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柱的認識》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認識》教案1
課題名稱 第三單元 圓柱圓錐 第一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知道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 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
重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一般難 知識點本身內(nèi)容復雜:經(jīng)歷觀察圓柱實物的過程,認識圓柱,并能準確辨析圓柱,正確找到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并能正確標出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抽象難 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較弱,理解困難:六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較弱,在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的情況下,學生容易出錯。
教學方法
1. 通過觀察、操作、推理活動,知道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
2. 提高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情境圖,認真觀察,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初步感受圓柱的特點,將實物抽象成立體圖形。
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圓柱,對圓柱的特點進一 步認識。
現(xiàn)在我們來研究- -種立體圖形- -圓柱。
課件出示圓柱形物體
師:請同學觀察這幅圖片,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如果把它們畫成立體圖形會是什么樣呢?
(課件出示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師: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簡稱圓柱。
師: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jīng)歷由形象-表象- -抽象的過程)
二、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借助視屏動畫,采用歸納總結(jié)的方法,對圓柱的組成及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進行學習。
師:這節(jié)課我們從兩方面學習圓柱,分別是圓柱的組成和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的組 成和特征
師:圓柱是由哪幾個面組成的?
師:對,通過觀察我們能知道,它由三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叫底面,中間的面---叫側(cè)面。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描述,發(fā)現(xiàn)圓柱的特征。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圓柱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2、抓住特征,明確認識
師:圓柱的這些面有哪些特征?
①師:先來 觀察兩個底面,它們看上去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你想用哪種方法驗證呢? (觀察法、 畫圖比較法、量直徑等方法)這里我們采用把上、下兩個底面重合的方式。
師:事實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兩個底面是兩個大小相同的圓。
、趲煟簣A柱的側(cè)面有什么特征?與底面有什么不同?
(底面是平平的面,而側(cè)面彎彎的是一個曲面)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認識圓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特征)
3、再次明確,加深認識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完整地說 一說圓柱的組成和特征?
師:圓柱有三個面, 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個側(cè)面,是曲面。
(設計意圖:使學生全面了解圓柱的各部分的名稱、組成和各部分的`特征加深對圓柱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教學設計: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根據(jù)圓柱的組成及特點認識圓柱,并能準確辨析圓柱,正確找到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并能正確標出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
四、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圓柱各部分組成以及特征,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圓柱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只有了解了認識了才能熟練掌握它的特性運 用到以后的學習。
《圓柱的認識》教案2
活動目標:
1、萌發(fā)探索幾何形體的興趣。
2、能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區(qū)分球體和圓柱體。
3、培養(yǎng)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重難點:
重點:認識球體、圓柱體。
難點:區(qū)別球體、圓柱體。
活動準備:
圓紙片和球體物體(乒乓球、皮球、籃球)若干;球體、圓柱體的積木每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圓柱體薯片盒、露露盒、電池等各一。
活動過程:
。ㄒ唬⿲
出示圓紙片和球體物體,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咱們一起來玩吧”。(給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自由動手操作。)
(二)展開
1、認識球體。
(1)在操作活動中初步感受球體的特點。
操作一:引導幼兒分別轉(zhuǎn)動圓紙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體),通過觀察感知兩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導幼兒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點。
。2)在操作的基礎上總結(jié)球體的特征。
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它摸起來怎么樣?”
小結(jié):能向各個方向滾動,無論怎么轉(zhuǎn)動看上去都是圓形的,表面摸起來到處都是鼓鼓的、圓溜溜的、光滑的,像這樣的物體就是球體。
(3)聯(lián)系實際,請幼兒說說日常生活中玩過的、吃過的、看見過的.哪些東西像球體。
2、認識圓柱體。
。1)出示圓柱體學具,幼兒操作比較。
師:“這是什么形狀呢?請小朋友來玩一玩、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小朋友說一說!”
。2)在操作的基礎上總結(jié)圓柱體的特點。
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他摸起來怎么樣?能向各個方向滾動嗎?上下兩個圓一樣大嗎?”
