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杠桿教學設計

時間:2023-05-06 13:00:09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杠桿教學設計(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杠桿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杠桿教學設計(精選5篇)

  杠桿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的內(nèi)容是力和機械。第四節(jié)“杠桿”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用性,杠桿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桿平衡條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這一結(jié)論。三是基礎性,這一節(jié)是學習滑輪和其他機械以及機械效率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內(nèi)容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概念,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

  3、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

  2、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提出問題,分析歸納實驗數(shù)據(j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chǎn)、生活,保持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 并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逐步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

  1、通過實驗,理解力臂概念。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實驗器材及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鐵架臺,木棍,磚塊,繩子,彈簧測力計,鉤碼,杠桿原理演示器(教材圖13.4-5),三角板,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出示磚塊、鐵架臺、木棍、細繩等,請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調(diào)動學生激情。

  二、認識杠桿

  用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的實物,介紹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圖)。

  三、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用上圖實物,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2、提出問題:如果將支點右移,觀察l1、l2如何變化?f1又會如何變化?反之,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憑經(jīng)驗應該說能回答正確)。

  3、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為什么要改變幾次鉤碼重和位置(f1、f2以及l(fā)1、l2)?

 。3)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填寫數(shù)據(jù),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規(guī)律。

 。5)學生交流發(fā)言,最后總結(jié)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鞏固與拓展

 。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zhì)量均為50g)掛在右端8cm處,則在右端2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設問: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shù)會如何變化?

 。4)學生猜想,教師演示,設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5)引導學生找出斜向上拉時,f1、f2以及l(fā)1、l2在哪里?f2與l2的乘積變了沒有?比較l1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四、杠桿的`應用

  1、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個杠桿的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錘拔釘子

  (2) 收漁網(wǎng)

  (3) 天平

  2、比較以上三種杠桿中的動力、動力臂的大小,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杠桿教學設計2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在上述兩種思路中,您贊成哪種方法,理由是什么?談談您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及設計意圖。

  我的選擇是第二種思路。

  一、設計意圖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是一種物理模型,杠桿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對動力臂和阻力臂的認識,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并考慮學生對模型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中可以先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做”來體驗杠桿、認識杠桿。再通過學生熟悉的蹺蹺板創(chuàng)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然后通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體現(xiàn)自主學習和探索精神,提高發(fā)現(xiàn)式、探索式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見解和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創(chuàng)造的愿望,獲得施展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的機會。

  二、 設計思路

  我是如此設計的,首先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其共同特征,來認識杠桿。

  (2)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會畫力臂

 。4)能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jié)構。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的平衡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根據(jù)目標和本節(jié)教材特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及認識過程

  要求學生課前準備:

 。1)尋找生活中與杠桿相關的圖片和工具,例如:各種用途的剪刀(理發(fā)剪、手術剪、手工剪、園藝剪等)、指甲剪、鑷子、鉗子、羊角錘、鋼絲鉗,螺絲刀等。

 。2)繪圖工具:直尺、鉛筆

  教學過程設計:

  1、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問題。

  在幾塊木板上定幾枚釘子,讓學生討論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釘子,提供的幾種器材,找?guī)捉M同學比賽來進行?茨墙M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種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畫面(撬棒、壓水井手柄,羊角錘撬釘子),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在討論后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后,引出杠桿的特點:能繞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

  引導學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使用過哪些杠桿?進一步加深對杠桿的認識。

 。ㄍㄟ^創(chuàng)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發(fā)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比賽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比賽中發(fā)現(xiàn)有什么秘密,引導學生畫出杠桿的三要素(動力,阻力,支點)。并猜想杠桿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根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么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么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認識幾種不同的杠桿。

  出示“小蹺蹺板”和天平,請學生分析出動力、阻力和支點。教師模擬蹺蹺板和天平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見杠桿的平衡除了與力的有關,還與力的有關。

  做推門游戲,找兩個同學來推門(男同學力氣大,讓其作用點靠近門軸一些,女同學作用點離門軸遠一些),引導討論:為什么男同學難以取勝?交換兩位同學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學施力的方向變化)現(xiàn)在為什么他還難以獲勝呢?

  投影: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還與力的有關。

  改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和改變力的方向,從這兩個方面都能影響杠桿平衡,猜想它們共同的物理本質(zhì)是什么呢?

  (再次為力臂的知識做好鋪墊)。

  3、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安排學生分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jié)果與杠桿原理聯(lián)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zhuǎn)化過程,并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shù)據(jù)。

  在實驗過程中,除用鉤碼做三次實驗外,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先豎直拉,再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力臂,并板書示范力臂的畫法。

  討論:在探究實驗中,為什么要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

 。ㄟ@種設計思路,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導學生畫動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難點,能卓有成效的開發(fā)學生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

  4、組織討論,獲得結(jié)論。

  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實驗數(shù)據(jù),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ㄒ龑W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實驗結(jié)論,讓學生成為“杠桿平衡條件”的“發(fā)現(xiàn)者”、課堂的主人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后讓學生將自行研究自己帶來的各種類型的工具和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杠桿進行分類。認識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特點。讓他們找到生活中應用到杠桿原理的地方,以及為什么要應用杠桿的道理。他們對一些工具提出改進意見,并設計改進方案進行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

  討論:1、用一只彈簧測力計能測出一頭大象的重嗎?

