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3-07 08:34:52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5篇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下冊)第1~2頁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整百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整百數(shù))的口算以及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三位數(shù))的筆算,并能正確地進行相關的口算和筆算;初步學會估計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商大約是幾百多。

  2、使學生經(jīng)歷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三位數(shù))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算理,發(fā)展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算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作業(yè)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整百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整百數(shù))的口算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小朋友,王大爺?shù)酿B(yǎng)雞場里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

 。ㄕn件出示:一共有600只雞,關進3個雞舍,平均每個雞舍有多少只雞?)

  [簡析:教材主題圖是600只雞關在3層雞舍,這兒對情景內容作了微調,改成600只雞關進3個雞舍,應該說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教材3層是個隱含條件,需要學生借助于觀察發(fā)現(xiàn)的,而變更后的題目,兩個關聯(lián)條件都是直接的。這兒是否可以在告知兩個條件的前提下,直接請學生提出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2、探討口算方法。

 。1)要求平均每個雞舍有多少只雞?怎么列式?

 。2)600除以3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組里交流。

 。3)你是怎么想的呢?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

 。4)交流:

  生1:6個百除以3得2個百,2個百是200。

  師:這種想法真好,誰再說給大家聽聽。(生答略)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2:6÷3=2,再在2后面添加兩個0就是200。

  生3:200乘3得600,所以600÷3=200。

  [簡析:學生呈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口算方法,教者雖說沒有作出優(yōu)化處理,但在學生說出第一種方法之后,及時地表揚“這種想法真好,誰再說給大家聽聽”,其實在肯定的同時,也認同了這種方法,并適當?shù)亟o予了強化處理。應該說,這種處理還是相當?shù)轿坏。因為這個時候作優(yōu)化處理,時機還不夠成熟。]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先練習在作業(yè)紙上,再組織評析。

 。1)核對答案。

  (2)觀察每組的3道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結:幾個百除以幾得幾個百,幾個十除以幾得幾個十,幾個一除以幾得幾個一。

  [簡析:選擇先練再評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計算的時候真正地感受與體悟到每組算式的異同,如果選擇口算,學生往往只關心自己算的題目而忽略了題目間的關系,感悟也遠沒有筆答的印象深刻。借助于觀察,引導學生探索出規(guī)律,并作及時的小結,從而為下面的筆算教學打下伏筆。]

  二、教學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三位數(shù))的`筆算

  1、創(chuàng)設情境。小朋友們的口算能力真不錯,王大爺很滿意!他想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課件展示圖片和聲音:狼山雞不但肉質鮮美,還都是產(chǎn)蛋高手呢!這些雞2天共產(chǎn)雞蛋986個)根據(jù)這個條件,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怎么列式?

  2、引導估算。我們先來估一估,平均每天大約產(chǎn)蛋幾百多個呢?

  生:4百多個。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9里面最多有4個2,所以有4百多個。

  3、探討筆算方法。

 。1)引導計算。

  986÷2到底等于4百多個呢?我們就需要列豎式計算了。(板書)

  ①986除以2,先要用哪一位上的數(shù)去除以2?商是幾呢?4寫在哪一位上?為什么寫在百位上呢?8表示什么呢?余下的1表示什么?用余下的1個百除以2,還夠商1個百嗎?

 、诎傥凰阃炅,下面該算到哪個數(shù)位了?想一想:算到十位的時候,應該用多少個十除以2呢?小組里討論討論。

 、18個十是怎么來的?用18個十除以2,商是幾個十?該怎么寫呢?你們想不想挑戰(zhàn)自己,自己做下去?

  [簡析:由于是借班上課,教者對學生的基礎情況不是太熟悉的,故而在這塊的指導上問題問得比較碎,而且本課的教學本來可以借助于學生已有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豎式計算的經(jīng)驗,但本課起始部分并沒有作相應的鋪墊,故而這部分的提問顯得有點羅嗦了。不過,在關鍵點也就是為什么是“18個十除以2”的用力上還是需要的,因為有相當?shù)耐瑢W總以為把哪位數(shù)字移下來,就用哪位數(shù)字去除。在處理好幾個關鍵點后,由扶到放,讓學生挑戰(zhàn)自我,嘗試做完題目,這種處理還是相當不錯的。當然,這兒能否放得更開些,老師們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作些嘗試。]

 。2)嘗試計算。師:做好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3)集體交流。

  哪位同學愿意到前面來展示自己的作業(yè)的?給大家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4)回顧過程,完成板書。

  現(xiàn)在一起來指導老師完成黑板上的豎式。(教師先引:先用幾個百除以2?商是幾?寫在哪一位上?再用幾個十除以2?商是幾?寫在哪一位上?小朋友們接著說下去……)和我們剛才估算的四百多一致嗎?現(xiàn)在你知道到底每天產(chǎn)蛋多少個了嗎?

  誰來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算的?

  4、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豎式計算。剛才我們探究的就是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

  [簡析:很欣賞謝老師的讓學生指導老師完成黑板上的豎式,“指導”二字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同時又使黑板上的板書很自然地保證了完整。其后的讓學生再次回顧過程也是相當有必要的,計算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會做,還要能說清算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先看前兩題,能估一估它們的商大約是幾百多嗎?在練習紙上做一做。

 。▽W生算的同時,教師進行視屏切換。請一生上來,第1題對嗎?第2題我們請他來介紹一下好嗎?這兩題算的結果與我們剛才估算的一致嗎?你們都算對了嗎?)

