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

時間:2023-11-22 11:10:49 專題作文 投訴 投稿

(通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通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

  世界有很多奇跡: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今天就來聽我說說中國的驕傲——萬里長城吧。

  萬里長城,它是中國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將數(shù)段長城連成一片,終造就萬里長城。后來,漢明兩代曾大規(guī)模修葺,其工程只浩大,堪稱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現(xiàn)在登上月球,還能看見長城的身影。登上長城遺跡,不僅能目睹長城在崇山峻嶺中的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jīng)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jīng)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各朝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繕,成為抵御北方外族人入侵的屏障。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tǒng)。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御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

  烽火臺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fā)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根據(jù)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shù)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臺是發(fā)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臺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臺與王朝中央聯(lián)系,還有一組烽火臺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lián)系。守臺士兵發(fā)現(xiàn)敵人來犯時,立即于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后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nèi)。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fā)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fā)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nèi)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zhàn)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fā)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是啊,歡迎你們來長城做好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2

  “云馳瀚海,一座雄關凝壯氣;柳系春思,千秋絲路起清風”,一望無際的大漠、戈壁、雪山交相呼應,時有一群野駱駝在荒漠中覓食,好像在默默述說著古絲綢之路的滄柔歷史。這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大漠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景區(qū)入口處是一尊馮勝將軍騎著高頭大馬的銅像,既像是在歡迎大家的到來,也像是在保衛(wèi)著腳下的土地。沿路向前一座雄偉壯麗的城樓巋然屹立,像一位英勇的士兵守衛(wèi)著這座城池。兩層樓高的土坯圍城的城墻,城門上有一座像戲臺的'木質城樓,城樓上掛著大塊的匾額,上面寫著“天下雄關”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關城分為內(nèi)城、外城,以內(nèi)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nèi)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由“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nèi)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

  不同于城樓的樓梯臺階,這里的樓梯很寬,不僅有供人走的臺階,還有馬道,馬道最陡的地方,傾斜的角度接近60度,不知當時的戰(zhàn)馬是如何在上面行走自如的?站在城樓之上,藍天白云之下,眺望遠方,祁連雪山清晰可見,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耳邊呼呼作響的風聲,眼前仿佛出現(xiàn)金戈鐵馬,刀光劍影,卷起漫天黃沙,空氣中彌漫著廝殺聲、馬蹄聲、戰(zhàn)鼓聲……

  城內(nèi)有一個大的訓練場,里面戰(zhàn)鼓高掛,戰(zhàn)旗飄飄,場內(nèi)擺放著各種槍矛,還有幾門稍微先進的大炮,斑駁的長矛也在訴說著這座雄關當年的輝煌。除了練武場,城內(nèi)還有將軍府、關帝廟、文昌閣、大戲臺……這些場所雖然給戍邊的將士枯燥的駐守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但與江南鶯歌燕舞的生活還是有著天壤之別,也能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

  嘉峪關關城的西大門,也就是絲綢之路上“的起點”。古人通關和我們現(xiàn)在出國需要持“護照”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叫“關照”。如果趕在日落之時出關,太陽的余暉打在城墻之上,整個城墻愈加巍峨雄壯,遠方更加凄涼,真是“一片孤城萬仞山”!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3

  莫高窟是偉大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位于甘肅敦煌。它建于十六國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約過了1700年。經(jīng)過近20xx年的風沙,窟內(nèi)的塑像壁畫早已看不清原來的相貌。

  在這個承載了千年歷史石窟群中,“九層樓”是敦煌石窟的標志性建筑,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一尊高約35。5米的大佛兩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視,給人以高大威嚴的感覺。據(jù)敦煌遺書《莫高窟記》:“延載二年(公元695年),禪師靈隱共居士陰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它住在那高大的九層塔中,發(fā)髻漫卷,悠然自得。右手上揚,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意思是滿足眾生的愿望。眉間一點朱砂痣,眼眸平和,灰色的皮膚用金粉包裹盡顯雍容華貴。衣服垂直下落,線條分明,層層布料的曲線雖僵硬卻逼真,佛祖包容世間萬物的心境頓時呈現(xiàn)在古老的線條中。大佛體形飽滿圓潤,氣度莊重神圣,根據(jù)大乘佛經(jīng)描述,彌勒成佛后,將帶來一個極為祥和、富裕的美妙世界。

