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1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課堂: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認真觀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學生能聽得進去,即使聽講的學生也不知到底能記住多少。簡而言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率不高,參與度也不高,但是老師卻異常辛苦。這是當今教育的普遍悲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悲哀?怎樣才能擺脫這樣的困境?讀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聯(lián)系教學實際,我認為這是因為就是我們的老師沒有擺正教師角色,如果擺正了教師角色,這些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搞好教學設計。根據(jù)這一宗旨我們可以定位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1、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做好教學的組織者。
建構主義認為,認識是一個主動解釋并建構個體知識表征的過程。學生認識的主動性應該受到保護、受到培養(yǎng)的,然而,有些教師卻習慣于滿堂灌,根本不給學生主動學習認識的機會,學生看到了一些內容,本來躍躍欲試,試圖說出,可是教師卻憑借自己的權利毫無遺漏的講了出來。就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fā)揮,受到了壓抑,學習的熱情漸漸消退,學習效果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差。因此,教師應該從滿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脫出來,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通過恰到好處的組織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主動認識,主動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fā)揮,得到培養(yǎng)。這種組織體現(xiàn)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上。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活動任務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的原有認識基礎,還要考慮需要和興趣愛好;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活動能夠得以進行,既不會因為內容太易,使學生感到乏味,也不會因為內容過難,令學生望而生畏。學習活動的組織如果是分組進行,就要考慮小組成員間的人際關系,考慮將哪些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學生才會樂于交流,樂于表達。簡而言之,教師就是要通過科學組織學習活動促使學生人人參與學習,人人都能參與合作探究展示。
2、一切為了學生,做好學生學習的幫手。
在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期間,教師要巡回在學生中間,學生因為基礎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原因,會遇到困難,這時候教師給予幫助,指導時機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這時的教學不僅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而且實現(xiàn)了因需而教,沒有多余,因而是效益最大化的。
3、全面依靠學生,做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者。
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個家長對孩子考慮的面面俱到,什么都給孩子準備的齊齊全全,他家的孩子卻非常平庸,有的家長物資上沒有積累,孩子卻相對優(yōu)秀。其實,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講得面面俱到,分析得絲絲入扣,效果未必就好。教學的整個過程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開展。檢查復習,讓學生代替教師提問檢查;新課學習,讓學生合作探究后講給同伴聽;課堂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提問、檢測或評價。這時,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充當學生學習活動的觀眾。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課下研究上節(jié)課的知識環(huán)節(jié),研究考察的方式,從而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把握,課上學會發(fā)現(xiàn),主動建構知識。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問題為適當精講做準備。
4、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知識的提升者。
學生通過活動、展示,顯露出知識認知的狀況,這時候學生認識的閘門被打開了,就會變得異;钴S,希望完善,希望進步,教師應該適時進行評價講解,通過講解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認知的不確切和不完善的地方,使知識更加全面、準確;通過評價引領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通過相應擴展使知識范圍擴大、程度加深。因為教師此時的講述是基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了解,針對性強,有新意,學生會愿意傾聽,樂于接受,也就易于融合到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之中。這樣便落實了先學后教,多學精講,可以讓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全部交給了學生,教師教師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更好的為學生的學習提升服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手、觀察者和提升者,給學生以最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潛能,并得到最大提升,這樣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成績會有提高,學科情感會有增強,師生感情也會有越來越好,這樣便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2
不斷的學習,讀書是教師的必經(jīng)之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的情況下,不學習讀書是很難趕上時代的腳步的。利用業(yè)余時間我閱讀了《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收獲還是蠻大的。
我以前一直覺得,作為教師,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績,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然而這樣做最后并沒有取得我意想的結果。這樣的事實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把老師從沉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還給學生充滿快樂和激情的課堂。
通過我對生本教育的學習,從“生本教育”中體會到什么才是教學的重點,什么才是學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養(yǎng)的重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自主的學習。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于學生的學!吧窘逃敝械摹跋葘W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嗎?
