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通用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jié)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資料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資料。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ぐl(fā)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這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米晕液妥髡弑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zhì)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樣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ㄖ脫Q主角,從課題質(zhì)疑,可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資料。)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我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W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貌、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四、布置作業(yè),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貌,怎樣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取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能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ㄗ⒅嘏囵B(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tǒng)“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十分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保槭裁从X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fā)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樣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貌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明白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shù)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D文結(jié)合,不僅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樣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一樣?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此刻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xiàn)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nèi)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jié)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能夠結(jié)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jié)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個性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ㄗx寫結(jié)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潛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guān)知識。
。ㄕZ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樣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課后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zhì)疑的形式激發(fā)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取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能夠和小伙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之后讓學生選取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教學有機結(jié)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shù)和理解資料的結(jié)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貌、顏色以及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貌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到達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quán)交給學生,把說話權(quán)給學生,把選取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zhì)疑、解疑,這樣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資料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xiàn)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正確讀出“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并從中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教學準備:
爬山虎的實物、資料、課件(爬山虎觸著墻時,怎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腳?(豬腳、狗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這天我們就來學習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交流資料,檢查預習。
1、群眾交流課前布置搜集的資料:
(1)葉圣陶的資料。
。2)爬山虎的資料。
2、檢查生字詞預習狀況。
。1)出示“爬山虎、均勻、重疊、空隙、莖上、葉柄、觸角、痕跡、逐漸”等詞語卡片,指讀,開火車領讀。(生字用紅色標出)
。2)指導書寫難寫字。在田字格中書寫“疊、痕、逐”
3、課文主要資料。
師: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這篇課文重要描述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結(jié)過渡:孩子們你們的預習十分充分到位,都是會學習的好孩子。下方我們大家一起來細讀這篇文章,好嗎?
三、指讀理解,讀文精講。
1、指名按段讀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敘述的?(預設:課文先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再介紹爬山虎的腳和它怎樣樣向上爬的)
3、自讀爬山虎的葉子那一段,體會爬山虎的葉子特點,抓重點子理解。
例句:“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十分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均勻;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觀察得認真,語言準確。(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
4、指導朗讀:讀出綠得特點。
5、交流匯報“爬山虎的腳的樣貌和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實物觀察:爬山虎的腳的樣貌與文中語言對應!扒o上”!扒o上長葉柄的地方、枝狀、六七根……”:一個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體會語言的生動與準確,也體現(xiàn)出作者觀察的細致。
。2)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
。ㄗプ幼髟~:觸、變、巴、拉、緊貼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群眾交流,老師配以圖示(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與墻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比較學習:沒觸著墻……萎了,沒有痕跡
觸著墻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6、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么體會?
預設:明白
。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
。2)作者觀察細致;
。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小結(jié):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四、指導朗讀,回歸整體
1、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請你用心的、美美地讀一讀,體會爬山虎的特點。
2、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下來。
2、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3、積累語言并加以運用,使學生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學習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
這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
檢查字詞掌握狀況。
聽寫:爬山虎、均勻、重疊、空隙等10個詞語。
給帶點字選取正確讀音。
蛟(jiāoyiǎo)龍蝸(wuōwō)牛
痕跡(jijì)波(bōpō)紋
爪(zhuǎzhǎo)子莖(jingjìng)
回憶課文的主要資料,進行學法指導。
1、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資料?(略)
2、學法指導:抓住課文主要資料時要讓學生按照學過的方法進行:
A:先把整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資料有個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認真地閱讀,了解每部分的資料。
C:再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歸納總結(jié),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資料。
積累語言,指導背誦。
1、文章語言精煉生動,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并與同桌交流喜歡的原因。留待課后積累在讀書筆記上。
2、指導背誦:在理解課文資料和反復讀的基礎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讓學生找出過渡句,“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的葉子”,幫忙記憶前后的資料,進行背誦。再如:3、4自然段,要指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幫忙記憶,然后熟讀背誦。(可自背,同桌或小組合作背誦,檢查)
讀寫結(jié)合,練習仿寫。
1、用第一人稱,說說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
2、布置學生觀察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把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
3、指導書寫觀察日記。
附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觀察細致位置:莖上
樣貌:形狀:細絲,像觸角
顏色:嫩紅
語言生動爬:觸~變~巴~拉~貼像蛟龍的爪子
變化:沒觸墻:枯萎
觸著墻: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3