  (2)后面兩題沒有方格了,你能獨立計算嗎?在練習紙上做一做。(教師把兩題的豎式寫在黑板上,然后請二生上黑板板演。同樣的,提醒做完的同學說算理。)評析時突出要把前一位上余下數(shù)與移下來的數(shù)合起來繼續(xù)除。

  [簡析:這兒的四道題從有方格到無方格,其實也體現(xiàn)了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不作兩個層次的分組練習直接讓學生依次完成應該問題不大,教者這樣做是過于細心了。后兩題的處理有點不妥,既然有實物投影,為什么不讓學生寫好后展示,而要讓學生上黑板,是為了顯示真實?還是為了板書上的整體美觀?我覺得這組題的處理,最好還是放手讓學生練,但評析時重在后兩題就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老師這兒有四道題,每人做一題,看看誰做得既對又快!

  [簡析:這種一人解一道題的訓練其實效率是很低的。首先從教者編擬的題目看,涉及的不是同一類型,其次從學生答題的速度看,有快有慢,那意味著先行算好的同學必須呆坐在那兒慢慢地等著。就課堂上教者對這塊的評析來看,是評講到哪題就即時呈現(xiàn)相應的豎式,但過得太快,給人以走馬觀花的感覺,相信學生也沒能完整地看好豎式。故而我覺得最好的處理應該是讓學生盡可能地練習到各種類型的題目,可以只出3題,讓做得快的同學上黑板板書,這樣可以刺激學生快速解題,以爭取到上黑板的機會。]

  3、解決實際問題。

 。1)一共有375箱雞蛋,運往3個超市,平均每個超市送多少箱?

 。2)一共有540個雞蛋,每盒裝4個,130個盒子夠裝嗎?

  學生獨立解題,然后組織評析。

  四、總結全課

  這節(jié)課小朋友們學會了什么?怎樣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呢?如果大家能與“細心”交上朋友,就一定能成為班級的計算小能手!

  總體印象:

  本課在設計上并沒有多少的創(chuàng)新之處,但整節(jié)課的教學扎實、有效,教學重點突出,教師講解、點撥到位,就課堂反饋情況看,學生學習情況不錯。本課教學有以下優(yōu)點:

  一是教學重點的把握很準確。不管是新授中的點撥還是練習中的評析,都能圍繞知識的新點展開,圍繞學生易錯的地方用力,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與完整表達,這些都為學生正確解題提供了保障。

  二是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很精當。比如說教師在指導豎式書寫時,堅持用直尺畫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說課堂上多次進行視屏的切換,教者在時機的把握上都處理得不錯;在學生練習的評價與指導上注意提問角度的變化,在學生練習時的音樂處理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教學方法的變化很自然。不管是例題教學還是練習的處理,都能由扶到放,從引導到鼓勵探究。

  四是教師的教學功底很扎實。教者的語言很好,尤其是評價性語言極具鼓動性,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五是教學設計很精巧。利用發(fā)生在養(yǎng)雞場的各種問題有機地串聯(lián)起整節(jié)課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本課我們解決的都是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有用的問題,感悟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到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

  從課堂實施情況看,有兩點需要提出來商榷的:

  一是在練習校對時選擇齊答對錯的形式不妥當。因為這種齊答不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潛在的問題。

  二是形成性練習的四小題選擇每人做一題的操作不是太科學的,難以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2

  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從一年級(下冊)就開始了。

  一年級(下冊)

  直觀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級(上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三年級(下冊)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本單元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所以教學內容還包括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計量單位。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建立初步的面積概念;認識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積單位,探索并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經(jīng)過探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分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面積計算公式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四部分編排,共編寫了六道例題、五次“試一試”(“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三道思考題和兩篇“你知道嗎”。

  1.初步建立面積概念。(第74~77頁)

  物體表面的大小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平面圖形的大小是平面圖形的面積。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個面各有確定的大小的意思。

  74頁例題教學面積的意義。結合教室里的實例,按照“物體有面——每個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積”這樣的線索引導學生逐步體會面積的意義,分三個層次展開面積意義的教學。

  (1)第一層次安排了四個學習活動!翱础薄春诎灞砻妗⒄n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氨取薄群诎灞砻媾c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奥牎薄牰昂诎灞砻娴拇笮∈呛诎迕娴拿娣e,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跋搿薄搿笆裁词钦n本封面的面積”,再次體會面積的含義。

  這個層次的教學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能僅僅比出黑板表面比課本封面大、課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各個面都有確定的大小”?梢宰寣W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課本的封面,感知物體的“面”。讓學生用手勢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課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體的面有確定的大小。第二,在學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課本封面的面積,以及為什么說黑板表面的面積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2)第二層次的學習活動是“摸”和“比”,即分別摸課桌面和椅子面,比這兩個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個層次通過擴大概念外延,進一步體會面積的意義。讓學生摸課桌面和椅子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過以后要讓他們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對“課桌面的面積”“椅子面的面積”的理解。這個層次的學習有模仿、有遷移,是學生體會面積意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第三層次是開放的,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一方面讓學生反饋對面積的初步認識,另一方面讓他們在更大的范圍里體會: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第75頁例題教學內容有兩點:一是平面圖形的面積,二是怎樣比較面積的大小。學生在前面的例題里已經(jīng)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通過本例題的學習,繼續(xù)知道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這樣,他們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題出示了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學可以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什么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引導他們認知遷移,從物體表面的大小叫面積類推出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然后讓學生討論,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前面例題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時,使用的方法是觀察,因為相比的兩個面大小差異很明顯,一看就知道。這個例題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差異不明顯,憑觀察難以作出判斷。于是,要采用別的比較方法,如把這兩個圖形疊起來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張紙條量一量,當然,學生還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兩個圖形不便重疊的話,用同一張紙條量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對后面學習面積單位有積極的影響。

