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論語》語文教案

時間:2022-08-04 08:39:29 教案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語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語文教案

  《論語》語文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激趣熱身

  任務:搜集主題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

  活動:主題預設------走近儒家傳統(tǒng)文化(結合北師大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走近孔子(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主題活動:《孔子世家》---司馬遷、《孔子:第一位教師》---馮友蘭、《孔孟》---黃仁宇、《四書五經的假面目》---南懷瑾、《孔子家語》---王肅、《儒學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論語》(《論語》相關簡介及評論)

  學情預估:

  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搜集與整理長期以來是語文學習的“禁區(qū)”,學生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同時又略顯有點難度,因此,平時我在閱讀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比較注意讓學生搜集、分類并進行整理這方面的知識,依此作為文言學習的知識儲備。與“走進儒家傳統(tǒng)文化”相比,“走進孔子”“走進《論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搜索與分析。

  說明:

  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本節(jié)課學深學透的基礎,同時隨閱讀量的增加,疑點會呈波浪式出現,有些問題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點則會呈現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景。我們正是抓住這點點滴滴的疑,從而展開探究。

  二、文本導讀質疑

  任務:依話題為導向,結合文本交流匯報資料,從而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優(yōu)化,依此激趣導課

  活動:話題預設-----“遨游儒家傳統(tǒng)文化”、“感悟傳統(tǒng)經典”“我心中的孔子”“我與孔子的心靈對白”“走進《論語》”……依小組為單位,依據搜集資料的實際選擇言之有物的話題,結合文本具體信息完成初讀學習的生疑、質疑,進而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鋪墊!

  學情預估:

  初一的學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資料,可能不很主動,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題,這需要教師既要點燃學生自我展示的熱情,又要進行方向性極強的指導。

  說明:

  關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與創(chuàng)新是文言學習的主旨所在,依據資料生疑、質疑,進而圍繞文本展開討論,走進文本,深入探究。(重點參讀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讀賞析

  任務:圈點文言重點字詞,訓練句讀,分類商譯文本內涵

  活動:1、抄讀文本,刪除標點,訓練句讀,自主探究

  2、圈點字詞,商譯(商討、翻譯)文本,分類整理

  3、交流異議,反復誦讀

  4、《論語》成語、格言、警句集錦

  學情預估:

  學生可能對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詞義的演變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的解決產生障礙,諸如“說”同“悅”;“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這些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正確詮釋!同時,在進行句讀訓練時,注重語法,商譯文本時,也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說明:

  句讀訓練是文言學習的最基本能力,通過訓練可以增加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為商譯與誦讀做好了鋪墊。而商譯與誦讀的過程則是對文本的深層次的探究研讀。由文本歸納總結成語、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學活用文言文的標志,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四、交流感悟,強化體驗,自省篤行(實踐)

  任務:沉浸文言經典體驗感悟實踐

  活動:1、誦讀感受,體驗經典

  2、交流感悟,結合所搜集資料,整體感悟孔子思想及《論語》

  3、歸納大家的想法,進行類的升華

  4、參照文本,強化自我體驗,實踐真知

  學情預估:關注學生的是實際情感體驗,給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內化文本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和人文素養(yǎng)。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最具開放性的,學生依據《〈論語〉十則》的文本信息,加之補充讀物和所搜集資料,從而學生會更有可言之的話題,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學在這里更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民主與開放,也更具有人文關懷,因為我們始終在關注著學生。

  說明:

  歸納是對共性的提煉,學生可能會發(fā)現都是氣勢很大的東西,類的升華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思維,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的規(guī)定值得我們仔細琢磨。

  情趣盎然品文言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反思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于“精華”二字,文言文作為課程內容,似乎已被反復固化,精確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復強調,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一味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將語法、文法講深講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意識”尤其突出,依賴教參的統(tǒng)一要求是教學活動變得極為機械,教師死輸硬灌,學生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整個過程忽視了學習主體,師生獨特的體驗無法融入整個教學的動態(tài)活動中,使整個教學喪失了主體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最終文言文教學被簡單化的處理成了文言文誦記過程,并越來越呈現為單一化、模式化的過程,使得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厭煩、畏懼、排斥心理。

