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1
【文本解讀】
在莎士比亞筆下,哈姆萊特懷有高貴的理想,卻不得不面對人性墮落、良知泯滅的黑暗現(xiàn)實,并與之殊死抗爭。閱讀時,注意梳理哈姆萊特與現(xiàn)實之間的各種沖突,理解劇作家在這個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的深刻批判。
哈姆萊特被稱為“憂郁的王子”,他的內心充滿矛盾,常被深沉的無力感和幻滅感籠罩。閱讀時,要注意哈姆萊特言行舉止中表現(xiàn)出來的“憂郁”,嘗試分析他復雜的內心世界。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莎士比亞,了解整部劇的基本劇情。
2、把握緊張激烈的戲劇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
3、品味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內心沖突,探討人物心理與行為如何推動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
【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我們都非常熟悉,說的是經典的藝術形象在被人接受的過程中具有多義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塑造。我們今天,就要學習莎士比亞筆下經典戲劇《哈姆萊特》的選段。通過學習感悟,來看看哈姆萊特在大家眼中會是怎樣的形象。
一、知人論世
1、了解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1616),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于英國斯特拉特福鎮(zhèn)的一個商人家庭。莎士比亞勤奮好學,他接觸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并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這些都為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2、莎士比亞的悲喜劇
、偎拇蟊瘎
莎士比亞的劇本被翻譯成世界上幾乎所有正在通用的語言,其作品的地位和影響力可見一斑!豆啡R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亞悲劇創(chuàng)作最高成就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萊特》在世界上享譽最高,成為世界戲劇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
②四大喜劇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代表了其喜劇藝術的最高成就。作品的基本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友誼,如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亞通過塑造安東尼奧的形象,贊美了友誼和仁愛精神,又通過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的愛情故事,說明了真愛的純潔與樸實。
3、《哈姆萊特》內容概述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shù)略诟赣H葬禮后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xiàn)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隨后,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并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于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并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shù)乱蛘`喝克勞狄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狄斯并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后來人。
4、相關背景
莎士比亞寫《哈姆萊特》的時候,英國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這時,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和英國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他通過這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這個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和深切的同情。這部杰出的悲劇直到今天仍然感動著、鼓舞著世人。
5、解題
、俟啡R特,男主人公。
二、初讀感悟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鞭撻(tà)懺悔(chàn)罪孽(niè)
嫁奩(lián)延宕(dànɡ)創(chuàng)痛(chuānɡ)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鑒賞情節(jié),分析性格
1、分析整個劇本,歸結起來看,全劇主要是圍繞什么沖突進行的?劇本中所展示的沖突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全劇主要是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進行的。課文節(jié)選的這場戲,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劇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后的沖突,及哈姆萊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
②課文中的沖突都是當時現(xiàn)實矛盾的真實反映。在當時來講,這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社會過渡時期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從表面來看,沖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展開的,但表現(xiàn)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通過沖突,塑造了一個內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等復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過人物,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xiàn)實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
2、劇中國王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設下圈套,讓奧菲利婭探問哈姆萊特內心的秘密。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哈姆萊特也只得裝瘋賣傻。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方面,作者通過不知內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扼腕,表達了對哈姆萊特的贊美之情,刻畫了一個劃時代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面,作者通過哈姆萊特的內心獨白,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3、在本場中,奧菲利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真柔弱,單純多情。她既真心愛著哈姆萊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
4、綜合全劇來看,你認為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示例一)明智、富有理性的形象。哈姆萊特是一個明智的、富有理性的人,他并沒有任由感性支配,沖動地為父親報仇,而是反復思索,先是確定叔父是否殺了自己的父親,然后才考慮如何去復仇。
。ㄊ纠⿷n郁、帶有感傷主義色彩的形象。哈姆萊特是一個憂郁的、帶有感傷主義色彩的人。他時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之中,為人類和自己的命運而感嘆萬分。
。ㄊ纠┍^絕望的虛無主義者、富有斗爭精神的革命者。哈姆萊特既是一個悲觀絕望的虛無主義者,也是一個富有斗爭精神的革命者。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絕望的“世紀末”各種各樣文學和文化思潮的烙印。
【思考2】鑒賞語言
1、結合課文分析,話劇主要是通過什么來塑造人物形象的,試舉一例說明。
明確個性化的語言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如:“國王:(旁白)啊,這句話是太真實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婦的臉,還不及掩藏在虛偽的言辭后面的我的行為更丑惡。難堪的重負!”這段臺詞真實地揭露了國王的內心世界,把國王的虛偽、丑惡和內心的不安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文中多次運用了借喻的手法。
借喻指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由于只有喻體出現(xiàn),所以借喻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請指出下面三個句子的喻體和本體。
、僭谀撬赖乃呃,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谀菑膩聿辉幸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
、鄢嫉难劬、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
明確:
①喻體:睡眠。本體:死亡。
②喻體: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本體:死亡。
③喻體: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本體:哈姆萊特。
3、哈姆萊特對奧菲利婭說話時有何特點?他為什么要這樣說?
