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目送讀后感1000字(精選1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1
我覺得龍應臺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靜靜的,緩緩的,有些許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個熟人淡淡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每一篇文章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于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而到了最后,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fā)出來。用她的一個詞來形容,讀的時候“眼淚決堤”。
第一篇:目送——讀到時就想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覺,可愛的母親啊,她們的親情永遠是甜膩膩的,可是我們做孩子的,有能讀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庇袝r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因為自己長大了。這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著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在“胭脂”中對母親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她那滿是皺紋的手像蛇蛻掉棄置的干皮。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讓我想像一個母愛的不容易。擦口紅,涂指甲,化妝似乎就像是母女間的小游戲,直到天長地久,只要還是母女,會一直玩下去的游戲。“散步”中的大字報對年邁又記性不好的母愛來說已經沒用了,因為母親已經忘了認字?吹竭@我有些傷感,到我的母親老了時我該怎么辦。還是該像書中寫的那樣把她看成一個孩子,我的外婆雖然精明但我媽媽說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計較她說的和做的。龍應臺將家庭中許多的小細節(jié)都完美地呈現(xiàn)著,讓我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懼,可是那該也是幸福的吧!關于母親讓我想到“為誰”這一篇,讀完才讓我感受到母親除了是生我養(yǎng)育我的人,還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傆幸惶煳乙矔癜驳铝乙粯与x開自己的母親,然后從呆在書房里的`小姐變成母親。我也要像他一樣去教母親做飯嗎!我才要……應該一起的。不過時代在改變那個時代和現(xiàn)在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不一樣了吧!我的外婆是個總是把新鮮的菜留給我們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媽媽應該是個先把新鮮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該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飯又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直努力改變卻改變不了。)這便是三代人……母親叫安德烈吃魚、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讓我郁悶,這是母親關懷的方式吧!雖然我的母親有時會有些嘮叨,但貌似沒那么嚴重,我佩服安德烈的耐心,能夠一句句地重復。
關于“距離”那是個需要時間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處那個小國,我們和他們那里的孩子有多遠?可不可以測量?幾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識字,那里的孩子們每天跟著大人在海里打漁,種地,你說那是多少距離?是人的一生還是未來?我不知道有多遠,但我相信存在我們心中。我看不清“距離”的深層含義,但寫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兒。
這是后關于三代人的生活,我從龍應臺的筆下看到的不止這些,有很多情感是難以言語的,要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其實很多情節(jié)很相似,可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總有些難以釋懷,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實可以表達……然后上路漸漸成為目送另一個人的人……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2
有情懷,有生活,有領悟。父母、子女、兄弟、朋友,生活形形色色大多離不了如此幾樣。我們有時候不懂,得到又失去,相遇又離別,這生活她變幻莫測,到底為了什么?
讀《目送》,有感動,有驚異,又不時地在學習,我們的人生太短,于是在書里初次體味那些朦朧的意境。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蔽覀兊挠洃浝镉啦豢上麉s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站臺送別,父親笨拙地背影,那份父子之愛在我們心里平添暖意。然而,龍應臺寫下的卻是一道道背影里的無奈與悲涼。不斷的送別中送別者的寥落與離開者的沉默,大概都凝聚在那句“不必追”里了吧。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沒有一個親生的兄弟和姐妹,甚至從未體會過與同齡人日日夜夜共同成長的生活。我們不知道,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究竟是怎樣的心境;我們或許看過自家父母與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亦或是陌生疏離;又或許看過新聞里刀槍相向的兄弟;我們或許疑惑不已,于是翻開手中書籍——終于得知,兄弟與姐妹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的歲月靜好。
“車子騎到海灘,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蔽覀兘瞪跊]有動亂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和平是我們所知道的,國家的發(fā)展與日益強大是我們所知道的;我們僅僅知道和平鴿銜來了橄欖枝,大地一片祥和,沒有硝煙與戰(zhàn)火,喧囂里滿是幸福的歌。我們卻不知年幼的我們竟如此無知。 叭蛴袃扇f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本拖袢缃竦臇|北仍有未被發(fā)掘的毒氣彈,這其中的悲哀,究竟是這大地的無聲哀嘆,還是人類自己默默承受的凄涼?