小結(jié):這樣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圓圓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樣的物體,我們叫他“圓柱體”。
(3)經(jīng)驗拓展。
、僬堄變涸诳鹱永镎乙徽,哪些東西是圓柱體,引導幼兒了解這些物體盡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圓柱體。
②啟發(fā)幼兒說出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形狀像圓柱體。
3、游戲活動:“趕小豬”
玩法:球體、圓柱體的物體制作成“小豬”狀,幼兒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驅(qū)趕“小豬”,體會求能向各個方向滾動,圓柱體只能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滾動的道理、
。ㄈ┙Y(jié)束
1、教師評價活動。
2、延伸:區(qū)域內(nèi)投放各種球體、圓柱體供幼兒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繼續(xù)鞏固對球體、圓柱體的認識。
活動反思:
在找找、做做、說說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目的是讓幼兒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調(diào)動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同時培養(yǎng)幼兒動腦、動口、觀察、比較等能力。從幼兒的操作結(jié)果來看,幼兒對于球體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只有個別幼兒出了點小錯。
《圓柱的認識》教案3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
學情與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正方體的認識及其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本課的。
由直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到由曲線圍成的圓,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大飛躍;再由平面圍成的長、正方體到由平面和曲面共同圍成的圓柱和圓錐,再到單獨由一個曲面圍成的球,這是學生在認識上的第二次大飛躍。本節(jié)課的學習也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以及認識圓錐和球打一些基礎。
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正方體,認識了圓,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已見過許多圓柱體的實物,在低年級已經(jīng)初步感知過圓柱,已具備學習新課的技能。但是讓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又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這造成了小學生學習的困難。所以在教學中要采取直觀教學,盡量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摸、做、討論等形式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表象。并采用多媒體教具輔助教學,化抽象為具體,展現(xiàn)分、拼等學生較難能理解的地方,變靜為動,分散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
2、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教學方法:
自主觀察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形的實物、事先制作好的紙圓柱模型及剪刀、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事先準備的圓柱形的一些物體,學生觀察。
2、教師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的一些物體(學校中的一些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形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嗎?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特征
1、結(jié)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
。1)在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這種形狀的物體?
課件出示:魚罐頭、茶葉桶、樹墩。問:這些是不是圓柱體?這些圓柱體的高低,粗細都一樣嗎?
師:為什么它們都叫做圓柱體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圓柱的認識。(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2、小組合作,認識圓柱的特征[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是在引課中就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說一說周圍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一是讓學生具有直觀性,二是讓學生感覺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數(shù)學并不難。第三是構(gòu)造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些圓柱體的高低、粗細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它們都叫做圓柱體呢?學生很想弄個明白,這樣設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
。1)分組活動,讓學生拿著圓柱體實物觀察和擺弄,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觀操作形象感知圓柱的特征。
(2)思考并討論下面的問題:
、賵A柱的上、下兩面是什么圖形?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
、蹐A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什么?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
3.設置問題障礙,深化特征的研究。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圓柱是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cè)面組成的,是不是任意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cè)面就一定能組成圓柱呢?這里有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側(cè)面,他們能不能組成一個圓柱呢?
圓柱的底面和側(cè)面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手中的學具進行研究。
(1)動手操作,請同學們拿出紙圓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圓柱形模型的側(cè)面沿高剪開,再打開,觀察形狀。
。2)提問:展開后得到的是什么圖形,這個圖形跟圓柱有什么關系?同桌進行交流。
。3)學生匯報后,利用計算機進行驗證,把圓柱的側(cè)面沿一條高逐漸展開顯示成長方形,展開后的長方形再卷起成圓柱的側(cè)面,再展開。得出:
長方形的長=圓柱的`底面周長
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
。4)請同學們猜想:圓柱的側(cè)面沿高展開,還可能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5)教師拿出一個側(cè)面展開圖是正方形的圓柱。
。6)請同學們繼續(xù)猜想:如果不是沿高將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又會得到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后反饋信息。
師:(課件演示圓柱的側(cè)面展開過程)我們把圓柱的側(cè)面沿高剪開就得到了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相當圓柱的高。
。墼O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圓柱體與它的側(cè)面展開圖之間的關系,形成圓柱的表象。]
三、運用特征,解決問題。
1、課件顯示:下面哪些物體是圓柱?
2、填空:圓柱體上、下兩個面叫做(),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把圓柱的側(cè)面沿高展開得到一個(),它的長等于圓柱的(),寬等于圓柱的()。
3、判斷,并說明理由
、賵A柱的高只有一條。()
、趫A柱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③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后還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
、軋A柱的兩個底面的直徑相等。()
4、一張長方形紙,長30厘米,寬20厘米,如果把它圍成圓柱狀,圍成后的圓柱側(cè)面與長方形底有什么關系?這個圓柱底面周長和高各是多少。
5、拓展練習
王師傅用鐵皮制成一個底面周長為15。7分米,高20分米的圓柱形通風管和一個底面周長也是15。7分米,高20分米的長方體通風管。你認為這兩種通風管所用鐵皮相等嗎?為什么?
四、總結(jié)全課。
五、課后作業(yè)。
用硬紙制作一個底面直徑為6厘米,高10厘米的圓柱體筆筒,并在其側(cè)面繪上一些美麗的圖案或?qū)懮弦恍└裱浴?/p>
《圓柱的認識》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操作中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知道它們的特征。
2、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比較、辨別能力。
教學準備:
。ㄕJ知準備)事先認識了圓形、長方形
(材料準備)手表、1圓硬幣若干、鑰匙圈、皮球、木珠、畫有圓形的紙、電池、小鼓、杯子、藥瓶、胡蘿卜、圖畫紙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球體:
1、出示手表、1圓硬幣、鑰匙圈,讓幼兒觀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圓形)
2、轉(zhuǎn)轉(zhuǎn)——將1圓硬幣豎起在桌上快速轉(zhuǎn)動◆思考:這圓圓的硬幣在轉(zhuǎn)動時象什么?(象球)
重點:3、摸摸——硬幣: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滾滾——將硬幣扔在桌上,發(fā)現(xiàn)它不會滾動將木珠、皮球扔在桌上,發(fā)現(xiàn)它會滾動
5、說說——小結(jié),歸納:平平的圓是圓形;立體的圓,會滾動的圓,從任何方向看都是圓形的.是球體。
6、找找——日常生活中見到、用到的東西哪些是球體?哪些是圓形?