明確①哈姆萊特故意坐在奧菲利婭身邊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
、谀康氖亲屓藗冇绕涫菄跽J識到哈姆萊特已經因為戀愛失意而瘋癲了,從而放松對王子復仇的警惕。
4、理解下面兩段臺詞的含意。
(1)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矚目的中心,這樣無可挽回地隕落了!
明確這段臺詞是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的高度評價和由衷的失望,表現(xiàn)了奧菲利婭對愛情的真誠和心靈的單純。
。2)我說,我們以后再不要結什么婚了;已經結過婚的,除了一個人以外,都可以讓他們活下去;沒有結婚的不準再結婚,出家去吧,去。
明確這段臺詞是哈姆萊特的暗示,表達了對叔父和母親結婚的反對,特別是對現(xiàn)任國王克勞狄斯的痛恨。
5、本場臺詞中有很多獨白和旁白,這對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確在劇情和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劇本都安排獨白或旁白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現(xiàn)他的思考、認識、自責與懷疑。
【思考3】深度探究
1、歷代評論家和大作家都有關于哈姆萊特長于思考而短于行動的議論,以致最后犧牲掉自己的生命。歌德也認為哈姆萊特缺乏行動的能力。你如何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郁和拖延?
明確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文主義形象。他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xiàn)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的,因為他想的不光是為父報仇,還要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加上他過于內向、審慎的性格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他開始猶豫,想要行動卻行動不起來。因此,他最后只能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的悲劇成因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在性格軟弱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2、《哈姆萊特》一劇的最后,哈姆萊特掉入克勞狄斯設計的比劍圈套,最后敵對雙方同歸于盡。對于這種結局,你認為能否避免?
明確綜合全劇來看,哈姆萊特做事沒有計劃性,草率而且冒失,他總是被事件推著走,不能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和準備。他的對手克勞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陰謀詭計;和他相比,哈姆萊特勢單力孤,魯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計劃主動進攻敵人。劇中,他答應比劍,就意味著克勞狄斯的陰謀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劍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變數(shù)”,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歐提斯也被他用毒劍刺中等,才使他有機會在臨死之際用毒劍向克勞狄斯發(fā)出致命的一擊。所以說,哈姆萊特是很難避免這種厄運的。
【思考4】閱讀與思考
偉大的莎士比亞
格林布拉特
宏程心路
1587年左右,莎士比亞來到了當時英國最大的城市——倫敦。據說莎士比亞最初幾年的職業(yè)是當雜役,在劇院門口為觀眾看馬。后來,在劇院里當上了勤雜工。在工作過程中,導演發(fā)現(xiàn)他口齒伶俐,頭腦靈活,就讓他在幕后給演員配臺詞,當戲中的配角不夠時,也讓他上臺跑龍?zhí)住u漸地,在跑龍?zhí)椎倪^程中,莎士比亞的戲劇才能得到了發(fā)揮。莎士比亞本來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又加上長時間在劇院里工作,再配上他的戲劇天分,不久,他便開始了劇本的寫作。
劇團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劇院,就得不斷有新的劇目上演,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才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很快,他創(chuàng)作的《亨利六世》終于在倫敦上演,觀眾蜂擁而至,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從此,他成為一名當時少見的靠寫作劇本就能生存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收入也日漸豐裕。
慧眼識英杰
有一天,正在臺上演出的莎士比亞引起了一位貴族的注意,他就是南安普頓伯爵。雖然伯爵當時還不滿20歲,卻已成為伊麗莎白時代最高貴的望族。伯爵是個戲迷,他發(fā)現(xiàn)今天這出戲有一位陌生的男演員,并有些特殊的東西吸引著他。經打聽,伯爵發(fā)現(xiàn)這名普通的小演員竟能寫出詩歌,便請團長引見了莎士比亞,并邀請他到自己的府上參加文學聚會。
就這樣,莎士比亞成了南安普頓伯爵家里的?停舻募液退c這些貴族青年的聚會,似乎成了一所“學院”。在這里,他不僅受到藝術的熏陶,還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為他以后作品中對貴族生活生動的描繪奠定了基礎,這對莎士比亞后來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的影響。
“一只暴發(fā)戶式的烏鴉”
到1592年的時候,莎士比亞在倫敦的戲劇界已經小有名氣了。因為他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大學才子羅伯特格林的嫉妒。格林在《千悔換一智》中有這樣一段話:
“別相信他們(指演員們),因為他們當中有一只用我們的羽毛裝飾起來的暴發(fā)戶式的烏鴉,用一張演員的皮包藏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寫了幾句虛夸的無韻詩就自以為能同你們當中最優(yōu)秀的作家媲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恬不知恥地以為英國只有他才能震撼舞臺。”
格林的這段話是在影射莎士比亞。格林稱莎士比亞為“暴發(fā)戶”,說明當時莎士比亞在劇壇上已經很引人注目了!耙恢挥梦覀兊挠鹈b飾起來的烏鴉”,說明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汲取了前人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用演員的皮包藏起他的虎狼之心”,說莎士比亞有“虎狼之心”,恰恰反映了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上堅持自己的風格,敢于同對手抗衡。說莎士比亞是個“打雜工”,反映出他的多才多藝,既當演員,又當劇作家。“恬不知恥地以為英國只有他才能震撼舞臺”,這句話是直接影射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Shakes peare)這個姓的前半部分(Shake)有“震撼”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在“大學才子”停止創(chuàng)作之后,莎士比亞真的成了唯一能震撼英國舞臺的人。
悲劇不悲
1601年,莎士比亞清楚地看見了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創(chuàng)作歷史劇和喜劇積累的豐富經驗又使他有足夠的藝術功力去反映現(xiàn)實,表達自己的思想。于是,他開始轉向悲劇創(chuàng)作。
雖然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的結局最終都是死亡,但這并不意味著莎士比亞已經放棄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在莎士比亞悲劇中的英雄人物身上,都體現(xiàn)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和樂于助人、善良真誠、勇于犧牲的美好品德。莎士比亞對美好的人性并沒有失去希望,仍對人類前途充滿信心。
