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班教案范文匯總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班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會說兒歌《山上有個木頭人》。
2、能聽懂并理解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
3、能聽懂指令性語言,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活動準備:木偶玩具一個。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木偶人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幼兒注意力。
教師:小朋友們好。
幼兒:老師好。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呀我們班上來了一位客人。你們想不想知道他是誰呀?那我們一起來請他出來好嗎?
(拿出木偶玩具)
教師以木偶的語氣對小朋友們做自我介紹。
教師:小朋友們好,我叫木頭人,我想和小朋友們玩?zhèn)游戲,游戲的名字叫《山上有個木頭人》。教師邊拉動木偶邊念兒歌,讓幼兒了解兒歌內容。
表演結束,教師用木偶人的語氣問幼兒,“小朋友們,誰想和我玩游戲呢?那你必須告訴我,剛才我說了些什么?”引導幼兒回憶兒歌內容,學會念兒歌。
2、向幼兒介紹游戲規(guī)則及玩法。
。1)游戲時必須念兒歌,可以自由做動作,兒歌念完,就不許動,不許說話了。
。2)如果誰動了,就必須伸手給同伴,而同伴則拉住他的手說:“本來要打千萬下,因為時間來不及,馬馬虎虎打三下。一、二、三!
3、游戲時間。
。1)教師和全體幼兒說兒歌玩游戲。
。2)教師和個別幼兒說兒歌玩游戲。
。3)幼兒兩兩為一組說兒歌玩游戲。
活動延伸:
教師:小朋友們,除了木頭人,你們還見過什么材料做的人?(引導幼兒說出稻草人,石頭人等)
活動反思:這次活動,我依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木偶人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一下子就吸引住孩子們的注意力,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好的基礎。接著,孩子們?yōu)榱撕湍九既送,都在練習說兒歌,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有些孩子山、三不分,我一一進行糾正,可能有點太著急,孩子反而不敢說了。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大部分孩子們能說完兒歌,按游戲規(guī)則進行游戲,特別是幼兒兩兩分組玩游戲的時候。但是,有幾個孩子怎么都不能按游戲規(guī)則來玩游戲,感覺他們好像想吸引老師的注意力,為了和老師玩游戲,故意發(fā)出聲音。
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滾滾和蹦蹦》,并根據(jù)對故事的理解回答問題。
2.認識到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幫助,誰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大家需要團結友愛。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滾滾和蹦蹦》
2.將兩顆乒乓球分別包入白紙中,畫上五官,做成滾滾和蹦蹦的玩偶。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滾滾和蹦蹦》
1.教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一個關于黃豆的故事。
教師播放故事《滾滾和蹦蹦》,請幼兒欣賞。
2.幼兒一邊翻看幼兒用書聽教師講故事。
二、分段理解故事《滾滾和蹦蹦》
1.教師從開始讀到"蹦蹦更加神氣"。
教師:有兩顆豆子,他們叫什么?他們?yōu)槭裁唇羞@個名字?滾滾是怎么滾的?蹦蹦是怎么蹦的?
。L滾是"轱轆轆"地滾,蹦蹦是"蹦達蹦達"地蹦)
2.教師從"滾起來有趣"讀到"吵到臉紅脖子粗'
提問:他們?yōu)槭裁闯臣埽?/p>
3.教師從"滾滾望著天上的月亮"讀到"吵了起來"。
提問:滾滾是怎么說蹦蹦的?蹦蹦是怎么說滾滾的'?
4.教師從"一陣風吹過來"讀到"我要蹦到天上去………"
提問:滾滾要滾到哪里?蹦蹦要蹦到哪里?滾滾是怎么滾起來的?蹦蹦是怎么蹦起來的?
5.教師從"風停下來"讀到"你才滾不動呢"。
提問:滾滾滾到大海邊了嗎?蹦蹦有沒有蹦到月亮上?滾滾為什么躺在那里不動了,
怎么樣才能滾?蹦蹦為什么掉下來蹦不起來了,怎樣才能蹦?
6.教師朗誦最后一段。
提問:最后滾滾和蹦蹦還吵架嗎?他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討論
1.教師:在生活中我們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完成的?
2.教師小結:我們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到的,很多事情我們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四、表演
1.教師出示乒乓球做的小豆子玩偶,邊講故事邊用玩偶來表演。
2.師講故事請幼兒扮演滾滾和蹦蹦。
故事《滾滾和蹦蹦》
晚上,一輛運豆子的車子從路上開過。兩顆豆子從車上掉了下來。一顆豆子“轱轆轆”地滾了好一會兒,還有一顆豆子“蹦噠蹦噠”地蹦了好幾下。這兩顆豆子一個叫“滾滾”,一個叫“蹦蹦”。
滾滾得意地說:“我會滾,你看,‘轱轆轆、轱轆轆’地滾起來,多有趣呀!”
