判,魯迅對小兄弟“恨鐵不成鋼”的那種兄弟親情,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向往,魯迅善于理解先進的教育思想,魯迅所處時代的教育特點、人倫關(guān)系特點等等全由學生發(fā)掘了出來。很好地實現(xiàn)了從多個角度解讀課文這一教學目標。
再次就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lǐng)學生透過相互討論、合作探究來解決課文中的疑難問題。如對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的理解,對文中表現(xiàn)的親情的'理解,對文中一些語意晦澀的句子的理解等,都是讓學生透過相互討論自行解決,不拿標準答案束縛學生,允許答案多元,這喚醒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們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參與意識,許多學生的回答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課堂氣氛十分簡單、活躍、和諧,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在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說說自我玩過的最難忘的玩具和做過的的最難忘的游戲,同時要求他們說說在自我玩得正高興時被家長或老師阻止時是怎樣做的。學生們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說起了自我玩過的玩具做過的游戲,說起了自我是如何對付家長和老師的,教室里不時響起歡笑聲。課堂氣氛再次到達高潮。然后我布置學生以《童年的游戲》為題作文。批改作文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引用了課文中的“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边@句話開頭,可見這句話說到了他們心坎上,讓他們對這句話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說話和寫作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更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潛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我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務必思索的現(xiàn)實問題。這節(jié)課上嘗試了“預習、質(zhì)疑、討論、拓展”的四環(huán)節(jié)小組學習方法,也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潛力。任何一堂課,都會有成功和不足。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要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風箏教學反思10
學完《風箏》這一課,心中有很多想說的,針對這一課,我記下自己的體會。
《風箏》是一篇散文,寫了"我"小時候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個方面講了作者小時候快樂的童年生活。教學時,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執(zhí)教這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讀會課文,學習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別描寫了的過程。然后讓孩子們自己結(jié)合課后題“課文寫了的不同心情,讓我們讀讀有關(guān)的語句,講講體會!弊约簩W習課文。然后在自學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來給大家講體會,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學做風箏部分時,孩子談到從”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體會到了做風箏時迫切的心態(tài),同時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詞的意思。從”依然快活”體會到勞動后的快樂。從”幸福鳥”想到風箏寄托了孩子們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這些感受讀課文。
學放風箏部分時,結(jié)合學生平時放風箏的經(jīng)驗,抓住放風箏時的動詞來讀,并從”快活”、“拼命”中體會到孩子們快樂到了極點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讀把課堂氣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們玩的`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箏線斷了,抓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詞語,通過做表情,做動作來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并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把學生引到當時的情景中,接下來就水到渠成地體會了“哭、垂頭喪氣”的心情,通過自己的讀加深了這種感情。
最后回顧全文,想想最后“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句話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學生能說出來省略了找的過程,省略了找的結(jié)果。接著讓同學們想想“幸福鳥”指什么?學生能想到指風箏,指所有快樂的,傷心的事,進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總結(jié)寫法時,學生能談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變化來描寫,這樣把事情寫詳細具體了。
通過這篇課文的執(zhí)教,我感覺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是不能適應多變的學生的,教師要隨時作好準備,來適應課堂上的多變。
風箏教學反思11
《紙船和風箏》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真正成了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紙船和風箏為小熊和松鼠的友誼帶來快樂”這條線,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幾句重點句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樂壞了”“再也不……再也不……”“如果你愿意……”“高興得哭了”這幾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強化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這節(jié)課中也有不太理想的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語文工具性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不夠。除了一些說話想象練習仍停留在表層外,指導學生寫字時,沒有關(guān)注學困生的書寫情況,對難字要指導差生書寫。
風箏教學反思12
《紙船和風箏》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紙船和風箏帶著問候,帶著祝福,帶著諒解,帶著濃濃的真情,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誼長橋。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維系、發(fā)展他們友誼的紐帶。而故事的動人之處在于,當松鼠和小熊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們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的方式和感人場面。
教學生字詞時,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風箏”,讀好輕聲。在指導學生學習其他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不會的請教同桌或老師,然后通過開火車讀生字詞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我再把“抓住、幸福、扎風箏、愿意”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復地讀,例如:1.開火車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2.男女同學比賽讀,3.指名讀。經(jīng)過強化記憶,學生掌握得比較好。
教學課文時,我通過畫圖、言語描述創(chuàng)設了情景,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并指導學生從書中找到畫房子的依據(jù),使學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學會了帶著問題讀書,用書本來解決問題。接著,我抓住三個讓松鼠和小熊高興的原因(收到紙船和風箏、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話)讓學生體會他們高興的心情,并且用換詞的方法理解“樂壞了”的意思。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送松果和草莓,不送其他東西?”,我便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課外知識,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最愛吃什么,引導他們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庫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然后,我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想一想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朋友。接著,我通過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課文。學習完課文后,我設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后來,小熊和松鼠又見面了,它們倆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初步理解了友誼的意義,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這篇課文在教學時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教師朗讀水平有限,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比較吃力,要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反復朗讀,才能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