  《〈論語〉十則》作為傳統(tǒng)文言教學名篇,知識點、考點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是極其好把握的,但是,我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思路去教授,而是暫且“拋開”教學目標來與同學們談論起了厚重卻又富有情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涉及到很多頗富哲理的歷史典故,同學們在這無拘無束自由暢談的課堂氣氛中表現的異;钴S與興奮,自然這一切都是在我的“陰謀”之中的,因為這一節(jié)課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撥開他們心中一直以來存在的學習文言文的陰霾,告別他們一直恐懼的“之乎者也”的“古文”時代,同時我也沒有忘記這節(jié)課應該達到的教學目的。于是,我和同學們在探討影響中國人思想的宗教和學派時,便將他們的注意力慢慢的遷移到了儒家學派,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學生文化積累沉淀的基礎上進行的,先前的一段時間我和他們一直搜集和積累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識,當然更偏重于儒家學派的知識積累,所以學生們談起來可謂“頭頭是道”,有的紛紛講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奇聞軼事,有的講“四書五經”,有的講到古代的典章制度,有的還講到一些古代社會的文化常識和社會人情風貌┅┅我感覺這時時機已經到了,便直接切入我們的主題,讓學生們來自主學習《論語》中的這十則,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的你一言我一語,所以學習起來就更有了勁頭。但是接下來一系列的問題又來了:何以為“仁”?仁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恕”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賢人”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他們又有哪些思想主張呢?┅┅一系列的問題如雨后春筍般從學生們的腦瓜中涌了出來,誠然隱藏在古詩文中的微言大義,也在學生們的激烈討論與研究學習中得以深入透徹的理解,很明顯這其中有他們思想的痕跡,盡管有些想法顯得那樣稚嫩,但這確實是他們自己的所得,這一點一直是我所企求達到的.效果。于是,我也很興奮的加入到他們的合作探究學習之中,盡可能多的給他們提供資料,引導他們擴充知識面,加深對文本的深層次的理解。一節(jié)課在我與學生們的交流探討中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絲毫沒有減退,當然這其中充滿的更多的則是疑惑與企盼得到挖掘的沖動,于是,我便安排了這一節(jié)課的課外作業(yè):圍繞本課內容搜集相關知識,深層次的理解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搜集更多的《論語》資料依此解決你心中的疑惑;寫寫你學習后的點滴感悟。

  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我不禁又對文言文教學多了一些思考:(一)調動經驗,縮小差距。文言文、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許多的語詞、語句、語義是相同的,學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詳的成語、名言警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就會大大消除。同時,還應加強學科間的整合,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尤其是歷史與政治學科,讓學生在自己熟知的“歷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作出研討。

  (二)調動情感,關注體驗。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體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每每發(fā)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詩文似乎是與己無關,與情趣、精美無關的一堆符號。因此,調動經驗之后,還需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的關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想象,讓生活幫助他們來理解文本,促使他們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以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感情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三)提高能力,激活課堂。語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結構表現于語言層面的品位、格局和發(fā)展的傾向,其核心是語感,語感的獲得說到底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我們應該關注文言文的文本特點,憑借“注釋”、“文言空白”,憑借工具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思維能力,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學生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了學生情感體驗的文言文閱讀就是融入學生主體和個性見解的過程。,這從而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去把握文言文。通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小組間的交流與探討等多種途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自由的言說”,自主的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海德格爾曾說:“語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動,”語言本身具有提高人類修養(yǎng)、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價值,加之文言文作為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大量的精神財富,我們何不在這片深邃的海洋中積極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盡情沐浴人文素養(yǎng)之光!