  2、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桿子我能撬動地球”,他的說法能實現(xiàn)嗎?

 。ㄗ寣W生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jié)合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

  1、什么是杠桿?2、杠桿平衡的條件;

  杠桿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幾個名詞,會確認并畫出力臂;

  2.知道杠桿平衡條件;了解杠桿的一些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中的幾個概念,知道什么是杠桿。

  2.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進一步學會分析歸納實驗數(shù)據(j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社會生產(chǎn)、生活,保持對自然現(xiàn)象的好奇心, 并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2.培養(yǎng)學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難點:

  1.理解力臂概念,會畫力臂,會分析杠桿受力。

  2.杠桿平衡條件的運用。

  教學器材:

  木板、釘子、釘錘、木棍,木塊,磚塊,繩子,鉤碼,杠桿,刻度尺,彈簧測力計,多媒體設備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用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導入;

  2、木板上釘一個釘子,請一位同學上來拔釘子。然后用釘錘拔。

  3、出示磚塊、木塊、木棍、細繩等,請一位同學上臺模擬古埃及人搬運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激情。

  二、講授新課

  1、根據(jù)剛才同學演示的'情景,說說什么是杠桿。學生得到杠桿的定義。

  什么是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練習:分析一個同學拿一根木棍拖著走,這根木棍是杠桿嗎?

  2、根據(jù)剛才同學演示的情景,認識杠桿的幾個名詞。

  支點:杠桿繞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

  動力: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阻力: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練習:根據(jù)剛才同學演示的橇磚的例子認識支點、動力、阻力。

  3、分析杠桿受力,注意是杠桿受力,不是杠桿施力。動力通常是人施加的,阻力如何確定,我們假定杠桿轉(zhuǎn)動,那么物體阻礙杠桿轉(zhuǎn)動,阻力與杠桿轉(zhuǎn)動的方向相反,作用點在杠桿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1)撬杠撬石頭的圖

 。2)火鉗夾煤塊

  4、力臂的畫法:教師說明力臂的畫法:首先確定杠桿的支點,再確定力的作用線。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畫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線上,符號指明哪段線段是力臂,并寫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實線畫出。如果動力臂與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號表示。

  練習:學生將上圖的力臂畫出。

 。2)羊角錘拔釘子,如果動力要最小,如何畫動力

  5、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用同學上臺模擬圖,演示并講解什么叫杠桿平衡。

  杠桿的平衡是指杠桿靜止不轉(zhuǎn)動或杠桿勻速轉(zhuǎn)動。今天研究杠桿的平衡是指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的平衡。

 。2)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①參照教材圖13.4-5,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跒槭裁匆淖儙状毋^碼重和位置

 、鄯纸M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軐W生填寫數(shù)據(jù),并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找出規(guī)律。

 。5)學生交流發(fā)言,最后總結(jié)得出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練習:1、從平衡條件可知: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例如課本中的抽水機,加在抽水機手柄上的力是200牛,如果動力臂是80厘米,阻力臂20厘米,求阻力?

  2、(1)在上面實驗中,如果將兩個鉤碼(質(zhì)量均為50g)掛在右端4cm處,則在右端10cm處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方向如何?

 。2)用彈簧測力計演示、驗證。

 。3)如果將彈簧測力計改為斜向上拉,則讀數(shù)會如何變化?

  6、杠桿的應用

  (1)、學生閱讀課文,學習三種類型的杠桿。

  省力杠桿:L1>L2,杠桿平衡時,省力但費距離,如撬杠撬石頭的

  費力杠桿:L1

  等臂杠桿:L1=L2,杠桿平衡時,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如天平

 。2)請同學們舉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桿,分別屬于什么類型?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呢?

  三、小結(jié)知識

  (1)什么叫動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2)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四、課后練習

  1、畫出節(jié)后練習第3題各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教師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2、分析指甲剪刀有幾個杠桿?分別是省力還是費力?

