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范例13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
這本書確實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書,以致于即使我已經(jīng)讀過一遍,卻還是忍不住打開塵封的記憶,再次隨著作者從馬孔多開始這段痛苦卻又奇特的旅程。
這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輝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落魄的時候,可以最終這個家族沒能逃過作者的神來筆,永永遠遠的消失在了大陸上。
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一個如神祗的女子,她長相很美,及其單純,所有碰到她的男人都難逃一死,命運很善待這個姑娘,可是又早早的,玩笑般的安排了她的死亡——被白色的床單牽引,飄向了天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個人物的空靈,她不諳世事,簡直是一個天使,我想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是一個盡善盡美,及所有美好于一身的女子,是有資格受命運善待的。
百年孤獨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意義,從翻開書的那一刻,每個人的一生無論過程是否輝煌,結局都是孤獨的,而這個家族的結局可想而知,永遠消失在了大陸上,正如文中的那個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的那樣。
這本書其實最難記的不是人物關系,而是人名,這個家族取名字,往往會用上一輩的名字,最有意思的是取什么名字,就意昧著性格也是相似的,而對他們而言取相同的名字似乎是他們對祖先的懷念及敬意。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心里總是覺得沉甸甸的,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面對孤獨,每個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樣的,有人選擇與之對抗,有人選擇逆來順受,還有人堅定自己的心不管那跌踵而至的孤獨,于是每個人的反應最終造成了這個家族最后的結局。
而作者想讓我們思考的大概就是我們該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孤獨吧。
我們應該正視孤獨,即使奧雷連諾有著輝煌的戰(zhàn)績,可還是不可避免的在老年時期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直至終老,所以孤獨雖然有的時候是無法承受的,但我們還是不應該把孤獨當做壞事,不像奧雷連諾痛苦的度過那段孤寂的時光,我們更應該慶幸原來人生一遭,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虛無的繁華,還有令人享受的`孤獨,與孤獨中體驗人生另一種驚艷的打開方式。
當我們處于孤獨的時候,不應該像這個家族的人一樣,作者筆下的這一家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孤獨我們不能妥協(xié),即使可能被打敗,我們也要發(fā)揚“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精神,在孤獨的巨大的大山下,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更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會思考,即使是一個人也要活出自己的風采,而不是像書中有著同樣名字,就決定著相同性格的思想一樣,活出別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而注定不是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孤獨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傷心,會難受,會崩潰,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本能的不希望孤獨,所以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傷心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笑看人生總不會有錯,令我印象極深的還有一幕,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在一個大房子里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死,大概是等死,后來她就真的以這樣的方式死了,不禁唏噓,為何一定要以這種姿態(tài)面對自己的生命,孤獨是可怕的,可是更可怕的是我們面對孤獨時所采取的方式,正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多數(shù)人無法處理的,所以馬爾克斯平淡的闡述了這個故事,以這種方式告誡我們不應該怎么做,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的正確方式。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
《百年孤獨》我并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說了些什么吧。盡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么,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說,也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于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栋倌旯陋殹非『脫碛羞@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jīng)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對于《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個人心中、腦里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栋倌旯陋殹返那垭x奇真正讓我感嘆,至少我內(nèi)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么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么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為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更讓它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嘆。但是過后,過后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么?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nèi)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于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后。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赐旰,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jīng)歷;每個人都沖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為一個突然迸發(fā)的奇想干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zhì)卻質(zhì)量不同而已。
對于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于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說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xiàn)。發(fā)家也許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干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xù)碾動車輪。
最后,文中的種種人物關系使得我非;靵y,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沖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說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于此的聯(lián)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盡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說后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lián)想呢?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
就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zhèn),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百年孤獨》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的時候還是在高三的暑假,那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的事,于是我開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著,我左挑右撿,直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映入我的眼簾。因為他典型的拉美姓氏,讓喜愛足球運動的我對他多了一份親切,于是《百年孤獨》成為了我接觸的第一本拉美文學,也成為我接觸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紐帶。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xiàn)實與虛幻,展現(xiàn)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jīng)典文學巨著之一!栋倌旯陋殹肥且徊亢茈y讀的書,是當時的我看不進去的一本書。書本身帶有的奇幻色彩在第一次翻開時,讓我覺得覺得不明所以,整個暑假,我嘗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是看兩頁就又放下。
