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反思淺析
內(nèi)容提要:
一、反思的含義與實質(zhì)
二、反思的形式
三、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反思結果的文本化形式
一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長,但要更快、更好地促進其有效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教育反思。有的學者甚至明確提出這樣的觀點:“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余文森 2003)。反思、或教育反思、教學反思成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新詞匯。本文擬就有關教育反思的若干問題淺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反思的含義與實質(zhì)
所謂的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yè)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余文森 2004)。反思的實質(zhì)就是自我批判——自己與自己對話,并借助自我對話來檢討自己、改善自己,是教師個人“專業(yè)自修”的一種方法、技術。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如果想要在專業(yè)上盡快地成長起來,那么,他就必須掌握“反思”這種方法,并在實踐將其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在的能力,即“反思能力”。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他們經(jīng)常反思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指向于自己實施的教學活動,對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行為與效果”進行一番的審視與分析,即常說的教學反思。而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由于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幼兒園教育活動類型包括了“教學、游戲、生活、”等),如果將幼兒園教師所做的反思,也參照中小學的提法,將之也稱為“教學反思”,則明顯會犯“外延大于內(nèi)涵”的邏輯錯誤,相反,如果能采用“教育反思”、“活動反思”這種說法,可能會比“教學反思”一詞來得嚴密一些。
二、反思的形式
給反思的形式作具體的劃分,其目的是更進一步地理解反思的含義,并更有目的性地做好反思的工作。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我們可以將反思劃分為各種不同的形式。
根據(jù)在教學的進程,教師所發(fā)生的“行為與效果”有即將發(fā)生(即將作出)、正在發(fā)生和發(fā)生后三種形態(tài),其所相對應的反思,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前反思、中反思與后反思”三種。所謂的前反思是指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中反思是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jiān)控性,能使教學高質(zhì)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調(diào)控和應變能力;后反思是在教學后進行的反思,在行動結束后進行有批判地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根據(jù)反思是否有他人參與這一維度,可以將反思分為“內(nèi)省式反思與外援式反思”。所謂的內(nèi)省式反思,是指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反思,即自我對話、自我批判。外援式反思,是指通過與他人交流(包括專家引領)來進行反思。幼兒園平時的“教學觀摩與講評”活動,其實就有點類似于“集體會診”,即借集智慧來幫助執(zhí)教者更深入地反省自己在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有的學者將反思的形式分為“內(nèi)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學習式反思、研究式反思”,我覺得將“學習式反思、研究式反思”與“內(nèi)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劃分在一起是不對的。因為“學習”、“研究”本身就是反思的內(nèi)在屬性。也就是說,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研究,反思的過程就是學習、研究的過程。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我們可以將反思理解為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即通過反思將自己的實踐性知識(職業(yè)工作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性知識(現(xiàn)成普遍經(jīng)驗)有機到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聯(lián)系有時并不是一下子就見效的,而是需要放在實踐中再去印證的,即將“反思”得來的認識(“知識”)再次付諸“行動”去驗證……如果從這一意義上來理解,那么,這種反思式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它帶有”行動研究”的性質(zhì)。因而說,反思不僅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研究。這正如,我們不能將房子劃分成“大的房子、小的房子、有門的房子、有屋頂?shù)姆孔印保驗椤伴T和屋頂”本身就是房子的內(nèi)在屬性,換句話說,有房子就必然有門、有屋頂。前述這種劃分所犯的邏輯錯誤就是“同一層級的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比如,我們可以從“門”這一標準來劃分,將房子分為“拱形門的房子、非拱形門的房子”、“大門的房子、小門的房子”等等。
