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浪潮》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浪潮》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浪潮》這部電影使我更深入的理解了群體和群體傳播。故事發(fā)生在德國的一所高校,參與的學生都選讀了“獨裁主義”這個課題,因此這個班級中的人就構(gòu)成了一個初級群體。同時他們也滿足群體形成的三個基本條件:
1、共同的目標和關心事項(群體凝聚力的核心)——共修一門課、都將選修“無政府主義”課程的人設置為虛擬的仇敵;
2、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意愿——都對這門課程抱有興趣,因此都愿意參與其中(初期,之后Karo和頭巾女子退出)
3、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傳播互動機——群體傳播。他們也進過群體傳播培養(yǎng)起了群體意識,有了共同的群體目標和群體規(guī)范、有了群體感情、以及群體的歸屬意識。例如他們穿同樣的制服、做同樣的手勢都是在強化“我們”的這個觀念。大部分的學生都在這個群體之中獲得了歸屬感。
這部電影中,群體對于個人的作用非常明顯,在理論上我們學過:
1、群體是滿足個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體事個人的信息來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體事個人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自我的場所與手段。在電影中,非常激進的Tim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原本在家不受重視,在學校沒有存在感,只能通過給小混混們送毒品裝作他們是兄弟,但還是沒有人認可他。直到他遇到了浪潮,在這里他找到了在群體之中的歸屬感。在他又要被混混打的時候,同屬浪潮的、穿著白襯衫的同學趕來救了他;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高樓在上面涂繪“浪潮”的海浪標志。
同時,影片也著重刻畫了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首先就是在課堂上學生們在進行投票將老師選為領導人時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之后又對老師(領導者)的指令的認同和執(zhí)行。在大家都說需要穿著白襯衫來上課的第二天Karo因為沒有穿而敢搜到了這種壓力,而其他的人也表現(xiàn)出了趨同的心理。沒有加入“浪潮”的學生被受到排斥;原本在一開始就退出這門課程的紈绔子弟因為自己的朋友都處于“浪潮”之中而再次加入“浪潮”;原本只有一個教室的學生在短短的五天之內(nèi)增加到了一整個禮堂的人數(shù)。這是群體傳播的力量,這是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浪潮》觀后感】相關文章:
數(shù)字化浪潮與創(chuàng)新機會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1篇)08-24
浪潮之巔讀后感08-18
《浪潮之巔》讀后感10-21
《浪潮之巔》讀后感(精選17篇)07-14
宇宙與人觀后感宇宙與人的觀后感11-15
天河觀后感10-06
講座觀后感10-11
殷雪梅觀后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