“老天,你為什么沒教過我這生死的一課?你什么都教了我,卻竟然略過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課?”我看著作者詢問蒼天,我試著揣度,那一刻,看著即將逝世的父親,她的心中是悲傷還是放下呢?我未曾親眼注視死亡,我僅僅一次一次的聽說,曾經與我說過話的人,曾經與我一起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體會到的,是周圍人強加給我的極度悲傷。我不知道要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我也一直難以理解為何一個人會在這世界上憑空消失,留下的僅僅是人們對他的'思念,或是早已泛黃的照片。讀著龍應臺的文字,我才慢慢了解,面對死亡,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唯有放下與釋然,才是最好的表達。
母親的老,父親的逝,兒子的成長,兄弟的共行;或是自然的變換,生活的變化,鮮花的盛開,遠古動物的滅亡;又或是國民軍的流亡輾轉,戰(zhàn)火留下的死亡的痕跡,時間的飛奔流逝……我們也曾經歷過的,未曾經歷過的,或者永不能經歷的那些世事無常,大概就是所謂的人生。
書的封底寫道“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亦或是一本人生之書,有親情,有友情,有生與死,有毀滅,有纏綿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3
“他說,那指的是生命,生命不論如何輝煌躍動,都只是大地之氣而已!薄}記
該是黃昏了吧?輕輕將手搭在書頁上,抬頭看見他的側顏,看著他青絲中的白發(fā),然后簌簌地落下淚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深刻地記得這段文字,我記得它的作者是一個集女兒,妻子,母親三重身份為一體的女人——龍應臺,記得這是出自她的散文集——《目送》。
目送,何為目送?我不愿將它看作詞典中呆板規(guī)矩的“以目光相送”;蛟S,這樣的動作不僅是不舍的情思,更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經歷了這些,她是否會感到無奈,是否會感到悲涼?
七十三篇散文隨筆,七十三個不同情景,從心中的無奈轉為人生的深沉。她曾依靠的母親像孩子一樣茫然,她曾擁抱的孩子卻像玫瑰一樣帶刺。正像作者在書中說的那樣:“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火石,青草葉上的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般不舍”從懵懂無知的童年,到頑皮淘氣的少年,再到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最后到孤單沉默的老年。人生,至多不過幾十年光陰,可時間實在是太過于無情,奪走了那段時光,也奪走了那個無比溫暖的家。
家,何為家?是放在桌上的早餐?是塞在書包里的外套?還是,無比憐愛的責罵?這個家給了我們最美好的記憶,我們曾經最留戀的地方,最后卻散得只剩一個空殼,那幾個追逐打鬧的少年一個一個走遠,留下一兩個體態(tài)越來越孱弱,神志越來越不清的人,曾經溫馨的地方也可以變的荒涼,只剩下壓迫性的寂寞與寒冷。原來我們所留戀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差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時光,一段上了車就無法返程的時光。
書中的安德烈一再將背影留給母親,倔強而沉默,而我們呢?十幾歲的年華,是否都經歷過安德烈的叛逆?是否都曾厭惡過母親執(zhí)意送過的傘?是否,都對他們的老去視而不見?“可是,‘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母親可以在身后默默打點好一切,可當你成為父母時,才會猛然發(fā)現(xiàn),眼中萬能的母親曾經也不過是個嬌氣的小姐而已。他們以一份簡單的愛支撐起整個家,我們卻一未地揮灑。十字開頭的年齡可以在一味的順從中漠不關心,等光陰逝去后越是美好的回憶越是令人老淚縱橫。
或許是發(fā)覺了吧,近年來關愛老人的'廣告不在少數(shù),可多少中年人以拼搏為借口而逃避親情,這“是一種被物質撐地過飽后的漠然?還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的無聊?”不知你是否徹徹底底地想過,拼搏只是為了“幸福”二字,或許等真的拼搏成功時,曾經擁有的幸福早已消失殆盡。本質,終究是不可改變,而又有著一定期限的東西。
我們或許會對一切不管不顧,追求自己所謂的“青春”,最終離開他們“遠走高飛”,但身后的人兒明明是不愿放手,雙目含淚,卻又只能是無可奈何,一遍一遍回憶朦朧卻又深刻的回憶,苦澀而甜蜜。我曾也是那個執(zhí)迷不悟的“熱血少年”,從不在意身后緊緊追隨的目光,卻又只是在記住那個蒼老的背影后,才追悔莫及。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身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最細小,而又最不可或缺的事物。
生命,不過是一次輪回,經歷的,未經歷的,終究會遇見,十字開頭的年紀未必能悟出些什么,只是謹記,莫將親情肆意揮霍,莫將背影留給親情。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4
