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天凈沙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凈沙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凈沙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5分鐘)
1、引入新課:今天一起學習《天凈沙·秋思》。請先聽一段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如馬致遠)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2、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3、 “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自主學習(15分鐘)
1、初讀準確朗讀這首小令。學生自由朗讀。
2、放錄音學生聽讀,指導學生劃出節(jié)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指導: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3、再讀
指導: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學生大聲朗讀。老師巡視糾正點撥。
4、三讀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導: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組內交流,老師鼓勵展示。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yè)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2)老師再繼續(xù)引導:好,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老師小結: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三、合作探究(12分鐘)
1、引導設疑:美是具有啟示性的!短靸羯场で锼肌烦錆M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么?
指導: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zhí)筆,中心發(fā)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chuàng)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jié),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xiāng)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
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學生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運用景物,創(chuàng)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huán)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xiāng)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四、當堂達標(8分鐘)
1、準確朗讀本曲。
2、準確默寫本曲。
指導:學生先獨立默完,之后互批,老師統(tǒng)計過關情況
教學反思: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教這首小令,我本著“短文長教”的原則,先讓學生在熟讀原文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情感,與選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然后讓他們改寫成習作,通過朗讀重點訓練學生“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為了達到這節(jié)課的訓練目的,我先跟學生一塊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卻為世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在蕭瑟蒼涼的秋景中,敘述出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讀來,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淚下……
仔細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為兩幅:
第一幅畫是由作者精心選取的九個名詞、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的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再讀下去,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依稀裊起的炊煙的農家小院。這一切,怎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呢。在這里,作者以樂景寫哀情,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內心那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抒寫了作者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厝、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古人說“悲落葉于勁秋”,在深秋的風中,馬致遠將各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達情,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秋郊日暮羈旅圖,讓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唏噓不已。
也許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學生的當堂改寫的小習作不能很好地體現令中那種天涯羈旅漂泊人的孤寂與無奈,但在習作的路上,他們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學的道路上,我會繼續(xù)引導他們體會這種寫作方法。
天凈沙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曲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
說明:
作者白樸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戚,同時也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傷懷,所以他通過詞曲來傾訴著自己對愴涼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發(fā)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實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發(fā)。
但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對于人生閱歷尚淺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對曲中天然古樸的語言、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構成的意境的體會,更需要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去體味感悟,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對曲中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天然古樸的特點。
2.難點:理解本曲中借助具體的物象所表達的情感,體會曲中的意境。
說明:
這首被稱為秋意之圣的白樸的寫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蓋的豐富的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因他們的認知結構、人生閱歷、對問題認識的深度等,使他們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感積累,進一步地去感受、思索,從中不斷地獲得新的體驗,并在朗讀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交流導入
激發(fā)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以寫秋為主題的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1.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
《秋日》一詩中新穎獨到地借秋之描寫表現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們來看看元代的文學家白樸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來表現秋之印象的。
。保畬W生交流自己積累的以寫秋為主題的古詩詞。
。玻龑W生感受體會劉禹錫《秋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自由發(fā)表見解,并在此基礎上導入對本曲的學習。
從學生熟悉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激發(fā)學生對文本曲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積累,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朗讀體會
初步感知
1.學生讀讀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構建曲中用詞語創(chuàng)設的意境。