完璧微瑕
莎士比亞有代表作《哈姆萊特》,劇中丹麥國王的弟弟以水銀灌入國王耳中將他毒死,從而引出王子復仇的動人故事。莎翁在這里有個小小的錯誤:水銀不會置人于死地。一般所說的汞中毒是指汞化合物或汞蒸汽的中毒,能由耳道灌入的微量水銀在常溫下絕不會蒸發(fā)出足以致命的汞蒸汽。
在《裘里斯凱撒》中,凱撒問勃魯托斯:“現(xiàn)在幾點鐘啦?”勃魯托斯回答說:“已經敲過8點了!笨墒乔命c報時的鐘,是在凱撒被刺約1400年后才發(fā)明的。
。ü(jié)選自《莎士比亞新傳》,有刪改)
。ㄏ嚓P銜接)
他通過具有強大藝術力量的形象,從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時又具有鮮明個性的主人公的復雜的關系中,從他們的行動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們的性格。戲劇中放射出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膽的藝術技巧,其意義早已超出了他的時代和國家的范圍。
。ㄟx自《莎士比亞戲劇集序》)
問題:莎士比亞在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具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俣嗖哦嗨,有文學天賦。能創(chuàng)作劇本,并且獲得極大成功;既能當演員,又能創(chuàng)作戲劇,寫詩歌等。
、谏朴谟^察和運用。他成了南安普頓伯爵家里的?秃,不僅受到藝術的熏陶,還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為他以后作品中對貴族生活生動的描繪奠定了基礎,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的影響。
、凵朴趶那叭四抢飳W習和借鑒。格林曾說莎士比亞是“一只用我們的羽毛裝飾起來的烏鴉”。
、茉趧(chuàng)作上堅持自己的風格,敢于同對手抗衡。格林曾說他“有虎狼之心”。
、菟麑γ篮玫娜诵猿錆M希望,對人類前途充滿信心。他的悲劇不“悲”。
四、明晰主旨
哈姆萊特被稱為“憂郁的王子”,他的內心充滿矛盾,常被深沉的無力感和幻滅感籠罩。在莎士比亞筆下,哈姆萊特懷有高貴的理想,卻不得不面對人性墮落、良知泯滅的黑暗現(xiàn)實,并與之殊死抗爭。
五、拓展閱讀
被消費的莎士比亞
1899年,第一部莎士比亞作品已經出現(xiàn),那是一部只有90秒的默片《約翰王》,此后一百多年的電影史就上演了一百多年莎士比亞的作品,據統(tǒng)計全世界的電影業(yè)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全部進行了改編,總共拍攝了600多部電影。
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更是掀起一場改編莎士比亞的熱潮,拍攝了許多解構、戲仿甚至是反諷的現(xiàn)代版莎士比亞電影,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去演繹莎士比亞原著的精神。諸如阿爾帕西諾1996年拍攝的《尋找理查三世》就用半戲劇半紀錄的手法,夾敘夾議的拍攝了帕西諾和美國演員排學莎翁劇本《理查三世》的整個過程。而根據同一個戲劇改編的電影《理查三世》則將時間背景由原著中1483—1485年轉換到1930年,以此暗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由萊昂納多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運用了戲仿、拼貼等實驗手法,通過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探討當代人生活的實質。莎士比亞的電影也被嫁接到跨文化的語境中,黑澤明曾將《麥克白》和《李爾王》改編成影片《蜘蛛巢城》和《亂》,在戰(zhàn)國時代的日本城池中表現(xiàn)莎翁作品的人文精神。中國也有兩部基于《哈姆萊特》改編的電影,一部是馮小剛的《夜宴》,一部是胡雪樺導演的藏語版的《喜馬拉雅王子》。
“一個人總是不知不覺就熟悉莎士比亞了!痹凇堵狗茽柕虑f園》中,簡奧斯丁借書中人物之口道出莎士比亞在當時的普及性!堵狗茽柕虑f園》的故事發(fā)生在1811年,莎士比亞死后近200年,而簡奧斯丁,這位莎翁的老鄉(xiāng),在書中暗示莎士比亞仍是“我們”的同代人。美國學者馬喬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亞與現(xiàn)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亞的永恒性在于他的適時性”,所以雖然莎士比亞生存的古典時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卻順利的被現(xiàn)代文化接受。而就在現(xiàn)在的英國,一個為了紀念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的,重寫莎士比亞出版項目正在進行中。若干頗有名氣的作家們各自領取一本莎翁的作品進行重新寫作。出版商強調“這些新經典一方面將會遵循原作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會給予再創(chuàng)作者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
在漫畫與廣告中,莎士比亞的元素也是無所不在。美國DC漫畫公司旗下的《綠箭》系列故事就常被粉絲質疑借鑒于《哈姆萊特》,日本則有專門的莎士比亞漫畫類別,這類漫畫在向韓國和歐美推銷時總是最為搶手。莎士比亞的臺詞也常被巧妙的應用到于廣告,殺死了國王的麥克白夫人為了擺脫罪惡感而喊出的“洗掉吧,這該死的污點!”被用于去污劑、痤瘡膏、半導體清潔技術,甚至是遮瑕筆的廣告中。
實際上,無論是精英文化還是大眾娛樂,莎士比亞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在英語世界中,“莎士比亞”甚至成了一個形容詞,它或者表示偉大的,或者表示不幸的,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亞完全無關的人與事。莎士比亞和當下生活無縫銜接的又一力證,是在這個重商主義的年代里,莎士比亞的戲劇甚至被用來教授企業(yè)高管經商之道,馬喬里加伯的《莎士比亞與現(xiàn)代文化》寫到最激勵商業(yè)領袖的是《亨利五世》,因為其中的主人公同樣是個領袖,讓一個團隊產生凝聚力,并克服了看起來根本無法克服的困難。
。ㄟx自《新京報》2014年04月20日版,有刪改)
六、素材積累—莎士比亞名句
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2、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
3、笑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4、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了翅膀。
5、生命是一支織梭。
6、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7、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8、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9、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tǒng)。
10、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
七、作業(yè)
完成配套練習。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菩蕾p戲劇的語言藝術
、钦莆招蕾p戲劇的一般技巧
、韧ㄟ^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磐ㄟ^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破肺簧勘葋啈騽〉恼Z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评斫夤啡R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么,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復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沖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三、布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沖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梢苑譃橥庠跊_突和內在沖突。