在一個寂寥無聲的夜晚,我拿出一本書,翻開有些泛黃褶皺的紙張,觸摸書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寫照,是生活的點滴,更是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當她的作品引領我在繽紛的情感世界細細品味時,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樸素的言語中透露出的是身為一個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這世間喜怒哀樂,文字平實卻有著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著自己的經歷……
這是我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說是第一次認真的讀,這是一篇讀后讓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龍應臺在文章里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著我的心,直叩著我的靈魂。每一句話都值得發(fā)人深省,每一個字都值得回味留戀……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睍r,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繼續(xù)閱讀“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顫抖,也是在追問未來的'自己,或許將來的我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泵棵靠吹竭@里,我總是隱隱下定決心,堅信自己在長大后可以關心自己的家人,給予他們晚年的溫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長大以后嗎?有時,我因為一些小事和家長起沖突,“解釋”卻遲遲不來。于是將自己鎖在一個封閉的盒子里,又試圖從縫隙里找到那些沒來得及被我維護的愛。矛盾的我也許和作者的孩子一樣,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長大,在“幼稚”與“成熟”間還缺失了一個機遇。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想,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發(fā)出一個共鳴的震顫,包括我。
就像現(xiàn)在的我,徘徊在對過去的緬懷與回憶,和對未來的期盼與憧憬之間。但我覺得,我會選擇繼續(xù)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吧。盡管以后的生活里會迎來太多太多挫折與苦難,或是作為一個平凡人過完風平浪靜的一生。我都會勇敢去面對,追求最真實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從書籍的世界里脫離出來,那鮮明有力的字句還在我的腦海里回蕩,熟悉的書籍、筆靜靜地躺在潔白的書桌上,柔柔燈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機里的一曲罷了,新的希望與黎明一定在不遠處顯現(xiàn)。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字行間流露著讓人不禁觸景生情的感動與親情。而在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龍應臺與父親之間的親情。
父親,是一位慈愛、關心女兒但又孤單,寂寞的老人。他全心全意地陪伴著女兒,但卻只能“目送”她的走遠。女兒由于工作的繁忙又或自己家庭的瑣事,不能陪伴父親,從以下這一段便可以看出兩者的矛盾。
“‘禮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開同學會?’他突然在后面大聲對你說,隔著正在徐徐關上的鐵門。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你想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觸目傷懷,“大聲說”、“徐徐關上的鐵門”、“沒時間”等字眼,讓我觸景生情。父親想與女兒一起去同學會,唯恐女兒不愿,直到最后才鼓足了勇氣大聲說,但最后仍遭到女兒的冷漠拒絕,在鐵門“哐當”一聲關上的時候,父親心中多么失落與孤寂,這樣的場景直擊我的心房,讓我感到凄入肝脾。為龍應臺父親難過的心情感到傷感,同時也為龍應臺的工作繁忙感到無奈。是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有多少兒女也同樣如此為了奔波勞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們吃頓飯?這種遺憾,也許只有年邁的父親才能體會吧。
而不珍惜年輕的時光,待到父親的油盡燈枯時,再想回頭挽回以前的點點滴滴,卻怎么也回不去了。
“你要陪他出去散步,發(fā)現(xiàn)他無法從沙發(fā)里站立起來。他的身體微微向右傾斜,口涎也就從右邊的嘴角流出。他必須由你用兩只手臂去拉,才能從沙發(fā)里起身。他的腿不聽腦的指揮,所以腳步怎么都邁不出去。他的手,發(fā)抖!