2.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在反復的誦讀中進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體會曲中蘊涵的感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現的情致。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以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呈現來完成,即在誦讀中體會,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進而達到對曲中所表現出的意境的領悟。該部分主要呈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研讀文本
體味感悟
。保垖W生朗讀本曲,同時請其他同學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玻谶M一步的誦讀中引導學生對首句如椽之筆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對曲中由靜到動的觀感變化的描寫,同時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拓展思維的空間,對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體會。
1.學生可結合書下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感受。
。玻龑W生在誦讀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對曲中的三句話作不同層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描摹出的天地間和諧的`畫面,可請學生用詩意的散文語言予以描;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一句作為最能傳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去體會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傳達濃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作者的意圖:人生就如此曲描寫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飛,努力不止,人生才會變得色彩斑斕。
語文要讀,詩歌更要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想景,在讀中念人。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樸的語言、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同時可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語言能力及對生活、人生的認識等,進一步去感受,不斷提升自己煉意、構思、感悟的能力。
創(chuàng)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寫、畫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創(chuàng)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本曲的認識和感悟。
。保畬W生自主思考,采用恰當而又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己對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玻瑢W間交流、合作,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該階段的學習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學生自己對文本的感受,該部分呈現了教學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意在使學生對此曲作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布置作業(yè)
。保W上查閱白樸的相關資料,了解其生平。
。玻n外積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課外交流自己的作業(yè),對自己摘錄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適當的分析。
通過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積累,拓展視野,增強語文的自學能力。
思路點撥
在本曲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對比歸納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將相似的文本作進一步地對比分析,如寫秋的詩詞作品,及散曲中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等,在進行相似性和相異性的鑒別中,進行高強度的語文學習活動的訓練。同時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悟,體會其不同特點,進而深刻體會: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選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心境將產生不同的文學作品,
練習舉隅
1.比較閱讀:選擇相同主題的詩詞曲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在閱讀中體會不同的作品所創(chuàng)設的不同的意境,及所體現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樸:作為和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的元代著名的雜劇家之一,白樸也有大量的雜劇作品,課外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多角度地了解、認識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天凈沙教學設計3
一、導入:
秋天是一個容易讓文人墨客傷感的季節(jié),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最容易在這個季節(jié)里感時傷世、慷慨悲歌,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體現,也有不少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杰作。同學們知道嗎?在元代,有一位叫馬致遠的著名曲作家寫了一首經典之作《天凈沙·秋思》,就是其中最為著名作品之一,寫的就是漂泊羈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習,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遙遠的年代,一位離鄉(xiāng)游子秋日的情懷。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66頁,自由朗讀。
二、背景知識簡介
1、課題由兩部分組成, 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2、關于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是文學史上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元曲包括兩種文體:一種是劇曲,又叫雜劇,屬于戲劇一類;一種是“散曲”,屬于詩歌一類。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只曲牌,按曲調創(chuàng)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寫景、抒情!短靸羯场で锼肌肪蛯偕⑶械男×睢
3、關于作者。作者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詩人精心選擇和渲染的畫面中,滲透著浪跡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陽下的孤獨與愁苦。這首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元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請大家齊讀這首小令。
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個字,在這短短的28個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夕陽。
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藤是什么樣的藤?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橋是小橋,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風是西風寒風,馬不是肥膘的馬,是瘦馬,太陽是即將落山的夕陽?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種景物是在夕陽西下這樣一個大的色彩環(huán)境下的,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這些景物烘托出了斷腸人的那種心境。
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里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斷腸人”的.眼中,卻有這樣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繪一下小令中的這幅畫?【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天涯。
作者在這首小令中,用極其簡約的文字,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這些景物構成的這幅圖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悲涼、凄涼、蕭索,哪句話是畫龍點睛之筆,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時的悲傷心情?——斷腸人在天涯