  還有一點要注意,教材沒有對面積下概括的定義,只要求學生結合實例體會面積的意義,在表象的層面上認識面積。

  “想想做做”第3題是比較方格紙上的四個圖形的面積哪一個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較面積大小的一種方法,用圖形有幾個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圖形的面積,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圖形的面積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為以后用面積單位計量面積作了極好的鋪墊。第4題先描出圖形的邊線,再涂出圖形的面積,這是教材第一次引導學生區(qū)別周長與面積。通過描和涂,學生能體會到圖形的一周邊線的總長度是圖形的周長,圍在邊線里的面的大小是圖形的面積,從而明白周長與面積是不相同的。第5題讓學生觀察學校平面圖,圖上可以看到校園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場地,它們分別在什么位置,還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積大些、什么占地面積小些,是一道比較開放的題。

  2.常用的面積單位。(第78~81頁)

  例題及“想一想”讓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題首先提出問題“你知道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嗎”,由于學生曾經(jīng)用自制的紙條量過圖形的面積,所以這個問題能激起他們的興趣,自選工具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各人選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測量工具,進而需要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這一小段教材在引發(fā)學習動機的同時,又讓學生體驗了人類創(chuàng)造面積單位的歷史過程。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實際生活內容認識小數(shù),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位單位的小數(shù)的實際含義。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shù)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shù)表示,能識別小數(shù),會讀、會寫小數(shù)。

  3、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shù)學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會讀寫小數(shù),并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

  2、難點: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shù)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shù)表示。

  三、教學具:

多媒體課件、直尺、練習卷。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暸f知

  師:我們來讀幾個以前學過的整數(shù)。(生讀498、205、860,讀完后貼在黑板上)

 。ǘ┣榫骋

  師:小明邀請我們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來看看吧!(出示88頁主題圖)

 。ㄈ┨骄啃轮

  1、初步感知小數(shù)。

  2、認識小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小數(shù)有幾部分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數(shù)部分、小數(shù)點、小數(shù)部分)

  3、讀小數(shù)。

  師:這些小數(shù)怎樣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指5。98)這個小數(shù)讀作五點九八。一起來讀一讀。(生讀兩遍)

  師:(指0。85)這個小數(shù)讀作什么?誰來領大家讀一讀?(指一名學生讀,然后其他學生一起跟讀)

  師:(指2。60)把這個小數(shù)讀給你的同伴聽一聽,然后把它的讀法寫一寫,寫的時候先把2。60抄下來,然后寫讀作什么。(實投)

  師:(498、205、860)誰給這些整數(shù)添上小數(shù)點把它變成小數(shù)?

  師:(找3名同學都添上小數(shù)點,其他同學來讀)一起讀讀這個小數(shù)。

  4、寫小數(shù)。

  5、課中小結。

  師:我們知道小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也會讀、寫小數(shù)了,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數(shù)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6、小數(shù)的意義。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書:1分米=米=0。1米

 。ㄖ0。7米)如果以米作單位,小數(shù)點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學厘米

  6、學生理解一位小數(shù)和兩位小數(shù)。

  師:0。1、0。3小數(shù)部分有幾個數(shù)字?(1個)0。01、0。03、0。18小數(shù)部分有幾個數(shù)字?(2個)

  師:像小數(shù)部分有一個數(shù)字的小數(shù)是一位小數(shù),小數(shù)部分有兩個數(shù)字的是兩位小數(shù)。

  師:你們觀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數(shù)能寫成一位小數(shù)?分數(shù)是多少的分數(shù)能寫成兩位小數(shù)?(學生觀察得出結論)

  7、解決問題

  師: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關于小數(shù)的知識了,你能不能幫助老師解決一個問題呢?(課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數(shù)來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ㄋ模╈柟叹毩

  師:同學們今天學得不錯,老師出幾道題考考你們。

 。ㄎ澹┱n后小結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理解面積的意義。

  2、經(jīng)歷“從線到面”的飛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初步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體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二、學習任務

  1、能表述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面積單位。

  三、檢測工具

  1、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膯挝幻Q:

 。1)、一個紐扣的面積大約是1( )

 。2)、一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6( )

 。3)、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 )

  (4)、教室的面積是80(  )

  (5)、課桌高7( )

  2、下面三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浚總方框代表1平方厘米)

  3、比一比,誰的眼睛亮!

  課件出示小馬虎寫的一篇數(shù)學周記“放學回家后,我們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飯,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把我那顆約1平方米的大門牙磕掉了。頓時,鮮血直流,媽媽趕緊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醫(yī)院跑去……”相信學了這節(jié)課,大家都能像小馬虎一樣寫數(shù)學日記,并且?guī)托●R虎找出其中的錯誤!

  四、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米的布。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綠色16×8紅色12×10黃10×10),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新課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面積的知識。(板書:面積和面積單位)

  2、明確目標:

  (1)、知道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面積單位。

  3、預期效果:

  生活中到處用到有關面積的`知識,這兒有一篇小馬虎的日記:“放學回家后,我們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飯,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把我那顆約1平方米的大門牙磕掉了。頓時,鮮血直流,媽媽趕緊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醫(yī)院跑去……”。學了這節(jié)課你一定會知道小馬虎有多馬虎。

  【以小馬虎日記進行效果預期,既把學生帶進了有趣的數(shù)學學習中,又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認識的求知欲。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

  (二)民主導學

  1、任務一:理解面積的意義

  (1)任務呈現(xiàn)

  A①.指一指、摸一摸: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比如黑板,大屏幕、課桌、練習本、課本、鉛筆盒、橡皮等等。

  ②.比一比、說一說: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的大?(隨學生回答板書:觀察法)

 、.小結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進行教學,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識經(jīng)驗進行學習,從而把抽象的概念物化、具體化!

  B(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角)

  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C用自己的話概括面積的概念,再打開課本71頁讀讀,什么是面積?

