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政治家、理學家、戰(zhàn)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曾國藩簡介,歡迎閱讀!
曾國藩簡介
中文名稱:曾國藩
性別:男
所屬年代:清代
生卒年:1811—1872
相關事件:太平天國湘軍
相關人物:李鴻章洪秀全
生平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chuàng)見因母喪返鄉(xiāng),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xiāng)拉起了一支個性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xiàn)“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向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主要影響:
政治:
面對康乾盛世后清朝的腐敗衰落,曾國藩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睂τ凇笆看蠓蛄曈趹n容茍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诖,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zhèn)渲耍L,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軍事:
曾國藩從輪船的制造,到海軍的建制,從水兵的招募與訓練,到海軍經(jīng)費的籌集和水師章程的制訂等,都作了許多的探索。以后海軍的發(fā)展基本是按曾國藩制訂的藍圖進行的。例如,江蘇巡撫丁日昌當時提出在吳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師的設想,當即就得到曾國藩的贊同和支持,曾國藩在給丁日昌的信中稱這是“舉一事而數(shù)善備,實屬體大思精”。曾國藩對中國海軍建設的籌劃與支持,促進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形成和發(fā)展,促進了中國海軍的近代化
經(jīng)濟:
對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jīng)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yè)提到國家經(jīng)濟中基礎性的戰(zhàn)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外交:
曾國藩對道、咸以來外交內治的批評固屬痛切,對同治中興方案的設計則尤具建設性。他的方案有兩部分:一是治標,“以后仍當堅持一心,曲全鄰好,惟萬不得已而設備,乃取義善全和局。”簡言之,就是在近代化的事業(yè)未成前,不輕易言戰(zhàn)。盡管這仍是在不平等條約下的“和局”,但國力未充實以前,只能暫且忍耐。二是治本,曾國藩主張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即近代的軍事技術和科學工藝,同時應平息各種無謂的內訌,以求實精神,勵精圖治,積極改良內政。曾國藩認為,道、咸以來,外人的每一次戰(zhàn)爭都有相當?shù)能娛、政治、?jīng)濟和外交的準備,而中國的反擊則無充分準備,這就是西洋列強總是得心應手而中國之所以屢戰(zhàn)屢敗的根源之一。所以,消除外患的根本辦法在于自強。與其孤注一擲,不如切實整頓內政,羽毛豐滿后再相機反擊,這種見解未嘗不是穩(wěn)健之策。
曾國藩和當時洋務派的主和外交,必須和他們的自強主張聯(lián)系起來看。如果盲目地主和,就等于是投降,這和盲目地主戰(zhàn)一樣短視和危險。洋務派的主和,實際上是為自強的政策謀求長期的和平環(huán)境,“隱忍徐圖”的自強之道,是中國在面臨強敵時最為理性的選擇。何況,曾國藩還主張對不同的情勢予以區(qū)分。他認為對外關系應該著眼于大局,不應該在小事上糾纏。
在和戰(zhàn)之外,還有更詳細的策略,比如“爭”字。爭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原則問題。同治六年(1867年),他主張:以列強“所要求各事言之,……鐵路、輪船、行鹽、開棧等事,害我百姓之生計,則當竭力相爭,始終不可移易”,“如果洋人爭辯不休,盡可告以即使京師應允,臣等在外仍必以全力爭回;即使臣工勉強應允,而中國億萬小民,窮則思變,與彼為仇,亦斷非中國官員所能禁止!庇墒怯^之,曾國藩在外交上是既講原則,又講策略的。而其“以民制洋”的策略,在現(xiàn)代外交中經(jīng)常被運用。
教育:
中國第一所近代教育的學校要數(shù)同治元年(1862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同文館,但是這所學校開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外交人材,同治五年(1866年)才加設科學館。在推動中國科技教育近代化方面,曾國藩的貢獻是大的。在曾國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僅是一個大型的近代機器企業(yè),而且它又是一個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的中心。
首先,為了探索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根柢,徐壽等人創(chuàng)議翻譯泰西有用之書。曾國藩接受這一建議,于同治五年(1866年)設翻譯館。該館先后翻譯出版了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書籍百數(shù)十種“泰西聲、光、化、電、營陣、軍械各種實學,遂以大明,此為歐西文明輸入中國之溢觴”。這些書籍的翻譯出版,不但為培養(yǎng)中國近代科學人材作出了貢獻,而且對近代思想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康有為、譚嗣同最初接觸西學,就是從這些書籍入門的。
其次,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職業(yè)教育。當時西學初入中國,工人的近代科技知識很少,這對引進和消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來說是一個大障礙。為了提高企業(yè)工人的技術素質,制造局一創(chuàng)辦,就附設了一所機械學校,原叫畫圖房,后改稱為工藝學堂,注意生產技術力量的培養(yǎng)。這既是中國近代學校的先驅,也是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嚆矢。
【曾國藩簡介】相關文章:
曾國藩的語錄04-18
曾國藩名言10-12
曾國藩的名言02-23
曾國藩養(yǎng)生名言01-01
曾國藩的智慧名言12-28
曾國藩經(jīng)典語錄11-21
史記簡介03-24
紀曉嵐簡介10-26
鄭愁予簡介04-25
朱熹簡介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