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的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標》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標》的讀后感1
花了三天時間,饒有趣味的讀完了高德拉特博士的著作《目標》,此書以小說的形式,說明如何運用近乎常識的邏輯推理,解決復雜的管理問題。整部著作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遠,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簡單的。
《目標》中的鐘納教授采用提問的方式,給廠子羅哥啟示,讓他自己尋找事物的本來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力挽狂瀾、工廠扭虧為盈,羅哥及同事不但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職位上有了晉升。
《目標》一書中對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一些概念和一些績效的衡量標準有了顛覆性的定義。這些定義緊緊與公司的目標相關。
本書首先給出了公司的最根本的目標:賺錢。這個很好理解,但是在公司運營的時候,卻經常被一些其他的目標所干擾,以至于人們常常忘記成立公司的初衷。比如,制造業(yè)最經常說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這些目標最公司來說,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若以此來作為衡量公司的標準,則往往造成公司報表很好看,但公司實際上卻不賺錢的現(xiàn)象。
有了衡量指標和統(tǒng)一的認識,羅哥團隊開始反思工廠的管理,找出了一些錯誤的觀念。比如:工廠一直注重效率,而局部的效率提高,對工廠的有效產出并沒有貢獻,比如機器人的使用,使局部工作效率提高,零件單位成本降低,但公司業(yè)績不升反降;再比如: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工作的工廠,是非常沒有效率的。等等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制造業(yè)的“金科玉律”,并不是恒定不變的真理。鐘納博士給出了其中的原因,因為每個工廠都并存兩種現(xiàn)象。一個現(xiàn)象就是“依存關系”,另一個現(xiàn)象就是“統(tǒng)計波動”。
所謂“依存關系”就是產品在制造過程中各個工序之間存在先后次序,一個工序或一串工序完成后,另一個工序才能開始,后面的工序依賴前面的工序。
“統(tǒng)計波動”:某一類信息我們無法精確的預估,只能進行估算,估算方法不同結果也就有出入,也就屬于統(tǒng)計上的波動。在有了這些概念后,羅哥開始將相關理論與工廠的實際相結合,以尋求工廠走出困境的方法。
在陪兒子進行遠足的過程中,羅哥負責帶隊,通過觀察隊伍的行進速度,羅哥有了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隊伍的行進速度,取決與隊伍中速度最慢的人。若此人在隊伍中間,則隊伍的長度會被無限拉長。因此,羅哥想出一個好的主意,把行動最慢的孩子賀比放到了隊伍最前端,并讓其他同學分擔他的負重,最后隊伍順利到達露營地點。
由此,羅哥想到限制工廠有效產出的是工廠里的瓶頸工序。于是問題就變成:如何尋找工廠的瓶頸。經過一番討論和嘗試,最終工廠確定了兩個主要的瓶頸工序。
其中一個發(fā)現(xiàn)讓人深思:如果瓶頸工序,停工一個小時,其影響效果等同于工廠停工多本質是想通的,正如鐘納教授雖然是物理專家,雖然沒有在工廠呆過,可是通過對其內在的了解,對工作的情況可謂是了如指掌。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不要迷信所謂的“真理”。真理總是被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被推倒的,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企業(yè)管理有不少“金科玉律”,可是這些金科玉律真的都是合理的嗎?真的都適應你們公司的情況嗎?一切行動的準則都應該從目標出發(fā),而不是死守所謂的“真理”。
再次,事物是永恒變化的,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因此,在企業(yè)管理中要時刻審視已有的規(guī)章制度是否適應與企業(yè)的目標和發(fā)展,若不適應要盡快調整。
最后,時時刻刻牢記企業(yè)的目標,目標是一切行動的準則,不要在激烈的競爭或紛亂的市場中,背離企業(yè)的目標。人生也是如此,要時刻記得自己的初衷,不要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迷失了自己。
《目標》的讀后感2