  蕓蕓眾生自窟底抬頭仰望,在崇高莊嚴的宗教氛圍中,更覺佛的至高無上和無盡含藏。

  第257窟中,忠誠的護衛(wèi)守護著佛像。佛像坐在一個半鈴鐺狀的.小房間內(nèi),頭上的龍雕圍著色彩斑斕的花紋,栩栩如生,正要向遼闊的天空騰飛般。房間內(nèi)壁畫著眾人祈福的景象,每個小人神態(tài)各異,衣物色彩也互不相同,依稀可以看出是各地虔誠的高僧?邇(nèi)的墻壁上畫著數(shù)不盡的小人,它們都盤腿坐下,手臂放在腿上,表情嚴肅,好像正在舉行什么儀式。門旁墻壁上的人,神態(tài)或夸張,或矜持,每個人仿佛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

  在遙遠的唐朝,第148窟建成了。窟中一尊側躺的大佛,它面型豐滿,眼睛微瞇,一副享受的樣子。皮膚被歲月鑄成了古銅色,左手放于右腿之上,一副安然入睡之態(tài)。衣服的大紅色早已斑駁不堪,但衣服紋路柔軟,似乎能隨身體起伏而變化。它的身上站著許多小人,它們雙手合十,斜穿寬袖大袍,神情不一。這個窟是由唐代敦煌世家大族李大賓之家所建,于盛唐大歷十一年開鑿。然而這千年之后,佛像卻依然安眠于此。

  莫高窟文化至今已經(jīng)傳了1700年,它給了我們無比的震撼。它凝結著老祖宗千年來的汗水與智慧,它令每一個華夏人民為之驕傲,自豪!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4

  去年暑假,爸爸媽媽帶著我游覽了故宮。從前到后,從外到內(nèi),我被故宮的宏偉壯麗和歷史背景深深吸引。在參觀回來后,我決定好好地了解它一番。

  根據(jù)資料閱讀,我知道了故宮是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筑,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1987年,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古時候,人們稱它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72萬平方米,相當于18個我們學校那么大,為世界之最。整個建筑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有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接著是周長3千米的朱紅色城墻,墻高10米左右,底寬8.62米。城墻上開有4個大門,城墻四角聳立著4座角樓。這角樓結構精巧、造型別致,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了解到這些,我從心里為中國古代建筑師們感到自豪。

  故宮整體呈“中”字形結構,左右對稱,一字貫通。內(nèi)部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南為工作區(qū),即外朝;北為生活區(qū),即內(nèi)廷。這樣的布局讓人覺得主次有序、層次分明。外朝的主體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实鄣腔、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那時,數(shù)千人高呼“萬歲”,數(shù)百種禮器鐘鼓齊鳴,何等的人間氣派呀!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內(nèi)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這讓我想起了影視里宮廷劇的畫面。

  此外,還有珍妃井、養(yǎng)心殿、九龍壁等等。這些建筑的臺階上、扶手上、房檐上處處都雕刻著龍,神態(tài)逼真、千姿百態(tài)。遠遠望去,一片紅墻黃瓦,凡是來故宮旅游的人,沒有不被故宮這名勝古跡的`輝煌所吸引的。

  在居住區(qū)以北有一個小巧別致的花園,其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它位于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后方,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園內(nèi)的松、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還有很多老樹。雖然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它們依舊蒼勁、挺拔,就像一位位目睹歷史變遷的老者。