 。2)自主學習

  學生獨立根據(jù)教師出示的問題按要求自主學習,可以動手操作、動口交流。

  (3)展示交流

  教師隨時引導、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學生逐步得出面積的意義。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教師創(chuàng)設了學生實踐活動的時空,這里的動手操作活動有著多重作用:首先使學生體會到“封閉圖形”的含義,同時感受到“只有封閉圖形才能比較面積”,更為重要的是從中體會到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

  2、任務二:認識面積單位

 。1)任務呈現(xiàn)

  A(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儆檬裁捶椒ǹ梢员容^學具中紅、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浚ㄖ丿B法)

 、谟衷趺幢容^學具中紅、綠兩個圖形的大小,可以用學具中任意一種小圖片在紙上擺擺看,還可以同桌合作探討。(數(shù)格子法)

 、弁ㄟ^上面活動,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面積時,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的方法,這個方法不行時,又發(fā)現(xiàn)“重疊、剪拼”的方法,而相近圖形的比較以上方法都不行,這又引出了“數(shù)方格”的方法。這樣讓學生不斷地產(chǎn)生矛盾、揭露矛盾、解決矛盾,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

  B(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自學課本73-74頁思考下面問題:

  a、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b、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c、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d、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它們比劃橡皮、鉛筆盒、課本表面的面積大小,怎么選擇?

  (2)自主學習

  學生獨立根據(jù)教師出示的問題逐個按要求自主學習。尤其合作探究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獨立學習常用的面積單位。

 。3)展示交流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學生認識用統(tǒng)一大小的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并認識常用面積單位。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大膽放手,將學生的自主實踐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把學生推向了主體地位。在自學面積單位后,讓學生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去測量長方形、桌面及黑板的面積。這樣,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shù)學的魅力。】

 。ㄈz測導結

  1、目標檢測

  出示檢測題,學生獨立完成。

  【將學生的學習時空延伸到了課外,呼應“預期效果”中對“小馬虎日記”進行修改,有效引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體驗成功的樂趣!

  2、效果反饋

  課件出示結果,學生互相評價,教師統(tǒng)計檢測情況,同學互助糾正。

  3、反思總結

  根據(jù)板書,引導學生自主回顧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面積的意義和常用面積單位。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P108例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韋恩圖”解決重疊問題的價值,掌握用“韋恩圖”解決一些簡單的重疊問題題目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進一步滲透集合的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課件、帶有學生姓名的小貼片。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下面統(tǒng)計表

  師:朝陽小學三(1)班選出8人參加學校的語文活動小組,又選出9人參加數(shù)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師:同意嗎?一定嗎?

  生:齊說同意、一定。

  師:出示圖1集合圈,

  語文組 數(shù)學組

  師:你能把參加語文組和數(shù)學組人的姓名圖片貼在下面兩個圈里嗎?

  師:相機出示帶有17個同學姓名的圖片。

  【評析: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找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新知的銜接點,為新知的學習巧搭“腳手架”,也使問題的引出順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問題的引出

  師:出示例題中的統(tǒng)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提供的信息與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幾個同學重復了。

  生:有三個同學既參加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shù)學小組。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重復”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就是一個人參加了兩項活動。

  師:在實際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這種情況了嗎?

  生:遇到過,比如我既參加了象棋小組又參加了繪畫小組。

  生:我參加了三個興趣組。

  師:如果還用兩個圈來表示參加語文組和數(shù)學組的人數(shù)你認為下面那幅圖能代表你們的意思?

  生:圖2。因為圖2有重復的部分。

  師:只能用圖2來表示來表示重復的關系嗎?

  生:兩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師:誰來說說重復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復部分就是兩項活動都參加人。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參加語文組的有幾個人?參加數(shù)學組的呢?

  生:語文組有8人,數(shù)學組有9人。

  師:根據(jù)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覺得用哪副圖來表示參加兩個小組人數(shù)之間的關系比較合適?請同學們貼一貼。

  【評析:把學生探究“集合圖”的過程,變?yōu)榻處熤苯咏o出兩幅“集合圖”,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兩個集合圖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同時又拓展了學生對集合圖的認知,為建構抽象的數(shù)學模型搭建了平臺,也體現(xiàn)了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出發(fā)的教學理念。】

  2、交流匯報

  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強調不管圓圈中學生姓名怎么放,但這三個重復的同學都放在重疊的部分上。

  師:怎樣計算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數(shù)出來的。

  生:8+9=17 17-3=14

  師:第一個表格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而這一次8+9后還要再減去3呢?

  生:因為如果還是17的'話就把楊明、李芳、劉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減去3。

  生:第一個表格沒有重復參加的,第二個表格有重復參加的。

  師:不管用數(shù)的方法還是用算式計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復的三個人多算了一次。

  【評析:在展示學生的作品時,對圓圈中學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貼放,教師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小結,這既能讓學生體會出集合圖本身各部分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各個數(shù)據(jù)與集合圖之間的關系。同時讓學生反思、比較由前后兩個表格所出現(xiàn)的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新知間的聯(lián)系,又彰顯出解決新問題的關鍵點!

  3、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價值。

  師:剛才我們通過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現(xiàn)在誰來說說這個集合圖有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語文組的人數(shù),中間一部分表示兩個小組都參加的人數(shù),右邊一小部分表示只參加數(shù)學組的人數(shù)。

  師:相機在集合圖上標示出“只參加語文組”、“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shù)學組”、“只參加數(shù)學組”的字樣。

  師:簡單介紹“韋恩圖”來歷。

  師: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會像表格中那樣的。

  師:相機把例題呈現(xiàn)在統(tǒng)計表中的學生姓名打亂。

  師:如果給的是現(xiàn)在這樣的信息,你覺得“韋恩圖”和文字所提供給的信息,哪一個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參加“語文人的”、“只參加數(shù)學的”、“兩項都參加的”這三者中間的關系呢?

  生:用“韋恩圖”來表示。

  師:用“韋恩圖”不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還便于我們計算。

  師:你認為在什么樣情況下使用“韋恩圖”來解決問題呢?