“我會蹦,你瞧見了,‘蹦噠、蹦噠’地蹦起來多帶勁兒呀!”蹦蹦更加神氣。
“滾起來有趣!”
“蹦起來有趣!”
“你不會滾!”
“你不會蹦!”
滾滾和蹦蹦都覺得自己了不起,你一句,我一句,吵得臉紅脖子粗。
滾滾說:“你不會滾!”
“可你也不會蹦呀!”蹦蹦說。
滾滾望著天上的月亮說:“你那么會蹦,還能蹦到月亮上去嗎?”
“你、你、你……”蹦蹦氣得說話都結結巴巴的了。“你會滾,能滾到大海邊上去嗎?”
滾滾和蹦蹦吵著、吵著,天快亮了。一陣風吹過來,滾滾“轱轆轆,轱轆轆”地滾了起來。他一邊滾一邊唱:“滾呀滾,滾呀滾,我要滾到海邊去……”
正在這時候,一輛自行車從路上騎過,碾了蹦蹦一下,蹦蹦一下子蹦得老高老高, 蹦蹦高興地唱起來::“蹦呀蹦,蹦呀蹦,我要蹦到天上去……”
風停下來,滾滾躺在那里動不了了。
蹦蹦呢,也一下子掉到地上蹦不了了。
滾滾說:“你怎么不蹦了?你不是要蹦到天上去嗎?”
蹦蹦說:“你不是要滾到海邊去嗎?怎么不滾了呀?”
滾滾說:“沒有自行車碾你一下,你才蹦不了那么高呢!”
蹦蹦說:“你也一樣,沒有吹過來的風,你才滾不動呢!”
滾滾和蹦蹦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又吵起來,一直吵到他們嗓子都啞了。
小班教案 篇3
內容與要求:
1、樂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自然的表達過新年新本領的想法,嘗試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兒歌仿編。
2、感受新年的歡樂氣氛。
材料與環(huán)境:
具有新年氣氛的.歌曲背景
指導要點:
一、營造氣氛:
點放鞭炮:讓幼兒體驗歡樂的新年氣氛。
伴隨著兒歌《新年好》,和老師一起唱唱跳跳
想一想、說一說:
提問:過新年了,我們寶寶又長大一歲了,我們有些什么本領了?
請每個幼兒拿起來星星紙說一句“長大一歲,我會……”,表達自己對于長大一歲學會本領的概述,并反星星紙投進紙箱。
提問:剛剛我們放鞭炮慶祝新年,你還有什么好辦法來慶祝新年呢?
看錄相:他們在干什么?(做賀卡)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做的賀卡,然后我們一起做新年賀卡。
二、仿編兒歌
引導幼兒用:新年到,寶寶又長一歲了;我會……、我會……、我還會……
延伸:請家長配合,將寶寶仿編的兒歌用圖片、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可制成圖書,投放于圖書區(qū)。
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想聽故事時,知道把圖書拿給成人并用簡單的口語表達。
2.有事情時,初步懂得尋求成人的幫助。
活動準備:
1.每人一本《嬰兒畫報》。
2.教師、家長和孩子圍坐成一圈。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一本《嬰兒畫報》邊給孩子看書的封面邊說:“這里有一本好看的書,里面的故事可好聽了。你們想不想看?”引起孩子看書的興趣。教師講故事給孩子聽,翻一頁講一頁,邊翻邊講時要突出翻書的動作。
2.教師問孩子:“你們想不想看?”發(fā)給每個孩子一本書,看孩于是否會將書拿給成人講。如果孩子只是隨意亂翻,教師及時引導,對孩子們說:“小朋友,把書給媽媽,叫媽媽講故事給你聽!比绻⒆訉o家長了,就應引導孩子對媽媽說:“媽媽講故事,”當孩子能用簡單的語言請求家長幫助后,家長應高興地表揚孩子能干。
3.家長讓孩子靠在自己的懷里,給孩子講故事。同時家長讓孩子說說書上畫的.是什么。
注意事項
“媽媽講故事”這句話可能對有的孩子來說偏難,家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孩子口語發(fā)展的情況降低要求。
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由來
小班階段是兒童口語發(fā)展的關鍵期和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此時幼兒語言模仿力強,特別喜歡說話。因此,要為3—4歲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不斷提升其口語表達能力。
《好餓的小蛇》故事內容簡單,畫面生動有趣。它以好餓的小蛇看見各種水果為線索,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小蛇是怎么走路的?它看見了什么?吃下后變成了什么等等。本節(jié)課以游戲貫穿始終,通過不同的游戲手段引導幼兒感受小蛇的貪吃、稚拙與可愛,讓孩子真正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閱讀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學說句式: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
2.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散性語句創(chuàng)編活動。
3.感受故事的幽默與滑稽,體驗語言游戲活動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活動難點:理解故事,學說句式: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