什么是“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結尾句呢?——低沉、凝重、滯緩齊讀這句,注意感情和節(jié)奏的控制。
通過這樣的朗讀,我們可以感知作者內心悲痛欲絕的情感。
請同學們再讀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傷的基調?都要讀得如此低沉凝重呢?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較為清麗明凈。師:“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師:思考,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師: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游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請同學們在理解這首元曲基調的基礎上,再次飽含感情地朗讀一遍。
我們說這首小令的畫龍點睛之筆是最后的“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散曲的題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無一詞提及到“思”,到底“斷腸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讓他這樣情傷呢?生:游子思歸。
師:處在上述環(huán)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鄉(xiāng)愁而“斷腸”,作者把游子思歸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達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師:《天凈沙·秋思》則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九種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每一個詞都深刻而準確地體現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斷腸人的獨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腸寸斷的情愫。王國維說它“純是天籟,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梢娖渌囆g性價值之高,真不愧為“秋思之祖”。
再次朗讀,體會情感
天凈沙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1、文因情而生,故語文教學要抓住“情”字,體現人文性。
2、語文要讀,詩歌更要讀。在讀中想景,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念人。
3、讀與寫結合,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工具性。
4、注重扶放的過渡,滲透學法,授之以漁。
教學流程:
一、教學《天凈沙·秋》
天凈沙·秋(元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我國唐代詩歌非常有名,出了許多有名的詩人,你知道的有誰?背一首他的詩。
2、到了宋代,詞又相當有名,你知道的詞人有誰?請背誦一首他的作品。
3、而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書:元曲)今天學習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板書)讀文章要先讀好題目,“天凈沙”是這首曲的什么?“秋”呢?從單單一個“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4、讀讀這首元曲,多讀幾遍。讀通,讀順,讀出曲的節(jié)奏美。
5、指名讀,隨機點評。
6、借助注釋,仔細讀讀這首曲子,思考: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秋天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從“落日、殘霞、輕煙”可以看出。)
7、孤村與輕煙,落日與殘霞,老樹與寒鴉,讀完后,你覺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樣的?(凄涼、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靜了;大發(fā)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看到飽經滄桑、毫無生機與活力的老樹,聽到寒鴉鳴叫,真是凄涼。)
8、第三句寫的是什么?鴻雁有什么有什么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飛,大雁的動感美等。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9、最后兩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顏色)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絢麗多姿、五彩繽紛、色彩斑斕……這就是秋的絢麗多姿。)
10、過渡: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涼的,又是充滿活力的,更是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
11、練習讀好。前兩句讀出凄涼、冷清、孤寂的感覺,聲音要輕、緩。第三句要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凄涼、冷清、孤寂后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之快。最后兩句要向人們展示一個五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12、文因情而生。(板書)白樸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于是選擇了離開。歸隱山林或許是冷清的,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飛,這是奮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經歷孤寂、奮斗以后,你便會擁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絢爛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過這首曲來表達這樣的心境的。
13、配樂朗讀。人們說,詩歌就是音樂,音樂就是詩歌。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節(jié)奏美,音韻美。(男生讀,女生讀,教師讀。)
二、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總結學法:要讀熟,讀出節(jié)奏美,韻律美。
2、指名讀,適時指導。
3、請同學們仔細默讀《天凈沙·秋思》,用你的一雙慧眼發(fā)現它與《天凈沙·秋》
有那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寫了秋季、秋景,都寫了老樹、烏鴉,寫了夕陽西下傍晚時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涼的感覺。
不同點:題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達的情感不同。
4、這首曲寫了夕陽西下時作者的所見,所思,所聞。夕陽西下,是什么時候?
夕陽西下,是鳥雀歸巢的時候,看著眼前的“枯藤老樹昏鴉”,內心無比悲涼,因為——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是人們順著彎彎的小橋,沿著潺潺的流水回到溫馨的家的時候,家里有白發(fā)蒼蒼的父親,正在縫補衣服的慈母,有活潑可愛的孩子,有勤勞賢惠的妻子……可看著眼前這無比溫馨的家的畫面,令人倍感悲傷,我也有一個溫馨的家,可是,此時卻——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風、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馬,還有這條漫長的不知盡頭的古道。因為——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你因何肝腸寸斷?(因在他鄉(xiāng),有家難歸,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濃的思鄉(xiāng)情。)
5、集體配樂朗讀。
6、配樂口頭改寫。
夕陽西下,在這條漫長的不知盡頭的古道上,慢慢走來一個人,只見他蓬頭垢面,面容憔悴,一臉的滄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凜冽的寒風卷著黃沙,打在臉上,卷起他枯黃的長發(fā)。眼前,“枯藤老樹昏鴉”,令人倍感凄涼,“小橋流水人家”讓人無限羨慕,讓游子不由地想起家鄉(xiāng)那彎彎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溫馨的.家園;想起了年邁的父親,白發(fā)蒼蒼的母親,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勤勞賢惠的妻子………夕陽西下,正是鳥兒歸巢,羊兒歸圈,人兒回家的時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棲居何處?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誦出一首曲來—— (師生配樂同誦《天凈沙·秋思》)
7、我們寫文章要注意對環(huán)境、景物的描寫,用景來襯托心情。我們也要記住,文因情而生。
總評:
1、文因情而生,故教學要抓住“情”字,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這兩首元曲都寫了秋景:《天凈沙.秋》通過寫景,抒發(fā)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是對人生理想的抒發(fā)。前兩句,作者營造了一個秋天黃昏孤寂清冷之境。緊接著用“飛鴻”打破沉寂,使得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最后三句,由遠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的畫卷,一切令人賞心悅目,凄涼冷清孤寂之感一掃而光。人生就如此曲描寫之境界:只有忍受得孤寂冷清,只有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飛,努力不止,人生才會變得色彩斑斕!短靸羯场で锼肌方枨锞笆惆l(fā)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枯藤老樹昏鴉”乃“夕陽西下”時凄涼之景,令人心悲;“小橋流水人家”則為溫馨之景,易勾起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思;“古道西風瘦馬”勾勒出了游子只有瘦馬相伴、西風相隨,而腳下古道卻悠遠、漫長、崎嶇、坎坷的悲涼處境。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描寫已然襯托出“斷腸人”流落他鄉(xiāng)、有家難歸、遙思故園的凄楚。教學時,就是通過讀出情感,想象意境,玩味語言,讓學生與文本交流,與作者溝通,使心靈受到觸動。
2、語文要讀,詩歌更要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想景,在讀中念人。
讀首先要讀得熟練,有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其次,讀中想象,把文字轉化成畫面,在腦際形成意境。再次,讀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入情入境,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與意,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斷腸人在天涯”一句乃該曲情感之中樞。怎樣體悟游子肝腸寸斷的情緒?因為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采取把口述景致與誦讀相結合,層層遞進,步步累積,直至感情到達爆發(fā)點。
3、讀與寫結合,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工具性特點。
在讀、想、悟、說的基礎上,在對語言凝練的文本充分解讀之后,讓學生自由改寫,是對文本的再學習,是對學生想象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的具體體現。
4、注重扶放的過渡,授之以漁,滲透學法。
對事物相似性與相異性的鑒別是人類思維的基礎,鑒別相似性與相異性是一種高強度的學習活動。因為兩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為學生自學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礎。通過找出相似性(共同點)和相異性(不同點),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導發(fā)現兩首元曲諸多共同點之后,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悟,體會其不同點,進而深刻體會: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產生截然不同的文學作品,即使在所選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
板書設計:
(文因情而生)
凄涼、孤寂、冷清
凄涼之悲
天凈沙·秋
充滿活力、振翅高飛 天凈沙·秋思
溫馨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絢麗五彩斑斕
處境之悲
天凈沙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朗誦、背誦
2、感受意境、賞析
3、學習這首小令的寫作手法,學會寄情于物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的心境難點:學會運用寄情于物的寫作手法
三、學習過程
。ㄒ唬、導入新課:大家還記得哪些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呢?齊背(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春風又綠江南,明月何時照我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今天要們要學習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作為第一次接觸元代作品,我們首先來了解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為配樂所寫的歌詞,是繼詩詞興起的一種新詩體。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大多數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首短詞。我們今天學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ǘ、學習這首小令
。1)學生朗讀。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齊讀)
(2)指導學生朗讀?萏/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讀一遍。
。3)欣賞音頻,感受它的語言美、意境美。聆聽之際,注意作者營造了怎樣的氣氛?給你怎樣的感受?(4)同學們暢所欲言談感受:凄涼、悲涼、凄苦。請學生讀出凄涼的情感。問全曲沒有出現一個關于“凄涼”的字眼,你是如何讀出來的,從哪個詞讀出來的?
。5)根據同學們的回答,師生共同分析從詞語中讀出的情感。強調“小橋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溫馨、恬靜的,與其它的景成對比,以樂靜襯哀情。
。6)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同學們分組討論2分鐘,把剛才分析的畫面用優(yōu)美的話語描繪出來,請小組代表發(fā)言。幾根枯藤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致的小橋。不遠處有一縷裊裊炊煙飄出農家小屋,那里有幾戶安居樂業(yè)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吹打著孤獨的游子,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
(7)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板書:景悲涼氣氛)“一切景語皆情語”,請想想這幅畫面?zhèn)鬟_出怎樣的情感?明確: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板書:情游子之悲)
。8)“斷腸人”究竟是誰?了解作者: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代大都人,是當時著名的.雜劇作家、散曲家。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卻長期毫無結果。后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并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冷,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問題:讀出哪些新的體會?提示:懷才不遇,長期漂泊的無奈,思念家鄉(xiāng),官場失落。拓展:可以用來勸慰作者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榻B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其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1、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寫作手法好在哪里?
。ㄈ、賞析寫作手法師生共同探究,得出結論
(1)簡約與深蘊相依,《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用詞凝練而不簡陋。九種事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均帶有鮮明的個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中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2)靜景與動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
如寫環(huán)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tài)與“小橋”“人家”的靜態(tài)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與“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xiāng)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 “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
。ㄋ模、拓展(動手練一練)
1、哪些詩句最能打動你的心扉?哪些詩句最能扣動你的心弦?給令你心動的詩句寫上一點批注。請同學們展示。(示例“斷腸人在天涯”——怎一個愁字了得?)
天凈沙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意象、知人論世以及比較閱讀,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們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瑰寶之一。在華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們聽到了遠古傳來的關關雎鳩在水一方唱響,我們聽到了那三百首唐詩和宋詞的余韻至今傳唱,我們聽到了梧桐深院漢宮之秋的旋律蕩漾耳畔。這是中國的詩歌華夏的精華,這是聞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詩宋詞元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帶給我們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
二、文本解讀,學習新知
(一)初讀,誦秋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教師對學生進行抽讀檢測。
3.讓我們節(jié)奏分明的齊讀一遍,一詞一頓,一句三頓。
(二)美讀,賞秋景
1.聽老師讀,然后說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什么感覺?