直到今年國慶,我又看到了7年前被我拆開的《百年孤獨》,時間已經(jīng)在它身上留下了霉斑,而我卻還沒有真正的看完過它。于是,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在這個陰雨的國慶讀完了它。讀《百年孤獨》就像是在嘗一道外國菜,你試圖去接受它卻發(fā)現(xiàn)還是不合你的胃口。
與以往容易讀書看戲身臨其境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道透明的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道高墻讓我無法靠近,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南美神話的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自由狂野與自己太過遙遠。
把書合上時,我用力把書上的落灰撣下去,不知不覺我的眼角有些酸澀,更多的'則是釋然。作者在那個時代獨創(chuàng)了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倒敘方法,將過去和未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錯綜復雜、時空交錯的家族歷史。
馬爾克斯有條不紊地描繪出了一個魔幻的拉丁美洲,也刻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漸漸接受了孤獨。孤獨和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一樣,都是人生的調(diào)味劑罷了,孤獨不可避免,孤獨更像是生活的緩沖區(qū),讓你在筋疲力盡之后,仍然有時間來面對生活。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我們沉浸在色彩斑斕的現(xiàn)代世界。我們其實已經(jīng)學會了自己獨處,抱著手機、戴著耳機、坐著發(fā)呆。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覺得“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個名字取得真好,幾十年過去了依然讓人十分玩味。再到后來我非常喜歡唐映楓《記昨日書》里的一句歌詞,“你可知這百年愛人只能陪半途,你且信這世上至多好景可虛度!蔽也庞X得我終于找到了百年孤獨的最佳注解。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4
每個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經(jīng)歷的不同,其眼里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xiàn)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了解再深入,也會根據(jù)認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chǎn)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閱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jīng)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注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nèi)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復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系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鐘情的情人的情網(wǎng),被其富有獨特氣質(zhì)和魅力的外表,蘊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于了解關于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zhì)影響,我的心仿佛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于是緊接著看的,我依然處于熱戀狀態(tài),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huán)中,在其幻景環(huán)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游,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萬象。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第三遍,還是緊接著看的,但由于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shù)墓猸h(huán)已不那么耀眼奪目,熱切的心情也逐漸恢復冷靜,我才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節(jié)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系,才可以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后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xiàn)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jīng)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著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里,個人情欲的巔峰和心靈的谷底,家族注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zhì)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于孤獨。對于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可以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yōu)越感。這不是我喜歡的狀態(tài)。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小心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nèi)里的柔軟、溫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歡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chǎn)生更久遠實質(zhì)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5
<<сто>> роман писателя Маркеса, одно из наиболее популя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магического реализма.
<<百年孤獨>>是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說,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方向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В этом романе описывается история, закольцованная во времени:события Макондо и семьи Буэндиа. Например, имена героев, повторяются снова и снова, объединяя фантазию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這部小說描述了一個時間循環(huán)的故事: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事件。例如,人物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結合幻想和現(xiàn)實。
Маконд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родную деревню писателя. Писатель хочет выразить, что колониальное правление препятствовало прогрессу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народы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забыли историю, и каждое поколение повторяет жизнь предыдущего поколения.
馬孔多代表了作家的家鄉(xiāng)。作者想表達的'是,殖民統(tǒng)治阻礙了拉丁美洲的進步。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人民已經(jīng)忘記了歷史,每一代人都重復了上一代人的生活。
Я впервые прочитала этот роман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но поняла его содержание только в этом году.