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快速的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的題材是小說,與它同種類的管理學書籍相比顯得有極強的趣味性,然后也沒有空洞的講什么高深理論,而是以羅哥的經歷為主線闡述了作者獨的“TOC制約法”,我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來講述一下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感想。
首先先是對本書的一個概況。這本書以小說為題材,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開頭的困境——羅哥經歷事業(yè)和家庭的雙重打擊,工廠面臨倒閉,媳婦茱莉各種抱怨,還要面臨接踵而來的各種難題。中間的嘗試——羅哥聽取鐘納的建議,想辦法回答他的問題,然后自己做出各種改進嘗試。最后的成功——羅哥從荒野探險、火柴游戲和鐘納和同事的交談中,找到了拯救工廠的方法,同時也挽回了愛妻,最后也成為了自己的鐘納(即p387頁提出的改進什么、朝什么方向改進、如何改進),知曉了如何管理事業(yè)部。
首先是非管理的部分,我得出了這幾點:
1.在家庭和工作上取得平衡狀態(tài),不要貶低家庭之于一個人的地位。
2.對生活中的困境要時常思考改善之法。
3.科學十分貼近于生活。它沒有一直置于象牙塔之內,似乎離我們十分遙遠,它其實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常識和目標的重要性和價值。
至于在管理學上的一些感想,我雖然修過管理學但是還是沒有一些多么深入的了解,我就談一下我所收獲得吧。
1.正確明確的目標之于管理的重要性。
我們才接觸經濟學,便被告知了企業(yè)運行的目標便是為了獲得利潤的最大化,殊不知這也是經過不斷的探尋才被認可的。例如羅哥他們才開始便把企業(yè)目標認為是:采購發(fā)揮成本效益、雇傭好的人才等等(書44頁)。最后經過他們團隊的頭腦風暴才得出賺錢是企業(yè)的目標,這也引領了后來的改革,說明了明確正確的目標的重要性。
2.盈利的重要之處在于增加有效產出、減少存貨和營運費用。
這個也是羅哥在鐘納的.提問之下找到的,價值性十分之高。這是在荒野探險和火柴游戲中被羅哥發(fā)現(xiàn)的(書111頁到143頁)。制約大家大家完成目標的可能是中途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未達目標預定的值。我覺得這一點在我們的游戲中(Gsim、啤酒游戲和漢堡游戲)也得到了體現(xiàn)。銷售出去了我們才能得到收益,故我們盡量在結束賣出我們已經生產的所有商品即增加有效產出,使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商品數(shù)的剩余量盡可能的降到最低和不要輕易移動準備時間過長的機器等等即是降低運營費用,計算所需要的原料即是減少成本和營運費用。這些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中需要做的。
3.約束理論:生產中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制約了整個環(huán)節(jié)的產量產出。
例如羅哥在書中所找出的瓶頸環(huán)節(jié)NCX-18和熱處理系統(tǒng)等等,都制約了整個系統(tǒng)的產量產出。漢堡游戲中的烘焙環(huán)節(jié)和gsim中的藍色機器皆為瓶頸環(huán)節(jié),制約了整個系統(tǒng)的產出。
4.整體觀念。將復雜的問題加以分解,將完整的流程分解成零散的基礎的個體。
這個在羅哥他們嘗試簡化問題時有提出(書332頁)。例如雷夫在提出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
5.做好溝通,對改革之處要再三思量。
這我覺得是羅哥做的較好的地方,但是還是在最后他要升職的的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6.就是辨別清真正的嘗試是什么,敢于打破一些錯誤的觀點和想法,對于權威想法敢于挑戰(zhàn)。例如劉梧對利益的評價方法的改善。
這本小說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方法,只問問題,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靠自己的不斷探尋來尋找答案。和后來羅哥所發(fā)現(xiàn)的先提出一種假設,然后通過提出各種可能的緣故然后進行一一驗證相符,這也是重要的驗證科學試驗方法的一種。最后體現(xiàn)出了TOC的先進性,不過這個分析也有一些不足,如沒有創(chuàng)新。這就是我的全部感想了。
《目標》的讀后感3
聽講座《基于目標分解下有實證的評課研究》心得今天我有幸聆聽了石家莊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楊亞伶老師的講座。這是中午從北派名師公眾號上看到的直播信息,覺得有益,有刻意做的記憶便簽。聽課筆記如下:
楊老師先分析了當前一些聽課者的心態(tài)或是現(xiàn)狀,引出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新的聽課范式。研究課堂觀察,也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用感官觀察現(xiàn)象的方法,可有觀察表、錄音、錄像等。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tǒng),處理觀察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觀察結果應該是聽課最應該做的事情。課堂觀察做為一種研究方法,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此改善工作。課堂觀察做為什么一種工作流程,包括課前準備、課中觀察、課后會議。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每一位成員都可獲得應有的發(fā)展。
為什么要進行課堂觀察?因為起點和歸宿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它又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之一。
研究工具有觀察量表,主要內容就課堂教學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長。包括導入、新授、練習、結課四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必不可少,但所占比例要科學。)表二是課堂提問記錄表。問題有記憶性問題、理解性問題、其他。每一類問題又為為表述清楚的、模糊的、無意義或重復的這三類。表三是提問后處理方式記錄表。包括選答方式、理答方式。(選擇什么樣的回答方式;齊答:舉手的答?沒舉手的答?先點名?)(如何理會學生的回答?就)強調一定是心中時刻有學生,如何理答,處理的方式,可以不經意間就保護了尊重了學生,或是不經意間就傷害了學生。心與心的溝通,合適的鼓勵,才是正向的正確的理答。反思:有沒有重復學生回答的習慣?建議換成:我聽了這個同學的回答,我覺得他的思路特別清晰,誰能像他這樣再說一說?如果老師總是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慢慢地,學生可能就會懶惰了,不愿思考了,反正老師也會說。表四;學生活動記錄表。這是針對學生的記錄表。包括參與學習和消極學生行為。
以上四個表的啟示,至少要有聽課人,這樣分工明確,既看到了老師的行為,又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研究前提是目標分解。怎么分解課時目標?先明確知識維度,比如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舉例:數(shù)學四大領域: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與與實踐。數(shù)學技能包括認知、理解、計算、應用、操作、推理、問題解決、數(shù)學表。能力包括語言理解、數(shù)字推理、空間想象、邏輯分析。
課堂層面的學習目標的內涵包括兩個話語系統(tǒng):教學論話語、課程論話語。知識是載體,通過知識架構三觀。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都要包括行為主體(誰學)、行為表現(xiàn)(學到什么)、行為條件(怎么學)、表現(xiàn)程度(學到什么程度)。描述結果的目標詞語有關:認識理解掌握應用;描述過程的目標動詞有:經歷體驗探索。
舉例三上數(shù)學測量一單元。分為測量和常見的量。課標中第17頁第四第五條是相關要求,還有18頁有具體要求。頒布在二三年級教材中。課標中的`目標落實到三上數(shù)學中又包括六點。舉反例:聽到老師常講;數(shù)學跟生活有聯(lián)系。也有時學生也會講類似的語言。意思是,要把具體的知識放到目標中。每一節(jié)課要有三個目標,也是三維。設計完教學目標,也是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備課,是分解了教學目標,自然就有了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說明教師心里是有目標,心中有學生的。(這里省略了舉例的關于噸的認識教學案例)
楊老師建議,還可以記錄老師的站位。老師問的學生都是哪個方位的學生?你說你是關注了全體學生,心中裝著全體學生,你是怎么體現(xiàn)的?
最后,用布盧姆的話結束: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期望達到的目標。
【《目標》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標》讀后感03-29
樹立目標走向目標作文800字09-28
人生的目標03-06
目標經典美文04-07
前進的目標讀后感04-08
目標與目標管理心得體會03-01
目標的威力讀后感04-16
《目標》讀后感(精選5篇)04-20
《目標》讀后感800字03-30
《目標》的讀后感(精選28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