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唯心造
精選閱讀一:
一切唯心造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能得知己,任用屬下終成心腹,彼此共事而偶默契,如此,凡事皆能心領神會的話,必須能夠得心應手,無往不利。生死不渝地互堅信賴,非語言文字所能溝通;血淚交融的體驗,刻骨銘心的感受,亦非語言所能形容。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過來人,才能夠體會這些無法透過語言來表達的心境和感受。
不戀一物,不著一塵
一切唯心造,不論苦境、樂境,不是客觀的事實,都是主觀的自心作用。
摘自圣嚴大師《拈花微笑》
精選閱讀二: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_(2014-06-2410:38:30)轉載▼
標簽:佛學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_極樂世界_百度空間
個人中心我的主頁好友消息zhuyuekuilaoda|裝扮|設置|退出極樂世界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
|好友查看文章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009年11月03日11:1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論
曾琦云
關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有兩種觀點,一是“唯物論”,一是“唯心論”。往往有很多人認為“唯物論”才是科學時代的正確觀點,不說辯證唯物論,即使是古代的樸素唯物論,也是人類的進步了。我認為,人類要想認識未知世界的路還很長,真理也不必須掌握在大多數(shù)人手里,如果我們認真去總結一下“唯心論”的看法,會發(fā)現(xiàn)里面還有很多合理的東西沒有被這天的人發(fā)現(xiàn)。宇宙和生命是怎樣構成的,各種“唯心論”的觀點有不一樣的回答,其中最典型的兩種,一種就是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一種就是六道輪回。前者以基督教最為典型,后者則是佛教的觀點。所有佛法最后總結到一句話實際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經(jīng)典上的話來說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是怎樣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又怎樣會產(chǎn)生六道輪回呢?在我們這個科學發(fā)達的時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實來說明問題的。如果我說“心”能夠創(chuàng)造一切,那我也得有事實來說明。因此,我寫本文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古籍《茅亭客話》講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靈池縣洛帶村,有一個叫郝二的人,說起一個老人的奇事。他一生以行醫(yī)和占卜為業(yè),遠近村民爭相請他,從來沒有閑過。有一幅畫,懸掛在縣城的醫(yī)卜店里幾年了,畫上有孫真人和一支赤虎。之后此人年紀大了,每一天到店中看畫,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心只管看著畫上的老虎,整天都不覺得疲倦。從此以后,如果一天見不到老虎,就一天不快樂。他的孫子將豆子、麥子拿去縣城賣,買回鹽和食品等,若不順從他的心意,就發(fā)怒大罵,甚至用手杖打人。如果看見了畫上的老虎,就忘記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有人請他去看病,到病人家里,看見有老虎的畫,就久視不動了。親戚來往,也只送虎畫給他作為禮物了。這樣過了幾年,村舍、廳堂、廚房、寢室等處,都掛滿了虎畫。他的兄長見他如此迷醉于老虎,覺得太個性,就責問他:“你這樣喜愛老虎,到底是為了什么呢?”他回答:“常常心煩意亂,一見老虎就好了。”兄長說:“府城藥店,養(yǎng)了一只活虎,你看見過嗎?”他回答說:“沒有。”立刻拜倒在地,要求兄長帶他去看真虎。一見到真虎,頓時廢寢忘食,過了十多天,才想法讓他回家。從此,每月都要多次入城看虎。經(jīng)過一段時刻后,他就只喜愛吃肉了,漸漸覺得熟肉不好吃,要吃生肉了。吃一次,就吃生豬頭或者生豬腿等,吃得津津有
味。這樣下去,他的兒孫都感到恐懼?伤琅f我行我素,每當入城看虎,兒孫們找到他,他就用手杖把他們打回。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打開家門悄悄走了,沒有蹤跡。之后有人說:“晚上有一只老虎,跳入城內(nèi),城門緊閉不開,軍人上城射殺老虎,然后下城來分食虎肉。”此后,這個老人就沒有音訊了。家人感覺到祖父就是軍人所射殺的老虎了,查訪到吃肉的人,獲得幾塊虎骨,拿回安葬。