活動重點: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散性語句創(chuàng)編活動。
活動準備
圍裙一條,圖片(小蛇、蘋果、香蕉、葡萄、蘋果樹),襪子人手一只,蔬菜園情景布局,蔬菜等教具若干。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
(1)引入活動
(師身穿圍裙,圍裙裝飾成草地。)
師:這是一塊美麗的草地。你們看,誰出來了?(從口袋里拿出小蛇。)
(2)講述故事
師配動作講述故事:
好餓的小蛇(摸肚子);
扭來扭去在散步(身體扭動);
啊嗚啊嗚(分別出示蘋果等,手做抱蘋果的動作);
變成了一條蘋果蛇(把蘋果貼在蛇身上);
小蛇吃飽了,回家了(把小蛇放回口袋)。
2.理解故事,學習句式:好餓的小蛇,扭采扭去在散步。
(1)提問
師: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蛇?它在干嘛?
引出句式: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幼兒學說。
師: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它發(fā)現(xiàn)了什么?(蘋果、香蕉、葡萄、蘋果樹。)怎么吃的?(啊嗚啊嗚。)它變成了一條什么蛇?(蘋果蛇等。)
(2)在幼兒理解的基礎上,運用重點句式進行故事的串聯(lián)講述。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一條貪吃的小蛇。我這里還有一條小蛇,它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看,它來了。(把襪子套在手上變成小蛇從身后慢慢拿出。)
教師運用“襪子小蛇”配動作,引導幼兒運用重點句式進行故事的串聯(lián)講述。
3.發(fā)散性語句創(chuàng)編活動。
師:這條襪子小蛇真有趣,你們也來變成小蛇吧。(幼兒人手一只襪子,套在手上變成小蛇。)
師:這么多蛇寶寶在一起真開心!我們一起跳一跳,玩一玩吧!(音樂律動。)
(來到蔬菜園)師:這是蔬菜園,里面有很多好吃的蔬菜,我們每人取一樣蔬菜,坐著吃好嗎?
(師幼一起采摘蔬菜后)師:你們摘了什么蔬菜?吃下后變成了什么蛇? (幼兒發(fā)散性語句創(chuàng)編活動。)
(結束語)師:新鮮的蔬菜太好吃了,我們把蔬菜帶回去給爸爸媽媽也嘗一嘗吧。(將所有蔬菜回收到圍裙的口袋里。)
4.結束活動。
師:“我這里有一根棒棒糖,啊嗚啊嗚,我變成了一條棒棒糖蛇!薄澳愕男∩叩匠袝允裁茨?”(個別幼兒回答。)“吃了××,變成了什么蛇?”“我們一起去超市看看吧!”(結束。)
活動評析
1.在故事講述中融入了多種元素,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激發(fā)他們對故事的興趣。如音樂元素(小律動),肢體語言元素(“扭來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發(fā)散性趣味游戲),這些元素將整個故事的學習理解過程進行了有效串聯(lián),充分挖掘出故事中詼諧、幽默的情感元素,讓幼兒在傾聽、欣賞和游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故事的'理解。
2.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注重師幼情緒、情感的激發(fā)。如:當我從口袋里引出主人公小蛇時的那種神秘,瞬間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蛇寶寶與大蛇之間似乎不經意的碰碰頭、抱一抱、拉拉手、跳一跳等,讓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和小蛇成為親密的朋友。這種情緒與情感的激發(fā),充分滿足了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及語言表現(xiàn)的欲望。
3.教具選擇來源于生活。教具是來源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小物品,如圍裙、襪子。一條圍裙稍加裝點就是一片草地,一個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襪子套在手上就是小蛇。這些教具簡單新穎,又充滿情趣。
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圖書是用紙做的,易皺、易濕、易壞。
2、愛護圖書,學會正確的使用方法:輕拿輕放,一頁一頁輕輕地翻閱。
活動準備:
圖書角、每人一本圖書、故事錄音、紙、每人一張、水盆每組一只。
活動過程:
一、放錄音故事:《小圖書的'哭聲》,聽第一段。
聽完后提問:小圖書為什么哭?圖書是用什么做的?(知道圖書是用紙做的)
二、小實驗
1、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將紙握在手里,幼兒發(fā)現(xiàn)紙用力握會皺稍用力紙會撕破。
2、幼兒操作
每人一張紙,每組一只盆,幼兒將紙放在水里發(fā)現(xiàn):紙會浸濕,濕的紙更容易破。
三、練習看圖書
1、老師示范
輕輕地到圖書袋拿圖書,一頁一頁輕輕地翻閱,看完后輕輕地放回原處。
3、幼兒練習(個別)
4、全班幼兒練習,教師指導
四、放錄音故事
活動延伸:
1、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修補圖書。
