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是人教版三年級新教材數學廣角新增加的內容。教材的編排順序是,首先通過統(tǒng)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通過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但實際上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卻不是17人,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觀圖把這兩個課外小組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學生同時屬于這兩個小組,所以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第二環(huán)節(jié)探討計算方法,根據參加語文、數學活動小組的人數,及兩個活動小組都參加的人數這三個數據計算總人數。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于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里,那么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zhàn)。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托,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于是,“借助直觀圖”成了我這堂課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借助直觀圖”呢?課堂初出示了“喜歡玩碰碰車”和“喜歡玩旋轉木馬”兩組同學的信息,要求學生說說喜歡玩碰碰車的和喜歡玩旋轉木馬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學生發(fā)現有幾個名字是重復的。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貼一貼”的游戲,通過幫同學找找位置,引起思維沖突“兩種都喜歡的小朋友應該放在哪里呢?”,再通過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畫一畫(可以用符號,數字,文字)小朋友喜歡的游戲情況,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并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問題,再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就環(huán)環(huán)緊扣,教學效果也扎實有效地達到。
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fā)現對于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后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系,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任何一堂課在反思的時候,都有成功點也有不足和遺憾。不足和遺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運用教學策略完成教學目標才是我們需要去做的。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數學教學反思2
1.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陶行知先生說:“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設計圖,學生設計的圖各式各樣。
可見,創(chuàng)造源于實踐,提供實踐操作平臺,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當學生匯報自己獨特的表示方法時,進而引導學生借助一種圖(集合圖)來理解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并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2.重視互動,引導學生在信息交流中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數學認識的發(fā)展。利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形式,讓每個學生有效地參與,鼓勵每個學生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的人的思想。
3.有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重疊問題,需要個別輔導。多練。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設計11-17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01-07
《數學廣角推理》的教學反思02-26
《數學廣角——推理》教學反思04-07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案01-06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5篇02-08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5篇)02-08
數學廣角田忌賽馬教學反思12-04
數學廣角教學設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