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士塔有感(精選13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道士塔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道士塔有感 篇1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著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chuàng)作他們的舉世杰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他,一個道士,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慘白。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fā)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折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xù)、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但如果單憑王道士的迂腐,還不足造成墩煌毀壞性的損壞,可恨的是中國官員門對文物毫不重視,貪婪的他們一步步把文物吞沒了,享受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在他們眼中,就只有錢,錢對于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但他們不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會這些文物,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他們的罪過?纯茨呖吡粝碌墓糯煨退囆g杰作和浩如煙海的經書,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太渺小,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債!我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讀道士塔有感 篇2
短短一段開篇描寫,余秋雨先生以他細膩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凄涼、悲愴的年代。眼前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如此地悲涼,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片空地愈發(fā)的詭異。就在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圓箓。對于我這個對歷史不太通曉的人來說,這個名字無疑是陌生的。不過,作者很快就告訴我們,這個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一個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就這樣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就這么個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響?抱著這樣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這一章。心情十分凄涼,我去過那個曾經很輝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卻不知道就在這美麗的背后竟然有這么凄慘的歷史!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边@是最能觸動我心的段落,此時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可是,在我們譴責王圓箓這個歷史罪人時,有沒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寶藏的發(fā)現者?可以說,無論什么人發(fā)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fā)現。因為藏經洞的發(fā)現就預示著“敦煌學”的產生。王圓箓發(fā)現了藏經洞同樣有功,而不能視為過錯。至于有人說應該在某個時代發(fā)現合適,那純粹是一種主觀主義的一廂情愿。
如果說,中國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價值,那可就錯了,他們懂,只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悟,他們還在拿這無形的“敦煌學”文化和運費在比較,他們只知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時的價值,卻沒有徹底明白它們對于國家的價值!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卻阻擋不了國外的學者、探險家、考古家的明智,他們不遠外里、風餐露宿,費盡千辛萬苦,在沙漠中穿行,預料著各種困難,只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風采,奢求著能將它的鳳毛麟角帶回自己的國家研究。而他們卻不知道面對著個骯臟的王道士,一切都變得那么簡單。他們幽默地聳聳肩,而此時在他們的眼里,敦煌文化,變了樣子,可想而知,中國,又成了什么個樣子?
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這篇文章都會感慨:“如果我能阻止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個世代……如果我能當政于朝綱……”如果……如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可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與其糾結無法改變的過去,不如珍惜未來。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雖然很屈辱,但也不能成為我們放棄敦煌文化的借口!看,世界已經承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相信早晚一天,敦煌文化也會在中國發(fā)展地如日中天。讓那個渺小的王圓箓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能夠變得真的那么渺小。
讀道士塔有感 篇3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為之一顫,眼前仿佛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墒,不知是為什么,我總覺得似曾相識,并為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余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著自己國家?guī)浊陙矸e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于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么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么一些運費,敦煌的這么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里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fā)生都是因為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為"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為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讀道士塔有感 篇4
我愈發(fā)地喜歡起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來!兜朗克肥菚牡谝黄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庇谑茄矍案‖F了一幅幅絢麗的油畫——橘色的背景,太陽慘淡,一條并不清澈的河流過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纏纏綿綿地向前,河岸旁的空地上有幾座高高低低灰白色的僧人圓寂塔。其中一座的主人,叫做王圓箓。
守護莫高窟的僧人很多,可被人們記住的,只有他。因為他的昧,他的罪。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呵,被他一點一點的摧毀,蕩然無存;被他大堆大堆送出,至今仍是恥辱。
令人直至今天也還震驚的壁畫,被他一刷一刷刷得潔白無暇,那婀娜多姿的雕像被“委屈”地打碎,空出的位置重新立了怪像。他錯了么?沒有啊,他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宅院,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只不過是嫌棄那太過花里胡哨、昏暗的壁畫,然后將它刷白。他只是想要住得更好而已,他錯了么?錯了么?他只是毀了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可以么?
