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慣性》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慣性》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慣性》教學設計1
課題:
慣性現(xiàn)象。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慣性。
2、會用慣性知識解釋簡單的有關現(xiàn)象。
教具:
課本圖9—3的實驗器材。
學生實驗器材:
5個火柴盒,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節(jié)知識
1、原來靜止的物體,不受外力時將保持什么狀態(tài)?
2、原來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時將保持什么狀態(tài)?
二、進行新課
1、慣性
(1)什么是慣性。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原來靜止的物體,不受外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時將以原來的速度大小做勻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物體在不受外力時,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2)用“惰性”比喻“慣性”。我們也可以通俗地用物體有一種“習慣性”或叫“惰性”來理解“慣性”。就是說,一切物體都有一種“惰性”,這種“惰性”的表現(xiàn)就是不愿意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2、慣性現(xiàn)象
物體表現(xiàn)出慣性的現(xiàn)象很多。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實驗。
。1)讓學生把5個火柴盒摞起來,用火柴盒代替課本圖9—2中的棋子。然后像圖中那樣用尺迅速打擊下部的火柴盒,觀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處。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火柴盒原來的狀態(tài)(靜止),由于慣性,它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所以落回原處。
讓學生自己分析課本引言圖0—2雞蛋掉入杯中的'現(xiàn)象。
(2)演示課本圖9—3甲。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木塊為什么向后倒:木塊原來的狀態(tài)(靜止),下部突然向前運動,上部由于慣性仍保持靜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塊平放在小車上,在小車和木塊間涂點滑石粉(或撒點小米粒),像圖9—3那樣做實驗。讓學生注意觀察小車遇到障礙物突然停止時,木塊怎樣運動。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木塊為什么向前滑出?木塊原來隨小車一起向前運動,小車突然停止,木塊由于慣性仍向前運動,所以向前滑出。
。4)看課本圖9—4漫畫;卮穑浩嚰眲x車時,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討論:為什么向前倒?
。5)討論:
、倨囃蝗婚_動時,乘客倒向何方?為什么?
、谄囉龅骄o急情況剎車時,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還要往前運動一段距離?
3、慣性的應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塵。
使勁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擊可以使錘頭、斧頭緊套在把上。
摩托車飛躍斷橋。
宇航員走出飛船后,仍能與飛船“并肩”前進,不會落在飛船后面。
4、討論本節(jié)后面“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三、布置作業(yè)
1、閱讀課文。
2、完成本節(jié)后練習題2、3、4。
3、閱讀章后的“汽車剎車之后”。(自愿閱讀)
《慣性》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系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相聯(lián)。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xiàn)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2、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現(xiàn)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xiàn)象。
3)知道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區(qū)別。
3、重點、難點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xiàn)象。
二、教學思路
本課題按照"展示現(xiàn)象→分析思考→整理擴展→鞏固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通過教學程序的設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慣性實驗的新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慣性概念的建立和應用,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觀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中抽象出本質特征,形成概念。
為此,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慣性球、抽紙條等實驗,學生看到:當突然抽去底下物體的時候,上面的物體能保持原位不動,這個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既然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那么運動的物體又有什么性質呢?
舉例: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還能繼續(xù)前進。演示: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xù)前滑。兩個事例表明: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小結: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進一步歸納得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慣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慣性的概念。
2、虛擬想象 強化概念
虛設一個與真實情況相反的物理條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謬結果,用反面的荒謬啟迪人們對正面真實的認識,這就是虛擬情景。
對于慣性,學生常有疑問:物體真的有慣性嗎?對此,教師引導發(fā)問:"假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討論。
正在進行比賽的運動場上,所有的球離開球拍后,因沒有慣性而無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遠、跳高等運動項目都將無法進行。
離開槍口的子彈,因沒有慣性無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開槍者自己的眼前。美國帝國主義者最先進的核彈,如果正用來打擊別國,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滅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離開地面的人因沒有慣性而不會隨地球一起運動,當他重新落回地面時,將落在原位置的西邊。假如一個中國人離開地面數(shù)小時,當他降落到地面時,或許已經站在加拿大的國土上。
許多物理現(xiàn)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對其中隱藏著的科學真理難有深刻的理解。虛擬情景以其"虛"、"謬"、"奇"的特點,與真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虛中見實,無中見有,從反面看到真實的直觀,從而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
3、比喻聯(lián)想 深化概念
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在任何情況下,物體的慣性都始終存在。學生卻提出這樣的`問題:"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那么,當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即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時,它的慣性豈不消失了嗎?"要消除這樣的疑問,無論用理論的推導或實驗的證明都是困難的。然而我們卻可以用下面的比喻來解除疑問。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本領,但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即使在勞動,閱讀的本領照樣存在;每個人都有睡覺的習性,但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睡覺,即使在學習,睡覺的習性仍舊存在。同樣的道理,物體有慣性,即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即使它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做變速運動或曲線運動),它的慣性也同樣存在,只不過沒有直接表現(xiàn)出來罷了。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管這個物體在做什么運動,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體的慣性始終存在。
4、對照比較 辨別概念(慣性 慣性定律區(qū)別)
比較是物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對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不同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區(qū)別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知識系統(tǒng)化,加深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學生容易把慣性和慣性定律混淆起來,兩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可列表對比如下:
區(qū)別:
1、前者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后者是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
2、前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后者只有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才遵守。
聯(lián)系:慣性定律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慣性的直接表現(xiàn)。
5、實例分析 應用概念
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慣性概念,這只是實現(xiàn)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實現(xiàn)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應用慣性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車突然開動、剎車、轉彎時,車內乘客的倒向如何?
2)勻速向前行駛的汽車里的乘客,向外跳車時,向哪個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里的乘客,分別向前跳遠和向后跳遠,哪一次跳得更遠?
4)在勻速向前行駛的車廂里的乘客向外擲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別向前和向后擲出,哪一次擲得更遠?
5)在勻速、加速、減速向前行駛的車廂里的乘客,豎直上跳,當他落下時,分別落在原位置的哪一側?
上述各例,從慣性知識的單一應用,到慣性與速度知識的綜合應用,從簡單的勻速問題到較復雜的變速問題,層層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講解中,引導學生掌握解答慣性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慣性知識的透徹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小結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2、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qū)別。
慣性是自然界中的物體所具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表現(xiàn)為物體總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而慣性定律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說明了正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這種性質,所以當沒有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即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因此,慣性和慣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后者是物體在不受力時遵循的一條客觀規(guī)律。
四、作業(yè)
準備錘頭和錘把,通過實踐分析:
。1)把錘頭固定在錘把上,有幾種方法?
。2)把錘頭從錘把上卸下來,有幾種方法?并加以解釋。
【《慣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慣性教案08-29
有趣的慣性大班教案06-29
初中物理慣性教案12-30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06-08
探究慣性與速度有無關系作文10-06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以人為本杜絕習慣性違章作文07-07
教學設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