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態(tài)變化》教學反思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變得非常“專業(yè)”,“!钡酱竽X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點東西了。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本章應有的“裁體”作用,我們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尤其是知識儲備方面多下點功夫。
1、正確理解、運用“熱”字:
“熱”一詞多義,它可以表示“溫度”“熱量”“熱能”等等。那么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不明確用上述三個詞來表述,而非要用一個籠統(tǒng)的“熱”字呢?這是因為:初中生開始對有關熱學的概念尚未建立,但很多跟熱現象有關事物能用“熱”字來具體表示,如溫度概念就是通過“冷熱的程度”來表達的;熱量則是用“物體吸收或者放出的熱的多少”加以說明的,而句中的“熱”究竟指什么?可以說含糊而不確切,但卻能使我們領會。事實上,很多熱學概念都無法用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話來嚴格確切地表達。例如熱量的確切定義是“在熱傳遞過程中熱能轉移的量度”,在學習熱能的概念前我們無法給熱量下這樣的定義;而建立熱能概念又是在學習了溫度、熱量等概念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不可能簡單地一次給學生講清每個熱學概念?墒恰盁帷庇质侨藗冊陂L期生活、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模糊卻又能表示具體事物和現象的字,只要借助于“熱”字就能自然而形象地建立或說明熱學的概念,隨著以后知識增加,再逐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因此,在熱學教學上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⑴初學熱學時,通過“熱”字講具體的跟熱有關的事物和現象,讓學生積累較多的感性認識。
、撇灰庇谟谩翱茖W”的語言給熱學概念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借助于“熱”字建立初步的概念。
2、正確理解本章的教材編寫結構,合理分散教學難點。
同舊教材一樣, 本章開篇講的也是溫度和溫度計。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因為物態(tài)變化是圍繞“溫度變化”進行的,“溫度”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吸熱”或“放熱”過程,就不會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同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海波和蠟的熔化”和“水的沸騰”這兩個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這符合《課程標準》中“通過實驗探究物態(tài)變化過程”的要求,但這兩個實驗不但探究程序復雜而且操作技能要求高,實驗耗時長,數據處理難度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教學效果難度較大。教材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實驗,是因為《課程標準》還要求“嘗試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或沸點聯系起來”。也就是說,這是“知識目標”與“過程和方法目標”相統(tǒng)一的結果。這就要求兩個實驗必須得出正確的結論。下面提供兩種組織教學的方案,僅供參考。
【《物態(tài)變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物態(tài)變化教學反思04-08
《物態(tài)變化》教學反思04-05
變化的量教學反思10-08
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反思05-18
月相變化教學反思01-14
《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反思01-21
積變化的規(guī)律教學反思01-07
《農業(yè)的變化真大》教學反思03-30
《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教學反思10-11
《悄悄變化的我》優(yōu)秀教學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