7、添添畫畫——出示畫有圓形的紙,引導幼兒思考,添畫幾筆,看看象什么?其中幾個圓形變成球體了?
二、認識圓柱體:
1、疊疊——出示1圓硬幣,引導幼兒說出其形狀
將硬幣疊起來,讓幼兒觀察硬幣疊起來后像什么形狀?(圓柱體)
2、看看——圓柱體是怎么樣的?讓它躺下,會怎么樣?(滾動)
u小結(jié):兩端是兩個一樣大小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是圓柱體。
3、找找——教師出示全部實物,讓幼兒尋找哪些是圓柱體?
重點:討論:藥瓶和胡蘿卜是圓柱體嗎?(不是,因為它們兩端不一樣大,中間部分不一樣粗。)
4、說說——日常生活中見到、用到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體?
5、做做——出示長方形的圖畫紙,引導幼兒思考:能把它變成圓柱體嗎?(討論)
幼兒動手操作:引導幼兒注意將它制成兩頭一樣大小,中間一樣粗的圓柱體(望遠鏡)。
三、結(jié)束活動。
《圓柱的認識》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會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了解圍成圓柱或圓錐的各個面。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教學難點:
認識圓錐的高。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圓柱體、圓錐體的物體,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體、圓錐體的實物。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25、127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做成圓柱體、圓錐體。
一、前提準備
1、出示圓柱,圓錐模型,提問,這是什么形體?
指出:圓柱體簡稱圓柱,圓錐體簡稱圓錐。
2、舉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學生舉例)
3、師出示掛圖,提問,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這張圖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直圓柱和直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1、認識圓柱
、耪勗,請看掛圖,仔細觀察這些圓柱,你發(fā)現(xiàn)這些大小不一的圓柱有什么共同點? ⑵驗證發(fā)現(xiàn):上下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剛才同學說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請你想辦法證明一下,這個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可能:用線繞、用尺量圓的直徑
側(cè)面是彎曲的:把你手中的圓柱摸一摸,滾一滾,你發(fā)現(xiàn)它的這個面與桌面有什么不同?側(cè)面滾一滾,滾出一個什么形狀?
、菐熤赋觯哼@是沿著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下來的圓柱的平面圖
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 圍成圓柱的曲面叫做圓柱的側(cè)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驗證圓柱的.高都相等:把圓柱放在桌角量高,變換角度量高,量出的結(jié)果一樣嗎?
⑷練習:說說師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圓柱,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圓柱的各部分名稱,指出下列圓柱各部分名稱
2、認識圓錐
、耪勗挘耗承┙ㄖ锏捻敳浚缘牡巴,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請你觀察這些圓錐,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自由交流,師適當板書)
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瓶磿鴮φ漳愕陌l(fā)現(xiàn)是否正確
⑶師指出:圖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圓錐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邊說邊在圖上標出來)
提問,圓錐的高有幾條?
滾動圓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辨析,這是圓錐的高嗎?那你認為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師出示圖
、戎赋瞿闶种袌A錐各部分名稱
3、比較:觀察圓柱和圓錐有什么不同之處?
師可引導提問:圓柱和圓柱都有一個側(cè)面,側(cè)面都是一個曲面,為什么圓柱滾動側(cè)面時與圓錐滾動側(cè)面的感覺不一樣?
三、拓展應用
1、練一練:判斷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2、練習五第二題,連一連。
3、練習五第三題:先讓學生根據(jù)題意轉(zhuǎn)一轉(zhuǎn),想象一下,再交流。
圓柱的底面半徑與高與長方形小旗有什么關系?
4、拿出硬紙做的圓柱和圓錐,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底面直徑和高,記錄再自備本上,
四、總結(jié)評價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圓柱的認識》教案6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29~31頁的內(nèi)容,練習七第1題。
1.使學生能認識圓柱和圓錐,了解他們的特征及區(qū)別。
2.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
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經(jīng)歷圓柱、圓錐特征的探索過程。使學生弄清圓柱側(cè)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建立空間觀念。
教師準備幾個圓柱形的實物,其中一個能將表面的包裝紙裁剪下來,再準備用紙做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各一個,大小不等的圓柱體兩三個,一個小紙箱。
學生準備幾個圓柱形的實物,一張白紙,直尺等。
一、摸猜游戲,引入課題
。1)(教師用紙箱,裝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教師:老師這個紙箱中有幾個長方體、正方體等形狀的物體,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摸一摸,一邊摸一邊描述自己摸著的幾何體的特征,其他同學邊聽他描述,邊猜測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2)讓一位學生上來摸,其余學生猜。
提醒學生從棱的多少、長短,面的大小、形狀以及相互間的關系來進行描述。學生猜的時候可以在學生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去猜測,這樣,可以根據(jù)物體特征的完善而接近正確答案。
例如:圓圓的——球體
長長的,有六個面,每個面是平平的——長方體
。3)根據(jù)學生猜的情況過渡,引入課題。
教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圓柱,并探索特征
教師出示圓柱。
教師:這就是圓柱。各小組的同學拿出你們(或老師準備)的圓柱,摸一摸,了解一下圓柱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按小組互相交流,感知圓柱的特征。
全班交流小結(ji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和板書。
板書:兩個圓,一個曲面
教師:同學們很善于觀察,一下子就看清了圓柱的'各個部分及其形狀,下面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圓柱的特征。在我們手里有這么多的圓柱,大家有什么辦法知道圓柱的上下兩個圓的關系?