  生:有重復關系的,

  師:相機板示課題:數(shù)學廣角——重疊問題。

  【評析:讓學生表述“韋恩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給了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同時使學生對“韋恩圖”中的認知更趨于明朗化。而把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打亂,讓學生在反思中比較,就為學生體會“韋恩圖”的價值提供了更具有說服力的素材。】

  三、鞏固應用,落實“雙基”

  1、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教材P110練習二十四第2題

  四、拓展延伸,發(fā)展能力

  師:改動教材例題中提供的信息方式為:三(1)班由8人參加語文活動小組,有9人參加數(shù)學活動小組,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師:請同學讀題,并與原例題進行比較

  師:請同學拿出第二組供貼圖用的學具片

  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在教師提供的集合圈中擺一擺,之后再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種情況下,參加兩個小組的人數(shù)共多少人?

  交流回報:

  生:8+9=17人,我是把兩個圓圈分開擺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兩個圓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參加兩個小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參加語文組的人數(shù)全部圈在數(shù)學組里面的。

  師:結合學生的口述,相機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結果是9人的集合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師:為什么同樣是8人參加語文組、9人參加數(shù)學組結果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呢?

  生:因為上一道題告訴我們有幾人重復的,而這道題沒有告訴有幾人重復的,結果就有幾種可能性。

  生:這個題目沒有前面兩個題目講的清楚,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

  師:也就是說這道題沒有確定語文組和數(shù)學組之間的具體關系。

  師:那你認為做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復的人數(shù)。

  生:在畫圖時要確定相交的部分應該是幾人。

  生:考慮問題要全面些。

  師:通過剛才我們解決的這個題目,比較一下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重復的部分越多,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shù)就越少。

  生:要想?yún)⒓觾身椈顒拥娜藬?shù)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當參加兩項活動的人數(shù)最少時,這個數(shù)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數(shù)。

  師:配合學生的講解,相機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兩個集合圖變化的過程。

  五、全課總結

  師生交流:這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這一策略以前你用過嗎?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1——74頁

  教學具準備: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建立面積概念

  1、物體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誰能摸一摸他們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們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個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兩片葉子)誰能摸摸他們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葉子的面比較大?你怎么比的?

  (板書 觀察、重疊)

  (3)請同學們摸摸自己課桌的面。課桌與剛才那些面比,誰的面的?誰的面小?

  (4)課桌面、作業(yè)本面、樹葉面這些都是物體的表面。誰還能舉例說說那是物體的表面?

  (5)物體表面有的有小,物體表面比較大就說他的面積比較大,物體表面比較小就說他的面積比較小。

  2 、平面圖形的大小

  (1)(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他們的大小指的是他們的那部分?

  (指名學生摸)

  (2)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閉圖形的面積。

  3、概括面積意義

  誰能說說什么是面積?閱讀課本概念。(板書課題: 面積)

  二、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1)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面積相同),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他們的`大小。

  (2)數(shù)格比較大小 (將兩個長方形背面展示出來,他們的背面畫有相同的方格數(shù))

  誰的面積大?為什么?

  (3)同一格子標準 (指名三生,發(fā)給每人一個畫好各自的長方形,讓他們各自背著同學數(shù)出格子數(shù),并告訴大家格子個數(shù))

  誰手里的長方形面積大?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圖形)

  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國際上規(guī)定好的方塊叫做面積單位。

  (板書 面積單位)

  (4)認識面積單位

  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5)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guī)定,形成大小概念。

 、俑髯员缺龋莻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谕阑ハ啾葎1平方分米的大小。

 、鄢鍪1平方米的紙,估計一下能站上多少個同學?

 、苷乙徽遥谖覀冎車切┪矬w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四、鞏固

  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

  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

  3、設計比賽(回家完成)

  你還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有趣的圖形嗎?

  要求:

  (1)圖案面積都是5平方厘米。

  (2)給自己設計的圖案起個名字。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shù)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重、難點:形成正確的“面積單位”概念。

  第2課時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對比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出下面兩個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qū)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4、課本第76第3題(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1的。它是一節(jié)數(shù)學概念課。它是在學生掌握認識各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以學生最大程度參與為基本原則,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和學會學習的過程,真正的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為周長是一個數(shù)學概念,而且在我們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本節(jié)教學內容結合了大量實物和圖形,通過學生的感知、動手操作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谀芰δ繕耍号囵B(yǎng)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矍楦心繕耍和ㄟ^探究合作的學習運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創(chuàng)設情境:小朋友們,國慶節(jié)快到了,你們開心嗎?有哪些事情值得開心?哇,想起來感覺真不錯。那這節(jié)課我們來做幾張卡片,表達表達高興的心情,愿意嗎?

 、俑兄荛L:出示做好的賀卡,這是我做的祝你們國慶快樂的賀卡。你們喜歡什么圖形來做賀卡?

  出示各種圖形:美術老師給了我一個建議,在賀卡周圍圍一圈彩帶會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長的彩帶得先知道什么?

 、陟柟讨荛L概念:你愿意舉著自己喜歡的圖形,大聲告訴別人它的周長在哪里嗎?(生演示,指出周長)

 、鄢橄笾荛L概念:誰能說說周長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圖形,請學生指出它的周長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請你獨立想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怎么算?告訴我你的辦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歡的圖形太簡單,也可以選一個難的。

  2、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饋,匯報

 。1)生:只要量出各邊的長,再全部加起來就可以了。

  師:同意嗎? 生:同意。(這兩個圖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條邊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較簡單。

  師:有沒有意見?

(3)生1:用尺子量每條邊,再加起來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個角的兩邊長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條邊,再乘10就好了。

(4)師:長方形的周長呢?