十年前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說,但今年我才明白它的內(nèi)容。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десять лет я поступила 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 покинула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чтобы учиться и работать в более развитых городах,а также уехала за границу учиться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е. Когда я вернулась в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в этом году, я обнаружила, что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овторили свою жизнь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十年來,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xiāng)到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學習和工作,也去國外攻讀碩士學位。今年回到家鄉(xiāng)時,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都在重復十年前的生活。
Возможно, в этом мире мало кто стремится понять прошлое, накопить знания и добиться прогресса, и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росто живут.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渴望了解過去,積累知識并取得進步,而大多數(shù)人只是在生活。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6
微薄里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讀書,要不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這樣充滿意義。一放假我就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幾天去了國內(nèi)外三個地方,美麗風景,動人旋律,暢所欲言,說不出每次旅行的意義,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8月回來,我開始心靈的旅行,我閱讀了兩本書,《窗邊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獨》。下面就簡單的談談看完《百年孤獨》后的一些感想。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xiàn)什么?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nèi)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xiàn)?布恩地亞家族延續(xù)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并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jīng)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后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jié)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zhèn)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于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nèi)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nèi)在情感。人屬于社會,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于靈魂深處的,是我們?nèi)诵缘囊徊糠,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xiàn)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為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qū)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為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7
每樣事情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說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
初次看這本書時,立即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diào)。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zhí)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jīng)意言敗的態(tài)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tài)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zhàn)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梢哉f,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浮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xiàn)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里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后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后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tài)俯視它,反正到最后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受,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8
夜闌的寂靜,讓時間感覺凝固,翻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后一章,我如釋重負地嘆了一口氣。心中涌起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行者歷經(jīng)辛苦,終于走完了那段漫長而又煎熬的旅程,卻陡然間迷失了方向,讓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彌漫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獨》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讀《百年孤獨》時,只覺得它晦澀婉轉、深不可測,讀起來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兩眼無神、托夢周公。但是它卻有一種魅力,即使晦澀難懂卻還是深陷其中,讓人讀了一遍又一遍,欲罷不能。在讀了四五遍之后,感覺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現(xiàn)在眼前,那遙遠的家鄉(xiāng)“馬貢多”仿佛浮現(xiàn)在眼前,一個歷經(jīng)百年的家族由剛開始到繁盛時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動,讓我融入故事的情節(jié)之中。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歷經(jīng)百年孤獨的家族最終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與民族的孤獨史。
這本書將一個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時代進步的潮流里?萍、政治、戰(zhàn)爭、商業(yè)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這個可憐的小鎮(zhèn)馬貢多。從開始的吉普賽人帶來的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使他們知道了磁鐵、冰塊以及外面的世界。隨后政治的介入、鎮(zhèn)長的出現(xiàn)讓這個和平的小鎮(zhèn)開始慢慢地質(zhì)變,緊接著兩黨派的紛爭波及了整個馬貢多,到處都是戰(zhàn)亂、流血和紛爭。而代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香蕉公司也借機趁虛而入,使這個小鎮(zhèn)得到了暫時的虛偽的繁華,但又迅速在泡沫經(jīng)濟中衰敗。作為馬貢多的開創(chuàng)家族——布恩迪亞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著這些外來的沖擊,在這些沖擊下變得繁盛,最終卻走向滅亡。