凄婉、哀傷、悲涼。
2.要讀出“凄婉、哀傷、悲涼”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樣的語調呢?
引導學生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出這種凝重、哀傷的感情。
3.讀著讀著,這秋的悲涼就滲透出來了,可是這全篇曲子中除標題并無一字為秋,無
一字為悲,我們又是從哪里讀到的呢?誰來說說看?
枯藤老樹。
4.這樣的景有什么特點?
5.它容易勾起我們怎樣的情?
枯藤老樹: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它營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氣氛容易讓我們的心變得憂郁,沉重。
6.還有哪些景物也給我們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小橋、流水、人家(共10種意象)
7.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動我們心弦的十種意象。(孩子們,讓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去想象這些撥動詩人心弦的十種意象,有枯藤、有老樹、昏鴉,有小橋、有流水還有人家,古道上,吹著西風,一匹瘦馬夕陽漸漸西沉入山,一個又一個的鏡頭的交疊,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8.這是一副怎樣的圖畫?
秋日黃昏圖,深秋夕照圖
9.引導學生逐句品析上述10種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別帶給我們什么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樹老藤枯而顯蕭條無生氣,勾起人哀傷心緒,鴉歸巢加重思鄉(xiāng)愁緒。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表現出的是靜雅、安適、溫暖的境界。
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這樣的景和作者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游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
古道西風瘦馬。
瘦馬古道行走增加孤獨悲涼之感;西風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倍添回鄉(xiāng)無望之感傷。
10.我現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深情的誦讀最后兩句。
12.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背誦詩文,要求,讀出每一個詞的重音。
請學生談談為何要這樣處理重音。
13.老師總結:
季有春、秋,而選其秋;藤有榮、枯,而選其枯;樹有老、幼,而選其老;時有晨、昏,而選其昏;鳥有鴉、鵲,而選其鴉;馬有肥、瘦,而選其瘦;風有東、西,而選其西;道有新、古,而選其古;陽有朝、夕,而選其夕。全篇既無“秋”字,也無“思”字。但在靜水深流的外表下我們卻能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傳遞出來的強大輻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場。這都歸功于詩人苦心孤詣精選出來的10個典型的`意象。無需濃墨重彩的大肆渲染,無需動詞介詞的連接,只需讓這些意象疊加出一個一個的鏡頭,我們便能觸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讀,析秋篇
1.對比閱讀白樸《天凈沙秋》
體會兩手小令同為天凈沙,同為寫秋,在意象的選擇上有何相同?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相同點:同為昏,同有鴉,同取老樹村落
不同點:馬詩暗淡,凄涼白詩色彩絢爛清新
2.在情感的抒發(fā)上是否一致?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也曾想要積極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賞識,可以說,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寫下《天凈沙秋思》。
白樸簡介:
白樸,出身于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薦他為官,他對當時的朝廷充滿著厭惡的情緒。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
總結:景隨情生,情隨情起。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化讀,繪秋景
1.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里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詩人的眼中,卻這般不同。請根據我們剛才所說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詩畫般的語言,把這個蕭瑟的深秋夕照圖勾勒出來吧。(100字左右)
2.選取10種意象來表達你的憂傷(喜悅)心情,按照《天凈沙》的曲調填寫一首小令參考場景:在操場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鄉(xiāng)間小路上,公園里。
四、結束語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
孩子們,也許現在的大家對故鄉(xiāng)還沒有特別的感悟,但有一天,你們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尋找屬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會發(fā)現,無論這世間多么繁華,都比不上家人歡聚時刻的熱鬧;無論走過的旅途有多么美麗,你,最喜愛的還是那條歸家的小路。所以,孩子們,請珍視我們現在的點點滴滴。因為,若干年后,在那個秋風拂過瞬間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這些往事都將成為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傷痛與甜蜜。
六、板書設計:
天凈沙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啟發(fā)
2、合作學習
3、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傊x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xiāng)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fā)出凄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凄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fā)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于文中的游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里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課堂練習
1、《天凈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戲曲家。
2、《天凈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xiāng)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yè)
1、背誦全詩,并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板書:
天凈沙秋思“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
荒涼古道西風瘦馬流水人家溫暖
凄涼(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寧
蒼涼夕陽西下幽靜
陪襯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w思)
天凈沙教學設計8
一、新課導入
《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fā)羈旅思鄉(xiāng)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xiāng)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xiāng)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二、解題
曲:元代新興的一種體裁,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短靸羯畅q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標題一般由曲牌名和題目構成。相似的有《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憶江南》(唐﹒白居易)《漁歌子》(唐﹒張志和)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三、朗讀指導
1、生個讀
2、老師指導及示范讀(字音、語速、節(jié)奏、情感)
3、生個讀(兩個)
4、生齊讀
四、賞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鄣诙淙N景物則明凈,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艿谌渚拔锕爬、凄涼、羸弱,襯托出天涯游子的內心孤獨凄苦之情。
