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3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1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己12年的教學生涯中,隨著學生的逐漸成長才真正體會到“教人求真和學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恪守做人誠信的原則,努力給自己的學生一個好的榜樣。
教育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yè),教師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一些“磨嘰”。但就是教師細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讓學生從小到大形成了一個健康的'人格。學校無小事,教育無小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由此我想到三點:
1、教育孩子有責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自懂事起,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游戲、交往、學習,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床鋪,力爭讓他們自己主動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敢于正視自己。其三,對待學習,鼓勵他們自己主動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認與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們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認識不足,走出總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的誤區(qū)。
3、教育孩子勇敢做人。
人生總是要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長的需要。勇敢做人的第一個層面是遇到困難和挫折,要樹立必勝的信心,并且尋找戰(zhàn)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種精神,走進一種文化,他讓我們凝聚成一個團隊,共同去追求。他感召著我們?nèi)カI身教育事業(yè),他引領(lǐng)著我們?nèi)W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們愛滿天下、服務社會;他指導我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學習陶行知的思想,不僅僅停留在對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著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與時俱進的目標,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學習和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2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社會道德的奠基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三尺講臺,關(guān)系未來。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敝鲝埥虒W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國內(nèi)“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也闡明了他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求,教師只管“教”或“教學”,也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再則,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lǐng),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生不能永遠跟著教師走!敖虒W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這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領(lǐng)導者、組織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處于主導地應,理應發(fā)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fā)揮!敖虒W生學”,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這就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得到統(tǒng)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guān)系。在教學過程中,還有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諸因素,這也要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統(tǒng)一,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一面教,一面學”,深入掌握教材內(nèi)容,以促進知識的轉(zhuǎn)化。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lǐng)",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則將“教學相長”作為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訓”。從廣義的角度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xiàn)象!彼(jīng)常將自己的詩交給小朋友改;他辦安徽公學、曉莊師范,育才學校都是貫徹這一原則,主張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yǎng)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傳”等思想,無不與“教學相長”有淵源關(guān)系!耙蚪淌┙獭眲t是他常常運用的原則。他說:“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歷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曉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樣教他”。他并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說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jīng)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jù)“為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我們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蕩滌著人性的靈魂,讓我們在一個鳥鳴的早晨,在一個雨后的黃昏,在一個寧謐的深夜去聽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睘榱诉_到這一目標,今天的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努力把握時代規(guī)律,培養(yǎng)并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我希望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我愿為此付出畢生的精力!做一名讓人民放心滿意的教師!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3
讀了這一段是這樣寫的:“(一)是自動要讀書的;(二)是經(jīng)勸導后才愿讀書的;(三)非強迫不愿讀的。我們就經(jīng)驗上觀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強迫是不行;此外還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強迫的辦法就可趕快去讀。所以強迫是必要的!
讀到這里,不由想起自己,不由進行自我對照,自我剖析起來:就平常的'看書,我勉強可作第二類人,“經(jīng)勸導我是愿意看書的”,我平常一直閱讀相關(guān)教育雜志,這個習慣被我稱為自己成長路上的一條捷徑,其實現(xiàn)在想想也許這是自己惰性的一個表現(xiàn)。
就這次學校提倡的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并且寫心得,我那只能是第三類人,“非強迫不愿讀的”。因為要我自已選的話我是不會主動去讀這本書的。但是如果沒有這次的強迫讀書,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感慨。所以對我來說,強迫是非常必要的;叵肫鹱约阂郧暗囊恍┙(jīng)歷,似乎突然醒悟到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被迫中一步步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