教學資料: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2、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3、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的潛力,結(jié)合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具準備: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創(chuàng)設審美情景,感受祖國文字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ㄒ唬┰O問激趣,整體感知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這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墻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此刻我們面前的。
。ǘ├砬鍡l理,扶放結(jié)合
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jié)合以下四種學習方法自學:
1、整體感知:學生的自學(1)問答法(2)提問法(3)朗讀法(4)畫圖法
2、理清條理:匯報學習狀況,師給予適當?shù)攸c撥。
3、課件出示:指導朗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潛力。
。ㄈ┙Y(jié)合課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點,播放課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體:學生快速跳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2、深入部分:你認為這部分描述中那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兒?找出有關(guān)詞句。
3、課件演示:動畫感受,讓語言的描述升華為形象的感性認識。
4、指導朗讀: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墻,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ㄋ模┲笇W法,領悟爬山虎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一樣狀況。
1、總結(jié)學法:針對課堂上相關(guān)學法加于小結(jié)。
2、指導自學:這一段描述哪幾種狀況下的爬山虎的腳?找詞句來分析,用學習上一部分的方法來學習這一部分。
3、匯報自學:理順條理的基礎上完成對黑板板書的`補充。
4、教師小結(jié):結(jié)合課件,指導體會作者的喜歡、愉快的情緒。
。ㄎ澹┛偨Y(jié)評價延伸課外
1、編兒歌或謎語
。1)生暢所欲言
A小小葉兒多又多B爬山虎呀真厲害C是虎不是虎
春風吹來會跳舞高樓大廈任你爬有腳只會爬
幾根細絲長莖上不怕高來不怕累緊貼墻上綠
使你疑是小蛟龍勇往直前不退縮離墻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臺展示(透過簡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培養(yǎng)表達潛力)
。2)教師綜合性評價。(結(jié)合觀察方法、寫作運用幾方面來談)
3、總結(jié)評價后布置作業(yè)
。1)按描述爬山虎的腳的方法展開想象寫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關(guān)動物、植物為適應周圍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相關(guān)的生理調(diào)節(jié)(沙漠中的駱駝、仙人掌;貓的腳墊等等)
。2)課堂所得,課后的采集編繪成小報或設置展覽角組織學生瀏覽。(結(jié)合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資料。
教學步驟:
。ㄒ唬⿵土晫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ǘ┲v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述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么?
。3)從哪一句能夠發(fā)現(xiàn)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么?
3、小結(jié):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致入微的描述,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那滿墻的爬山虎。
。ㄋ模┲v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確:
。1)觸著墻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墻上。
。ㄎ澹┰僮x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后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能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
。┲笇П痴b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ㄆ撸┛偨Y(jié)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秘密。
。ò耍┎贾米鳂I(yè)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后3、4題。
(九)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激發(fā)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游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這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明白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這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明白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樣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ㄒ唬┙涣鲗ε郎交⒛_的初步了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透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樣明白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樣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葉圣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
2、出示:嫩莖一順兒漾起波紋
觸著墻痕跡蛟龍
強調(diào)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明白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么?(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十分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明白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么?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里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么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透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ㄟ@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十分豐富,這能夠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并茂。讀書就就應這樣去讀。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呢?
五、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ㄒ唬┳x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guān)句子。學生讀句子后,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根據(jù)這一
部分資料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龠x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取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取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選取紅色。(說課文依據(jù))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xiàn)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潛力和閱讀習慣。
、诋嫛澳_”。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廴嘣u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jù),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jié)合課文資料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fā)現(xiàn)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明白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jié):是!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我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讀。
過渡:你們看,葉圣陶爺爺寫得多清楚!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明白什么?
六、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ㄒ唬┝私馀郎交⑹窃鯓优赖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明白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guān)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此刻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guān)于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后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并調(diào)整詞序。
變彎
觸巴拉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jié):這些動作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都是十分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ǘ┛串嬅媾浣庹f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么?
。2)給畫面配解說詞。但是,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們就說什么。解說必須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后指名說)
。ㄈ┵|(zhì)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W生質(zhì)疑:①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ㄋ模┙鉀Q問題
1、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能夠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能夠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發(fā)表自己不一樣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著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務必再長出一只新腳再巴住墻。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啟發(fā):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圣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么?