無獨有偶,民國初年,圓瑛法師在北平天壇講解《楞嚴經(jīng)》,天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有位聽講者問:“你每一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認為不合真理,我們講唯物,一切都要拿出證據(jù)才可確信。你既然說一切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那么此刻請你用事實,從心中變出一匹馬來!”圓瑛法師當天晚上,整夜既想不出來,也睡不著,一夜輾轉反側,直到天漸破曉,雞已初啼,忽然情急生智,呼喚侍者取牌來,當下?lián)]毫:“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
在宋末元初,趙子昂是最著名的一位畫家。他不但精于山水,更擅長于畫馬。有一回,他為了畫一百匹馬,天天研究馬的形態(tài)、動作、神情等,由于過度入神,睡眠中真魂出竅,變成一匹馬。不久后,夫人疲累想上床休息,幃帳一掀開,赫然見床上橫著一只龐然大物,頓然嚇昏。夫人倒地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趙子昂,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睜開眼,連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馬。”趙子昂回顧床頭,心想:“床上哪里有馬?剛才明明是我在睡覺嘛!”回頭一想,才明白是自己天天想馬,萬法唯心造,因此自己就變成一匹馬。
與那位癡心老虎的老人相比,趙子昂還算迷途知返,畫馬心不隨其所轉,最后沒有真的變成馬。而那位老人,整天看虎想虎已經(jīng)不能自拔,最后變成老虎被人射殺,就成為他人生的杯具了。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歸結到一點就是,實際上就是“心”可生一切“法”。“法”是一個有多種好處的詞,我在那里所說的“法”,就是佛教中所指一切存在,有形的和無形的,心法和色法等等。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創(chuàng)造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六道輪回就是如此構成的。
要深入認識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首先務必深入認識這個“心”。我們通常所明白的“心”,實際就是意識,這個意識用唯物論的觀點來說,就是大腦所產(chǎn)生的功能,它依靠于物質而存在,一旦物質分解變成塵土,人的意識也隨之消亡。這種觀點僅僅是從我們所看見的表面現(xiàn)象所得出的結論,生命的本質,還有深層次的意識,我們一般人沒有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對生命本質深層次意識的發(fā)現(xiàn)和闡釋,只有佛教最為圓滿。佛教有八種“識”來說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在這八種“識”中,前五識就是各能分別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此五識只是依單純的感覺作用,直覺的寫象外境,其具體分析如下:
一、眼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
二、耳識依于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
三、鼻識依于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
四、舌識依于舌根,了別味道,名為舌識。
五、身識依于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
這五種識,唯物論者也認為存在于人類及一切動物界中,正因任何生命都有色、聲、香、味、觸的感覺,F(xiàn)代心理學把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感覺是透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這個階段實際就是屬于前五識的分別。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構成的,它是在大腦中把有關事物的各種感覺組合一齊而構成的整體形象,是感覺的綜合。吃一道菜好不好,就是綜合它的色香味而得出的整體印象。表象則是以往所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記憶中的再現(xiàn),是對知覺的直接綜合和概括。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就屬于表象的作用。這種看法,在佛教“唯識學”里都是離不開“第六意識”的,也就是說現(xiàn)代心理學的范圍,還只研究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不一樣,能夠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為法、無為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第六意識都能夠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象分別,因此它的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能夠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能夠單獨現(xiàn)起,因此稱為獨頭意識。例如追憶過去,預想未來等,作種種想像,及種種思慮。夢中意識是于夢幻朦朧中現(xiàn)起的作用;定中意識是于禪