  杠桿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 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的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物理結(jié)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nóng)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ǘ┬抡n教學:

  阿基米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边@說明杠桿能產(chǎn)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桿呢?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zhuǎn)動的硬棍。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1. 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fā)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jié)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jié)構。

  杠桿的七要素:

  注:畫力臂方法:(1)確定杠桿支點和力作用線;(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點到力作用線垂直距離;(3)標明力臂。動力和阻力可以在支點兩側(cè),也可在支點同側(cè),當力與杠桿某部分重合時,力臂才恰好是杠桿本身一段長度。2. 杠桿平衡條件:我們知道天平平衡時才能讀數(shù),這時橫桿這根杠桿平衡了,這時左右盤質(zhì)量有什么特點? 探究: 我們現(xiàn)在探究一下杠橫平衡條件。 現(xiàn)有杠桿和支架,但沒有刻度,如果在一邊用細線掛鉤碼(支架原來平衡),一邊不平衡,現(xiàn)在如何使其平衡? 生:找?guī)讉同學做幾次,使鉤碼在不同位置時,杠桿平衡,并記下鉤碼個數(shù)和力臂長度(用刻度尺測量力臂長度),記在課本表中(使用前調(diào)節(jié)使杠桿平衡) 師:大家觀察上表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總結(jié)出杠桿平衡條件。

  杠桿平衡條件:略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杠桿的應用: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桿 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 費力杠桿 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桿 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jié):

  1. 本節(jié)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 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杠桿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知道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根據(jù)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杠桿。

  二、方法與過程

  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想象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能根據(jù)自己制定的分類原則給杠桿分類;學習分類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杠桿在我國古代的應用。

  【教學難點】

  1.設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方案;

  2、力臂的確定、

  【教學重點】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引導創(chuàng)新。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是阿基米德,已經(jīng)兩千多歲。在兩千多年前,我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眱汕Ф嗄陙恚覜]有將地球撬動,這是事實,這并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墒,許多愛嚼舌頭的人硬說我是在吹大話,在說謊。我這個兩千多歲的人實在受不了這樣的委屈。今天,我請大家?guī)臀疑煸,你們愿意嗎?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這謝謝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嗎?

  要想幫我伸冤,實際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桿的平衡條件即可。

  二、新授

  (板書)第一節(jié)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是一種古老而簡單的機械,許許多多機械的應用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生活中的杠桿說起,了解機械與人的關系。

  1、認識杠桿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杠桿(鐵錘、剪刀、輪軸、扳子、鋼絲鉗、鑷子等)并說出其應用及特征。

  討論、歸納各種杠桿的共同特征:

  (板書)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杠桿。

  出示圖片:猿人移動石塊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塊移動,用木棍捅石塊捅不動,誰能想法幫幫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桿嗎?

  鐵錘、剪刀、輪軸、扳子、鋼絲鉗、鑷子等是不是杠桿?

  置疑:為什么人們利用杠桿橇石塊時總是把支點放在離石塊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離石塊遠一些的地方?

  2、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介紹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強調(diào)力臂的畫法:

  ·找支點;

  ·畫出動力和阻力的作用線;

  ·過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線的長度即是力臂。

  概括為:一找點二畫線三作垂線段。

  用橡皮、筆、書、直尺設計一個杠桿探究支點在不同位置時動力的大小情況。

  結(jié)論:動力臂越長、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動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所以人們?yōu)榱擞幂^小的力撬大石塊時,就要把支點放到離石塊較近的地方,增大動力臂、減小動力。

 。1)提出問題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的關系呢?

  3、杠桿的平衡條件

 。2)猜想與假設讓學生充分猜想,同時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幣等物示意給學生看,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學生可能給許多種猜想如:

 、貴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2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別那是明顯錯誤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單位不一樣是不能加減的。

  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討論,實驗裝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隨時知道。實驗探究前,應讓學生充分討論他們的探究方案。)

  實驗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鐵架臺、鉤碼

  實驗步驟:

 、偃鐖D,把杠桿的中點支在鐵架臺上,調(diào)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時,在水平位置呢?(因為這樣力臂的數(shù)值在杠桿上就能直接讀出或量出、)

  ※ 調(diào)節(jié)杠桿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谠诟軛U兩邊掛適當鉤碼,并移動鉤碼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計算兩力的大小,并讀出兩力臂的值,將力和力臂的數(shù)值填入表中;(重復3次)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分析判斷:在分析判斷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F1+L1=F2+L2的結(jié)論,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數(shù)據(jù),找到出錯的原因,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討論、交流、合作

  你的實驗結(jié)論與你的假設一致嗎?你的結(jié)論是什么?

 。6)得出結(jié)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ò鍟

  4、杠桿的分類

  告訴學生分類首先要制定分類原則,然后按原則分類。

  無論學生怎樣分類,只要符合分類原則,都應充分肯定。

  5、作業(yè)設計:

  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邊下傾,這時可以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邊旋一些,使杠桿水平平衡。

  (2)實驗時只有8個相同的鉤碼,杠桿上的點是等間距的,當在A點掛4個鉤碼時,則怎樣掛鉤碼可以使杠桿水平平衡?請設計出兩種方案。

【杠桿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關于《杠桿的應用》教學設計范文10-06

《杠桿》教學反思04-18

《杠桿》教學反思10-06

《杠桿》的教學反思10-06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4-02

初中物理杠桿教學反思10-06

六年級科學《杠桿的科學》教學設計06-28

杠桿教學反思(通用3篇)10-07

《杠桿的平衡》教學反思(精選6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