  《論語》語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僬莆粘S玫奈难詫嵲~,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第10課我論語教案(新課標)。

 、诶斫庹n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鄯e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F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賹W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诎嗌辖涣鳎好總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蹘熒涣鳎航處熡枚嗝襟w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第10課我論語教案(新課標)》。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俪踝x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诰x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yè)

 、俦刈鳎骸把杏懪c練習”第一題。

 、谶x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偃嗬首x課文,教師正音。

 、谧灾餮凶x,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郯嗌辖涣,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

  《論語》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

  2.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課堂核心 核心

  知識 《論語》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論世。

  2. 反復誦讀。

  《論語》十則復習

  《論語》四則

 、僮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诳鬃尤眨骸耙嬲呷,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季氏》)

 、嶙尤眨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茏酉娜眨骸叭罩渌觫,月無忘其所能⑥,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

  【注釋】①[友諒]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諒,誠信。②[便辟(piánpì)]習于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語,麗言不符實。⑤[所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無”。⑥[所能]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擇其善者而從之 (2)學而不思則罔 (3)可謂好學也已矣

  15.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譯文:

  (2)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16.按要求填寫下面的表格。 (4分)

  《論語》十則復習試題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稙檎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独锶省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和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在內心自己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論語》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偈炀毐痴b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鄯e累文言詞匯。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偎鸭鬃蛹捌洹墩撜Z》的有關資料。

 、陬A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诶首x、背誦課文。

 、垩凶x前五段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2、板書課題。

  3、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4、朗讀課文

 、俜蹲x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壅、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倮斫庵攸c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诶斫庹n文內容

  5、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6、作業(yè)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傺凶x后五段內容。

 、诶斫馊牡乃枷胍饬x

 、鄹爬ǔ烧Z、格言,積累語言。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yè)

 、俦痴b課文。

 、诳疾榫渥拥姆g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2、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賹W習方法

 、趯W習態(tài)度

 、鬯枷胄摒B(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學習體驗

 、賹W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邸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5、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業(yè)

 、偻瓿伞把杏懪c練習”。

 、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饋:

  《論語》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背誦課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么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人,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的名字嗎?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歷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歷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

  生齊答:有興趣。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征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鬃佑啄陠矢,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于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于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并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墩撜Z》則是記錄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有宋代的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到了漢代,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為中國思想的正統(tǒng),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焙蟠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拔男劬钡取V袊鞯囟加锌讖R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補充: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tǒng)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fā)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2、《論語》是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讀課文:教讀、自讀、齊讀。

  四、學生結合注釋和參考書,理解并翻譯課文。

  五、課文理解和分析:課文十則分為三部分,講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則,講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一日三省、見賢思齊、寬容

  第四至八則,講個人的抱負追求。

  遠大的理想抱負,講求仁義道德

  第九至十則,講要有藝術修養(yǎng),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六、討論、質疑、析疑:根據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七、作業(yè):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

  二、抽十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他同學糾錯三、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品讀賞析,探究內涵——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三、創(chuàng)讀文句,拓展創(chuàng)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個人朗讀

 、僬页瞿阕钕矚g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谡n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為成語,試著把它找出來。

  2、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補充)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于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四、寫作特點。

  1、《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十則中,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2、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

  五、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睆闹袊目鬃舆@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一份讀書報告。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論語》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场⑶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二、教學難點

  、整體感知

  四、學習小結

  1、請學生歸類,文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2、文中其它話說的是什么內容呢?

  明確:其它話說的是人的修養(yǎng)、精神境界。

  3、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出現的“而”字的幾種用法?(具體見補充練習)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

 。2)轉接

  五、總結

  六、補充練習

  1、用課文的原句回答問題。

 。1)作者闡述學和思辨正關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說明孔文子稱“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guī)熓歉鶕鞘裁矗?/p>

  2、《論語》中很多話后來成為,下面句中各含一個請找出來。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恥下問)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ㄈ诵斜赜形規(guī)煟?/p>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善而從)

  3、“而”字的兩種用法

 。1)學而時習之(順)

 。2)人不知而不慍(轉)

 。3)溫故而知新(順)

 。4)學而不思則罔(轉)

 。5)默而識之(順)

 。6)學而不厭(轉)

 。7)擇其善者而從之(順)

  4、背誦五則

  【板書設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個人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

  教學態(tài)度:誨人不倦

  《論語》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在初步學習文言文時,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8個生字,認讀2個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肌?/p>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肌?/p>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在初步學習文言文時,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學會2個生字,認讀2個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肌?/p>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肌?/p>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論語一則”,解題:什么叫論語?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把字音讀準

  2、同桌互相讀,互相訂正字音

  3、匯報讀

  4、應該怎樣停頓?師指導,生試讀

  三、理解課文

  1、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從哪里知道的?