余秋雨教授是想對他說:“請等一等,等一等……”想跪下求他停下的,心中卻只剩下慘白。
王道士家的墻裂了縫,然后他開啟了一個“吞吐中國的榮耀與恥辱”的'洞,洞里滿是千金難得的文獻資料。但那時,只是一卷卷破爛不堪的廢紙罷了,放著還占地方。外國人抱著哪怕傾家蕩產也要觀摩那珍貴文化的決心來到了莫高窟。他們來了,來了,得到了想要的,卻只得無奈地聳聳肩——太過容易了,不是么?簡單得令人掃興。王道士把一車一車的文獻送了出去,心頭也越來越喜滋滋的,兜里的銀元越來越重,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王道士,莫非你以為那中國最燦爛的文化只值幾個銀元?不以卷計以車計?”
“呵?只是一堆再無法利用的廢紙啊……竟還可以換到錢,我覺得很好啊!
王道士是真的成了罪人,他讓現在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心在泣血啊,因為他的昧,他的罪。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被大量官員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可放在倫敦博物館里!’”余秋雨教授恨王道士,可他更狠的的是二十世紀初的官員,那些貪婪、永不知滿足、自私的中國官員,恨他們對莫高窟的輕視,恨他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漠然,恨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糟踐!
官員們極盡奢侈,卻沒有運費,無法運送。沒有么?沒有么!
昧,是屬于王道士的,而罪,是屬于落后的社會,麻木的人們的。
讀道士塔有感 篇5
的確,讀完這篇文章之后,但凡為中國人的都會有那么幾種心情交織在一起:一是驚嘆先祖留下的絕世之寶,二是無奈這些珍品竟由一個愚昧的道士來看管,三是對那些個就我“熱血青年”看來萬惡至極的一群所謂的“冒險者”(在我看來不過就是個騙子)的憤慨唾棄,四則是對當代敦煌學者的欽佩和自豪。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幾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慘白的,猶如傾盆大雨沖刷那一片沙灘,無力、徒勞、無奈。那個時期的中國有著太多太多的屈辱,而這些個屈辱的源點非是外國的船堅炮利,而是普遍性的無知和平庸就如那個王圓箓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著,憂傷的藍調配著滴答的'雨聲。
看著“道士塔”三個字,內心是一種蕭索,一種悲傷但又覺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國人?還是……或許是一種哀嘆吧!大概是一個苦笑!也可以說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見識之廣博與閱歷之豐富是我所萬萬不能企及的,我也從未去過敦煌,也不曾聽說過“道士塔”,只曉得敦煌有飛天是我國藝術的瑰寶,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曉得在很久之前它便開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僅是一點點地流逝著。
是的,只不過是失了那么一點點罷了,但我們總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個點,它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個點,少了一點也就沒了一點,其實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會怒放,將其棄于荒野便會凋零。它的高貴,自然而然帶來它的嬌氣。
在千年的風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華與奇麗,雖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畫,也只是往日的煙霞與浮云罷了。
王圓箓、道士塔、莫高窟、斯坦因、冒險家……這些個早已遠去的故事,過了的就讓它過去吧!讓傷痛留給過去!只是今天還有什么呢?桃花依舊笑春風?
讀道士塔有感 篇6
只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題記
一直以來對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上次去舅舅家,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便產生了好奇.
土黃的書皮,還未翻開書,我便已讀到枯澀的味道。這類似于泛黃的紙張的色調,似乎已歷經歲月的沉淀,深沉的封面,左側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這段“苦旅”必定是在過去歲月中的苦苦行徑吧。
這是一本值得讓人認真體會的書,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時間去翻閱了這本書,余秋雨先生淵博的知識,和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隨著書中的腳步前進著,我駐足于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當時的中國,親眼目睹了莫高窟的輝煌與落寞。
曾經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沉寂,他發(fā)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折中對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圣地。
曾經的.莫高窟,并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它不比絲綢,不比青花瓷,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于是我們選擇了遺忘,更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游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說,沒有這些被我們稱為“掠奪者”的人,誰又能意識到它們的珍貴,又怎能喚起我們對文化的記憶。也許就像那些掠奪者所言,沒有他們,莫高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而我們能做的,只有鄙夷的稱他們?yōu)槁訆Z者。
如作者所說的那句氣話,“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是啊,任何一個有血氣的中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痛心。