風箏教學反思13
【第一課時】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并學習生字。導入以后同學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fā)現(xiàn)同學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后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為其正音,然后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小朋友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學的聽講率不達標,一局部同學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同學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
找出重點句后讓同學讀說說小朋友們的心情變化,然后讓同學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同學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么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后我就把同學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同學自同學字詞,聯(lián)系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后小組檢查。并將難的詞班內(nèi)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jié)省了很多,同時也發(fā)現(xiàn)同學自同學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后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jié)課我和同學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小朋友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體會和掌握上。所以,本節(jié)課就組織同學讀文并說說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后開始讓他說說為什么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里讀得好,哪里需要改進,在教學時重在讓同學通過讀文理解并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
課尾讓同學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同學分成兩派,有的說沒找到,因為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云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說找到了,因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同學的回答來看同學都是在捉著課文中的詞句來說自已的理由,看來同學已學會通過反復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
風箏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十分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資料。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看出來,這些情緒變化是透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tài)的描述來表現(xiàn)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期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后,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述孩子們情緒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哀,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主角的轉(zhuǎn)換:如果是你,你是怎樣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樣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樣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料,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chǎn)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用心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于主動,學生過于被動。給學生讀的時光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我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風箏教學反思15
《風箏》寫的是小伙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jīng)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時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托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個度,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發(fā)掘: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么也不像嗎?為什么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么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nèi)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jù)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nèi)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伙伴們放風箏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是怎樣學會放風箏的,以及放風箏時的快樂?教學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讓學生學會怎樣放風箏,哪些詞語讓我們感受到風箏被放上天了?在把風箏放上天時,自己是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其他人又是怎樣評價的?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里人是帶著什么語氣和神態(tài)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里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夸贊他們。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伙伴,你聽到這樣的贊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同時再讓學生把自己對幸福鳥的祝愿喊出來:幸福鳥!幸福鳥!世界上最偉大的幸福鳥!幸福鳥,飛吧!帶著我們的夢想飛吧!幸福鳥!幸福鳥!我們愛你!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guān)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么?你在呼喚什么?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nèi)ンw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
《風箏》一文的結(jié)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jié)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借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jīng)]有?小伙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只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師總結(jié),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這篇課文上完后雖然老師們的評價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亮點,如學生感情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由于提前上課了幾分鐘,,導致后邊時間較多還有點緊張,課堂上內(nèi)容之間的過渡語太生硬,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等。我今后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shù),深鉆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
【風箏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風箏教學反思03-29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04-09
風箏教學反思范文04-09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04-09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07-15
《放風箏》教學反思04-09
《風箏》教學反思(精選7篇)11-18
放風箏的教學反思04-09
風箏教學反思3篇04-09
風箏教學反思4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