根據(jù)反思內(nèi)容的信息覆蓋面,又可以將反思劃分為“局部性反思與整體性(總體性)反思”。所謂的“局部性反思”,是指僅對某一活動過程中的某一主要問題進行反思;而“整體性反思”,指的是對某一活動過程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全面的反思。
三、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
1、應增強教師工作的責任感
教師對教育教學的反思過程是一種痛苦的,同時又是高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的過程。反思就意味著教師要對其發(fā)生的教育行為和已形成的教育觀念進行一番剖析,特別是對一些老舊的錯誤的教育觀念和不適宜的教育行為,更要作深刻的自我批判,才有可能將其改變。而要真正地做到與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決裂,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頭腦,并將新的理念準確地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教育行為,則要付出大量的艱辛的腦力勞動和痛苦的意志努力?梢哉f,沒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是不可能自覺地“自討苦吃”去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
2、應明確教育教學反思的方向
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是促進教師自覺進行反省的內(nèi)驅(qū)力。掌握一定的反思性知識,則會直接影響到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我認為,作為幼兒教師對教育教學反思的方向應是:能自覺地檢核個人在組織半日活動中的各種外顯的教育行為是否適宜?并能深究其相應的內(nèi)隱的教育觀念是否合乎時代的要求?具體需要反思的內(nèi)容有:工業(yè)活動目標制訂的合理性及達成效果,教材的選擇和對教育資源中所蘊涵的教育價值的發(fā)掘與利用情況;能否依據(jù)幼兒實際水平,教育內(nèi)容的性質(zhì)和既訂的活動目標等,靈活有效地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形式、手段組織好活動,以及對活動中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情況;在處理師幼互動關系中,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情況;在半日活動中有否體現(xiàn)保教合一的原則和滲透式教育的原則,環(huán)節(jié)安排是否緊湊合理等問題。應當清楚的是,幼兒教師對這些反思性知識的熟悉與熟練掌握是需要他人的指導和個人的主觀努力,特別是個體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深刻的反思體驗,是促進反思性知識得以內(nèi)化的催化劑。是故,在指導幼兒教師業(yè)務成長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通過“寫反思日記”等方法,來加深她們的反思體驗,以鞏固反思性知識。
3、應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
所謂教育教學的自我察覺,是指教師能夠自覺地對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顯示出來的整體的業(yè)務素質(zhì)狀況進行清楚而具體的認識。它是教師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水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是整個反省活動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的前提條件,提高幼兒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自我察覺水平,是培養(yǎng)教師反省能力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自我察覺能力是屬于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同樣也遵循著從不自覺經(jīng)自覺到自動化,從她控到自控,從敏感性差到敏感性增強的發(fā)展趨勢。這一“趨勢”告訴我們,一是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的有效辦法是離不開專家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應充分運用親身實踐、現(xiàn)場觀摩、即時反饋、小組研討、錄像分析等方法,讓教師積極參與,并引導她們就教育行為及其背后的教育觀念進行體溫、討論和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討,逐漸去培養(yǎng)教師的自我察覺能力。并在察覺的基礎上,讓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得以進一步鞏固,錯誤的教育行為和觀念在與新的教育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去進行自我的整合建構。二是應善于根據(jù)教師自我察覺水平發(fā)展水平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指導策略,注意培養(yǎng)剛才的漸進性。
四、反思結果的文本化形式