、旁谶@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xiàn)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⑵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窃谶@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沖突表現(xiàn)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沖突來自于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xiàn)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贊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xiàn)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了現(xiàn)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zhí)。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zhàn)。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xiàn)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xiàn)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jié)選)與《雷雨》(節(jié)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xiàn)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鑒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人物的方法;
2.啟發(fā)誘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品讀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課前指導學生閱讀作品并寫出短評,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xiàn),通過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最后歸結品讀人物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資源
《哈姆雷特》劇本、計算機網絡、《哈姆雷特》課件、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教學程序
一、課前展示課題(幻燈片1),同時播放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導語:
文學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感染著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前段時間我們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并且寫出了短評,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來談談閱讀《哈姆雷特》的體會。
對一部戲劇,我們可以從語言、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方面進行品評。今天我們著重談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評人物的一般規(guī)律。
二、展示教學目標:通過討論掌握品評人物的方法。(幻燈片2)
三、引導學生討論:
由于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思想觀念、閱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幻燈片3)
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王子復仇記》劇照:哈姆雷特特寫鏡頭。(幻燈片4)
三、學生暢所欲言。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jié)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為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jié)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教師引導: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chuàng)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贊莎士比亞劇作情節(jié)豐富,渾然一體,贊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zhèn)サ墓P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zhèn)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shù)氐囊凰饕淌诶∥牡奈膶W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yè)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xiāng)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yè),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后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xiāng)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后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chuàng)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fā)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后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yè)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借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huán)球劇院,并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并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xiāng),四年后就與世長辭。
四、展示:名家觀點擷英。
(幻燈片5)
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雷特挑著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lián)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雷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五、總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chuàng)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現(xiàn)實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xiàn)實。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郁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xiàn)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xiàn)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xiàn),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后,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xiàn)實的重大理想并未實現(xiàn)。