  我們的故宮是歷史的重現(xiàn),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美麗,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不僅象征著榮華富貴,也記載了屈辱,激勵我們下一代人努力學習,建設祖國,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并發(fā)揚光大,讓全世界的人們都了解它。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5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是威嚴、神圣的象征。

  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稱為“殿宇之!,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杰作。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建成后,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jīng)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tǒng)治核心的代名詞。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自此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五六十年代起對故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整。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1988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現(xiàn)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jù)統(tǒng)計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是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故宮所代表的是已成為歷史的'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的耀眼之筆,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是我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瑰寶!這份驕傲和自豪也將激勵和鞭策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前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6

  一座城,一座神秘莫測的城,紅墻高聳、角樓巍峨,百姓不能踏入半步的城。它的記憶,只屬于皇帝。這就是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地處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906年),歷時14年建成。為明、清兩代帝王處理朝政,以及皇室成員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被視為“天地會合,陰陽交泰”之處。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帝,清朝10帝)在此統(tǒng)治了中國近500年。它的總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8700多間。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走近故宮,滿目都是金黃的屋頂,朱紅的宮墻,在陽光的照耀下,黃色的琉璃瓦熠熠發(fā)光,閃爍著奪目的金光;原本暗紅色的高墻也明亮了起來。徜徉在故宮里,仿佛置身于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活生生的歷史從這里走了出來,古老的建筑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到了傍晚,夕陽西下,朱門金釘,紅墻黃瓦,讓這座宮殿變得莊嚴,又充滿了神秘色彩。

  故宮最美的時候,是在大雪過后。一場大雪,讓故宮沉寂了下來,一改往日的金碧輝煌,紅墻黃瓦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艷麗奪目,讓人看了忍不住要走進它,卻又不舍得破壞那份安寧。

  大人們行走其中,會談論歷史的盛衰。而孩子們走進其中,大多都會被大殿屋檐上一些小獸所吸引,指指點點,嘰嘰喳喳地探究著小獸的來歷。其實這些小獸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琉璃屋檐獸。在古代,宮殿檐角上的神獸數(shù)量是由建筑的規(guī)模和等級來決定的。一般以1、3、5、7、9這五個奇數(shù)為準。而太和殿在三個大殿中地位至尊,檐角安放了10個神獸,在古建筑中是獨一無二,象征著十全十美和至高無上。位于最前端的是騎鳳仙人,據(jù)說是齊湣王的化身。之后的這十個神獸依次為象征帝王的龍,百鳥之王的鳳,勇猛威嚴的`獅子,象征忠勇吉祥的海馬,象征尊貴的天馬,能夠防災滅火的押魚,護佑平安的狻猊,象征公正的獬豸,寓意除禍滅災的斗牛和能夠降魔庇災的行什,它們都無比威嚴。在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它們會和他一起鎮(zhèn)守江山,反映了統(tǒng)治者祈求天助的心愿和皇權的至高無上。

  閉館的時間到了,工作人員推動厚重的城門,隨之就會聽到一個沉重的聲音,那聲音如此厚重,似乎在訴說故宮幾度榮光幾度蒙塵的歷史。逛故宮,就如同翻閱一本歷史書,展現(xiàn)了宮廷文化以及民族的信仰與審美,也再現(xiàn)了帝王之家的日常生活。其中還有更多故事,等待我們挖掘和探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7

  我從小就愛讀歷史故事,當讀到關于西安兵馬俑時,我嘆為觀止。曾經(jīng)的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說過:不看秦傭,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我的心早就飛去兵馬俑有無數(shù)次了。

  去年的暑假,我終于去了我夢寐以求的“圣地”西安兵馬俑了。兵馬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qū)。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那次,我們跟著導游一進去,人山人海,我們朝著一號坑走去,兵馬俑遺址到至今,已經(jīng)挖出了三號坑,其兵馬俑不計其數(shù)。據(jù)導游所說一號坑的發(fā)現(xiàn)約于1974年3月,其東端排列著全身穿戰(zhàn)袍的戰(zhàn)士俑,約有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后衛(wèi)。