書中以復雜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jié)鶴立于拉美文學史之林,其中的現(xiàn)實魔幻主義及“將來時的過去式”的描寫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評價《百年孤獨》充滿了極致的夸張、現(xiàn)實與虛幻結合、超越時空和地域、時間與空間的互換等種種怪異的寫作手法,讓人無從追尋,更不可預知。許多中國作家深受其影響,例如莫言、阿來、賈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馬爾克斯的創(chuàng)作手法,他是許多人的文學先父。
馬爾克斯采用的環(huán)環(huán)相套、循環(huán)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xiàn)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其中的情節(jié)或時間,特別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幾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馬爾克斯將他們?nèi)客先胍粋循環(huán)的`時空中,讓布恩迪亞家族經(jīng)歷循環(huán)的命運,讓讀者感受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苯Y束了這個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是一部繁雜和令人唏噓的百年家族史,同時也是一部百年變遷的地方興衰史。馬爾克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用小說的主題:“人的孤獨、封閉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終會使整個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币源藖硐M∶乐拚麄民族的團結。
讀完《百年孤獨》后,深刻地體會到了一個民族是不能夠停滯不前,愚昧自閉,必須以創(chuàng)新的腳步、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能力來順應時代的潮流,跟上時代的腳步。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9
讀完《百年孤獨》后,這本書有兩個極為明顯的便簽。一是“孤獨”,二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者將“孤獨”寫得深入人心,覺得書中人物就是自己,覺得書中所講的事跡似曾相識,作者又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貫徹到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說起孤獨,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場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次看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不負責,對家庭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底線的人。后來,我好像慢慢地開始了解他,嘗試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對孤獨習以為常,他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有新突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時,他是個太過優(yōu)秀而孤獨的人,他有卓越的體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異于常人。
他從吉普賽人那里用養(yǎng)家糊口的`牲畜換來磁鐵,想利用它開采金子;看見放大鏡能聚集太陽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鏡下,被太陽灼傷,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他想利用這個研造出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普賽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就通過實驗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這種超常人的遠見卓識,又怎能不令他孤獨呢?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沒有人會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他們二人都獨自彷徨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吶喊——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nèi)栽谶@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的堂吉訶德,他的理想之劍,最終還是敵不過現(xiàn)實的風車。終于,他陷入孤獨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漸漸退化,直至凋零。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并不是個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亞家族留著孤獨的血,留著與常人不同的血?晒陋氁膊⒎侨菈氖。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二兒子,也是個孤獨的人,奧雷良諾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思辨與論證,奧雷良諾的思想清晰無比,他有著驚人的判斷力,他能夠預測未來的事情,這種卓絕的預判能力,甚至無數(shù)次幫他躲過了針對自己的暗殺。面對外來的入侵者與暴政,他怎么不戰(zhàn),要么一站到底,絕不妥協(xié)!這種勇氣與魄力的背后,是智慧,是孤獨醞釀出來的思想與智慧。
《百年孤獨》以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來反映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拉丁美洲的風云變幻,其中仔細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歷程,書中人物雖有血緣關系,卻從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沒有感情交流,讀到這,孤獨仿佛充斥在布恩迪亞家族且永世也無法散去。
這部意義深刻的作品,讓我思考的人生問題有許多,萬法不離其宗,孤獨的意義無非就是內(nèi)心深處有著未被捂暖的地方,有著某種空缺,沒有一個是一座孤島。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許多人發(fā)生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學會情感交流,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孤獨,也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讓人與人心靈靠得更近。
終有一日,孤獨的人的心會被捂熱,空缺被填補。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0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整本書數(shù)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jié)奏情節(jié)發(fā)展,而作者的表達并沒有刻意地塞進字里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jié)的情緒基調(diào)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只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xiàn)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shù)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并沒有什么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小說的情節(jié)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zhèn)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fā)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zhèn)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zhèn)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小說的架構是一個往復循環(huán)的結構,不管是情節(jié)或者是時間,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將布恩地亞家族和讀者拖入一個循環(huán)的時空中,讓布恩地亞家族去經(jīng)歷循環(huán)的命運,讓讀者去感受布恩地亞家族的榮辱興衰。