。ㄈ~圣陶老爺爺連續(xù)觀察、細致觀察、用詞十分恰當。)
小結(jié):體會葉圣陶老爺爺作了連續(xù)觀察,觀察細致,用詞準確。
七、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ㄒ唬┳杂勺x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么?
。ò鍟何死喂蹋
(二)教師小結(jié):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變化。
八、回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后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就“萎了”和觸著墻的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1、回歸課題。學到那里,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此刻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圣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jié):是啊!葉圣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致觀察,而且經(jīng)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么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附:板書
莖上枝狀細絲嫩紅
變彎
6爬山虎的腳觸巴拉貼
萎了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6
【設計理念】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圣陶老先生細致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ń虒W內(nèi)容:具體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zhì)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么?(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jié):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zhì)疑提出問題,來引發(fā)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W生繪畫)
評一評:誰愿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采取說、畫評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么細致呀!是什么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了解得那么仔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說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zhì)疑:你認為“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問:為什么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么詞?(抓貼)為什么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為什么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么?(“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么拉什么?(腳拉莖)
是怎么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nèi)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后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么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xiàn)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guān)鍵語句,啟發(fā)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shù)闹w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于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chǎn)生共鳴;演、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著墻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著墻(牢固)沒觸著墻(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啟示: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嗎?(談啟示、說方法)
。ǹ商崾緦W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fā)現(xiàn),發(fā)散思維,總結(jié)寫法!
五、小結(jié):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后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么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墻)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2、檢查預習:
⑴ 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⑵ 識別字型。
⑶ 聯(lián)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并造句。
3、默讀課文,并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 葉子
腳
2、檢查討論結(jié)果并說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
這段主要講什么?
2、小組討論:
⑴ 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墻、占一大片地方
、 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1、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 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 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么?
、 從哪一句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腳,想到了什么?
3、小結(jié):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那滿墻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
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確:
⑴ 觸著墻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 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墻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后思考: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能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jié)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業(yè)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后習題。
九、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xù)的觀察。
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xù)的觀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8個生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7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細致的觀察。
3、抓住關(guān)鍵語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并積累相關(guān)句子。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導入,激發(fā)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么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位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
。1)指導讀準字音!皬澢狈旁诰渥又欣首x,注意讀準多音字“曲”的發(fā)音。
。2)指導書寫“虎、隙”。
。ā盎ⅰ薄跋丁眱蓚生字較難,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并練寫,其他6個生字提示要點,學生課后再寫。)
指導書寫“虎”字:第二畫短橫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這一橫下面的橫鉤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齒,寫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學生練寫。
指導書寫“隙”字:“隙”字右邊上面的“小”,豎鉤變成了短豎。在上下兩個“小”字之間,那條縫隙里,只有日光能透過來,這個“日”要寫得扁一些。學生練寫。
3、引導交流: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后,根據(jù)提取的信息匯報。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jié)構(gòu),了解課文內(nèi)容)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畫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長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預設:墻上、屋頂。
3、討論:自讀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1: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預設2:爬山虎是一種擅長攀爬的植物。
追問:課文中哪些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圍繞“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體會爬山虎的茂盛。
小結(jié):①爬山虎生長在墻上。②爬山虎生長得非常茂盛。
4 、指導朗讀:“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要讀得慢一些,“滿”和“大”兩個字要重讀,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樣子。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關(guān)于爬山虎葉子的描述,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過渡:我們從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滿外墻和屋頂?shù)呐郎交ⅲ悄菢用ⅰ?/p>
2 、出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
(1)發(fā)現(xiàn)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一一嫩綠一一綠得那么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2)了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俪鍪九郎交⒌膱D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诼(lián)系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ò鍟簻蚀_)
(3)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俪鍪荆何L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視頻。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
。ò鍟荷鷦樱
設計意圖:
細讀描寫葉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課文生動的表達。
五、總結(jié)收獲,體會細致的觀察
1、過渡: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tài),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圣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2、提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葉圣陶爺爺是怎樣觀察這些葉子的?
預設1:葉圣陶爺爺一定是拿著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圣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復看了很多遍。
3、總結(jié):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為他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觀察!