  接著,我們又向著二號坑走去。二號坑是1976年4月至5月間被發(fā)現(xiàn)的。是我覺得最最特殊的一個坑,因其坑是呈曲尺形的。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它是三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是按前弩兵俑,約有60個。中蹲跪式弩兵俑約160個,后為馬車組約有8個,上有許多步馬俑。在聽導游講解關于二號坑的簡介時,我腦海出現(xiàn)了一副秦始皇爭霸天下的畫面。

  我們繼續(xù)跟著導游去三號坑。已經(jīng)在太陽下曬了有一個上午了,我早已滿頭大汗、筋皮力盡,可爸爸卻說:“再堅持一下,畢竟人都來了就再堅持一下吧!”我只好硬撐著往前走。到了三號坑,導游停下腳步對我們講:三號坑于1976年5月11日發(fā)掘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三號坑出土文物較多,比如一把千年不腐的寶劍,但其兵馬俑只有60多件。

  據(jù)說曾經(jīng)到項羽在坑里焚燒,拿走了很多兵器。兵馬俑從身份上來區(qū)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軍吏,一類是士兵,士兵和軍吏都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分。俑坑中最多的俑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持青銅兵器,如弓、弩、箭鏈、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導游又給我們說:兵馬俑的制作者們都是秦帝國社會下層的一批陶工們,據(jù)說秦始皇下令如果這些陶工們做的兵馬俑們?nèi)睏l腿和缺點什么器官的話,就把這些做陶土的人相對應的器官割掉。這會不會太殘忍了?我想,萬一是缺了頭呢?那不是人命都沒了!

  導游在出來的時候給我們講,其實做一個兵馬俑需要很多的步驟的,首先用泥來塑形,再在基礎上打磨。在將陰干后的陶俑在陰干的地方曬干再拿去焙燒。

  勞累了一個上午的我終于可以離開這兒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兵馬俑,因為它們壯觀,因為它們宏偉,因為它們象征著我們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我愛他們,也不僅因為它壯觀、宏偉、而是因為它是我心目中的圣地。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8

  當汽車沿著鄉(xiāng)村公路行駛時,作家馮繼才不再有寫作的沖動。過去,白色磚瓦和綠色瓷磚的農(nóng)舍出現(xiàn)了西式尖頂和閃閃發(fā)光的馬賽克。煙裊裊升起,小橋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夢。馮先生開始跑來跑去,喊道:拯救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她無處不在——沉浸在書中,游蕩在江南小徑上,盤旋在懸崖和飛檐上。我們被這種強烈的文化信息所包圍,但我們作為劊子手是有尊嚴的。忘記歷史就是背叛。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兵馬俑依然挺拔,隋朝大運河的波濤依然拍打著千年河岸。孟姜女的哭聲很哀傷,鐵軌人的歌聲似乎仍縈繞在她的耳邊。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繁榮昌盛、屈辱和憤慨之后,這些文化遺產(chǎn)熨平了坎坷的靈魂,向世界展現(xiàn)了莊嚴。劍的光影消失了,長歌停止了哭泣,英勇的.戰(zhàn)斗消失了。一切隨河流向東,只有千年松柏隨風低語。

  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當你漫步在天壇,仰望天空時,你會得到一個慷慨而深刻的哀悼。當你接近岳飛時,高貴的正義會攻擊你。當你攀登泰山和小鹿山時,世界將突然開放。我們很幸運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呼吸和成長。我們的祖先從古代到現(xiàn)代都攜帶著火把,鍛造了一個博大、不屈、向上的民族靈魂。這些文化遺產(chǎn)利用了我們民族斗爭的雕塑。

  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人民的根。你看不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游客回國,在黃帝陵前舉行紀念活動。你看不見。每年,他們都熱切地希望同胞們回來祭拜媽祖。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深深地打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這種民族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摧毀的。

  歷史的見證、民族的靈魂、民族的根,使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在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世界民族文化中屹立不倒。當你了解它們時,千年古樹將閃耀光芒。當你走近它們時,黃色的古書將不再模糊。當你面對他們時,所有的深色都會消失,建筑物也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難怪馮先生寧愿放棄寫作,也不愿把文化遺產(chǎn)從人們的視線邊緣拯救出來?梢哉f他是有好意的!