2、開展愛護圖書的競賽,幼兒輪流當圖書管理員,督促同伴認真看書,愛護圖書,看完后放回原處。
故事《小圖書笑了》,聽第二段。結束課題。
活動結束:附
故事《小圖書笑了》:
幼兒園小班的圖書袋里的圖書可多了,小朋友都喜歡看。有一天,老師走進教室聽見“嗚嗚嗚”的哭聲,是誰在哭呀?老師找呀找,發(fā)現(xiàn)是一本小圖書在哭,老師問:“小圖書你怎么啦?”小圖書說:“嗚嗚我好痛”老師又問:“怎么會痛的呢?”小圖書說:“剛才是小朋友看我時把我弄疼的。”毛毛在旁邊說:“是點點搶的”小圖書說:“對,小朋友都喜歡我,可不知道怎樣愛護我,這不,點點把我的胳膊拉斷了。嗚嗚嗚,好疼啊!”老師說:“對不起,我來給你治病吧!薄爸x謝”“哈哈哈,哈哈哈”,“誒,是誰這么開心呀?”老師問:“是我小圖書,我現(xiàn)在不哭了,因為小朋友都會愛護我,會一頁一頁輕輕地翻著看,我好高興呀!”
小班教案 篇7
內容要求:
1、學會區(qū)分一和許多的概念,知道許多是由一組成的,可以分成許多個一。
2、嘗試動手操作,可以挑選不同種類的事物,分別作為一和許多,有初步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概念。
活動準備:
1.課件《買水果》。
2.實物:每人一個"水果籃",一定數(shù)量的"水果"(蘋果、橘子、香蕉、梨、桃子、葡萄,可用老師自己制作的教具。)以及水果店。
指導要點:
一. 談話
1、教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幫我去水果店買水果。我們先來看一看,水果店都有些什么水果呀?
2、展示【圖片欣賞】,請幼兒一一認識各種水果。
二. 【買蘋果】
1、教師:今天,老師去了水果店,我看到水果店里有許多蘋果,然后,我買了一個蘋果。(教師操作課件,點擊許多蘋果中的一個放入水果籃)
2、請幼兒操作實物,嘗試"買"一個蘋果。(教師點擊課件,出現(xiàn)許多個籃子里分別有一個蘋果。)
教師:水果店里的許多蘋果變成了小朋友每人一個蘋果。
3、請幼兒操作實物,把買來的一個蘋果都放到一起。(教師點擊課件,每個籃子里的一個蘋果放在一起,變成了許多蘋果。)
教師:每個小朋友的一個蘋果放在一起變成了許多蘋果。
小班教案 篇8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情感目標:
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們的好朋友淘氣準備帶我們去參觀數(shù)學王國中的圖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氣有個要求,這節(jié)課你必須認真聽講,積極發(fā)言。做到了嗎?在這座城堡里,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淘氣告訴我們一個小秘密,他說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體其中一個面,并說一說你摸的感覺。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說一說: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fā):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小組合作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贊揚。
(2)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紙張,下面就請大家動手選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把這些平平的面請下來吧。
(3)匯報、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結
像這樣把物體的一個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個平平的圖形,這些圖形就叫做平面圖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師也將這些平平的面請到了電腦上,仔細觀察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課件演示,出示四中圖形名稱,板書。)
5、想一想,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記住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細觀察哪兩個圖形長的比較像呀。怎么區(qū)分它們呢?(課件演示)
7、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圖形,下面就用小棒來擺一擺,看一看你能擺出哪些圖形。(學生動手操作,演示)
師:有沒有擺出圓的?及時鼓勵。現(xiàn)在能不能快速的將這些圖形分一分呢?這道題就藏在數(shù)學書中36頁,誰能找到它,快速的練一練。
8、間休:幸福拍手歌
其實這些圖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請你在教師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哪個面是我們今天認識的圖形。老師也找到了幾個圖形,這些交通標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圖形呢?