這一段則講述了龍應臺想陪伴父親出去散步,卻發(fā)現(xiàn)父親已不再年輕了,他變得瘦弱、年邁,甚至不能行走!翱谙褟挠疫叺淖旖橇鞒觥、“無法從沙發(fā)里站起來”、“發(fā)抖的手”都指向著同一個事實——父親已不再健壯了,父親年輕的.時光已經逝去,他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終點。龍應臺可能想起,是時候該陪陪父親了,但當她回來時,卻只能“目送”著父親的離去了。
“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痹凇蹲⒁暋愤@一篇中,有一段讓人傷感得落淚的字語: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與你們感應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想愛……”
這是父親瀕臨死亡的時刻,死神在父親的身上環(huán)繞,他心中的確不舍,他想兒女、妻子、朋友、親人,而他失去的,是與你們感應的密碼。死亡像一把鎖,人們拼盡了平生的氣力渴望去打開,但父親卻失去了與親人們感應的密碼。那些悲傷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是一本生死筆記,道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它深邃、憂傷、美麗、傷感。親情的那些感人心脾的瞬間,真真正正地打動了我!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饼垜_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或許正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年老父母親的愿望,也許只是希望我們多多陪伴他們,放下工作,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多陪陪父親去散心;多幫幫母親的家務,別在“目送”父母親離去時,還抱有遺憾。
《目送》所傾訴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一生,永遠都在追逐別人的背影?墒,當你轉過身,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后一直都有人在默默等著你。我們的身后永遠都有堅強的后盾,他們不辭辛勞,不求回報,我們卻并沒有能真正給予過他們什么。他們在你一次又一次的離開中,目送著你的背影,不曾挽留,不曾后悔。你是否轉身看過他們呢?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碑斈阏嬲D身看他們時,原本黑發(fā)如墨,如今卻雪鬢霜鬟。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望著轉過身的你,只有微笑罷了,可是內心的酸楚又有誰能知道呢?世界上一直在等你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默默無言守護在你身邊的只有父母,世界上一直時時刻刻在乎你的只有父母。
龍應臺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微涼的風吹拂著我的面龐,翠綠的柳樹迎風眺望遠方,它跟我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就站在那棵柳樹下,望著我漸行漸遠的背影。我轉過身去看她,她的目光在我身上隨著我一寸一寸挪移,眼里是愧疚和不舍——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陪我一同前往。因為她知道在那邊,在山的那邊,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也在等待著她。我有一絲小小的失落,卻還是獨自踏上了去學校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的`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創(chuàng)傷,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去接受失敗,但是,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有很多人關心著我們,他們都在等著我們?墒沁@條路注定是孤單的。來來往往許多人,終究只剩下你自己去解決這條路上發(fā)生的事,沒有人能代替你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坦然接受現(xiàn)實,勇于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路上的磕磕絆絆是避免不了的,跌倒了就站起來,沒有什么大不了!靶扌械穆房偸枪陋毜,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一直陪你到最后,這條路上始終只有你一個人,他們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要學會獨立,學會勇敢,學會感悟。愿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我們各自安好。
前方的路不好走,但是沿途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著我們,你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坝行┦,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7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8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這句詩并不是整本書的中心,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沒有超過三次。但是我卻認為,這句詩才是最符合龍應臺的。在我的想象中,她應該是一個豐潤的女子,無論身處哪里,她內心的境色應該是一片海邊松散的椰林,沉青與明黃交融的水天一色,疏離與溫柔共存的意味深長。她就像那句詩,既像是孤寂的天涯人,又可以是有著世俗心但仍然可愛的婦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每一個女人一生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女兒,姐妹,母親,最后又回到女兒。在呀呀學語,天真爛漫的童年,她們是父母的女兒,她們生活的中心是父母;在五光十色,熱鬧非凡的青少年,她們是朋友的姐妹,她們生活的中心是朋友;在沉重冗長,默默無言的中年,她們是孩子的母親,她們生活的中心是孩子;在心平氣和,散散漫漫的老年,面對著年邁體危,時日不長的父母,她們顫抖著,又變回了女兒。但是當她們回到“女兒”的時候,卻又驚訝而又失望地發(fā)現(xiàn),為什么爸爸媽媽已經這么老了?為什么甚至有時我變成了母親她們變成了孩子?為什么……所有的為什么都應為這一次的回頭和上一次的對視已經時隔太久了。