這學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課堂中,努力探索實踐著生本教育。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過課堂實踐觀察,我強烈的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實質性合作,學生的交流缺乏主動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
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探究有形無實。有的同學參與的熱情不高,學習成績好的總是發(fā)言很多,而學習成績差的就只是被動的接受,可以說參加而不參與,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很少。例如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英語課文時,幾個學生圍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讀,小組間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僅有的評價也是泛泛而談,其學習結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組的水平。
遇到問題就要積極的解決問題,我找到班主任老師和她一起了解學生的學情,我們對小組從新進行了劃分,明確了每個成員的職責。將參加學習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其中有指導者和被指導者,指導者比被指導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學中他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讓他們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向同伴學習的意識,學會傾聽,倡導“能者為師”的思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僅自己能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還要能夠有效地指導他人進行學習。例如在讀課文時,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讀課文,或分人分節(jié)朗讀,或由學習最困難學生一人讀,其余學生給他指出毛病,給他示范。遇到簡單的話題,讓學生們搶著去交流。給每個學生交流的機會,能避免有些后進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仍沒有鍛煉的機會,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無組織,盲目性的傾向。同時便于教師檢查學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最實質性的學習。
同伴指導以教促學,體現(xiàn)了學習的指導的互動性,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培養(yǎng)互相協(xié)作、關心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靶〗M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
合作性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活動是多邊進行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學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更為寬松,自主發(fā)揮的空間更為廣闊,另外,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動手實踐,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探究科學的奧秘,提高了學習興趣,通過滿足學生的各種內在需要激勵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并能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chǎn)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碑斠环N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反對它呢?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3
“鳥在鳴囀,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該如何生長才是美麗的,星星也不必記起自己就是美麗的”。手捧《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讀著這段優(yōu)美的文字,仿佛迎面一股清香,就如書之封面一樣淡雅。不禁奢望這樣的情景能夠出現(xiàn)在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生在樂學,師在樂教。課堂上,生機勃勃,充滿笑聲,思維靈活。校園里的一切如此美好,歲月靜好,生命在拔節(jié)師生生命的共同體在合作分享,點撥答辯中自然生成。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忘我呢?
大雕塑家羅丹是這樣工作的――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一刻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羅丹越干越有勁,情緒更加激動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jīng)消失了――這就是忘我,這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內部有一種火焰在燃燒,使自己暫時性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作家一旦靈感上來,就會文思泉涌,妙筆生花;指揮家一旦進入角色,就能激情澎湃,揮灑自若,極大地感染觀眾,而觀眾也就隨之沉浸其中。這些都是忘我的外部顯現(xiàn),是一種本真力量的回歸,是一種美妙的精神狀態(tài)。
那么何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煥發(fā)著生命的活力,彰顯著著生命的自然,洋溢著生命的快樂?書中引用了奧修一句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蹦_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于“忘我”狀態(tài),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當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甚至不能走路或走得不好。教學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給學生適當?shù)膶W習方法,當方法適合學生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就會空前提高。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發(fā)現(xiàn),當我點燃了孩子樂學的火種時,孩子們會學得很快樂,甚至不想下課,真正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課堂上,孩子們“忘乎所以”,他們“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他們不愿下課了,他們已“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他們的“內部起作用了”,享受著一場酣暢淋漓的精神之旅,放飛著內心五彩斑斕的夢想。那忘我的愉悅狀態(tài)深深地感染了我,啟迪我,也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忘乎所以”、“陶醉其中”,感受課堂的芬芳,享受學習的幸福!但這樣的情景卻只是偶爾出現(xiàn)。
因此,使學生在每天的學習中感到興奮,感到幸福是他們樂學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方法。幸福的日子才會使人聰明,幸福的感受才能使人超越智慧。學生的幸福感來自學習上的積極參與,以及不斷被別人認可、欣賞。這一切就要靠老師用情感去挖掘、去點燃。一臉甜甜的微笑,一個輕柔的手勢,一束關愛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贊語無不令學生賞心悅目,歡欣鼓舞。我們在教學中多一點親切,多一點包容,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美,在這樣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們能不愛學習嗎?
作為一名班主任,整天與孩子在一起,最關鍵的還是創(chuàng)建快樂的班級體。我們首先要讓每個學生有“對人的體會”。在集體中,每個人都要懂得和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和我們一起生活和學習的.是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歡樂和憂愁。因此,想自己快樂,首先你得先讓他人快樂。如果每個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心靈在人海中辨明方向,就不可能有集體。其次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謙讓。試想,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學生都會斤斤計較,如何能讓這個集體的成員感受到快樂呢?因此教育每個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認識別人的精神世界,幫助別人,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別人,在別人的心里留下好印象,也是很重要的。我想:假如學生不能認識這一點,那么他們長大了,踏入社會,他們將來的生活也會變得一團糟的。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發(fā)揮出來。人的內部自然――被我們忘卻了的一種最豐饒的礦藏,就會自動地發(fā)揮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10-06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10-18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07-30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精選14篇)10-04
生本教育心得05-21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10-10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體會10-06
《讓問題生教育走向科學》學習心得07-15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