后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
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宮廷集團的斗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斗爭,這是萌芽狀態(tài)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中,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閱讀中不斷的補充。
六、表演短劇
展示:人物表(幻燈片7)
教師評點學生表演,每位同學都已經進入角色,基本上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 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 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⑴ 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 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jié)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情。
【學法指導】
1、學習本文應從了解情節(jié)入手,了解悲劇發(fā)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2、閱讀漢姆萊特的臺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5、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tài)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tài)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6、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語言的變化上。
7、聯(lián)系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梢娭型夤沤裨谶@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8、反復誦讀哈姆萊特的臺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 具有強烈的激情。
、 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難點:
、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解決辦法:
、 反復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 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jié)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蘊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杰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chuàng)作活動,然后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像資料,或是利用課余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體感知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劇的特點:
、 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斗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⑵ 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⑶ 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于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3、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斗爭為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jié),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里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
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shù)抡夜啡R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借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并在公文里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jié)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fā)展到這里,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占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chuàng)作的特點。
3、概述節(jié)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jié),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jié)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jié)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系著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中。
在大臣來征詢哈姆萊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于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為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為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zhàn)。霍拉旭認為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為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里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于“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為友善,但是危險并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fā)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為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里稍感寬慰?墒秋L云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fā)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jié)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xiàn)的?