定中發(fā)生的意識活動。
“知覺”和“表象”已經(jīng)介入了“第六意識”。“意識”依于意根,遍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此刻未來,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都是色法,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要言之,“第六意識”是八識中最猛利、敏捷,有自由自在力,迷悟升沉之業(yè),無一不由意識所作。如果一個有理智的人,他就會把握“意識”,不去做壞事,經(jīng)常做好事,那么他所造的業(yè)就是善業(yè),因此他就因“心”造善業(yè),他就得到善的報應,反之,則得到惡的報應。
第七、末那識。“末那識”譯作意,意,思量之義。此識即依照第六識從無始以來所認識的一切外相,虛妄執(zhí)為實我實法。第七識就是一種執(zhí)著心。
第八、阿賴耶識。或名阿梨耶,譯作藏識。有三義:一能藏,能含藏善惡種子。二所藏,各種善惡法所依處。三執(zhí)藏,眾生執(zhí)著有“我”。前六識,時起時滅,喻如水波。第七末那,無始相續(xù),妄執(zhí)我法,喻如水流。阿賴耶識,則喻如水。這是生命輪回的根本,也是生命解脫的根本。若水不起波,且不流動,就會水平如鏡,即是如來的涅槃境界。正因水平如鏡,因此萬物都能映入中,雖然映入水中,但是又并無所得,正因水中沒有實在的事物,來去都不留痕跡。因此眾生成佛,是回歸自己的本性,并非得到了什么。正因不管是水波,還是水流,而水的本質沒有變。為何眾生不能成佛,是正因有第八識的“執(zhí)藏”,即“自我執(zhí)著”指揮第七識去經(jīng)常思量,由前六識造很多善惡之業(yè)。第八識是不會消滅的,一旦生命結束,就會根據(jù)所藏的善惡種子,輪回于善惡六道之中。作善,則投生于三善道,即天、阿修羅、人道;作惡,則投生于三惡道,即地獄、畜牲、餓鬼。因此,人得到一切善惡報應,都是自作自受,并非有任何外力在主宰。也就是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從第八識來看,一切生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存在。正因隨著舊的生命的結束,一個新的生命就構成了,并非人死了就永遠變鬼,鬼僅僅是六道眾生之一。只是在新舊生命交接之間,有一個“中陰身”存在。中陰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構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jīng)過七番生死,等待業(yè)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一般來說,只有在一期受報以后,一個新的生命才會誕生。也就是說只有等到人死后,他才會根據(jù)自己的善惡業(yè)力去構成新的生命。也就是說,像上方老人還沒有死就變成老虎的事實在人類世界的一般狀況下是不存在的。但是為何老人還沒有死就變成了老虎呢?這是由于他的心力所致,仍舊離不開“唯心所造”這個道理。正因他的心過分地癡迷于老虎,人性就漸漸消失,當他完全沉迷于老虎的時候,即由此巨大的心力,在還沒有死,就把這個肉身變成了老虎。這樣的例子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自古至今,也還有不少。大惡之人,一般還沒有到死,他的身體就發(fā)生轉變了,例如變豬、變狗等,這樣的例子不少。正因人如果心太惡,太毒辣,他的惡的心力就十分猛烈,促使他現(xiàn)生發(fā)生形貌的改變。下舉兩例:
《湖海紀聞》:荊州李生,侍奉母親十分孝順,可他的妻子金氏不孝,且頑固不化。老母失明,她不照管,態(tài)度惡劣,老母常常責備她,她深以為恨。有一天,李生外出,金氏正要給老人做飯,忽見小兒子在灶下拉屎,就用面粉和屎做成燒餅給老人。老人聞著很臭,就不吃,留下來給兒子看。不久,李生回家,老母一說,李生大怒,去打金氏。金氏逃跑,隱藏到帝君廟里,李生找不到。兩天后,有人來告訴李生,他說去廟里,看見一條狗躲在神桌下,睜目要咬人,說人話:“我不就應用不潔之物侍奉老母,這天變成狗了!”幾天就死了。這是宣德年間的事情。
無獨有偶,今年有菲律賓一婦女因虐待打罵公婆,當場變狗的新聞,轟動東南亞(網(wǎng)上有照片)。
人變成狗,常情難以明白。但是仔細分析,也不足為奇。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孝之人,則在生已經(jīng)難以與人為伍。更何況她的做法,已經(jīng)與畜牲相同。用屎去給老人吃,而且已經(jīng)做了壞事,又不懺悔。雖然躲得了人,卻躲不了因果,怎樣能不變吃屎的狗呢?正是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什么心地,就變什么眾生。仍舊是一切唯心造,一切自作自受。
《虎苑》記載:葉薦的妻子妒忌心個性強,葉到了七十歲,才娶一妾,妻子立刻要求分居,另在山后建屋居住,家人早晚都要去照管她。過了一段時刻,葉看到妻子沒有什么動靜,以為她不再妒忌了,就讓妾去問候。到太陽落山了,還沒有看見妾回來。葉老親自去找,看見門已緊鎖。葉老破門而入,看見妻子已經(jīng)變成老虎,已經(jīng)把妾都吃盡了。