  我們昨天早已走出了封閉的大門。在吸收外來禮節(jié)的同時,我們決不能破壞民族的靈魂和根基。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需要走向世界,展現(xiàn)我們的燦爛禮貌。更重要的是,我們中國人需要小心照顧它。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像驚世駭俗,"揚云駕海"的昆鵬一樣復興。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9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龍井路1號,杭州市西部,三面環(huán)山,東面緊靠市區(qū),“三面云山一面城”這句話就概括了西湖的特點。西湖湖面面積有6.39平方公里,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平均水深在2.27米,最深處5米,最淺不到一米。在1982年11月,國務院將西湖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1985年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評選中,杭州西湖的排名僅次于萬里長城和桂林山水,位居第三。西湖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它是一個湖泊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知,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

  西湖有100多處景點,我就給大家講講最有名的幾處吧。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三潭印月”這個景點!叭队≡隆笔俏骱凶畲蟮囊粋島,又名“三潭映月”,四周是環(huán)形堤埂,島中有湖,水面被劃成“田”字形,島上建有一座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橋上建筑精致,四時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的美稱!叭队≡隆庇蓛蓚部分組成,一是小瀛洲,二是“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這里,我給大家講一講那三座石塔吧:三塔高約2米,分布呈每邊12米的等邊三角形。在這里我不得不提起和三潭印月有關的一個民間傳說。傳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是一只大香爐的三只腳,這大香爐下面相傳鎮(zhèn)壓著一條黑魚精,香爐反扣在西湖中,它的三只腳伸出水面,于是就成了“三潭印月”。

  我要介紹的第二處景點是“斷橋”。這個“斷橋”可不是真的斷的哦,這只是一座橋的名字。西湖斷橋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jù)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jīng)建成,宋代稱為“保佑橋”,元代又稱作“段家橋”,斷橋之名得之于唐朝。其名由來,一說為孤山之路,到此而斷,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斷橋”。而斷橋最為讓其聲名遠播的,當屬許仙和白娘子的凄美愛情故事了,二人因前世姻緣在斷橋相會,成就一端人間佳話。

  雷峰塔也是一處名勝古跡。它雖然曾經(jīng)倒塌過,但重建后的雷峰塔更勝往日。它是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奉佛螺髻發(fā)舍利而建,塔成之時恰逢北宋追謚錢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孫氏為“皇妃”,所以命名為“皇妃塔”。后來,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漸被人們稱為“雷峰塔”。而且,相傳這雷峰塔還是當年法海用來鎮(zhèn)壓白娘子的地方。至今,“雷峰夕照”仍是西湖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呢!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城的美景集于西湖,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想去欣賞了吧,下面就由我領著大家去游覽一下西湖的美景吧!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0

  在波瀾壯闊的渤海之畔,在塵土飛揚的古道上,揮舞著一條神奇的中國龍,它曲折蜿蜒,全長約6000多公里,被譽為“萬里長城”。它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華兒女的驕傲。

  如果踏上長城觀望,可以沿著山脊遙望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低頭撫摸著萬里城墻,看著百座雄關、隘口從手下的青磚開始延綿,視野被逐漸吸引,看到遠近成千上萬座敵樓、烽火臺挺立,使高低起伏的地形顯得雄奇險峻。長城的主體是城墻,城墻平均高度7。8米,部分地區(qū)高達14米。丘陵陡峭,地勢較低,地勢平坦,關鍵地段較高,一般地段較低。墻是敵防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寬,基礎寬度6。5米,壁面平均寬度5。8米,保證了兩輛重型車的平行性。墻體由外檐和內(nèi)檐組成,填充土和碎石,看起來古樸而又堅固。除了外觀,長城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使它更具有藝術魅力。