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于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這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西洋學者,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也許是我們太過于自私,我們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輝煌,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我們有能力去守護文化,卻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我們有能力傳播文化,卻斷送在當時無知的社會中。只因我們不懂的珍稀文化。
直到現在,當我們只能從國外買來文獻的膠卷時,當我們深感屈辱的從別人手中買回曾屬于自己的文化時,我們才意識到文化的無價,意識到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
而今天,為了那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要更加努力鉆研。更加懂得珍惜,讓那段歷史成為永久的歷史。
讀道士塔有感 篇7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跡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那么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卷,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羞辱。∫忠膊荒苤还炙,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并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么清廷就那么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為什么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fā)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讀道士塔有感 篇8
初見《道士塔》這名字,我詫異:一座平常的塔,有什么可寫,不明白余先生為何選這平凡之物。
于是我抱者不解與輕微的嘲諷之意,開始瀏覽此文。漸漸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余先生的淵博學識,佩服他渾厚的文學功底。
因為歷史的浩劫,使中國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遺傳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滅在歷史長河中,但中國魁寶乃至如今依然在異國他鄉(xiāng)。那些是數千年來中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啊!我好恨!似乎此刻明白為何余先生為何會恨。
喜歡書中這樣一句,是一位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讀道士塔有感 篇9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边@就是那個令我悲憤的道士王圓篆!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這篇文章中,我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竟然丟失得如此不容分說。王道士偶然發(fā)現藏經洞后,被斯坦因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所俘虜,最后竟然將飽含著中國文化的經卷賣給斯坦因。這是一個多么愚昧無知的農民道士!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我好恨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出現在那個地點,或許,我還可以去阻止,去盡我的綿薄之力。當然,連作者余秋雨都說:“幾輛裝載古代經卷的`車,怎樣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我又有何本領。去完成這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民族大業(yè)呢?
但是,我的內心告訴我說:“我好恨,我好恨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比绻敃r的清政府依舊可以像他們的祖先一樣,也許,普通百姓也不會這樣無知,也不會去做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
也許,會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痛恨王道士呢?”我也很好奇,我告訴我說:“王道士,不應該被我所痛恨!痹诰W上查了查,他的確不應該為我所痛恨。因為,王道士曾經數次為了保護這些經卷,做出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涉險送這些古籍到地方政府,最后冒死寫奏章給慈禧太后......
所以,恨,我只能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那些趁虛而入的外國人我也不應去恨,因為如果清政府還存在一絲正氣,這些外國人就不會得逞,王圓篆王道士,我只能以悲憤相待。
讀道士塔有感 篇10
感看著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在莫高窟有幾座道士塔,塔中住著一位姓王的道士,他看不慣敦煌石窟壁畫和雕像,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壁畫涂壞。偶然他發(fā)現了藏經閣,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而是低廉的價格或賣或換與外國人做了交易。更悲哀的是當時腐敗的政府一點也不重視,官員們也在貪婪的吞食著這些國寶,來換取他們紙醉金迷的生活。
如今莫高窟經過多方的保護和修善,我們又可以欣賞到一些古老的敦煌文化了,但失去的再也回不來了。想到這里我不由得為莫高窟默默流淚......
讀道士塔有感 篇11
讀余秋雨先生的歷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對保護中國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劇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他發(fā)現的,但他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些無價之寶竟然被列強用那樣低廉的價錢給換走了。
然而遺憾的是,一大批經卷相繼丟失,可在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折中竟沒有提“敦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xù)、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異國的冒險家如此輕易地來到中國,以堂而皇之的名義“買”走了我們國寶,國門被打開,列強在擄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國官員們對文物毫不重視,在貪婪的官員眼中,只有金錢,錢對于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伤麄兙谷徊恢溃俣嗟腻X也買不回敦煌的歷史文物。