  2、說說你周圍的同學有什么優(yōu)點、缺點。你會怎么做?

  試著讓學生用論語中的句子說一說。

  四、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論語是學生首次接觸的知識內容,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話題出發(fā),引導學生進入課堂,這樣既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離自己很近,又使他們大致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為后來的學習打下基礎。第一次學習古文主要是讓學生產生興趣,重點指導學生朗讀。

  板書設計:14、論語一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第二課時(4月25日星期三)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正確背誦,學習六個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點和魅力。

  教學重點:正確書寫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難寫字。

  教學過程:

  一、指名正確讀課文。

  說說文章的意思。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必擇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的記字方法介紹給大家。

  3、觀察怎樣把這些字寫好,描一個寫兩個。

  三、指導背誦。

  指名讓背下來的同學背。說說自己是怎么背下來的。不會的同學練習背誦。

  課后反思:本課生字雖然筆畫比較簡單,但是結構比較復雜,寫好很難,所以注重了書寫上的指導。

  板書設計:14、論語一則

  必擇善而之改

  《論語》語文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yǎng)文言注釋能力。

  4.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 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復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篲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

  翻譯本則( )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fā)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 齊: 內: 自。

  翻譯:( )

  2、第七則:三: 行: 焉: 其:

  善者: 從: 改之:

  翻譯:( )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 )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 弘: 毅: 仁以為己任: 已:

  翻譯( )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 然: 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譯:( )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爸摇焙汀八 笔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 )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纯茨奈煌瑢W背的最快。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 三。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 )汝(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溫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仁以為己任( )

  (3)焉:見賢思齊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構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嗎?②……也!恰。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墩撜Z》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fā)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fā)現《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fā)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論語》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理解課文思想,對照反省自己。

 。场⒎e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

  【教學課時】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薄⒔榻B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场⒀凶x前五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孔子及《論語》資料

  強調識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jié)。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2、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

  1、理解重點詞語:

 、沤處煂W: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病⒗斫庹n文: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湃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

 、莆崛杖∥嵘。

 、莻鞑涣暫酰

 、葘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病W習態(tài)度。

  3、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娰t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场ⅰ皽毓识隆睂τ谥笇覀兊膶W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yè)

 。、背誦課文。

 。、抄寫、識記字詞。

 。、預習剩余部分。

  4、完成“研討與練習”。

  《論語》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背誦《論語》四則。

  2.正確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華,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加強個人修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落實句子翻譯,感受孔子思想的精華。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授課時間: 累計節(jié)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篇心的課文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論語》四則)

  2.誰能簡要地介紹一下《論語》這部書。

 。ā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之一。)

  書中的《論語》四則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這幾條論語說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來學習。

  二、初讀課文

  1.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 老師找一名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看他讀得是否準確。(注意:慍 罔 殆 焉 省 這五個字的讀音)

  2.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音,特別是剛才強調過的這些字。

  3.再指名朗讀課文。

  4. 全班再次練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掌握好句子停頓。

  三、理解課文大意

  1. 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注釋和課前所查的資料,邊讀邊想每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2.同學們剛才思考得非常認真,下面請同學們把你們的思考內容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如果在匯報的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請組內的'同學幫助理解。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稍后可以提出來。

  3.在剛才的交流過程中,哪些詞語、句子是你們小組理解起來很困難的。

  4.哪組同學能說說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如果覺得他哪些地方說得不恰當,可以指出來。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學習態(tài)度)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ㄟ@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tài)度,還有講個人修養(yǎng)問題。)

  第二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讀書,就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三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應該)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學習態(tài)度)

