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優(yōu)秀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優(yōu)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優(yōu)秀1
一、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1) 了解記敘語言的平實準確
2) 把握文章記敘的主體內容
3) 分析人類登月的現(xiàn)實意義
2、 技能目標
1) 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大意
2) 準確概括文章各節(jié)要點
3) 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
3、 情感目標
1) 正確理解登月的意義
2) 了解人類偉大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4、 媒體目標
1) 展示圖片和錄像片段,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 安排學生利用手提電腦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組織概括并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的能力
難點:迅速準確概括文章要點
三、 教學過程
。ㄒ)導入新課 (5`)
1、 情景導入
(背景midi音樂:《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長久》)
展示美麗的嫦娥奔月神話圖,簡述人類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書影,簡介凡爾納作品。
2、 引入課文
。ㄕ故镜巧显虑虻娜挥詈絾T的照片)
時至1969年,人類終于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月亮。讓我們記住這三個人的名字,并一起來看看,當時宇宙飛船是如何飛上太空的。
。úシ呕鸺账查g以及空中一級、二級火箭脫落的錄像片段)
。ǘ)學習新課 (25`)
1、速讀課文
思考問題:登月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
明確: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2、細讀課文,1)完成表格
時間 事情進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fā)射升空
2 發(fā)射后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
3 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
4 火箭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xiāng)
5 19日晚8點33分
6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7 20日上午7點32分
8 登月艙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時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12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13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登月全過程圖片文字資料展示,學生自由討論,概括要點)
。2)宇航員踏上月球后做了幾件事?
1) 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2) 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3) 樹立登月紀念碑
4) 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
5) 插上美國國旗
6) 與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通電話
。ㄈ)課文小結(5`)
1、登月意義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說的: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開創(chuàng)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語言特色
平實、準確
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shù)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文章運用的數(shù)字體現(xiàn)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xiàn)了記實報道的特點。
。ㄋ)學生活動 (10`)
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人類宇航發(fā)展史、當代宇航發(fā)展現(xiàn)況
每組選一個代表組織材料發(fā)言,概括講述查找到的資料內容。
。ㄎ澹┳鳂I(yè)布置
網上搜索關于人類宇航發(fā)展史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 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方法
1) 多媒體演示法
人類成功登月的事件雖然家喻戶曉,但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距離這件轟動全球的歷史事件已經有一定時間,能真正通過電視電影直觀了解這個重大的歷史場面的人,還是很少的。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展示到學生面前,使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了人類登月的全過程。
2)情景導入法
一節(jié)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本節(jié)課結合中外歷史中關于人類登月的傳說和幻想,配以合適的背景音樂,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順利引出正文。
3)速讀訓練法
本文是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閱讀,迅速抓住文章要點。本課安排學生在三分鐘內速讀課文后,迅速找出課文要點,培養(yǎng)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抓課文要點的能力。并要求學生將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迅速整理歸納,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歸納的能力。
2、 學生活動
1) 自由討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本節(jié)課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部分,安排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教師從旁點撥。
2) 電腦操作
利用學生手中的手提電腦,在課堂上布置電腦操作練習,讓學生自己作表格,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 網上搜索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生在網上搜尋人類宇航發(fā)展史、當代宇航發(fā)展現(xiàn)況等資料,拓展了課文內容、擴大了學生知識面,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
五、 多媒體手段的選擇和應用
1、 選擇: 登月全過程圖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錄像資料4段
學生上網搜索所得資料
2、 應用
1) 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 突破課文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3) 運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隨想
初中語文第二冊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內容包含了許多相關的天文知識及科學概念,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較為抽象,單純分析課文語言很難令學生理解具體的內容。從前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總會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卡殼,尤其是難以形象地描述登陸月球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總讓人感到有所不足。傳統(tǒng)教學粉筆黑板和教師的語言很難彌補這種不足,課堂難免空洞乏味。
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多媒體引入課堂成為普遍情況,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它對課堂傳統(tǒng)模式不足之處有極大的補充。飛船升空的影象視頻、登陸月球的現(xiàn)場圖片、地面指揮中心的熱鬧景象、以及踏出人類第一步的宇航員的光輝形象……學生在品讀課文精致描述的同時,觀賞著與之相關的豐富圖片與視頻,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這些本來繁瑣和枯燥的知識,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本來對科技知識就有很大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們繼續(xù)求知的欲望。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上完課文之后,繼續(xù)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發(fā)展現(xiàn)況,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學生去主動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既圓滿地完成了課文教學的要求,更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可謂是一舉三得。
多媒體教學方法當然不是萬能的良藥,但是它在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許多不足方面確實有著得天獨厚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只要我們能正確看待它的優(yōu)劣,真正把多媒體用在合適的地方,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就一定能使課堂綻放光芒。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優(yōu)秀2
○教學目標
、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Mü?畝粒?琳叨?芴寤岬僥塹竊氯??痰木?畝?、蹈`魯曬?蟮南蒼靡約白髡叨勻死啻廈韃胖塹腦廾饋N惱濾??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xiàn)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僮灾鲗W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诤献魈骄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fā)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fā)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fā)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僮灾鲗W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诤献魈骄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tǒng)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fā)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shù)拿枋;②用?shù)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lián)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fā)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fā)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準 備
月亮上的足跡象 {升 空 } 偉大的壯舉
登 月 人類的智慧
返 航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lián)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優(yōu)秀】相關文章: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08-25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范文08-26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08-26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09-12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04-23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22篇)03-13
月亮的心愿優(yōu)秀教案設計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