  中國的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始建于兩千多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自秦朝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項偉大工程。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huán)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梢韵胂,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在當時,長城的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騷擾,因而保證了當時的`農(nóng)業(yè)正常進行,對中原一帶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關于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秦朝時皇帝下令除了60歲以上的老人,其他的年輕人都得去修建長城。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不到三天,新郎就被官兵抓走修筑長城。后來,孟姜女千里迢迢地來到長城找丈夫。誰知,有人告訴他,范喜良已經(jīng)死了。她便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長城倒了一段,露出來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這段故事表現(xiàn)出了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表達出了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

  長城的建造見證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堅苦耐勞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頑強毅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長城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長城的雄偉壯闊是中國的體現(xiàn),我們應該認真了解并熱愛以長城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為保護這些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努力。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1

  在這5千年的華夏文明歷史中,中國的大地上誕生過許許多多震驚世界的建筑,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莫過于長城了吧。

  人們常說萬里長城,但長城到底有多長呢?長城全長為21196.18千米,作為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的目的,它的特點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用以限制敵騎侵擾行動的長垣。長城絕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智慧。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墻身基礎寬度均為6。5米,城墻頂部平均寬為5米,可容五馬并行,十人并進。我有幸去過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xiàn)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北京的屏障,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墻南北盤旋延伸于群巒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聳立于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依稀可見,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鞍诉_嶺”因何而得名,據(jù)說因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所建的長城在這里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當年興建這段長城很艱難,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后有八個監(jiān)工為其而死,最后通過仙人的點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才把建筑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后來地名就諧音成“八達嶺”。從下看如同一條蜿蜒的巨龍盤旋在群山峻嶺間。長城墻體用抗腐蝕、抗風化、性能好、硬度較高的花崗巖石條包砌,中間的縫隙用米漿和石灰粘合,雖有2228年歷史,但依舊十分堅固。

  你或許在想這么偉大的長城是如何來的?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fā)生在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清晨如果站在長城上,能感受到身在云霧繚繞之中,山頭是那么的綠,灰色的長城與之相互映襯使之更加雄偉壯觀。

  長城,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承載了多少中華文明的記憶。也是華夏兒女引以自豪的地方。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2

  是那秦時的銀鉤明月,是那秦時的崇山峻嶺,還是那秦時的巍峨長城。

  悠悠往事,“大江東去,浪淘盡……”融入了千古歲月,凝入了古老長城。歷史定然記得萬里長城的輝煌,從山海關的老龍頭,到大漠黃沙的嘉峪關,綿延萬里似一巨龍盤臥在高山之巔。

  今年春節(jié),我終于見到了魂牽夢繞的萬里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駐下一座守哨戰(zhàn)士般的敵樓后,恰翻身向下折回山半腰,又驟然升起,至海拔近千米處,盤卷一個大彎,那酷似牛犄角,蒼勁雄壯又渾然天成。

  站在長城上,腳下的方磚一路向前延伸,望不到頭。撫摸著城墻上的條石,指尖傳來粗糙的觸感。蒼天高遠,群山連綿,不由感慨萬千,我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揮著千軍萬馬,橫掃六國!又仿佛看到多少佝僂著身軀的腳夫在烈日下一步步的挪動,為宏偉的長城灑下熾熱的血與淚!