、萦纱丝梢,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游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2、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3、文章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怎樣的手法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xiāng)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后,思考并分組討論。②采用討論法,發(fā)揮集體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五、課內鞏固
。ㄒ唬⒈痴b
。ǘ⒘曨}
1.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2.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4、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六、讀寫拓展
改寫《天凈沙·秋思》
。ㄒ唬、改寫指導
1、反復誦讀原詩,把握詩意。
2、把原詩先譯成白話文,再運用適當的關聯詞連接。
3、必須展開合理想象。
4、適當運用口語化語言。
5、適當補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讓內容豐厚起來。
。ǘ、范文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悶,我騎上了那匹與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見過不少的靈山秀水,但是我惆悵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變,我眼中見到的是破敗、凄慘,黃昏的時候,我與老馬來到了一個垂垂老已的大樹下。遙想當年,它是何等的生機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條粗粗的藤掛在它身上,已經枯萎了,當初,藤靠著樹成長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樹也因為有了藤的纏繞而美麗異常,可是今天當樹老去的時候,這藤也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枯了。在這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中,唯有黃昏歸宿的烏鴉的叫聲顯出一點生機,但是單調難聽。
告別老樹、枯藤、昏鴉,我騎馬繼續(xù)前行,便來到了一座小橋旁,河中的水嘩嘩地向前流去,聲音是那樣的動聽,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橋,聽到流水,我心有種淡淡的釋然,更何況小橋不遠處有戶人家呢,在這蒙蒙的黃昏中,正從那戶人家冒出裊裊的炊煙,我想這戶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溫暖的,他們一家人在一起享受這寧靜的夜晚,那是多么溫馨啊,但是,溫暖、幸福、溫馨是他們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寒冷一次次向我襲來,我只能牽著我那匹老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邊,一輪如血的紅日正在慢慢西墜,半邊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絢麗?粗@美麗的景象,我只能發(fā)出感嘆:斷腸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遠方。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緊緊圍繞“短文長教”通用方法和全面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進行精妙的課堂結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問題設計具有指引性。
但整堂課下來,發(fā)現對學情預估過高,教學內容設計超出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儲備,課堂學生不能主動自如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上跟得較為吃力。
今后教學應充分把握學情,有的放矢。且在預習上多加于指導,使學生真正懂得如何預習、有效預習。
天凈沙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
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四課(板書)
二、作者簡介和題解。(預習檢測)
1、作者、背景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思:思緒)。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范讀。
3.作劃分節(jié)奏的指導并齊讀。
。ㄌ峁┦婢彵尘耙魳罚厚R思聰的《思鄉(xiāng)曲》)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教師小結,指導朗讀要求:①節(jié)奏停頓②輕重緩急③抑揚頓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釋下列詞語(小組討論1分鐘+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2)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
瘦馬:瘦骨如柴的馬(3)斷腸: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4)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五、檢查翻譯
展示完,小組起立同桌之間復述句子意思(2分鐘),抽學生(小飛俠)復述詩句意思)
過渡:看來同學們掌握得還不錯,理解了詩意,這首詩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詩句感悟詩情
1、此曲表達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具體通過哪些景物表現出來的?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í毩⑺伎2分鐘、小組討論2分鐘。小組展示)
師做引導,三張圖片
七、寫作手法
清代學者: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首小令通過描寫這么多的景物來表達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結
當堂檢測:
天凈沙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握詩歌大意,在讀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語言,體會其情味,感悟曲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揣摩古詩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比閱讀,拓展延伸,體驗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體會小令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在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品味,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鑒賞表現秋景的意象,體會曲中的意境,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生平資料、古箏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學生準備: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采用品味、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理解課題
1、學生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對秋天的印象。
2、溫故知新,學生重溫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3、導入新課,解題,簡介元曲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疏言,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讀讀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2、指名學生朗讀、齊讀,教師相機評價指導讀出曲的節(jié)奏、韻味。
3、借助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同桌合作學習理解詩歌大意。
4、發(fā)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大意。
教師隨機提問:對“殘霞、輕煙、寒鴉、飛鴻影下”等詞的理解。
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5。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用朗誦表達出來。
三、細讀悟象,把握詩境
1、找一找作者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ㄈ星锞埃汗麓濉⒙淙、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朗讀第一句中的景物。
(1)這些景物讓你感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ò档、蕭瑟、冷清)
。ㄌ貏e注意:孤、落、殘、輕、老、寒六個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鴉”這些景物容易讓我們產生哪些情感?為什么?)