女生由于妒忌心強,因此死后托生毒蛇、蟒蛇的例子很多,但這位葉夫人生前變虎的,其嫉妒心非同一般,她心中容不得任何人存在,因此她的丈夫不敢娶妾。封建時代,為了傳宗接代,大戶人家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可葉老有了這樣一個妒忌的妻子使他不敢輕舉妄動。年老了,變成老太婆了,葉老想她就應不會有什么妒忌心,因此才敢娶一個小妾。沒有想到小妾前腳一進門,她后腳就要分居。老夫少妾過了一段安靜日子,葉老看老太婆沒有動靜,竟以為她沒有妒忌心了,讓小妾去看望,沒有想到杯具就在這時發(fā)生,強烈的妒忌心竟然使老太婆變成一只老虎把小妾吃掉。這人吃人的實事,雖然世所罕見,但是我們從中能夠看出,當人的某種惡心強烈到不可自制的時候,就會使他朝著這個惡心發(fā)生形體的改變,這也是不足為奇的。
人心惡所帶來的結果,實際都是執(zhí)著小我的'“心”,即自私心,所帶來的回報(報應)。凡夫被五欲(色聲香味觸)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產(chǎn)生欲望又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此分別又來自第七末那識之“執(zhí)我”,向內(nèi)執(zhí)著這個四大假合的肉體為“我”,向外執(zhí)取萬法為實,故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有觸。為滿足五欲,生貪嗔癡三毒,造殺、盜、淫、妄等大罪業(yè)。所造善業(yè)和惡業(yè)種子,都存入第八識(阿賴耶識)。凡夫以為作惡,別人不知,實則自己第八識已種下種子,正如攝相機一樣全部錄下了惡的信息,此生或來生機緣成熟,放出來的就是惡果。《大寶積經(jīng)》:“縱經(jīng)百干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涅槃經(jīng)》:“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法句經(jīng)》:“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據(jù)說在陰間,有一面孽境,近似于攝像機,能夠將人一生的罪惡全部反映出來。凡是在生罪惡累累的人,即使在世間逃避了國法,卻逃避不了陰法的懲罰。正因不管你多么狡猾,逃不出宇宙這面攝像機(孽鏡),在孽鏡面前,任何人都只能低頭認罪。為何有這樣一面孽鏡,實際上仍舊是唯心所造。正因任何人所做的一切
,都不能逃避自己的心。孽鏡實際就是心鏡。做了壞事,別人不知道,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就不能逃避孽鏡。因此為人不可欺心,欺心即是欺天。
既然一切唯心造,人要救自己,就要時刻去反省自己當下這顆心是善還是惡,因此神不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當你挽救了自己的心,也就挽救了自己!秶H歌》說:“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是自己。”這話是真理。還有一句話:“無產(chǎn)階級要先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他自己。”也是真理。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先要改變你的“心”。先當離開五欲。五欲不生,“我執(zhí)”即斷,心則無念,此身何能再有輪回?《佛遺教經(jīng)》:“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鏟除五根之欲,當修知足之法。《佛遺教經(jīng)》:“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并不稱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淡泊知足,不為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識不分別,第七識不執(zhí)我,第八識不落種子。如此即能把八識轉為四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予藥與轉凡成圣的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無我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一切事理無不明白,有如圓鏡洞照萬物
)。這樣,我法二執(zhí),俱已斷除,斷惑證真也。
《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最短的一部經(jīng),但是它卻包含了《大般若經(jīng)》的精髓。此經(jīng)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里告訴了我們解脫的方法,就是當你的心空了,沒有妄念了,你就得救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我們常說“四大皆空”,這個四大雖然只說到物質,而五蘊則既有物質也有意識,但是四大皆空了,五蘊也空了。當人入于深深的禪定的時候,也就是人將自己的心識完全集中到一點的時候,人自身的四大可能就真的空了,它就有可能不再成為阻礙,并且能夠到達六根互用而隨心所欲的境界。雖然隨心所欲,可又不會違背規(guī)矩,正是孔子所說七十歲的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高僧倓虛法師在他的《影塵回憶錄》里面說到一個叫做董子明的居士,他的念佛功夫可算很高了,臨終時也出現(xiàn)瑞相。法師說:“他原先在外面做過很闊的事,晚年來,摒棄世俗一切,專門念佛,前后十三四年工夫。平素給湛山寺學校改國文,除改文章外,其余工夫都用在念佛上。他的工夫很純,每一天固定要念四萬聲佛。平常恐怕有人來找他打閑岔,每一天在自己寮房,把門倒