  遠處的山林是黃的,點綴著若隱若現(xiàn)的紅楓葉,像是醉了一般。順著城垛往外看,幾個烽火臺在山峰上錯綜相連在一起。那蜿蜒的長城,如一條探首天際的巨龍,盤旋在綿延山峰之中。

  再往上走,便來到烽火臺前。看上去不是很大,走進里面有很多門洞,中間的石階很陡,不費點力氣是絕對上不去的。來到烽火臺的二層,用石磚砌成的正方形的平臺應該就是巔峰火的.地方。我站在平臺上,眺望兩側的敵樓和望亭,仿佛聽到了當年吹響那出征的號角。

  這正是奇特的慕田峪關臺建筑。慕田峪關與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等都不一樣,正關臺由三座空心敵樓構成,互相通連并肩矗立,兩側的敵樓較小,中間的敵樓比兩側的大一些,三座敵樓之上有三座望亭,關門不設正中,而是設在關臺東側,進出關臺也是兩邊的敵樓設門,這種獨特的關臺建筑在萬里長城上也實屬罕見。

  走上臺階,向回望,整個長城盡收眼底。那氣勢,如驚天動地,氣壯山河之雄偉,如同放眼整個天下。

  這里的長城,吸引了好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友人,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但是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他們被長城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大家盡情的跳躍,盡情的奔跑,歡聲笑語在城墻上久久回蕩。

  此時此刻,一種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這才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偉大文明。

  庚子佳年,春滿九州。望著遠處的烽火臺,我熱血沸騰,我想高聲呼喊,我愛萬里長城,我愛這片土地!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3

  故宮坐落于北京中心,也稱“紫禁城”,是威嚴、神圣的象征。

  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叫做“殿宇之!,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成效,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獨一無二的杰作。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設計者蒯祥,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占地72萬平米,建筑面積15萬平米,有房子9999間半,主要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建成后,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jīng)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tǒng)治核心的代名詞。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jù)那時擬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十月十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自此將來,紫禁城才被叫做“故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五六十年代起對故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整。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1988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目前,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珍藏有很多古時候藝術珍品,據(jù)統(tǒng)計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是中國珍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時候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不少文物是絕無僅有些無價國寶。

  故宮,是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故宮所代表的是已成為歷史的文化,是國內(nèi)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的耀眼之筆,具備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是大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瑰寶!這份驕傲和自豪也將勉勵和鞭策大家不斷努力、不斷前行,為祖國的興盛、昌盛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4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物之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它在1987年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一條中軸線貫通整個故宮,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同時,這條中軸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

  清晨,我和爸爸媽媽踏著朝陽來到了美麗的故宮。遠遠望去,氣勢恢宏的午門映入眼簾,高十多米的紅墻上刻著美麗的花紋,尖聳的屋頂上,斑駁的黃瓦向我們昭示著故宮悠久的歷史和它經(jīng)歷的滄桑巨變。我不由自主感嘆道:“故宮真美啊!”

  故宮之美,美在建筑。那一重又一重朱紅的大門,一座又一座雄偉的宮殿,一階又一階精致的白石臺基,跨越近六百多年的滄海桑田,依然召顯故宮的王霸之氣。穿過午門,沿著中軸線前行,很快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聳立在我的眼前!疤偷睢眴螐倪@名字就看出那君臨天下的霸氣豪情。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光。走進殿內(nèi)雕鏤金漆的`寶座坐落在正中須彌坐式楠木平臺上。寶座周圍是六根瀝粉蟠龍金柱,氣勢磅礴。太和殿又俗稱金鑾殿,是古時用來舉行各種重大典禮的場所。今朝的太和殿依舊富麗堂皇,但君王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數(shù)以千計的平民可以自由的出入這里,將這座寶殿端詳,端詳……我的耳畔仿佛傳來一聲聲鐘聲,仿佛看見皇帝身披龍袍,端坐在龍椅上。文武百官都依次按照品階站立,然后按照禮節(jié)三跪九拜。

  正當我思緒萬千時,我已經(jīng)被媽媽拉到了保和殿。保和殿有一塊十分巨大的石雕——云龍石雕,上面雕刻著云朵,湛藍的海水,險峻的山崖,九只巨龍威猛的在云霧間翻滾著,怒吼著,真是巧奪天工。聽導游介紹,每逢下雨時節(jié),雨水就會順著臺階流下,而后從一個個巨龍口中吐出,形成九龍吐水的異景。古時寶和殿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任務——科舉考試。各地財高八斗的學子們經(jīng)過層層艱難考試后,才能來到這里參加殿試,相信競爭的激烈程度絕不亞于當今的高考。