明確:
、 動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里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后劇情的發(fā)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xiàn);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干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后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
又如,哈姆萊特連續(xù)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tài)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么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斗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xiàn)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边@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里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比欢讱W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苯K于,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 性格化:
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藙诘宜故莻慣于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著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話。
5、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
課文里,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為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著二定的聯(lián)系。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說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薄熬驮谶@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注定的!
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其一,對于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為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并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脫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于天意。
其二,哈姆萊特接連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著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為上天注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盡快對克勞狄斯采取行動,可是在腦子里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于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么早早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為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
所以,對于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愿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盡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說:“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痹诠啡R特眼里,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于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于哈姆萊特,一般認為,憂郁、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征。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xiàn)。
6、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愿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jié)輕松詼諧,但并不是劇情發(fā)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這類情節(jié)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征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里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為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xiàn),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jié)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jié)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里,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劇居于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教材中將其定為自讀課,應當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戲劇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篇,以開闊眼界,親近經典,故本劇的學習應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討。
2、教材分析:
課文節(jié)選的是《哈》劇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鑒于《哈》劇較復雜的劇情和人物關系,須在進入文本學習前先向學生簡介劇情,此其一;又因節(jié)選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現(xiàn)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學生要想真正走進這一人物的內心尚有困難,無法自主研討課后的思考題,故教師須向學生課前下發(fā)資料(或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但即便如此,本節(jié)課的.定位應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賞名著,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紹或講解而非只是引導。
3、教法分析:
有兩種課型可供選擇:一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下發(fā)一定量的資料,讓學生自主了解劇情和探討人物性格,課上重點研討人物和提出質疑,教師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較弱的班級想要學有所得,教師仍要起主導作用,組織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活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下發(fā)歌德對哈姆萊特性格的細致分析的評價文章。
【教學過程】
注:第二種教法。
1、由學生簡介莎士比亞導入
2、教師(學生)簡介前四幕劇情
3、了解本場情節(jié)的發(fā)展及戲劇沖突
師生共同畫出沖突示意圖,明確本場情節(jié)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沖突是什么?
4、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問:哈姆萊特最終沒有擺脫死亡,你認為這樣的結局符合人物性格嗎?(引導學生再讀劇本,分析本場中哈姆萊特的性格)
本場中的哈姆萊特:雖然機智,但為人坦蕩,具有英國紳士的風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觀,相信宿命,缺少行動的主動性。
他的對手國王:奸詐陰險,善用詭計,制定了周密的計劃。
結論:以君子來對小人,君子總是要失敗的。哈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師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時補充出哈姆萊特憂郁、延宕的性格內核,幫助學生明白其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5、體會莎士比亞戲劇的詩化語言及其內涵,進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話劇的差異。
、 讓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劇中的詩化語言,談談感受。
⑵ 教師補充本劇中的經典臺詞,加深學生感受。
6、作業(yè):
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一篇讀后感。
【教后記】
教這一篇很累,臺詞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更談不上主動探究和研討,好在經過我“奮力”的講解和引導后,部分學生對《哈》劇有了較好的理解,開闊眼界的目的基本達到。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哈姆雷特》優(yōu)秀教學設計11-14
《哈姆雷特》教學設計范文10-20
優(yōu)秀教學設計12-31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07-06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06-16
燕子優(yōu)秀教學設計優(yōu)秀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