  生1:量出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好了。

  生2: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

  生3:行。

  師:什么理由?

  生:有兩個(長+寬)。

  師:這幾種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中,你最喜歡哪個方法?

  生1:第一種。

  生2:第二種。

(5)生1:用尺量

  師:(給一根米尺)你量給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繩子先圍一圍,再量繩子的長度。

  師:(給一根繩子)你圍給大家看。

  生2:(簡要操作)

  師:這個辦法行嗎?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師: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圓上做一記號,再把圓在尺子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示范)是不是這個意思?行嗎?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滾一滾。

  師:(示范)行嗎?

  生:不行。

  師: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滾,那怎么辦?

  生2:用繩子先圍,再量量吧!

  師:(略作示范)行嗎?

  生:行。

(7)生1:用繩子圍,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彎的地方用繩子圍,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來就可以了。

(8)生1:這個圖形很簡單嘛,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加起來就行了。

  生2: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只要量兩條邊的長度就可以了。

  師:說說看

  生3生4: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

  把有的線段移動一下就可以變成一個長方形,像這樣......

  師: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經(jīng)學會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進行計算,這樣的圖形以后我們還會碰到很多,大家要繼續(xù)加油!

  三、鞏固練習:算出以下圖形的周長

  四、小結:用一句話說說這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強調學習數(shù)學是一個學生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shù)學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認為運用活動教學形態(tài),采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比如在教學"周長"這個概念的理解時,我沒有把現(xiàn)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信任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讓他們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才干,到講臺上大聲地告訴所有人,"我喜歡的這個圖形的周長在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舉著圖形指給大家看。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周長"這個概念的含義后,他們對自己求周長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個學生都感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感到動腦筋的快樂,使得他們對后面知識的探討產(chǎn)生了更濃厚的興趣。特別在討論求圓、月牙形、特別是階梯形的圖形時,學生們更是爭先恐后地想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經(jīng)過這樣的探究學習,我覺得課本下節(jié)課教學內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基本上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了。 歡迎多多指教!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

  2.會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熱情。

  4.通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求異思維,增強學生對數(shù)學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重點: 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計算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乘除、連除的兩步計算題。

  難點: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方老師帶大家去一個你們很樂意去的地方-學校閱覽室。在那里可藏著很多的數(shù)學問題。走!咱們一起看看去。

  [說明:由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課,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帶著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擺書

  1.學生細看課件的信息,領會題意。

  師:誰能來說一說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信息

  生:閱覽室有200本書, 2個4層的書架

  (隨著學生說的課件出示條件)

  師:根據(jù)圖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呢?

  生:2個書架有幾層?

  生:一個書架可以放幾本書?

  生: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2.合作探究。

  師:看同學們提了這么多的問題,猜猜看老師今天最想請大家解決哪個問題?

  學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3.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列式計算,再在小組內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總結一下有幾種方法

  4、匯報,展示交流4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在黑板上)

  匯報的時候說一說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層)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匯報時提問:(1)200÷2求的是什么?結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號可不可以?

  師總結:第一個是按書架分先求一個書架有多少本書,第二個不按書架分,先求的總層數(shù)。然后按總層數(shù)分,雖然思路不一樣但是都是平均分,我們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

  6、比較這幾種算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和同桌說說看。

  師: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那種方法。

  師:(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綜合算式。像這樣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運算。

  7、觀察算式,發(fā)現(xiàn)運算順序

  師:像這種連除、乘除混合運算,在算的時候怎樣判斷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請大家仔細觀察(3)、(4)兩個算式,比較一下,看看在計算順序上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可能情況:算式不同,得到的結果相同;(從左往右算,)

 。3)式?jīng)]有括號,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號里的,再算除法;

  8、小結:像連除法和乘除混合運算這樣的同級運算都是從左到右一步一步計算的,如果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括號外的。(板書)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對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及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豐富的情感體驗,感知數(shù)學的價值,增進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學法指導:

  學生已有了上節(jié)課的基礎,對處理乘法的進位也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因此在課上應充分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解決問題的活動,只要提醒學生注意乘法時的進位即可。

  教材分析: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上節(jié)課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法,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算法。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電影院”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讓學生在經(jīng)歷具體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體驗算法策略的多樣化,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有進位)的算法。

  學情分析:

  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對數(shù)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已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對處理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的經(jīng)驗,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進位)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觀察發(fā)現(xiàn)

  同學們看過電影嗎?喜歡看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電影院看一看。(課件出示電影院)電影院里也有許多數(shù)學問題,這幅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圖中你得到了那些信息?

  二、積極參與、探究感受

  1、認真觀察,師:說一說你從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電影。

  生:這個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個座位。

  師: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生1:500人看電影,電影院的座位夠嗎?

  生2: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棒!請大家解決第一個問題,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組內的小伙伴聽

 。ń處熝惨暡⑴c到小組討論中去。)

 。1)小組討論。

  (2)集體交流

  2、.估一估

 。1)師:電影院的座位夠嗎?你們是怎樣估算的?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出示課件)

  生1:20×25=500。假如是20排,每排25個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個座位,能坐的人數(shù)大于500,所以夠。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個座位,能坐520人,520<500,所以夠。

 。2)師:通過交流,我們又學到了許多估算的方法,F(xiàn)在,我們再來解決第二個問題。

  3、.算一算

 。1)師: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請同學們獨立列式,解決問題。

 、賹W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

  ②組內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組內的小伙伴聽。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討論交流的具體情況,并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掌握其中一種算法就可以了。)

 、坌〗M長匯報,教師講評。(出示課件)

 。2)師:可以用豎式計算。板書:

  4、小結:請大家觀察以上幾種算法,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方法,特別是用豎式計算時,同學們要注意進位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師:我為同學們準備幾道題,想看一看大家的計算水平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三﹙1﹚班有38名同學。每張電影票12元,買電影票需要多少元

  ﹙2﹚這艘游輪一共有23個船艙,每個船艙可以坐49個游客,這艘游輪一共可以坐多少個游客?