  故宮之美,不僅美在建筑也美在藏品。故宮現(xiàn)有180余萬件藏品,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筑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無論是明亮如鏡、清薄如紙、聲音如磬的瓷器;還是挺拔如松、清亮如溪、浩瀚如海的書法;或是瑰麗如霞、質樸如水、粗獷如山的繪畫,都讓人目眩神迷,嘆為觀止。凝視著這些藏品,我仿佛看到了由遠而近的歷史的腳步,厚重而塵遠。

  暮色漸沉,紅紅的夕陽在長長的城墻上投下最后一抹斜暉,又一天的將盡,我們只好惜別了!斑恕恕保业亩厒鱽砦玳T的鐘聲,仿佛在徐徐的訴說故宮里的故事……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5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大大小小7372個島嶼中,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嶼以其獨特的中西文化特色脫穎而出,以“國際歷史社區(qū)”作為名片被列為中國第52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猶如一座海上花園,橫在碧海綠波之中。

  伴隨著海浪聲上島,只見島周圍礁石嶙峋,島上山巒疊翠,紅磚的西式洋樓加上中式閩南建筑,簡直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四月的鼓浪嶼清爽溫暖,我抬眼望去,街道的兩旁排滿了高大的棕櫚樹,紅磚瓦房的`墻上爬滿了炮仗花,鳳凰木從墻里探出身子,雞蛋花和山茶花錯落有致地點綴其中,鼓浪嶼真不愧為“海上花園”。

  這里風是柔和的,陽光也是詩意的。閩南文化的包容開放,讓小島從近代文明迅速向現(xiàn)代文明邁進,這里先后駐扎過18國的領事館,各國的領事館又帶來了自己的建筑特色,這些建筑風格又被閩南建筑吸收接納,漸漸形成了鼓浪嶼獨有的建筑風格。隨手推開鼓浪嶼一座被荒棄的花園大門,就像穿越時空,走進了一段古老的歷史中了。一座紅磚瓦房的三層西式洋樓,上面又雕刻著中式的圖案:麒麟喜鵲,馬踏祥云等。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讓人流連忘返。18世紀美國牧師打馬字先生來到鼓浪嶼用拉丁字母切合閩南話,中西得到最早得交流。他在這里度過了42年的光陰,回到美國三年后不幸去世,遺愿是:我希望回到充滿溫情的鼓浪嶼。他的女兒們按照他的遺愿把他的骨灰?guī)Щ亓斯睦藥Z,并留在那里教書育人,終身未婚。

  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女子學!沟屡,就出現(xiàn)在鼓浪嶼,這也開啟了中國女子教育先河,中國婦產(chǎn)科奠基人林巧稚就是在這里讀書學子的。鼓浪嶼名人輩出,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在這里舉行了西式婚禮,鑒湖女俠秋瑾女士在這里度過了童年,鋼琴天才徐飛平六歲在鼓浪嶼進行了鋼琴公演。鼓浪嶼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有著三天三夜說不完的故事。它的包容開放吸引著無數(shù)的華僑,印尼糖丸黃易在鼓浪嶼搭建了黃家花園,號稱中國第一別墅;林氏家族在鼓浪嶼修建了林氏府,如果說這兩座西式別墅代表著華僑們對西方文化的接納,那么臺灣富商林爾嘉打造的“菽莊花園”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熱愛,花園里設置的小蘭亭、四十四橋,聽潮樓,處處透露著江南園林的精致。

  一陣陣鋼琴聲起來,晚上的鼓浪嶼浪漫起來了,此起彼伏的貓聲讓這座島嶼更充滿了一絲絲古老神韻!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相關文章: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12-31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05-08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02-13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02-17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精選)07-05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熱門】02-20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精】03-03

【精】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03-04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推薦】03-07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文【熱】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