學生說說自己想的辦法。
教師:大家選擇自己認為可行的辦法試一試。
學生分小組操作。(可以涂上顏色、墨水在紙上印,可以量圓的周長,可以量直徑等)
交流探索方法和結(jié)果,教師引導總結(jié)。
板書:相等的(在“兩個圓”板書基礎上補充)
2.測量圓柱的高
教師:同學們辦法真多,動手的能力也很強,證明了圓柱兩個底面是相等的。(教師出示兩個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圓柱)大家再來比較,這兩個圓柱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高矮不同。
教師:那你能說說什么是圓柱的高?
學生充分發(fā)言,教師引導小結(jié):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圓柱的高。
觀察實物,討論:圓柱有多少條高?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通過觀察得出: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它們都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測量圓柱的高。學生拿出各種圓柱進行測量。
學生匯報測量結(jié)果。
3.探究圓柱側(cè)面的特征
教師:大家知道圓柱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那這個曲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呢?請拿出準備好的罐頭盒,把它的商標紙剪開,再展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圖形?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沿高剪開后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也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請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展開后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學生動手操作:把展開后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cè)面,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板書)1.判斷下面那些是圓柱,并說明理由
教科書第32頁練習七第1題。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
教師:今天我們探究了圓柱的特征,大家說說,圓柱有些什么特征?
《圓柱的認識》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使學生懂得圓柱側(cè)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的關系。
3、使學生豐富對現(xiàn)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
教學重點:
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展開圖(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的關系。
教學關鍵:
利用學具充分演示,使學生自主感悟。
教具準備:
圓柱實物,側(cè)面展開教具,長方形小旗等。
教學方法:
情景引入法、講解法等。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
1、呈現(xiàn)課本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征。
問:你見過這些形狀的'物體嗎?這類物體的名稱叫什么?
2、揭示并板書課題。(圓柱體)
3、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姵、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學例1.
。1)觀察圓柱體實物。
問:圓柱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師介紹:底面、側(cè)面、高。
c、利用實物指出底面、側(cè)面、高。
(2)觀察立體圖形。
a、教師現(xiàn)場作畫。
b、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圖中的底面、側(cè)面、高,教師板書注明。
。3)圓柱的特征。
問:圓柱有什么特征?
。▽W生觀察、討論、匯報、)
(4)演示學具。
a、猜一猜,轉(zhuǎn)動長方形小旗后,會是什么形狀?
b、學生演示學具。
c、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學演示的結(jié)果和你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
2、教學例2.
。1)猜一猜,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形狀?
。2)教具演示。
a、側(cè)面剪開,展開成長方形。
b、把長方形圍起來,形成圓柱。
(3)說一說: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
(學生再操作、觀察、討論、匯報、)
3、“做一做”。
完成課本第11、12頁的“做一做”。
4、課堂。
結(jié)合教具、學具說一說對圓柱的認識。
鞏固練習完成練習2的第1~4題。
第1題。
。1)指出圓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物體?
第2題。
。1)判斷哪些是圓柱。
。2)說想法。
第3題。
。1)觀察圖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狀的物體。
(2)折一折。
第4題。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業(yè)完成補充練習。
《圓柱的認識》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
2、能按照物體的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1、球體、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物體若干,簍子兩個。
2、圓柱體和球體的物品每名幼兒一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
難點:能按照物體的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教學方法與手段
啟發(fā)探索法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找出能滾動的物體
1、出示各種形狀的物體:這里有什么?它們中哪些東西能滾動,哪些東西不能滾動?請小朋友玩一玩,試一試,把能滾動的東西和不能滾動的東西分開,各放一個簍子。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幼兒的分類情況。
觀察教師出示的物體。
玩一玩教師出示的物體。
通過觀察和玩一玩,讓幼兒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
二、認識球體和圓柱體
1、教師:這些能滾動的'物品都是哪些東西?它們的形狀一樣嗎?請你把一樣的放一起。
2、請個別幼兒把能滾動的物體按形狀進行分類,把球體和圓柱體分開。
3、教師分別出示球體和圓柱體的物體,請幼兒說說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小結(jié):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我們就叫它球體。上下一樣粗,兩頭都是圓形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的物體,我們叫它圓柱體。
4、滾一滾
。1)教師:球體和圓柱體都會滾,它們滾起來一樣嗎?