  ﹙3﹚兵兵每天看14頁故事書,他看了36天才把這本書看完,這本故事書一共有多少頁?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數(shù)書37頁第1、2題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學習與教學的,解決本課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也是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針對本班學生整體理解能力弱的特點,課堂上我有目的地把教學重心放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上,以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解題能力。

  1、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放手讓學生嘗試,在交流中,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強化進位,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法。

  2、關注學生提煉數(shù)學信息和提出數(shù)學信息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后,我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數(shù)學信息,理解數(shù)學信息,在此基礎上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引導學生探究算法。

  3、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引導學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導估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算能力和意識。

  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加強對學生進行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數(shù)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情感方面。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培養(yǎng)數(shù)學觀察與數(shù)學思考能力,懂得閱讀理解數(shù)學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策略的方法,并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提供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shù)。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3、體會分數(shù)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產(chǎn)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理解八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

  教學準備:

  課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開心了,可是他們玩得滿頭大汗,向猴媽媽要水果吃。可是猴媽媽只有一個桃子,想一想:把這個桃分給四只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

  猴媽媽把這個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1/4。(電腦出示一個1/4)

  教師: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因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猴子得到一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那這一份呢?這一份,還有這一份呢?(對,每一份都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4。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認識分數(shù)。

  二、教學例題

  1、教師:桃子吃完了,可小猴們還覺得不解渴,這時猴媽媽又端來一盤桃。

  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讀題,說說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幫猴媽媽分一分嗎?(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問:這盤桃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在哪里?是幾個?

  指出:通常把4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畫O)問:要怎樣分?(平均分)

  師:我們用虛線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這盤桃的()

  提問: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總分數(shù))分子1呢?

  2、8個桃。

  如果這盤有8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8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生獨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說說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這盤桃的()。(齊讀)

  問: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個桃。

  如果這盤有12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12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媽媽拿來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齊讀)

  5、比較。

  討論: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個整體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問:剛才怎么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而現(xiàn)在怎么變成了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7、小結:今天學習的分數(shù)和以前學的分數(shù)有什么不一樣?

  出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三、鞏固應用

  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表現(xiàn)都非常好,小猴給大家?guī)砹艘粋闖觀游戲,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1、想想做做1。

  生獨立填,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對后兩個,師:你能看著這兩個圖,提一個問題嗎?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說一說:剛才我們分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

  舉例:你是一個小組的幾分之一,是全班的幾分之一,為什么分數(shù)不一樣?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寫12個的四分之一、12個的三分之一、15個的5分之一、15個的三分之一

  比較:想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出示16個,問:其中的一份還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嗎?

  3、想想做做3。

  你覺得先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畫虛線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個。

  4、游戲: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5、線段圖。

  出示: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shù)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1

  一、 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努力,我班多數(shù)同學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漸濃,學習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學習成績在不斷進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學生數(shù)學基礎太差,學生數(shù)學 成績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沒有顯著改觀,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設法關注每一個學生,重視學生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是教學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是初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學 任務非常艱巨。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努力把本學期的任務圓滿完成。九年級畢業(yè)班總復習教 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shù)學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yè)班數(shù)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經(jīng)過與外校九年級數(shù)學教學有豐富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學復習計劃。

  2、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數(shù)主要是通過二次函數(shù)圖像探究二次函數(shù)性質,探討二次函數(shù)與一元二次議程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二次函數(shù)的 綜合應用。本章教學重點是求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二次函數(shù)圖像與性質及二者的實際應用。本章教學難點是運用二次函數(shù)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過探究相似圖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學難點是相似多這形的性質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銳角三角函數(shù)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函數(shù)的概念及特殊銳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各種三角函數(shù)的概念,掌握其對應的表達式,及特殊銳角三角函數(shù)值。本章的教學難點是三角函數(shù)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與視圖

  本章主要通過生活實例探索投影與視圖兩個概念,討論簡單立體圖形與其三視圖之間的轉化。本章的.重點理解立體圖形各種視圖的概念,會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本章教學難點是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知識與能力目標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性質與應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邊形的判定方法與性質,掌握銳角三角函數(shù)有關的計算方法。理解投影與視圖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shù)學價值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

  (2)通過體驗探索的成功與失敗,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3)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4)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對數(shù)學的興趣。

  三、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l、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yè),認真輔導,認真制作考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shù)學家、數(shù)學史、介紹相應的數(shù)學趣題,給出數(shù)學課外思考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圍,分享快樂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

  4、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有助于學生穩(wěn)步提高學習成績,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強學生解題速度和準確度的培養(yǎng)訓練,在新授課時,凡是能當堂完成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比速度和準確度,誰先完成誰就先交給老師批改,凡是做的全對要給予獎勵。

  7、加強個別輔導,加強面批、面改,加強定時作業(yè)的訓練。并進行作業(yè)展覽,對作業(yè)書寫的好又全部正確的貼在學習園地中。

  8、積極主動的與其他教師協(xié)同配合,認真鉆研教材,搞好集體備課,不斷學習他人之長處。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等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特點特做如下設計:

  1.讓學生做數(shù)學,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

  本節(jié)課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找到切入點,引入周長的概念,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為理解周長的含義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生自主測量周長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讓學生充分猜想、探究的活動空間,其中有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有不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的周長。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做數(shù)學(經(jīng)歷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在實踐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體會“化曲為直”的方法。

  本節(jié)課,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了根據(jù)周長的含義測量出圖形周長的過程。注重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方法,并在組內交流測量的過程。同時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在測量不規(guī)則的封閉圖形的周長時,可以先用繩子圍,再用直尺量的“化曲為直”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樹葉、圓形的鐘面