鎖上在屋里念,有人來找時假裝沒在家。有一次在屋里念佛念得很相應,不知怎的,門并沒開,他自己卻跑后大殿去念佛去了。當他一注意時,心里很愕然,原來自己在寮房念佛,為什么會跑這兒來呢?連自己也不知因此然。之后叫伙計在別的寮房找一個鑰匙給開了門,他自己的鑰匙還在他桌上擱著呢。”本來是把自己鎖在房子念佛,可當他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心中沒有其他一切妄念的時候,他的身體竟然不受拘束,能夠從鎖著房間里面跑到大殿去,這不正是“四大皆空”的實證嗎?當然,他出來后,一發(fā)現(xiàn)自己不在房間里面,覺得個性,心有分別了,反而就不能再回去了。從那里,我們能夠看出《心經(jīng)》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具體含義了。一切色都來源于“心”,當“心”不再執(zhí)著于“色”的時候,就是色空了。
《楞嚴經(jīng)》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一切內(nèi)含靈性的眾生,從無始直到此刻,都正因被煩惱所遮蔽,因此迷惑了自己的真心,反認自己是物體。因失去真心,便為外境之物象所轉移,因此就在萬物中,見大見小。什么是“為物所轉”呢?為物所轉即是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正因迷惑,就有貪嗔癡,正因有貪嗔癡就會造殺盜淫等罪,心便失去主宰,隨著自己的欲望遷移,隨著外物象所轉了。什么叫“轉物”呢?轉物便是不被紅塵所迷惑,不為外境物象所轉移,尋找自己失去的真心,不再墮落輪回。要明白一切外境,皆是自己心里所現(xiàn),“一切唯心造”。既然是自己心里所現(xiàn),為什么要被它所轉移?要跟它跑?明白這個道理,就找到了自己的真心,就能和如來一樣,身和心都能圓滿光明,隨處都是不動道場了。當人迷時,妄認四大的物質身體就是自己,這便是錯認了自己的本來面貌。因此為物質利益所驅使,被一切外在環(huán)境弄得團團轉。若能轉物,則自身即是如來,同時具有佛的一切神力,進入不可思議的涅槃境界。到達了這樣的境界,在一根汗毛端上,能夠遍含十方國土。“于一毛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
輪。”坐在微塵這樣微小里,能夠轉大法輪。為什么能這樣?這便是“心”的妙用。“心”為眾生所用,就成為造業(yè)輪回的動力;“心”為如來所用,就成為普渡眾生的動力。
心能轉物,即是如來;心被物轉,即是凡夫。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從此刻開始,用心創(chuàng)造善因,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好隨波逐流,輪回六道而不能自拔。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菩薩的一切行為都十分謹慎,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正因他怕造了惡因而得惡果。眾生相反,他正因在貪欲的驅使下而不怕造惡因,但是一旦惡果來臨了,他就害怕了,但是到這個時候后悔已經(jīng)晚了。死了到閻王那里報到說:“閻王,此刻是科學時代,誰堅信有后世,誰堅信有報應,這能怪我嗎?”到這時候才知道還真有后世,還真有因果輪回,但是已經(jīng)晚了,只能隨業(yè)受報,欠債還錢,欠命還命,因果一點也不會有差錯。要明白,天堂和地獄都是自心所現(xiàn)。心正心善,則此心即是天堂,死后去天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心邪心惡,則此心即是地獄,死后去地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既然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那么佛教的凈土宗,說阿彌陀佛以前發(fā)愿,造就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正因“一切唯心造”,阿彌陀佛發(fā)大菩提心,以清凈心,毫無一點自私心,因此他就造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個世界,并非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正因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是凡夫俗子,我們的心污濁,因此我們就造就了這樣一個地球,佛教稱之為娑婆世界,既然有娑婆世界的客觀存在,怎樣不會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客觀存在呢?因此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必須有西方極樂世界。凈心造就凈土,穢心構成穢土,心雖然不一樣,道理卻是一樣。