龍應臺和她的父母也是這樣。在她例行公事的電話問候中爸爸的言語越來越少,直到最后永遠的失去音訊。在她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媽媽也從那個愛美的婦人變成了脆弱如孩童般的遲暮老嫗。因為爸爸的'離去,媽媽衰老得更快,終于有一天,媽媽不認得字了,甚至忘記了她的孩子。媽媽沉浸在屬于她的過去時光里。“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愿聽爸媽的嘮叨,到我們想要愿意去聽的時候,他們可能無法再嘮叨!斑@一次的回頭和上一次的對視已經時隔太久了!鄙踔劣幸淮文慊仡^時發(fā)現(xiàn),本該與你對視的人,已經混雜在身邊紙錢的青煙中,煙消云散了。
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我們不愿意只能衰弱地目送著年輕力壯的孩子為工作奔波的背影;我們更不愿意只能后悔地目送著被時間帶走活力的父母的佝僂背影。目送是無奈,是無力,是深深的后悔。時間總是人性地流逝,它讓渴望長大的孩子度日如年;它讓希望留在過去的老人穿梭時光來到未來;它讓我們只能站在原地,目送著一個又一個人因為一個又一個的原因離開。
“是的,是因為這樣,因此我對兩本存折的態(tài)度是多么的不同啊。我在‘金錢’上越來越慷慨,在‘時間’上越來越吝嗇!睘榱送旎劐e失良機的回頭,我們學會了對時間的“吝嗇”。我們也該學會,在這太陽東升西落的大地上,用自然的心,感受那水天相接的廣闊無邊。當然,也為了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9
去圖書館借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是在剛和母親通過一通電話的午后,她照例叮囑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時吃飯、多運動、注意身體,我也是照例不!班培拧睉。我承認我借這本書的初衷是被那段廣而傳之的話所打動,想要一窺整本書的究竟,那段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彼栽诜^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第一部分里幾篇散文后,它就一直躺在書架上,直到最近工會搞閱享讀書活動,我又把這本書給撈起來繼續(xù)閱讀。
在這本散文集里,龍應臺用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了兒子長大、父親去世、母親漸衰、兄弟姐妹漸行漸遠的人生歷程,但其中的深情卻讓我產生了一種悲涼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讓我萬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會面臨種種尷尬和困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靈魂想要突圍再攀高峰,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鎖不復年輕矯健。
我的父親近幾年的脾氣越發(fā)倔強古怪了,我能感覺到他還是很關心我,但是我們溝通起來卻并不順暢,仔細回想,這種改變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腦溢血去世后開始的。彼時我還在讀研究生二年級,那天考完試回家在火車站,父親開車來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沒有走回家的那條路,我問他是不是走錯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著告訴我奶奶去世了,我們現(xiàn)在去殯儀館。后來我才從母親那兒知道前因后果:在我回家的前兩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個晚上突然腦溢血,從床上摔倒地上,爺爺進屋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懷著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后事,父親明顯越發(fā)沉默了,我猜他很悲傷也很自責。我毫不懷疑父母把最多的愛和關懷都給了我,人類的愛是動態(tài)傾斜的,總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機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續(xù),而子女看年邁的父母,好像看到未來的自己,衰老、緩慢、病痛、糊涂。我們會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一個通常意義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會把火熱的心和大部分的關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這是一種自我投射,是人類延續(xù)基因所決定的不公平,這也可能是我父親自責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后,父親加倍對爺爺好,盡最大努力照顧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遺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作為獨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該怎么辦?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敘的詩,眼眶就濕潤了,后來央視把這首詩改成了一則公益廣告,逢看必流淚。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10
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赌克汀饭灿衅呤⑽,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背影》出現(xiàn)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zhí)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么,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么區(qū)別,可是現(xiàn)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坝兔撞覃}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笨傆幸惶,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xiàn),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后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匹配只意味著你和他的命運是看著他漸漸遠去,并在余生中離去。你站在這條路的盡頭,看著他在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此外,他用背悄悄告訴你:“不要追!