(3)請同學們把這種凄涼、冷清、孤寂的情感讀出來,聲音要輕、緩。
。4)引入一組寫秋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悲秋”。
3、朗讀最后兩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這些景物又讓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秋天?(燦爛的、明朗的、絢麗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讀展示出最后兩句一個多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選擇“青山??黃花”寫來寫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ㄇ嗌骄G水:充滿生機;白草紅葉黃花:色彩艷麗、多變。這些景物不僅美麗,而且象征著生命鮮活明亮。表達作者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
4、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對比)
5、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一點飛鴻影下!
。1)鴻雁有什么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么?(充滿活力)
。2)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凄涼、冷清、孤寂后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
6、小結,引讀。
(1)小結: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構成,前二句呈現出一片蕭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圖,鮮明活躍起來。最后,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束,增添了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
。2)引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涼的——讀前兩句;又是充滿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最后兩句
四、研讀悟意,體察詩蘊
作者將秋日傍晚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還要考慮到作者寫這首散曲時的背景和作者生平這個因素。(滲透“了解背景,知人論詩”的學習詩詞方法)
。1)學生閱讀白樸的生平資料。
。2)本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ㄊ惆l(fā)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達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
五、誦讀頓悟,表達詩情
朗讀全曲,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情感。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滲透吟誦的技法“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讀出詩文的聲韻之美。
六、拓讀積累,賞析延情
。ㄒ唬┛偨Y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反復朗讀,了解詩意;品味語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體會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論詩。
。ǘ┏鍪抉R致遠的《天靜沙秋思》,
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對比閱讀
思考題: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什么樣的感情?
2、《天凈沙·秋思》與《天凈沙·秋》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ㄈ﹨R報交流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1)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孤寂、蕭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圖。
。2)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思鄉(xiāng)之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懷。
2、配樂引讀《天凈沙·秋思》想象意境,讀出情感。
3、討論匯報第二個問題:《天凈沙·秋思》與《天凈沙·秋》有那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ü餐c(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寫了秋季、秋景,都寫了老樹、烏鴉(寫景的特點是將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
。4)寫了夕陽西下傍晚時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涼的感覺。
不同點:(1)題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達的情感不同!短靸羯场で铩繁磉_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tài)度;《天凈沙·秋思》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樂誦讀兩首元曲
板書設計:
蕭瑟孤寂
天凈沙·秋充滿活力美麗秋景
明朗絢麗
凄涼之景
天凈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鄉(xiāng)之情
課外拓展作業(yè):
請你運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去讀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學生必備古詩詞93首》《朝天門詠喇叭》(明王磐)
天凈沙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病W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2) 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yōu)劣,并對優(yōu)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并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
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jié),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xiāng)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jié)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chuàng)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里浮現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凈沙教學設計12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愤x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2.教師范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jié)奏感。
4.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fā)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于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2.教師范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jié)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于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guī)”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guī)”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凈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xiāng)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xiāng)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jié)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著,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沖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么思念故鄉(xiāng),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xiāng)。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皯摇笔嵌酥备邟斓臉幼樱L“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疤靸羯场笔乔泼,相當于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鄉(xiāng)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jié)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干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著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xiāng)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凈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凄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懷,可以作為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凄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閱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凈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都抒發(fā)了游子的鄉(xiāng)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xiāng)熱切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短靸羯场で锼肌访枥L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凈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分械暮肋~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后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天凈沙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础⒛鼙痴b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ǜ鶕䦟W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
。病⒏鶕撓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薄⑦^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組織學生活動:
、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场⒄堖x擇一句或幾句,發(fā)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yè)。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凈沙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會讀、會背《天凈沙秋》
2、會解釋《天凈沙秋》的意思。
3、了解“天凈沙”的體裁,會寫關于“天凈沙”體裁的元曲。
教學重點:
1、會讀、會背《天凈沙秋》。
2、會解釋《天凈沙秋》的意思。
教學難點:
了解“天凈沙”的體裁,會寫關于“天凈沙”體裁的元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
1、大家是否記得咱們以前學過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大家來背誦一下,好嗎?(生背誦,我配圖)
2、那誰來說一下天凈沙是什么?“天凈沙,越調(河南三大劇種之一),曲牌名,單調(指一首元曲只有一段)二十八字。又名《塞上秋》!