  第四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教我的知識有沒有去復習呢?”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默讀這四則論語,邊讀邊思考,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一談。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

  3.指名談談學習論語的體會。

  4.試著背誦《論語》四則

  五、作業(yè)

  1.背誦《論語》四則,你還知道《論語》中的哪些話,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tài)度,積累幾條。

  2.預習《薛譚學謳》

  《論語》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文言文必須讀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關于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的論述。

  3.初步熟悉幾個文言虛詞。

  教學重點:

  1.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弄清實詞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開始,怎樣學習是關鍵,著力抓把誦讀,使學生當堂成誦,疏通文義后,讓學生在課上背誦。(全班齊背,再個別同學分行背誦)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背誦,所以大家要多讀,讀熟才能背。

  正音:

  慍(yùn),罔(wǎng),殆(dài),謂(wèi),哉(zāi),

  誨(huì),焉(yān),亦(yì),識(zhì)

  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發(fā)音。

  大家讀過課文后一定會發(fā)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子曰”呢?(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為什么叫“子”呢?(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所記,用“子”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論語》和孔子簡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有孔子的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與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曾擔任過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終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勞動人民,政治上維護貴族統(tǒng)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學生再讀課文,老師領讀全文。

  誦讀前四章,教學步驟如下:

 、冽R讀1~2遍②頌讀并劃分停頓③疏通文義④自由練習誦讀(抽查個別學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學而時習之”

  “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這些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溫習)[③]

  〈譯〉學習了知識按時去實習它,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知”了解。

  “慍”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譯〉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這三句話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問”,我們現代漢語中也有。

  2.“溫故而知新”

  “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體會或發(fā)現。

  〈譯〉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章

  “罔”指迷惑而無所得!按本衿>攵鵁o所得。

  〈譯〉只讀書而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

  孔子在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貢”章

  這章形式與其它各章不同,是學生提問,老師作答。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yǔ)!爸u號”:在封建時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據他生平的功業(yè)給他一個名字叫“……”,孔圉的謚號是“文”。

  “謂”叫做,稱為!懊簟甭斆。“恥”以……為恥(意動)。

  “是以”因此。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圩鳂I(yè)]背誦全文六章,前四章會默會譯。

  第二課時

  復習檢查前四章的內容。

  5.“默而識之”章

  “識”記!爸睂W習所得。“厭”滿足、厭倦。

  “誨”教導。(“厭”同“饜”滿足)“何有于我哉”

  〈譯〉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學生而又知厭倦,哪一樣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擇”選擇!吧啤焙玫牡胤!案摹备恼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好地方學習,對他們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這方面問題),就應該注意改正。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有老師。

  背誦課文

 。劬毩暎菀弧

 。ㄒ螅喊颜n文間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寫字義,兩行翻譯。

  《論語》語文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輝煌成就。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教學重點

  1.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四、教學難點

  1.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钡拇_,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2)、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3)、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4)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p>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儆糜趯W習態(tài)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煂W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谟糜趯W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塾糜谒枷胄摒B(yǎng):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guī)?/p>

 、苡糜谒枷敕椒ǎ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萦糜谌松形颍菏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抻糜谌粘I睿河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跍毓识拢梢詾閹熞。

 、廴诵校赜形?guī)熝伞?/p>

 、苤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菔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拗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六、作業(yè)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格言警句。

  [創(chuàng)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tǒng)的做法挑戰(zhàn):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學而》

  廣東 胡壽棟

  問:

  《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總覺得沒有什么關聯(lián),后兩句跟學習更無關系。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

  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fā)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tài)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里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鬃訉ε笥训牡絹磉@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游齊、衛(wèi)、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于個人修養(yǎng)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tài)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lián)系是多么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里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論語》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教案02-01

《論語》教案范文08-26

《論語》教案16篇03-01

《論語》教案2篇03-13

《論語》教案(14篇)03-11

《論語》教案14篇02-12

《論語》教案15篇02-11

《論語》教案(15篇)02-17

《論語》教案(通用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