  學生準備直尺、米尺、繩子、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標準五角星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周長

  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

  (1)說一說它們的特征,以及相同點和不同點。

  (2)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4條邊一共有多長,然后匯報。

  (3)揭示課題:像這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封閉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有關周長的知識作鋪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掌握新知降低難度。

  主動探究,測量周長

  1.課件出示教材83頁例3。

  (1)讓學生在教科書上把每個圖形的周長用彩色筆描出來。

  (2)用直尺量一量每個圖形的周長,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時,會質疑除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長外,其他圖形無法量出周長)

  (3)說一說測量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周長的方法。

  (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所有邊的長度相加,就算出了周長)

  2.測量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

  (1)分小組探究測量方法,交流討論,測量鐘表和樹葉周長的方法。

  (2)全班匯報,交流測量方法。

  測量鐘表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用軟的米尺測量鐘表的周長。

  方法二可以先在圓形鐘面上做一個記號,再把圓形鐘面在米尺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拿根繩子先圍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

  3.引導學生總結根據(jù)不同圖形選擇不同測量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1)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課堂活動卡。

  (2)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一:規(guī)則封閉圖形的邊都是直的,就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

  發(fā)現(xiàn)二:圓形物體或不規(guī)則封閉圖形的邊不是直的,要借助繩子、軟尺和直尺測量。

  4.師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周長,學會了測量封閉圖形的周長。在測量周長時,要注意根據(jù)圖形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經(jīng)歷測量不同的平面圖形周長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要根據(jù)不同的圖形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實踐應用,加深理解

  1.下面的圖形中,哪些圖形能找出它們的周長,哪些圖形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

  2.組織學生量一量課桌桌面的周長。

  3.解決問題:學校要為同學們做校服,你能幫同桌量一量胸圍、腰圍嗎?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來測量周長,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能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yè)

  教材84頁1、2題。

  板書設計

  周長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直尺測量法。

  不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繩測法、滾動法。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3

  設計說明

  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根據(jù)周長的含義,應用圖形的邊的特征進行探究。因此,本節(jié)課注重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激發(fā)興趣,鼓勵探究。

  本節(jié)課通過具體情境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通過動手量一量,動筆算一算,探究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樣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并針對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以數(shù)形結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體會數(shù)學的抽象與簡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相同規(guī)格的長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

  創(chuàng)設情境。(課件出示)

 。1)讓學生觀看課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別沿著長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誰走得遠呢?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ㄒ愠鲩L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才能知道)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既感受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又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探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實踐探究

  1、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計算美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學生匯報各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 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用2個長加2個寬可以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兩個長的長度,再用4×2算出兩個寬的長度,最后把它們加起來,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因為另一組長和寬的長度和與這一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導學生概括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僖龑W生比較、討論,對算法進行優(yōu)化。

 。▽W生討論之后,認為方法三最簡便)

 、谝龑W生根據(jù)方法三的算式,嘗試用文字表述出來。

 。▽W生討論,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蹘熒餐爬ǔ鲩L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2、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引導學生計算喜羊羊走了多遠。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為正方形的4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導學生討論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然后匯報。

  教師根據(jù)匯報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4)比較美羊羊和喜羊羊誰走得遠。

 。▽W生匯報: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樣遠)

  3、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有很多,歸納這些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要求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體會到數(shù)學的實用價值。

  鞏固知識,綜合運用

  1、完成教材85頁“做一做”1、2題。

  2、完成課堂活動卡。

  設計意圖:適時地進行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yè)

  教材87頁1、2題。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shù)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建立分數(shù)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shù),能自己往下寫分數(sh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shù)的概念。

  教學用具: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數(shù)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shù)來表示,它叫做“分數(shù)”(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shù)來表示,這個分數(shù)就是“

  ”。那“

  ”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

  ”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

  ,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

  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

  ”。)(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

  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shù),把這個分數(shù)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shù),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shù)。(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shù)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jù)分數(shù)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shù)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shù)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jù)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理解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圖出示以下情境和問題:

  ①課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趶膶W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③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fā)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請學生嘗試列出解答上面各題的算式。

  一般來說,學生都能根據(jù)除法的含義列出下列4個算式:124÷3≈、223÷4≈、100÷3≈182÷4≈。

  3、體會除法估算是解答問題的一種工具。

  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讓學生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怎樣進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從上面4個算式中抽出:124÷3≈,請學生嘗試估算。

 。2)展示、交流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還

  可運1箱,每人大約

  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賰煞N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趦煞N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估算223÷4≈。

  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與124÷3≈的.估算過程方法會基本相同。有以下幾種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約行50千米。 約行55千米。 約行60千米。

  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4)歸納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過以上兩例、引導學生歸納: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shù)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shù),除數(shù)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2、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再現(xiàn)問題:

 、倜柯狅嬃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谠谝淮蔚卣鹬,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fā)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組織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a、在解決問題①中,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b、在解決問題②中,將182

  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3)交流看法:

  請學生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班上進行思想的碰撞。通過研討,讓大多數(shù)人明白:在問題①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問題②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shù)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渡

  困難期。

 。4)估算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學生作業(yè)后,點名說一說估算的過程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面對第1題的具體情況,讓學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嗎?為什么?

  2、完成練習三第3、4題。面對脫離了具體背景的除法估算,請學生根據(jù)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確求出估算結果。完成后,可請學生簡單說一說是將被除數(shù)看成多少來計算的。

  3、補充練習:160人去春游,每輛車坐28人,6輛車夠嗎?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

  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將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個問題之中,培養(yǎng)學

  生靈活解題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輛車夠。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6

數(shù)學三年級教學設計02-22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4-16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8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5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5-20

數(shù)學周長教學設計04-05

數(shù)學高中教學設計04-07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