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后感的作文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據(jù)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首先說明一下,這篇不是讀后感,充其量是讀書筆記。近來越發(fā)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衰退厲害(還年輕啊,咋整--……),所以很有必要對自己的閱讀作些札記,不然以后除了書名外,其余沒準都忘個一干二凈。而豆瓣的短評有萬惡的字數(shù)限制,沒轍,唯有以書評形式來記錄吧。
接著說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維,一直和哲學保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雖偶有接觸,但并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誤解任何哲學概念,實屬情理之中,懇請各位見諒:)而對于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里是一個瘋子,還敢太陽基督,很明顯,他已經(jīng)當自己是太陽了。此前看過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納》,如今找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看,只是覺得要了解一個人的觀點單憑一部作品或者評論家的片言只字,是有失公允的。而他作品里洋溢的某種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澀而閱讀下去的原因吧。
關于譯本,此前是不知道譯林的質量屢受詬病,選擇這個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賞裝幀的清爽。正式閱讀中,像許多讀者那樣備受串串長句和明顯文理不通的表達折磨,不過倘若這是尊重原著的表現(xiàn),我還是可以體諒的,畢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學家的思維跳躍性會超出譯者的水平。好了,以下的一些總結,純粹是個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頗,只是便于我個人記憶別無它意。
《悲劇的誕生》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
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xiàn)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因此,日神作為倫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種提倡適度和個體界限,并將自高自大和過度視作“懷有敵意的惡魔”的日神式思維,在尼采眼里,成為不折不扣的批駁對象。而詮釋日神式思維最好的藍本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他的哲學追求冷靜思索和邏輯辯證,崇尚一切科學的概念和知識,其審美的最高法則是“萬物欲成其美,必合情理”。
以他思想為代表,尼采總結為人類的理性樂觀主義。而蘇格拉底宣稱“美德即知識;無知才有罪惡;有德者常樂”,則被尼采認為是扼殺悲劇的樂觀主義三大基本形式,因為“美德和知識之間、信仰和道德之間,必然有一種必然的、可見的聯(lián)結”,而悲劇在這種聯(lián)結中被簡化和公式化了。循著尼采的思路,我理解為,日神式思維將人類“打扮”得異常elegant,籍由外化的繁文縟節(jié)使人丟棄內在的宣泄,從而接近個體的“伊甸園”。日神式思維強調個體,個體是日神關懷的對象,因此日神傾向美化而非毀滅,是一種樂觀主義。
然而尼采覺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試圖通過因果律來探尋萬物最內在的本質,注定是一種妄想。我不敢簡單地將尼采的這種觀點視作不可知論,但明顯的是,尼采對知識是不推崇的,對僵死的、機械的一切教條抱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為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類。
尼采眼中的悲劇文化恰恰相反,"悲劇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識的位置上,成為最高目標,它不受知識誘惑誤導的欺騙,目光一動不動地盯著世界的總體形象,試圖在這總體形象中,以愛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為自己的痛苦"。所以當時的尼采,毫不猶豫地視叔本華和康德為英雄,是挑戰(zhàn)“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的屠龍者,他狂熱地高呼“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些屠龍者的果敢步伐,他們以高傲的魯莽,對于所有樂觀主義的懦弱教條不屑一顧,以便完全徹底‘堅定的生活’!”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fā)掘出屬于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眾”,他將此歸納為戲劇的原始現(xiàn)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xiàn)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
這種膨脹著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里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游戲,不斷在一群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
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欲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為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征,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為偶然事件出現(xiàn)”,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
在尼采的藝術世界里,音樂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書中對音樂的推崇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來得強烈。尼采認為,音樂是有別于一切具象的'東西及一切概念,盡管概念是直觀抽象得來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認為那是“事物上剝下來的外殼”,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樂,是“最內在、先于一切形態(tài)的內核或萬物的核心”。
這可以解釋尼采為何不喜歡后來的歌劇,因為歌劇中言說勝于音樂,從而沒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蘇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園詩傾向,所以“歌劇是理論之人的產(chǎn)物,不是藝術家的產(chǎn)物”。在尼采的哲學中,音樂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其實尼采的哲學及尼采的觀點,我有贊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贊成的部分。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在他的書中獲得了思考,F(xiàn)實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認為不樂觀,但我依然無法清晰界定什么叫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正如我認為自己傾向日神思維的同時,也向往酒神思維。對于《悲劇的誕生》中關于日神主義和酒神主義揉合的討論,我是看不懂,也意會不了,所以也不在本文中闡述。但我想,徹底的樂觀和徹底的悲觀也并不存在,現(xiàn)實中雖然以日神思維作為主旋律,但兩種思維其實也是互相影響的。