。2)幼兒人手一個球體和圓柱體進行滾動,操作過程中,引導幼兒嘗試從不同方向滾動球體和圓柱體,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之處。
。3)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師生共同小結(jié):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滾動,圓柱體不能向各個方向滾動。
回答教師提問。
把一樣的放在一起。
把球體和圓柱體分類。
幼兒回答。
回答教師提問。
操作,發(fā)現(xiàn)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交流。
通過提問、比較、分類等方法,進一步讓幼兒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并讓幼兒能按照物體的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三、分組活動
1、引導幼兒將收集的物品分類。
2、嘗試用揉、捏、團、搓、壓等方法塑造球體和圓柱體,發(fā)展泥塑能力。
分類。
操作。
通過讓幼兒自己制作,充分的認識球體和圓柱體。
《圓柱的認識》教案9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cè)面的展開圖。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cè)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關?
。2)引導小結(jié):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jié)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僬n件顯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歸納小結(jié)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凵罨兄好鎸@數(shù)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cè)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diào):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fā)現(xiàn).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賻熒黄鸢颜归_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cè)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zhuǎn)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fā)現(xiàn).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么方法轉(zhuǎn)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zhuǎn)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cè)面的動畫過程。
、谙胍幌耄寒攬A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cè)面展開圖是什么形?
③引導小結(jié):不管側(cè)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zhuǎn)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教學反思:
《圓柱的認識》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圓柱和球,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征,會辨析這兩種圖形.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圓柱和球的特征,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球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牙膏盒、魔方)學生說出是什么形狀的.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認識新的圖形.
二、探索新知.
1.認識圓柱.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實物:罐頭桶、笛子,學生說出它是什么形狀的.老師貼圖板書:圓柱.
。2)認識特征.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圓柱指給旁邊的同學看,然后觀察、操作,找出圓柱的特點,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最后在全班匯報.
師:你發(fā)現(xiàn)圓柱有什么特點?(上下兩個面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把圓柱放倒,它可以滾動.)
。3)舉例.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的?
學生舉例.
為什么超市里的大家寶薯片要立著放?(避免滾動)
2.認識球.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實物:籃球、皮球、乒乓球,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是圓形,老師要注意糾正,貼圖板書:球).
(2)認識特征: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球舉給老師看,然后看一看、摸一摸,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球有什么特點?然后全班交流.
師:球上有平平的面嗎?你把它放在桌上或地上,它會怎么樣?(滾動)
。3)舉例.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球狀的?
學生舉例.
3.區(qū)分圓柱和球.
師:圓柱和球有什么不同?(圓柱上面有平平的面、球面上沒有,圓柱只有放倒才會滾動,球能向四周任一方向滾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上做一做(圖片“做一做2”)
2.出示圖片“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3.給圖形分類.
學生以組為單位給圖形分類,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學具顏色不同,學過的四種形狀都有,可以按顏色分,也可以按形狀分)
4.摸圖形(辨認四種圖形)
。1)請一名同學到盒子里摸老師指定的圖形,其他同學判斷他摸得對不對.
。2)小組進行摸圖形游戲.
5.捏圖形.
學生可以用橡皮泥任意捏出一種學過的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然后在全班進行展示,告訴大家捏的是什么形狀,由同學們進行評價.
四、課堂小結(jié):
今天我們又一起認識了什么圖形?圓柱和球有什么特點?(帶學生說一說)
板書設計
搭積木
探究活動
搭積木
游戲目的
1.通過學生接觸不同形狀的積木,熟悉各立體圖形的特征.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準備
有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等形狀的積木.
游戲過程
1.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fā)給一副積木.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積木,用不同形狀的積木搭成自己喜歡的事物(如:橋、房子等).
3.將各小組的作品擺在一起,由各小組推舉的.一名學生講解自己組擺的是什么事物,用了那些形狀的積木,并一一指出來.
4.全體學生評判出最優(yōu)作品.
捏圖形
游戲目的
通過捏圖形使學生切實地了解各圖形的特征.
游戲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一盒橡皮泥.
游戲過程
1.每人用橡皮泥捏3個圖形,一個正方體,一個一般的長方體,一個特殊的長方體,一個球,一個圓柱.
2.每個小組評出一個優(yōu)秀作品參加全班的評選.
3.全班評出一、二、三等獎.
《圓柱的認識》教案11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第3-4頁圓柱和圓柱的側(cè)面積“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判斷圓柱體,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cè)面,理解和掌握圓柱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體的特征和圓柱體的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怎樣推導圓柱體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個長方體模型,若干個圓柱實物,其中要有一個側(cè)面貼有包裝紙的圓柱體。
2、學生準備若干個圓柱體實物。剪下書第127頁的圖形,膠水。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過程
學生活動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答
2、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
1、(1)請學生口答長方形的面積及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c=πd c=2πr
(2)口答:
、僖粋圓的直徑是8厘米,周長是多少?