作品自身的奇幻還不足以實現(xiàn)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一風格的完整性,同時讀者在作品閱讀過程中的鑲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臟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shù)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鹚幍南鯚煔馕毒镁貌簧ⅲM繞在他的房子里,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對夢想與光榮的向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xiàn)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1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這本書。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shù)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于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并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tǒng)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栋倌旯陋殹访枋龅氖腔羧ぐ⒖ǖ蠆W·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chuàng)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chuàng)了馬貢多的繁榮;羧ぐ⒖ǖ蠆W·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nèi)栽谶@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fā)明連接起來?上У氖,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羧ぐ⒖ǖ蠆W·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于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jīng)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nèi)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xiàn)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采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nèi)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chuàng)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跡中,在現(xiàn)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xiàn)實中,在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2
前幾天讀完了兩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故事的發(fā)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結尾處,面對颶風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過的痕跡,畫音靜止,無聲無息地消散,承載太多重量的歷史灰飛煙滅。那種心境不是武俠世界高手謝幕時的蕩氣回腸,不是葬禮孑然身影的喟然嘆息,也不是余秋雨筆下歷史文跡毀失時的憾恨。而是對理應如此,也只有如此這樣時的平靜,是如果再重來一次,也改變不了的結局。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jié)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zhèn)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讀后感《《百年孤獨》讀后感1000字》。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于被迫遷移到小鎮(zhèn)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zhàn)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后,這件事消失。
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xiàn)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fā)現(xiàn)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fā)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zhàn)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jīng)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么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tài)”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jīng)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3
讀完《百年孤獨》覺得這是一部講述孤獨的書。加西亞.馬爾克斯,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zhèn)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個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huán)反復只用五個名字來命名,幾乎幾十名成員終年做著相似的事來打發(fā)時間,仿佛時間在那兒定格成了一個圈,重復,輪回。每天只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里亞諾上校,當積攢到二十五條時又重新放回坩堝中熔煉從頭開始;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妲;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何塞·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nèi)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來慰藉自己。
時間的孤獨,使愛情,成為這個家族難以想象的奢飾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沖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或許有過不懈的追求,但最終都會被命運的鐵腕所扼殺,埋葬在苦悶的土壤中。
如書中的一位女性人物--阿瑪蘭妲。阿瑪蘭妲幾次站在幸福的門外,只消輕移蓮步便有唾手可得的安穩(wěn)日子,然而她沒有,這并不是她自己選擇的拒絕,而是對自己的巨大的不信任感,以及對幸福的不安全感,早年那個會彈自動鋼琴的小伙子更是因此就此了斷性命。她在對幸福的追求和膽怯的兩極中,選擇了孤獨。
當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一人破譯了羊皮卷“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當最后那場颶風襲向馬孔多,經(jīng)歷了整整一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也隨著馬孔多孤獨的消失在颶風中。
說到孤獨,不僅存在于書中。其實,它無處不在。不管你是開朗的還是憂郁的,你都無法逃避。像《百年孤獨》中用各種或極端或瘋狂的方式來逃避,卻被孤獨籠罩;或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個老頭坐了一輩子牢,出獄后卻因孤獨選擇自殺。孤獨就像隱藏在體內(nèi)缺少抗體的細胞,它是身體的而一部分,無法抗拒,也無法逃避,甚至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段還會擴散蔓延。即使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現(xiàn)代都市,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孤獨是萬種思緒,是愁心的',痛苦的,是頹廢的,是磨人的。但經(jīng)歷過,承受過巨大的痛苦與孤獨的人,是最有能量的人。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孤獨和痛苦,最終成就《史記》;沃爾特·迪斯尼為了創(chuàng)作一個卡通角色,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房間中,生活貧困且無人問津,只有老鼠和無邊的孤獨與他為伴,但最終他忍受了孤獨創(chuàng)作出了大名鼎鼎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智者說:“要成功就要耐的住孤獨”。當你沉浸在孤獨,勇敢的面對它活得孤獨卻不孤獨地活著的時候,孤獨的烙印就是你榮耀的印章,你就是它的永恒!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12-08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06
《百年孤獨》讀后感12-28
百年孤獨讀后感08-20
百年孤獨讀后感03-07
百年孤獨讀后感08-29
《百年孤獨》心得05-03
《百年孤獨》讀后感通用02-10
【推薦】《百年孤獨》讀后感02-23
《百年孤獨》讀后感【熱】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