我很欣賞尼采對生命的推崇,對解開束縛的那種狂野的沖動,甚至“自我”于尼采也是狹隘的表現(xiàn),他寧愿眾人都選擇在毀滅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質。我覺得這些思想,對于我們這些在都市中過著營營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貴,試問,在精致中漠視,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歡吧?當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實都是復雜的,日神思維對協(xié)調人類群體活動至關重要,畢竟,向往太陽,沒必要就要奔向太陽吧。所以,中國的中庸論永遠都有市場。
但是,尼采終歸是瘋了,對于他這也許是個恰如其分的結局,如同那有著大愛之情為人類采火的普羅米修斯。他也許會喜歡這個對他的比喻吧。
其實,瘋子的世界是不是就一定悲慘呢?只是我們無法理解而已。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今天,我讀了學校推薦的《紅樓夢》。它是本聞名古今中外的小說。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這本書中,薛寶釵、襲人等是《紅樓夢》的主線人物,賈寶玉、林黛玉兩人的悲劇貫穿始終。由多情瀟灑的寶玉,嬌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個發(fā)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賈府,漸漸與公子賈寶玉相戀,本來這是一段美好的姻緣,但卻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了帶有黃金鎖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的故事。
我認為《紅樓夢》這本名著很感人?戳怂,我還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時常投入不已。我覺得,當時的賈府很奢華,賈府的賈母有權有勢,說話也很有分量,賈府上下全都得聽她的。但她特別疼愛賈寶玉,把他當作掌上明珠。雖然賈母非常疼愛賈寶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歡他。我覺得賈寶玉這個人物有點“玩世不恭”的意味。輕佻,頑劣,屢教不改,這些詞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當然,最后他也在離開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過來,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為的作風我倒是喜歡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她雖然愛哭,但很卻有才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賈寶玉很談得來,經(jīng)常一起玩耍,兩人是青梅竹馬,十分要好。我覺得,自己也像林黛玉那樣動不動就暗自垂淚。但是,作為現(xiàn)在的孩子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動不動就哭。我認為,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紅樓夢》里最喜歡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從我看了《紅樓夢》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寫出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寫得那么栩栩如生,說明他的寫作功底十分深厚,看了之后我感覺里面的人物個個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說話似的。我要向他學習寫作的方法,把寫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是意大利作家德·阿米琪斯寫的,我非常喜歡,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主人利柯和他的同學們,還有家長們發(fā)生的事情,很有教育意義。讓我們懂得愛是什么,本書中有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列如:《隆巴爾第的小偵察員》、《小抄寫員》……
隆巴爾第的小偵察員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他為了自己的國家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有一句令我印象最深,他說:“我什么都不要,要是敵人,殺了我我也不干,我這是為自己人,都是倫巴第人嘛!”這句話展現(xiàn)了男孩活潑的.個性和高貴的愛國品質。
當看完《小抄寫員》時,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我被朱里奧為家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然而,他的父親不但沒有理解他、信任他,還責怪他,不過最終朱里奧還是得到了父親的愛和信賴,能得到父母的愛就是最大的幸福。
愛是什么?愛是每個人將心連在一起,一起拯救自己的國家、拯救地震還僥幸存活下來的人。假如世界上沒有了愛,將會怎樣,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暑假里,老師介紹我們讀一些好書。我選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我原本以為它和其他故事書一樣,只是好玩的故事而已,但讀后才知道,這是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學期的成長經(jīng)歷。
在《愛的教育》中,作者用生動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人間的種種愛:同學之愛、親子之愛、師生之情。
書中的故事個個感人肺腑,發(fā)人深思!渡倌陳蹏摺分幸獯罄倌,寧可自己處于饑寒交迫、瀕臨死亡的邊緣,也不接受XX自己祖國的人的救濟。我被少年對祖國深沉的愛所感動;《少年筆耕》中的筆耕,非常體貼自己的父母,就是成績下降被父親誤解也堅持不懈,我被他體諒父母、關心父母的孝心所折服;還有主人公的父親寫給他的信《感恩》中父親告訴主人公“尊師”和“孝父母”一樣,是每一個人必有的.基本道德。
因為老師把他們畢生的精力、聰明和才智都無私的奉獻給了我們!是啊,常言道:愛自己孩子是人, 愛別人孩子的是神。我們每天都在“神”的關愛下,對這種高尚的愛自然有了深深的體會。不是常說老師是園丁嗎?的確,老師就是園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呵護著祖國的花朵,為了讓花朵茁壯成長,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做土壤,細心栽培花朵,盼望花朵變成“有用之才”
《雪球》中卡洛斐用球砸傷一位老人的眼睛。他一開始沒有勇氣認錯,最后鼓起勇氣向老人賠禮,還將自己最心愛郵票本送給老人賠禮,我被卡洛斐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所感動。
最讓我感動的是《潑來可西》,潑來可西的父親常無緣無故的打他,但他不但不怪罪父親,還常給他做醒酒湯,因為潑來可西的父親好喝酒,但潑來可西的學習仍很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孝心和用功改變了他父親。潑來可西獲得了二等獎。從此他父親不再打他了。
茫茫書海,好書難求。讀好書可以蕩滌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悟許多道理。但愿像《愛的教育》這樣的好書越來越多,但愿看到這類好書的讀者越來越多!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文章:
讀后感的作文03-10
讀后感作文10-06
(經(jīng)典)讀后感的作文10-09
讀后感的作文(經(jīng)典)09-24
(精選)讀后感的作文10-23
[經(jīng)典]讀后感的作文10-02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作文_讀后感01-10
作文:在人間讀后感10-06
書籍讀后感作文09-23
用心感悟生活作文-讀后感作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