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后感通用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聞觀后感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1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關于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和應急體系建設的專訪時表示,當前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應清醒地認識到氣象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局限性,應當繼續(xù)提高氣象監(jiān)測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增強災害風險防范能力。
矯梅燕回顧了氣象預警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分析了在當前極端天氣氣候頻發(fā)的大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面臨哪些挑戰(zhàn)。她說,自氣象部門成立之初,預報預警就是重要職責。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如今已經(jīng)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象災害預警業(yè)務體系和政府主導、部門聯(lián)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如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年均減少6萬多。
針對今年汛期氣象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情況,矯梅燕表示,應當認識到有效預警不等于有效防災。她說,當前氣象預報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小概率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精細化程度低,難以和精準的防災需求相契合。從這一角度說,極端氣象災害有一定的不可抗力。此外,還面臨氣象預警傳播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預警有效延伸力不足、不同群體的預警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因此,矯梅燕認為,提高監(jiān)測預報預警水平,對今后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來說仍是基礎工作,要動員業(yè)務、科研人員及社會力量共同創(chuàng)新,讓核心技術有所突破。同時要提高預警信息傳播能力,讓預警直接傳播到受影響地區(qū)的人群中,并與應急響應相結合。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做到關口前移有效防范;應當重視防災減災法制建設,做到依法防范。
【新聞觀后感】相關文章:
新聞觀后感11-20
《午間新聞》觀后感10-06
新聞觀后感(15篇)11-21
新聞觀后感15篇11-21
新聞大求真觀后感11-23
新聞聯(lián)播觀后感11-12
新聞大求真觀后感10-06
《新聞大求真》觀后感11-21
新聞觀后感精選15篇11-22
新聞大求真觀后感范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