、谝粋圓的半徑是3厘米,周長是多少?
2、(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教師出示準備的圓柱體,請學生回答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立體圖一樣嗎?如果讓你給這個圓柱設計包裝紙,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裝紙嗎?
1、學生口答
2、學生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探索
1、圓柱的認識
2、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3、練習
4、圓柱的側(cè)面積計算:
(1)認識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
(2)推導圓柱側(c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充分感知,然后說一說自己對圓柱的認識。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
板書:
底面 2個平面 完全相同 圓
圓柱
側(cè)面 1個 曲面
3、教師指著實物說明,圓柱的上下兩面叫做圓柱的底面,然后請學生觀察,猜一猜這兩個底面大小怎樣?
4、讓用學生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然后提問:
這是一個什么的面?
5、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6、讓學生找一找圓柱的高,然后教師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說明: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教師先畫出一條高,再讓學生畫高,教師提問:剛才大家從不同位置畫了高,說明高有多少條?
7、(1)口答,練習一第1題
。2)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
8、教師拿出一個有包裝紙的圓柱體,教師示范把圓柱側(cè)面沿高剪開,然后貼在黑板上。
9、提問:你發(fā)現(xiàn)展開的側(cè)面是什么形狀?
10、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有什么關系?
長方體的面積= 長 × 寬
圓柱體的側(cè)面積=底面周長×高
11、要求圓柱的側(cè)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如果圓的周長設有直接告訴我們怎么辦?
1、學生仔細觀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組討論
3、學生匯報。
4、學生回答
5、學生演示教師準備好的兩個底面
6、學生動手操作,然后說說自己對這兩個面的感覺。
7、請學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同桌互相說一說底面、側(cè)面各有什么特點?
8、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圓柱上畫出一條高。
9、學生動手操作
10、學生討論
11、學生匯報
12、求出圓的周長
c=πd或c=2πr
5、教學例1
6、解決問題
12、教學例1:一個圓柱底面的直徑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側(cè)面積?
13、學生完成解決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計算)
1、完成書本第4頁,練一練第2題。
2、完成書本第4頁,練一練第3題。
學生練習反饋:
四、作業(yè)
課內(nèi)作業(yè):練習一第2題
回家作業(yè):1、練習一第3題
2、任取一個圓柱體實物,測量有關數(shù)據(jù),計算出它的側(cè)面積。
《圓柱的認識》教案12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
2、感受和體驗平面下立體圖形的不同。
活動準備:
皮球、乒乓球、茄子、蘿卜、易拉罐、水杯(有把的)、筆等實物,圓形紙片。
活動過程:
一、認識球體
1、請每一個幼兒取一些圓形紙片和一只乒乓球,讓幼兒分別觀察、比較。運轉(zhuǎn)圓片及乒乓球時形狀怎么樣?發(fā)現(xiàn)了什么?
。ㄓ變哼\轉(zhuǎn)圓片發(fā)現(xiàn)有時看上去是圓形,有時不圓,有時成一條線。撥動乒乓球時無論怎樣轉(zhuǎn),看上去都是圓形)。
2、小結(jié):這些圓片,正面看是圓形,轉(zhuǎn)動后有時看上去是橢圓,再轉(zhuǎn)動成一條線,繼續(xù)轉(zhuǎn)動又成了圓形,而乒乓球就不一樣,無論怎樣轉(zhuǎn),看上去都是圓形,因為它是球體。(讓幼兒知道球體名字)
3、請幼兒將各種球和茄子、蘿卜等玩一玩,轉(zhuǎn)一轉(zhuǎn),滾一滾,并組織幼兒討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有的東西轉(zhuǎn)得快,時間長,滾得遠;有的.東西轉(zhuǎn)得慢,時間短,滾不遠。轉(zhuǎn)得快,時間長,滾得遠的是球體。
4、請幼兒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球體?