。ò鍟河^察:細致)
4、小結(jié):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也通過那些準確形象的語句,感受到了葉圣陶爺爺細致的觀察,下節(jié)課我們帶著這些收獲,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后,通過質(zhì)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表達與作者細致的觀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萎、瞧”等5個生字,會寫“葉柄、反面”等9個詞語,理解“巴住”“逐漸”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抓住重點詞句了解作者連續(xù)觀察的方法。
4、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復習導入
1、回顧交流: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預設1:我了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nèi)容。
預設2: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語言十分準確生動。
預設3:了解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小結(jié):作者將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準確、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致的觀察。
二、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致的觀察
1、學生根據(jù)要求,進行自學。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畫出表現(xiàn)作者細致觀察的句子。
、偃Ξ嬯P(guān)鍵詞語,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趯W生默讀、勾畫、寫感受。
2 、交流學習收獲,體會細致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shù)量、形狀、顏色的相關(guān)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點撥:細絲的位置隱蔽、數(shù)量精確、形態(tài)細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guān)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引導:請抓住描寫爬山虎爬墻動作的詞語描述“爬”的過程!討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讀一讀:朗讀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的相關(guān)語句。
指導朗讀:“觸”要讀得輕一些,“巴”和“拉”要讀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
點撥:作者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腳細微變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關(guān)鍵的詞語反復品讀,通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
三、感受連續(xù)觀察
1、關(guān)注變化過程,感受連續(xù)觀察。
提問:通過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和腳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家發(fā)現(xiàn)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你覺得作者觀察了多長的時間?
預設1:作者觀察的時間很長。
預設2:作者是觀察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的。
點撥:我們通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fā)現(xiàn)作者進行了連續(xù)的觀察。(板書:連續(xù))
2、圍繞表示時間的詞語,感受連續(xù)觀察。
交流: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fā)現(xiàn)作者進行了連續(xù)的觀察?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小結(jié):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進行了連續(xù)的觀察。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細致的觀察后,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變化的過程,關(guān)注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致,而且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四、總結(jié)觀察方法
總結(jié):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致,而且進行了連續(xù)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xù)細致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梳理課文結(jié)構(gòu),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guān)的話。
二、初學,梳理
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并交流“疊”的書寫特點。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后,一定會對爬山虎產(chǎn)生新的感受。)
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8、葉圣陶爺爺是如何經(jīng)過自己長期細致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隨機討論: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隨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里?)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圣陶爺爺產(chǎn)生了油然的敬意,為什么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yè),延伸
15、作業(yè):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梢栽谧约抑車、居民小區(qū)、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后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xiàn)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xiàn)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jié)構(gòu)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扎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lián)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于作者對課文結(jié)構(gòu)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nèi)容的描寫中,后兩塊內(nèi)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為“一課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抓“題眼”導入課文,展示重點。
1、揭題,讀題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問?
3、提問: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4、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3~5自然段)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guān)。(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讀,讀后在小組內(nèi)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匯報:
板書:
位置: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 ……像……(細絲)
顏色: 嫩紅
(3)齊讀。用一句話概括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組學習,并用動作演練(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ㄖ该吓_前作演示)
。2)看課件演示:
板書:
爬 觸→巴→拉、貼
。3)填空:體會動詞的用法。
(4)仿說句子:“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闭l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5)這段話中主要講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話來概括或?qū)懶祟}。(“蛟龍的爪子”)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小組內(nèi)自主學習。
。2)匯報:
板書:沒觸著墻 萎
觸著墻 變 (灰色) 相當牢固
。3)體會對比描寫的方法。(朗讀)
。4)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爬山虎的腳和墻有密切的關(guān)系。)
4、小結(jié):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diào)動自讀能力,通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通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 ),長大變成( ),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一順兒( ),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
4、這段話主要講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
四、回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guān)系。
1、分段、歸納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
爬山虎的葉
嫩葉
嫩紅——嫩綠
長大的葉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描寫
爬山虎的腳
初生的腳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比喻
爬墻原理
腳觸墻——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墻——彎曲拉莖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描寫
比喻
老腳
沒觸墻的萎了
對比
觸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巴得相當牢固。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 萎
觸著墻 變 相當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1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ù罴茏。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zhì)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zhì)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0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1-15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08-09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10-0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3-26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4-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8-30
【推薦】《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6-06
【精】《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