小結:正是這些交通標志牌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注意交通安全。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猜一猜。
2、快速的找到37頁練一練第二題,看誰涂得又快又漂亮。
3、在點子圖上畫出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看誰的動作最輕畫的又快又好。
4、數(shù)一數(sh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個數(shù)。
5、欣賞圖形。
(四)全課總結。
小班教案 篇9
一、設計思路:
我班在進行“做蛋寶寶爸爸媽媽”的主題活動時,很多幼兒的雞蛋被摔碎了。通過談話孩子們發(fā)現(xiàn):蛋寶寶是因為滾動,立不住而被摔碎的。“那么怎樣才能讓蛋寶寶立住呢?”這一挑戰(zhàn)性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他們興奮的把蛋寶寶放到墻角、桌腿邊去嘗試,但都失敗了。由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所限,他們還沒有想到借助輔助材料來幫忙,此時他們只是樂此不疲的玩著。在孩子們一遍遍的嘗試與失敗中,我找到了引領他們深入探究的方向,于是《蛋寶寶立住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便誕生了。
二、活動目標:
1、嘗試借助輔助材料,探究讓雞蛋立住的方法。
2、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每人若干個熟雞蛋,并畫好五官做成蛋寶寶。
2、各種輔助材料:
。1)、鏤空材料:瓶蓋、光盤、花片、塑料夾子等。
。2)、實心材料:方形積木、硬幣、圓紙卡等。
。3)、可變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積木塊等。
3、每人一個記錄箋中間隔開,并分別貼上笑(哭)臉蛋寶寶。
經驗準備:
1、幼兒經歷了做蛋寶寶爸爸媽媽很辛苦的情感體驗。
2、幼兒已經了解雞蛋是因為滾動、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四、活動過程:
。ㄒ唬l(fā)談話,引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1、與幼兒一起回憶蛋寶寶被摔碎的原因。
2、啟發(fā)幼兒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讓蛋寶寶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準備好的鏤空材料與實心材料。
(2)、出示標記圖,請幼兒觀察并說出標記圖的使用方法。(即: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笑臉表示;不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哭臉表示。)
。3)、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并記錄。
。ǘ⒂變簩嶒炚撟C。
教師觀察幼兒實驗情況,適時介入指導,指導策略:
1、觀察幼兒是否運用了所有材料進行嘗試,以幼兒沒有采用的材料,與幼兒共同實驗,充分感知。
2、隨機判斷幼兒是否理解標記圖意義,并引導其進行記錄。
3、與先完成實驗的幼兒進行交流,引導其觀察“為什么這些玩具能幫助蛋寶寶立住,而那些不能?”
。ㄈ、記錄整理探究結果,提升經驗。
1、將幼兒探究結果記錄在黑板上。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并歸納“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矗褐虚g凹進去的鏤空材料能讓蛋寶寶立住,實心材料則不能。)
。ㄋ模、提供挑戰(zhàn)性材料(可變形材料),引導幼兒遷移經驗,解決新問題。
。矗簩⒖勺冃尾牧献冃纬芍虚g凹進去的形狀,使蛋寶寶立住。)
幼兒操作深入探索,教師觀察實驗,并隨機判斷幼兒當前經驗,適時介入指導。
(五)、分享交流。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同伴的.探究結果,比較與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兒間相互交流,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讓橡皮泥、毛巾、積木等,幫助蛋寶寶站住的?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延伸:引發(fā)幼兒到生活中尋找“還有哪些東西能幫蛋寶寶立。俊
活動反思: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蛋寶寶立住了》適宜之處體現(xiàn)在:
1、教師能從幼兒關注點、興趣點出發(fā),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此次探究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活動中教師選擇的材料是幼兒熟悉的、常見的物品,如:花片、積木、沙包、毛巾、硬幣、夾子等,這些材料的提供會使幼兒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3、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這種由易到難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來解決新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好聞的氣味08-24
小班教案:玩筷子_小班其他教案07-06
小班的教案04-20
小班教案03-09
小班教案游戲教案01-1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小班教案 | 小班綜合:野菜08-25
小班教案 | 小班語言:花海08-25
小班教案 | 小班語言:對不起08-25
小班藝術教案:捉螃蟹_小班藝術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