。ㄈ缙で颉椬、籃球等,凡舉到麻球、西瓜、土豆時教師應肯定:“對,像球體!保
幼兒說不出時教師可以把已準備好的球體物品讓幼兒觀察,啟發(fā)引導。
二、認識圓柱體
1、請幼兒將鉛筆、易拉罐、水杯滾一滾,玩一玩。
2、組織幼兒討論并幫助幼兒總結(ji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如:有的東西可以滾動,有的東西滾不了,鉛筆、易拉罐可以滾動,水杯(有把的)不能滾動。
3、請幼兒觀察并說出,鉛筆、易拉罐的共同特征。
4、教師小結(jié):上面是圓形,下面也是圓形,二個圓形一樣大,中間一樣粗的物體是圓柱體。
5、廚師大小,高度不同的圓柱體實物,讓幼兒知道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都是圓柱體。
6、請幼兒想一樣,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柱體。
三、游戲:奇妙的口袋
讓幼兒逐個摸出袋中的物體,摸出后按圓柱體,球體分類。
活動結(jié)束:
由圓形過渡到球體,對幼兒來說較有難度,應讓幼兒在充分的操作和比較中感知球體和圓形的區(qū)別。
《圓柱的認識》教案13
教材分析
幼兒容易將平面圖形和幾何體混淆;顒又,將平面圖與相應的幾何體比較,既可加深幼兒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又可突出幾何體的特征。同時,將幾何體與幾何體比較,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不同幾何體的異同,加深對幾何體的認識。另外,幼兒在親手制作幾何體的過程匯總,可以具體形象的地感知、探索幾何體的特征,在主動觀察、比較、操作中提高綜合能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球體和圓柱體的主要特征。
2、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發(fā)現(xiàn)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3、樂意與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1、各種不同形體的物體若干,如:球體物體:乒乓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圓柱體物體:各種瓶子、易拉罐、粗細不同的圓柱體積木、薯片筒及粗細不同的管子等;不能滾動的物體若干。2、每組一個筐子,報紙、正方形和長方形硬卡紙,各種不同大小的硬幣、橡皮泥若干。
經(jīng)驗準備:請家長和幼兒提前觀察生活中球體和圓柱體的物品。
活動過程:
一、操作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自由探索、交流,發(fā)現(xiàn)可以滾動的物體。
1、教師交代活動的要求:請小朋友把桌上可以滾動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幼兒自由探索、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通過演示證明這些物體是可以滾動的。
3、引導幼兒將會滾動的物體按形狀分類。
提問:這些會滾動的物體形狀一樣嗎?鼓勵幼兒發(fā)現(xiàn)它們形狀的不同,并分類。
二、觀察圓柱體和球體,初步了解球體和圓柱體的主要特征。
1、引導幼兒摸一摸,從各個方向看一看圓柱體和球體,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并能用語言清楚地講述。
2、請幼兒嘗試向不同的方向滾動球體和圓柱體,發(fā)現(xiàn)并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小結(jié):球體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的:摸一摸沒有棱角.很圓滑:無論向哪個方向都能滾動。圓柱體的兩個底面是圓的,而且這兩個圓形是一樣大的,圓柱體上下一樣粗。球體放在地上可以向各個方向滾動,而圓柱體放在地上卻不能向各個方向都滾動。
3、請幼兒說說在周圍環(huán)境中哪些物體是球體,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小結(jié):我們生活中的水杯、車輪等都是圓柱體的形狀。地球儀、條條球等都是球體的形狀。
三、嘗試拼搭圓柱體,進一步感知圓柱體的特征,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發(fā)現(xiàn)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1、請幼兒嘗試將這些圓柱體拼搭在一起,組成新的圓柱體。
2、幼兒進行探索活動,探索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拼搭結(jié)果。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些圓柱體可以拼搭成一個新的圓柱體,而有些不行呢?
小結(jié):圓柱體上下一樣粗。
四、分組進行操作活動“變一變”,嘗試用各種材料制作球體、圓柱體。1、報紙組:引導幼兒用報紙卷成金箍棒。
2、卡紙組:提供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硬卡紙,引導幼兒做望遠鏡。
3、硬幣組:提供各種硬幣若于,引導幼兒將一個硬幣豎起來迅速轉(zhuǎn)動,看看硬幣轉(zhuǎn)動起來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幣疊放在一起,看看變成了什么。
4、橡皮泥組:引導幼兒用橡皮泥做球。
《圓柱的認識》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1、圓柱的認識是西師大版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nèi)容包括圓柱的特征,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cè)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cè)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zhuǎn)化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辯證觀點。并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shù)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cè)面展開圖的特點。
二、教法、學法
由于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本課我采用了適時點撥、引導啟發(fā)、歸納總結(jié)、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使學生重新認識幾何體為以下認識圓柱體做好鋪墊。
2、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圓柱和圓錐,導入新課。
3、出示圓柱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shù)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了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jié)合教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匯報,師訂正。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征,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
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并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ㄈ┖献鹘涣,深化感知
1.小組合作探究,()動手動腦。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底面剪下,觀察形狀后再比較。
。2)圓柱兩個底面的大小怎樣?你有什么方法證明?
。3)學生操作后匯報,教師通過課件驗證和補充。
該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xiàn)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cè)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圓柱側(cè)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圓柱體的高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圓柱體的高都相等。
。5)課件出示圓柱體的畫法
2、通過觀察幾何體練習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特征的認識,對新知加以升華。
3、同伴互助,尋求發(fā)現(xiàn)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松的突破本課的難點。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圓柱的側(cè)面積=底面周長乘以高。
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松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ㄋ模╈柟掏卣,延伸應用
課件首先出示:
1、讀出下面各圓柱體的有關數(shù)據(jù),進一步了解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和高。
2、判斷
3、出示課后作業(yè)對本節(jié)所學新知進行適當拓展。練習的設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里,勇于發(fā)言、敢于辯論。訓練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ㄎ澹┳灾餍〗Y(jié),提升理念
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能告訴老師,對于圓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這既是課堂小結(jié),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yǎng)重要體現(xiàn)。讓學生在自主發(fā)揮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多媒體的應用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cè)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chǎn)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cè)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圓柱側(cè)面的特征,輕松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cè)面展開后與展開前的關系,讓學生一目了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并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扎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shù)學"這個數(shù)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國共產(chǎn)黨同進步,體驗成功。
《圓柱的認識》教案15
一、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發(fā)現(xiàn)孩子對電線桿、飲料罐等類似圓柱體的東西頗感興趣,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稱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兒已經(jīng)認識了各種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我進行了認識圓柱體的教學活動。
二、活動目標
1、 通過操作、比較認識圓柱體的特征(像柱子一樣,圓圓的,直直的,上下圓面一樣大)。
2、 提供多種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并用語言表達操作結(jié)果,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和判斷能力,加深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
3、 培養(yǎng)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線 彩帶 橡皮泥 鉛筆 白紙等
四、過程活動
。ㄒ唬、組織教學
1、 教師:(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們長的一樣嗎?我要把它們放在地上滾一滾,用手輕輕一推,它們滾動的軌跡怎樣的?