我們看著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藝術造型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然而,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給喪失了。賣國寶卑微,賣國賊可恥,對他們再憤怒也將無濟于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欠下的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讀道士塔有感 篇12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文章。文中紀年的開始為1900年,有一個缺少文化底蘊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持,并在偶然間發(fā)現了藏經洞。
1900年,想必這個時間點中國發(fā)生的事無人不知。偌大的清王朝竟然在三萬人的進攻下不堪一擊,將京城拱手讓給侵略者,遭人劫掠還要賠款割地,其慘、其辱、其痛,無法言說。而藏經洞中的文化寶藏被騙走或叫被掠走,同樣讓人扼腕惋惜,無以言表!由此,我想到了自家的遭遇……
簡單推算了一下,父親出生的時間是1911年,這一年正是中國封建帝制王朝傾覆的一年。大姑是父輩的老大,比父親大4歲,出生時間是1907年。而1900年,我未曾謀面的爺爺應該還是少年時期。想來,爺爺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且目不識丁的農民,他不會知道敦煌,更不會知道莫高窟,包括攜家?guī)Э谔油龅奶珷敔敗?/p>
說這些本意不是妄自菲薄,因為我的家世在過去根本無人書寫,文字上從未曾留下過只字片語;可見祖輩上即沒有人做過官,也沒有過文化人。
父輩中的幾兄弟(含堂兄弟)只有父親讀過三年私塾,那還是幾位爺爺合力出資供讀的。所以,我所見到的“家譜”,只是父親親手繪寫的《三代宗親》譜。上面列出的最高輩份是我的曾祖父,即太爺爺。如果這就算是家譜的話,那么我的這位太爺爺就是我家有記載的最高統帥了,頗有點太上皇的意思。
正是我家的這位“太上皇”,在清晚期的兵荒馬亂中,帶著一家老小從承德建平(今遼寧)一路向北逃荒,最終在黑龍江北林(今綏化)四方臺處落腳,之后又輾轉至海倫境內扎根。
在逃荒的路上,因為沒有吃的,無奈之下先賣掉一個兒子,后將我的姑奶賣給別人家做童養(yǎng)媳,之后他們便與家人斷了聯系。
1975年,姑奶的孫子在海倫上學。曾受奶奶委托,到我的老家尋找親人并找到我的堂叔家。當時我的老爺爺張福林(爺爺輩分中最小的`)已經去世,堂叔也不在家里,是堂嬸接待的他。孩子說:他奶奶已70多歲,因逃荒被賣時很小,加上沒有文化,家里人都叫什么名字沒記住,只記得一個弟弟的外號。與親人離散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思念親人,便指使兒孫們四處尋親。經過多年打聽,終于獲得我老爺爺的信息,并憑借這個信息找到了堂叔家。遺憾的是堂嬸給出的回答令人失望,她說老張家在過去根本沒有丟失過人,肯定是找錯了人家。結果孩子不僅被拒絕,甚至連頓飯都沒吃就走了。從此,姑奶的消息徹底斷絕。
講述這一小段家史,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那段歷史,但卻是當時中國境況的一個縮影,一個鏡頭,一個特寫。
莫高窟的千年文化瑰寶任人掠奪,是那個年代國家落后與羸弱的悲哀;我的家背井離鄉(xiāng),親人離散,同樣是生活無計所逼。這,不正從一個側面證明:國破山河碎,家貧度日難;虎狼噬弱肉,羔羊任烹煎!文化,又怎能逃脫遭受劫難的命運呢。
讀道士塔有感 篇13
歷史的羅盤飛快的旋轉,望著飛揚的黃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著太多的悲憤與無奈。但,回不去了。
——題記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著俸祿,住在王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處逍遙時,是怎么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著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為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xù)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惡心!
我怨王圓篆,但我不恨他,因為他只是無知,因為他只是一個想有點寫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很值的將文物賣出去,這筆債讓他背,實在太沉,太沉。我怒于斯坦因他們從一個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騙的卑鄙手段換取一車車經卷,但我也無奈與此,就如一群饑腸轆轆的人,見到一間擺滿山珍海味的房間,他們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獵物來換取,誰知連個守門人都沒有,屋門打開,像在恭迎他們似的,誰不欣喜若狂?而仿佛最與此無關的那些官僚們,卻是我的所恨之處。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覺悟,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赤腸忠心,不曾為祖國著想,不曾發(fā)覺這是一筆文化財富,不曾認為將一絢麗榮耀的文化所埋沒的罪惡感!但我也無法想象如果洋人沒有把這些文物帶回去,沒有看清它的價值將其放入博物館小心珍藏,這些東西會怎樣被我們糟蹋?也許,我們連文獻的膠卷也沒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抬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并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著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著這一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
只是,那時的我們,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揮舞著雙手想要撥開重重迷霧,但終是,未瞥見綠洲……
【讀道士塔有感】相關文章:
道士塔語文教案08-04
道士塔讀后感09-20
道士塔讀后感03-07
讀烏塔有感06-18
讀《烏塔》有感11-23
讀烏塔有感06-08
讀《白色的塔》有感08-25
讀《烏塔》有感【精】11-01
讀《烏塔》有感【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