3、說的真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再來學一首元曲《天凈沙秋》。(出示元曲)誰來給大家讀一下。(生讀)
二、新授元曲內容
1、白樸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課前老師已經讓你們查閱白樸的個人資料了,誰來介紹一下白樸。(生介紹白樸)
2、這是本文字詞的解釋,你來讀一下。
3、下面根據字詞的解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這首元曲的意思,一會老師要提問。(生討論)
4、學生匯報。(根據學生所說適時開課件)。
5、通過理解意思,你們說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6、對,秋天都是有一種蕭瑟之感的,但也是美麗而有韻味的,那其他三季呢?老師還給你們找了白樸作的其他三季的作品,咱們來欣賞一下吧!同時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開課件)
7、生回答發(fā)現了什么。
三、提高學生修養(yǎng)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以天凈沙為曲牌名的元曲都是這樣的呢?我們來看看吧!(開課件)生讀。是這樣的嗎?(是)
2、那咱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剛才的形式作一首元曲呢?好,咱們再回想一下“天凈沙”的體裁形式。(生答)好下面大家試一試吧!(學生試做元曲)
欣賞學生所作元曲。
四、總結全課內容
其實,同學們做的這些元曲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元曲,因為元曲要講究平仄,而你們現在的水平還沒有達到分清平仄的層次,所以老師說同學們做的這些元曲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元曲,但是能做到初步寫元曲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在以后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會相繼學到其他類型的元曲,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區(qū)分他們。
天凈沙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關常識。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法:朗讀法、情境設置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評價法、比較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ㄐ蕾p畫面)一幅清秋圖,一曲晚秋月,一闋清秋詞,把我們帶進萬里清秋。請同學們帶感情的賞讀詩句:(多媒體)
讀得好,讀出了秋天的靈動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想到的同學請告訴我。(豐收、蕭條、凄涼等)。
正所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簡單介紹文體常識)
一、 朗讀:
1、聽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
2、同學們聽的很認真,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試讀這首小令。
3、全體齊讀。
4、指導朗讀“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
5、個別讀,讀出感情。
6、師范讀。
三、賞析:
1、找詩眼。
一曲小令,一縷情思。你認為《天凈沙·秋思》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種情思?(斷腸)同學們理解“斷腸”是什么意思嗎?(師:講故事讓學生理解“斷腸”的含義:悲傷痛苦到極點。)
2、析景物。
同學們,讀完了這首詩歌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用一個詞概括。(凄涼,蕭瑟、悲傷、憂傷等)請你把憂傷的'情調讀一讀。(他讀得如何?是否讀出了你的感受?)讀著讀著這秋意就出來了?墒沁@首曲子當中并沒有悲涼、哀傷、傷感的字樣啊,你是從哪里讀到的呢?
。1)賞析哀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以哀景襯哀情)
秋景可以入畫,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諸如香山的紅葉,黃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長江的漁家唱晚。為何馬致遠棄而不用,偏偏獨取“枯藤、老樹、昏鴉”呢? 平常生活中“藤、樹、烏鴉”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開心的時候,你會在這些詞前面加上“枯、老、昏”這些形容詞呢?能舉例子嗎?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2)賞析樂景: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哀情),(讀時歡快中流露一些哀傷。)
小結:反襯手法。
(3)入情入境朗讀。
3、繪畫面。
在夕陽的余暉里,在蕭瑟的秋風中,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圖像,然后再用語言把這些圖像描繪出來。
4、練背誦。
通過我們的想和說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體會到了馬致遠創(chuàng)作這首小令的感情呢?
。1)個人讀。
。2)比賽讀。
。3)全班背誦。
5、說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讀把老師也帶進了那種意境當中去,可見大家已經領悟了這首小令的妙處。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請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多媒體)
2、前人的評價:
譽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王國維
“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譽。
小結:一首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凄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對比賞析:
1、《秋詞》劉禹錫
2、《天凈沙·秋》白樸
3、《天凈沙·湖上送別》張可久
五、結語、作業(yè)。
馬致遠用詩歌來表達感情,歌手滿文軍用歌聲來傾訴思念,在這動聽的歌聲里,同學們,你們可曾有過同樣的思念或思緒呢?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呢?用詩、用歌、還是用畫?拿起你手中的筆來完成今天的作業(yè)。
【天凈沙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4-09
《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04-08
《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08-26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01-13
《天凈沙·秋思》優(yōu)秀教案設計08-26
《天凈沙·秋思》教學寫真反思04-12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精選11篇)11-29
《天凈沙·秋思》教案08-20
天凈沙秋思的教案03-14
天凈沙秋思作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