2、 幼兒嘗試,發(fā)現(xiàn)軌跡。
在你們的椅子下面也放著兩樣和張老師手上形狀相似的物品。請你們拿出來也和老師一樣,放在地上滾一滾,看看你們滾動的軌跡是怎樣的?
3、小結(jié):一個直著往前滾,一個繞著圓圈滾。(并在黑板上畫出兩種軌跡的方向)
。ǘ、引出概念“圓柱體”,在操作中感知圓柱體的具體特征。
1、 請幼兒找出兩個物體的不同之處:請你們把直著滾的放在左邊的桌子上,把繞著圓圈滾的放在右邊的桌子上。再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為什么這邊的東西都是直著往前滾的?而另一邊卻都是繞著圓圈滾的?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2、 幼兒結(jié)論:杯子的一個圓面大一個圓面小,而罐子的兩個圓面是一樣大的
3、 通過測量,引出圓柱體的具體特征:你們憑什么說罐子的上下兩個圓面是一樣大的?今天剛好帶來了繩子,我來測量一下。(教師測量)你們真棒,說的一點兒都沒有錯。杯子的圓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圓面是一樣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著往前滾的地方隨機抽取一個來檢測,看看結(jié)果還是不是一樣的。(教師邊演示邊和幼兒一起說)
4、 數(shù)學里面,這種象柱子一樣,圓圓的、直直的,上面圓面和下面圓面一樣大的形狀就叫做圓柱體
5、 判斷圓柱體與非圓柱體。
1)出示小鼓:這是圓柱體嗎?為什么?
2)出示圓面一樣大而中間凹進去的實物:這是圓柱體嗎?為什么?
6、 提供材料讓幼兒在眾多的物體中,尋找圓柱體:
1) 老師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線、彩帶、橡皮泥、紙和筆。請你利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測量并將是圓柱體的物品找出來放在籮筐中。
2) 教師每組抽樣檢驗,小結(jié):這是誰測量出來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測量的?測量的結(jié)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圓柱體。
。ㄈ、自制手拉車,并在游戲中結(jié)束活動
教師:圓柱體還可以變成好玩的手拉車呢,看!我用繩子一穿。手拉車就完成了。繩子一拉它就跟著我們走了。哦,出發(fā)嘍!
五、反思
數(shù)學,是一門邏輯學很強的學科,但它又無時無刻的在我們的身邊發(fā)生:一片樹葉、五個好朋友、馬路邊的廣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鉛筆很多都是圓柱體的……既然它如此貼近我們,我們?yōu)楹尉筒荒茏尯⒆又鲃尤グl(fā)現(xiàn)、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奧秘呢?因此,我設計了《認識圓柱體》這活動。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圓柱體,但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兒的意識是模糊的,并且很難聯(lián)系到社會中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杯子和罐子之間的比較,讓孩子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其中的特殊性,從而來認識圓柱體的具體特征。因此,孩子會比較感興趣。我們班孩子由于多種客觀原因,因此,差異性比較大。能力較強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好,回答問題完整,并且善于觀察。而能力較弱的孩子卻相差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活動中我采用了強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強的孩子帶著相對較差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他們?nèi)ハ嗷W習。我的這個活動也是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圓柱體的外形特征,并學會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多種多樣的圓柱體。最后,孩子們在愉快地“手拉車”游戲中結(jié)束活動。新《綱要》提出:創(chuàng)設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fā)現(xiàn)的喜悅。經(jīng)過各位專家的指點和不斷的試教修改反思。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已經(jīng)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帶班時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難有跳出來思考的時間。觀摩卻給了我們更客觀、更冷靜地了解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機會。今天作為一名學習者的我,覺得自己擁有這樣的機會而感到慶幸。慶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師和同盟姐妹給我指點彌經(jīng),望各位多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圓柱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圓柱的認識教案03-07
圓柱的認識教學教案02-21
大班圓柱認識的教案01-13
認識圓柱體教案及反思03-21
圓柱認識數(shù)學教案02-16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10-06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0-06
《認識圓柱》教學反思09-30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03-06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