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例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fā)展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例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例文1
一、教學沒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盡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無從談起。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lián)想.閱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不準,缺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產(chǎn)生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F(xiàn)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diào)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tǒng)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chǎn)生了對語文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diào)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
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yōu)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xiàn)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教育教學沒能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蓪嶋H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yè)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zhì),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布置作業(yè)時,讓優(yōu)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后,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布置作業(yè)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盡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后習題不在加做。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例文2
隨著期中考試落下帷幕,在批閱試卷的偶爾沉思瞬間,驀然間發(fā)現(xiàn)原來一學期的一半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而作為一線年輕教師的我,在如孔子般發(fā)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后,更應當靜下心來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且行且思,方能成長進步。
一、 教育教學理論方面
這半個學期我閱讀了不少教育教學論文、書籍:比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優(yōu)秀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等,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大多數(shù)文章的主題,這也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對于身處教學一線的我們來說,就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就要以“學生的學習為本”,必然要求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思維特征的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習成為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課堂效率歸根到底不是教師“教”的效率,而是學生“學”的效率,我們的課堂容量應該是以學生能接受的容量來確定,講多講少,如何講,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來考慮。通過讀陳漪明老師的《優(yōu)秀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一書,我學習了“什么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堂好歷史課”、“怎樣提高歷史教學中的導入技巧”、“怎樣利用歷史圖片、圖畫開展師生互動教學”等,作者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講述分析,理論應用于實踐,著實讓我受益頗深。
二、 教學實踐方面
著名教育家李鎮(zhèn)西說過“教育就是在理論與實踐中前行,在解決問題中前行”。在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上一定要結合教學一線的實踐,唯有反思才能成長。因此這學期我在閱讀相關理論書籍文章時,也著意把這些理論用于實際教學中。比如在講到《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其重點內(nèi)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學習,多數(shù)老師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輸”:“全會內(nèi)容包括政治上、經(jīng)濟上、組織上三條,同學們在課本上標記一下背過來……”這樣站在老師角度可能會覺得很清晰明確,只要背過就是了,但在學生看來其內(nèi)容卻是別扭拗口,難以記憶理解,參取這樣的方式只會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厭倦,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我對此知識點作了如下處理:首先與學生共同學習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背景:如的結束、“兩個凡是”的提出、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等,在此基礎上把問題拋給學生:“如果你是當時國家重要領導人,此時要組織一次會議,請你確定一下會議發(fā)言提綱”,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并發(fā)言,由我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指導歸納,最后再展示會議的內(nèi)容加深記憶。這樣一來會議內(nèi)容的學習就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了,效果也比“灌輸”更佳。
我把我的整個教學實踐總結為三板塊: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教后反思,每一次新課都力求三方面的完善。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它的時間定位是在課前,是在理解課標,并分析教材學情后,預設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和教學過程的方案。特別是在“教學過程”部分,要體現(xiàn)如何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問題、組織活動、釋疑解惑和歸納小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只有設計充分完備了,才能在上課時有充分的把握與自信,正所謂“有備無患”“不打無準備之仗”嘛。
三、 作業(yè)批改方面
在作業(yè)批改方面,堅持以“勤”為主,加上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即對學生作業(yè)及時批改,決不拖沓,并做好批改記錄;同時在批改中注意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易錯點、難點,善于發(fā)現(xiàn)新課學習后學生掌握情況,做好反饋、糾正與鞏固。
四、 德育工作方面
雖然我不擔任班主任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注意了學生的德育情況。說課堂上,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本身就擔負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功能,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從中發(fā)掘可利用因素。比如《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一課中“模范人物”一框題的學習,在學習王進喜、焦裕祿、鄧稼先等人物的模范事跡時,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情感,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學習的楷模,甚至可以聯(lián)系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此外,在課下也可以采取與學生談心、交流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
清初教育家顏元說過:“教之功有限,學之功不已”,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新課程理念,一切以學生為本,如此,學生才能實現(xiàn)更好地發(fā)展。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相關文章:
期中考試語文初二反思02-18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03-23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精華)11-02
期中考試語文初二反思6篇05-15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5篇)03-23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5篇03-23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通用10篇)11-24
初二語文期中考試反思范例【6篇】02-27
初二語文考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