反思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同時反思也是一種過程。為了能使教師的反思工作做得更有效,在實踐中,我們一般是要求教師要用盡可能詳盡的文字將反思的結果表述出來,以便于更好地交流。文本化的反思結果是屬于什么樣的文體呢?也即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文體來表達我們反思的結果呢?
1、“教育方案設計說明”,或簡稱為“設計說明”
“設計說明”主要是用于表述前反思的結果,是教師在活 動實施前,對其所設計的教育方案進行反思。即對其為什么要這樣做進行一番深刻的解釋,以保證即將實施的“實踐”是處于一種“自覺”的狀態(tài)之中,而不是“己已昏昏”。為什么我要開展這一活動(選材的理由)?為什么我要采用這種(些)方式(比如游戲、教學,主題、領域等)?為什么我要采用這種(些)形式(集中、小組、個人等)?為什么我要采用這種(些)方法?為什么我要選用這種(些)手段(直觀教具、多媒體課件等)?為什么環(huán)節(jié)要作這樣安排呢?等等!霸O計說明”與“設計意圖”不同,“設計意圖”指的是教師在設計該方案時一些個人的主觀想法,主要是所想要達到的預期的效果是什么。
2、“課堂智慧”、“教學智慧”
“課堂智慧”、“教學智慧”主要是用來表述教師中反思的結果,其所展示的是教師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是如何機智地處理好一些具體情況,特別是一些突發(fā)性的事件,事后我對我當時的“機智”有何感想。它的寫作要求:①要清楚地交代出當時的具體情景;②要清楚地交代出在當時的這一情景下,我本來是怎樣想的?又是想怎樣做的?③在當時的這一情景中,后來我是如何機智地處理的,效果怎樣;④事后,我個人對這見事是怎樣看的?怎樣想的?即這件事對我有何啟示或感想?這一部分一般要求簡單交代,能點題即可。比如下面的例一,該教師對這件事的機智處理后的感想就是“怒止于思”。前面的①②③三點是屬于“敘”的寫法,第④點是屬于“議”的寫法。
例一:怒止于思
漢語拼音教學課上,學生正聽著起勁,家長們也坐在教室里。面帶笑容地聽著、聽者。學生小明,今天好像患了多動癥,當他家長出去后,一直沒坐住的他,反而變本加厲,竟然在地上爬開了,我將他扶到座位上,并沒有因他而停止講課。誰知,他在眾目睽睽下,又跑到窗邊玩開了暖氣管。我努力克制著自己,講課依然在進行?僧斘覇枴巴瑢W們想一想,生活中,在哪里還發(fā)現(xiàn)過字母m的形狀”時,沒等同學們回答,他就迸出一句話,讓我苦笑不得:“小玉的腦袋就像m。”同學們哈哈大笑,而家長們也什么表情都有。他一看有人響應,更加得意,笑得更歡了。就在這一二秒種的時間里,我想:決不能斥責他,也許他說的有道理呢!于是,我順著他的目光向前面的女生望去,突然,我發(fā)現(xiàn)小玉梳著兩個長長的辮子,豎在兩耳上方,兩個小辮子和中間分的印,正是字母m的形狀。于是我把小玉叫到前面,讓她背對同學,請大家觀察:“你們看,小明觀察得還真仔細,他在這里發(fā)現(xiàn)字母m,你們看到了嗎?”同學們觀察了一會兒,也真的找出了m。于是我說:“小明,你不僅認真想問題了,而且還能認真觀察身邊的人,發(fā)現(xiàn)了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知識,請你快回到座位上,我們要為你鼓掌!痹谕瑢W和家長的注視下他回到了座位上,聽課認真起來。(選自《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第1期第62頁)
3、“教后感”“課后小結”
“教后感”“課后小結”主要是用來表述教師后反思的結果,它既可以是對某活動的整個過程作總體性的反思,也可以是對某活動中某一環(huán)節(jié)、某一問題進行反思。但一般來講,如果能從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片斷或教學(活動)細節(jié)出發(fā),可能更有利于教師更深入地對教育教學活動作獨到的探索與思考。即能“反思到‘點子’上去”,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不管是總體性或是局部性的反思,都務必要交代清楚本人所“感”或所“小結”的內(nèi)容是什么?這些“內(nèi)容”可以是好的經(jīng)驗,也可以是存在的不足。如果是好的經(jīng)驗(做法),那么,這一好經(jīng)驗(做法)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好的經(jīng)驗(做法)即通過反思,將經(jīng)驗理論化。如果是存在的不足,那么,所存在的不足是什么?為什么會存在這些不足(在尋找這些“不足”,應主要從自身找原因)?怎樣辦?
4、“教育(教學)隨筆”“教育(教學)札記”“教育(教學)手記”
“教育(教學)隨筆”、“教育(教學)札記”、“教育(教學)手記”●“教育(教學)手記”記述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中,如何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完成學科教學活動,并對已發(fā)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從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的反思。它要求●主要是用來記錄教師后反思的結果,是針對教育教學中所發(fā)生的某一件事情(某一情景片段),而且,這一件事是與自己是有密切關系的,本人是這件事的當事人,而不是這件事的“觀察者”。在這件事情上,我對我的所言所行,在事后我是以怎么樣的態(tài)度來審視的,我從這件事獲得什么樣的觸動、震撼、啟示。要大膽地暴露自己的不足,可以這樣說,暴露得越多,反應一個人反思得越深刻。但是,我們更經(jīng)常看到的是不大敢暴露自己,粉飾自己的過失,把“我”隱藏起來,而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作不痛不癢的反思。這顯然與反思的本意是相背道而馳的,失去了反思的意義?梢赃@樣說,如果離開了專業(yè)進取心這一前提條件,是不可能真正地提高個人的反省能力。我始終認為,所有的工作如果淪落到“應付”兩個字,那么,這項工作是絕對不可能是高質(zhì)高效的。
【教育反思淺析】相關文章:
英語教學淺析教育心得10-06
教育教學反思12-22
幼兒教育反思10-09
繼續(xù)教育反思10-07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0-07
教育教學反思材料10-07
大班教育教學反思06-11
大班教育活動反思06-11
教育教學活動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