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別人的背影。然而,當你轉身時,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人在我們身后靜靜地等著你。我們將永遠有強大的后盾。他們不遺余力,并要求不返回,但我們沒有真正給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著你的背影,從不挽留或后悔。你轉過身看見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中的一只溫柔的手。事物從一種恍惚狀態(tài)轉移到另一種恍惚狀態(tài)。“當你真的轉過身來看著他們時,你的黑發(fā)就像墨水一樣,但現(xiàn)在你的頭發(fā)被雪覆蓋了。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但他們在臉上留下了痕跡。當你轉過身,他們看著你,只是微笑,但誰知道里面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在等你,只有父母在默默守護著你,只有父母一直在關心你。
《目送》在龍應臺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涼爽的夏風吹著我的臉,綠柳像我的母親一樣遙望遠方。我母親站在柳樹下,看著我遠去的身影。我轉過身看著她。她的眼睛隨著我一點一點地移動。她的眼里充滿了內疚和順從。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她沒有陪我。因為她知道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山那邊等著她。我有點失落,但我還是獨自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學習如何成功地沖刺100米,但是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跌倒時保持尊嚴。當你的膝蓋流血時,如何清理傷口,如何包扎;當你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時,你會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當你倒栽蔥的時候,你如何治療你心臟出血的傷口,如何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當你的心像玻璃一樣破碎時,你如何清理它?“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人關心我們,他們都在等著我們。但是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fā)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xiàn)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我們不能避免在路上絆倒,跌倒時要站起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須來自孤獨!皼]有人能陪你到最后。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他們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銳。愿我們每一個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都健康。
前面的路不容易走,但是一路上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在等著我們。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在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有些事情只能由一個人來做。有些障礙只能由一個人跨越。有一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12
上井歸來在家時,偶然在妻子的書桌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目送》,信手翻閱書序《你來看此花時》,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頓時躍入眼簾,讓我難以釋手。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作者敘寫自己送兒子去上學,幼時手牽著手穿過幾條街,母親看著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兒子往前走,不斷地回頭;待到兒子十六歲赴美去做交換生,卻已是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作者一直等候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再往后,兒子就讀她任教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親的車。此種落寞,讓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由父親送去任教大學報到,直到小貨車轉彎不見,
她還站在原地。
或許是自己還年輕,作者傳達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徹底體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龍應臺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達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
的感情、最刻骨銘心的傷痛。即使龍應臺說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關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
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書中還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兩次寫了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句話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子女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即將成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
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
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篇13
喜歡《目送》是因為曾經看到這樣一段話:“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也讓我想更加深入的閱讀這本書。
全書七十三章節(jié),文筆描述很細膩。序中便描述了父親的病、母親的老,母親將自己珍藏的首飾拿出交給女兒,女兒推脫不要,母親:“女兒,與其到時候不知道東西會流落到哪里,不如現(xiàn)在清清醒醒的交給你吧。”因為父親生病住院,母親漸漸變老,怕自己不記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東西交到自己女兒手中。此序與第一章第二節(jié)“雨兒”相呼應,此節(jié)主要描述母親已經糊涂不記事,不記得女兒,只記得雨兒。就像現(xiàn)在常說的人老了就回歸孩子的心性,像老頑童。女兒像帶孩子一樣照顧她,帶她出去坐公車、搭捷運(母親生平第一次搭捷運),帶她欣賞外面的風景。好像在珍惜這僅有的時光一般。讀這兩節(jié)有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變老,甚至是害怕他們變老,害怕失去最愛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還是目送這一節(jié),既寫了孩子的長大,又回憶了父親。華安上小學第一天,龍應臺手牽手把兒子送入學校,“華安背著書包往前走,但他不斷的回頭”他不斷的回頭搜尋母親的身影。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告別時照例擁抱,但是已經明顯感覺到孩子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入關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二十一歲,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親的車,即便同車也是華安帶上耳機,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后半節(jié)寫到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作者到大學任教,車子沒有開到校門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兒,爸爸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車子駛出巷子口轉彎看不見了,作者還站在那里。到十幾年后醫(yī)院里,父親坐輪椅的背影消失在醫(yī)院玻璃門前。讀這一節(jié)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長和父親的老、病,而且他們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歡電子書,喜歡讀紙質的書,因為當拿起書本坐在家里讀的時候,自己是安靜的,心是安靜的,心會被帶到書的情境中,《目送》本書讀到現(xiàn)在更多的感覺是落寞和傷感,好像也讓自己提前做好心里準備,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到我現(xiàn)在的這個年紀,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也已經慢慢意識到,父母子女一場是一場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關于父母,那是最愛我的人,自己成長,他們不斷變老,我開始變的害怕,害怕失去他們。關于子女,那也是我最愛的人,從襁褓里的嬰兒到幼兒園到如今的小學、將來的中學、大學,工作,走入社會,倏的一下就會長大,雖有不舍但必須放手。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珍惜當下,為愛,多些陪伴……
【目送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目送的作文04-20
目送優(yōu)秀作文03-02
《目送》讀后感09-01
《目送》的讀后感09-20
[經典]《目送》讀后感08-01
目送讀后感05-24
目送的讀后感10-21
目送讀后感08-13
《目送》讀后感09-06
目送讀書筆記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