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為凈土宗是解脫的捷徑,超出其他一切解脫的法門。本宗宗義,以修凈土者之欲生之心為內(nèi)因,以彌陀之愿力為外緣,內(nèi)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其根據(jù)是彌陀在過去世為法藏比丘時,曾發(fā)四十八種大愿,除五愿屬攝法身、攝凈土愿外,其余四十三愿誓愿當來成佛時攝取一切有緣眾生。尤其攝眾生愿中之念佛往生愿,即第十八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是法藏比丘這樣一個本愿,就給末法眾生有了解脫的依靠,因此以此本愿一切眾生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本愿能夠依靠,可眾生還得有愿生之心,這個愿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和清凈心,若沒有這個心,就不能與西方凈土相應,當然也就不能往生,正因凈土是來自凈心,若無凈心,就不能生凈土了。若得心凈,要發(fā)三心,第一、至誠心,眾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務必內(nèi)外相應,真實為求生彼佛凈土,不可內(nèi)蓄名聞利養(yǎng)之心;外現(xiàn)賢善精進之相。第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huán)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攝受一切眾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第三、回向發(fā)愿心,謂以自無始以
來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國土。此三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凈土宗之修行途徑,首須集信愿行三資糧,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無虧,復廣修功德回向愿生,更慎臨終一念。
簡單地能夠將凈土宗修行宗旨概括為“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前者正因凈土是大乘佛教,不發(fā)菩提心則不能往生,后者是說明修凈土宗的下功夫的地方。中國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將修凈土的做人標準概括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倫是倫理、是倫常,分是本分。從家庭做起,搞好團結,盡到自己的本分。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叫做五倫。夫妻相處,盡到丈夫的本分,盡到妻子的本分。其他還有父母的本分,子女的本分、兄弟的本分。“閑邪存誠”:閑,防止;邪,就是邪知邪見。存誠是叫我們存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個真誠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曾國藩說:“一念不生之謂誠。”就是說誠是清凈心,心里面沒有一個雜念,在佛法講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這個心是真誠心。若得真誠心和清凈心,此心即是凈土,死后何能不往生凈土!
綜上所述,人類只要懂得了一切唯心的道理,也就揭開了宇宙和人生的秘密,從而也會找到生命解脫的捷徑。不管是上天堂,還是去凈土,關鍵都是“心”的轉變問題。但愿人間即是天堂,此處即是凈土,愿與諸君共勉!
精選閱讀三:
一切唯心造
凈空老法師講述
元曉法師是韓國的一位高僧,也是凈土宗的大德,唐朝時候到中國來尋師訪友,吃了不少苦頭。有一次,夜晚睡在郊外墳地,半夜很渴沒水喝,看到旁邊有水,就把水捧起來喝。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是死尸流下來的水,他當時一看,心里覺得惡心,然后豁然大悟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美惡自我,何關水乎?”他喝的時候,以為是泉水,喝得十分舒服,到第二天才知道是死尸流出來的水,他從這個地方覺悟了。“一切唯心造”,心清凈平等,死尸的水也是很好喝。(節(jié)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47卷)
佛法因緣生
早年,臺灣嘉義梅山禪林寺有幾位同學邀請我講經(jīng),每個月講一個星期。我在禪林寺講《禪林寶訓》,大概上了三十多堂課,有三、四個月。以后這個寺廟住眾天天吵架,鬧得大家不安。為什么吵架?為了爭奪職位。為什么要爭?正因這個寺廟興建不久,徒弟們到外面化緣,這個徒弟說:‘我化的錢最多,我要做當家’;那個說:‘我化的也不少,我要做知客’,鬧得不亦樂乎!
我到臺中將此事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跟我講:‘不好再去了!’我說:‘我的課還沒上完。’李老師說:‘沒有上完不好緊,不好再去了。’凡是有諍論的地方,我們要回避,讓他們自己反省懺悔。我經(jīng)歷好幾次這種事情,因此經(jīng)是否講圓滿,完全看因緣。佛法因緣生,弘法也是因緣生。(節(jié)錄自《無量壽經(jīng)》2-34-130)
【一切唯心造】相關文章:
1.心造世界
2.泥巴造城堡作文
3.造夢西游作文
5.造飛機的教案
6.一切的一切散文
7.我能造“船”了!
8.《造云的山》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