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共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訓練目的
一、本次“語文樂園”包括“我來試試”“探究與發(fā)現”“口語交際”“習作”四部分。
二、“我來試試”的內容是讀一讀、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背一背。“讀讀背背”的內容是12個成語。本題要求學生積累的成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每個成語中有一組意思相近的詞。
三、探究與發(fā)現部分,注意閱讀要仔細。
四、作文要言之有物。
五、綜合性學習,讓學生來演課本劇。
課時量:4課時
訓練過程
第一課時
一、我來試試 讀一讀,說一說。
1、讓學生復習背過的有關的成語,再讓學生獨立讀這些詞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發(fā)現這些詞語的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背誦。 喜愛 熱愛 酷愛 尊敬 尊重 敬重 想念 思念 懷念 ____ ____ ____ 2、引導學生說說平時積累的這類詞語,如,“一往情深”“情深似!薄癤XXX”。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留心這樣的詞語,多積累這樣的成語。 3、結合本次練習,布置學生課外搜集寫人物心情、感情和表情的成語、花草成語等,開展語文活動,給學生提供學成語、用成語的機會,進一步激發(fā)積累成語的興趣,使課內課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寫一寫、背一背。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還要在背誦的基礎上運用。
1、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 2、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 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讀一讀”安排的是讀短文《寫給兒子》。 閱讀短文,要求學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寫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寫作者寫給已經離開人世的兒子的話,告訴他,雖然他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留下了很美麗的東西——鮮花。 短文告訴我們,給予比索要更為愉快。
1、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考:“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在與同學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學生說說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顯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讀完短文,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再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可以談對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談對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從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談,也可以從自身的體驗方面談,更可以聯系生活中的類似現象談。
第二課時
二、探究與發(fā)現 這次學習主要是學習把句子寫成一段話。 1、理解一段話要有一個中心。 學習句子的表達方式,照樣字也寫一些 2、一句話中有不少詞語,但是,句子中也有重點詞語,要圍繞重點詞語些具體。 三、口語交際給媽媽一個驚喜 本次“口語交際”旨在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陳述意見事情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圍繞一個話題通順、完整、準確的表達的看法。 要使學生能展開討論,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三課時
四、習作 這次“習作”是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發(fā)現,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現出來,編寫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 本次習作,重點從以下兩方面指導。 1?激發(fā)學生習作的欲望。教師可以巧妙導入,如,講許多生活中應該拒絕的事情,讓學生知道,多方面的表達,豐富的想象,有條理的寫作,是一個了不起的本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 2、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把花草樹木都當成人來寫。 值得注意的是,習作一定要把“下雨的時候,小花小草都喜愛做什么,怎么做”過程寫清楚。這一點應作為評價這次習作的重要標準。
第四課時
五、演課本劇 《巨人的花園》劇人說話的神態(tài)語氣、還有其他課本,都可以成為舞臺上的劇目。 1、 分角色。 2、 四人小組練習。3、 班級演出。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會認7個生字,會寫8個字。
2.體會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和對故鄉(xiāng)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詞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師板書:11.故鄉(xiāng)的酸棗樹)黑板上的課題與書上的有什么不同?(補充課題)加上“我愛”有什么好處?(體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我為什么喜歡酸棗樹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新詞的地方多讀幾遍。要求讀正確,不丟字也不加字。
2.學習生字詞。
。1)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認讀:柿觸增映碌嶺需
(2)交流識字方法:
利用同音字形近字記憶:市——柿,曾——增,錄——碌,令——嶺。
俗語、字謎記憶法:昆蟲頭上長角(觸),日照中央(映)。
。3)口頭組詞,并練習用“忙碌”說話。
。4)指導書寫8個要求會寫字。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
2.指導分段。
第一段(1):故鄉(xiāng)有許多果樹,我最愛的是酸棗樹。
第二段(2—4):描寫了春、夏、秋酸棗樹的特點。
第三段(5):贊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
四、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抄寫8個會寫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開火車認讀生字、詞語。
二、學習第一段。
1.課件展示第一段,指名朗讀。
這一段有幾句話?簡單概括每句話的意思。
2.指導朗讀。
“果樹的王國”說明什么?用自豪的語氣朗讀。
“各種各樣”是什么意思?我的故鄉(xiāng)都有哪些種類的果樹呢?(櫻桃、山楂、柿子……)
你從哪兒看出酸棗樹很多?(一叢叢、一簇簇)誰能讀出“多”?
3.齊聲有感情朗讀。
三、學習第二段。
1.聽老師朗讀2、3、4自然段,邊聽邊畫記描寫酸棗樹的葉、花、果的語句。
2.自由朗讀劃記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在小組內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集體交流:
。1)“她先是羞答答地捧出一兩個黃茸茸的小尖芽……從遠處看,像一樹小巧玲瓏的翡翠,可愛極了!保ò研〖庋勘茸骱π叩男」媚,非?蓯、漂亮;運用擬人、比喻把酸棗樹的葉兒寫活了。重點體會“羞答答”“試探”“小巧玲瓏”“黃茸茸”“淺綠色”。指導朗讀出其可愛。并用“小巧玲瓏”說個句子。)
(2)“酸棗花開了……小星星就會散發(fā)出醉人的清香”。課文將酸棗花比做什么?她與小星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多,亮)誰能讀出酸棗花的特點?指名讀。齊讀。
。3)出示課件:酸棗圖。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圖景?(指名說)作者是怎樣描繪的?齊讀:“一顆顆熟透了的酸棗掛在枝頭……到處是霞!崩斫狻奥奖橐啊。
(4)第4自然段除寫了深秋酸棗的`樣子,還寫了什么?(孩子們打棗吃棗。)大家仔細讀讀這些句子,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豐收的喜悅之情)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
四、學習第三段。
過渡:故鄉(xiāng)這漫山遍野的酸棗樹生長在哪兒呢?齊讀最后一段。理解“瘠薄”(不肥沃)。酸棗樹是土生土長的,不需施肥澆水,卻讓人們吃到了甘美的果實。
五、。
作者通過回憶贊美了故鄉(xiāng)的酸棗樹,抒發(fā)了自己懷念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完成板書。
六、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收集積累描寫顏色、形狀的比喻句。
3.課外閱讀《我愛山里野酸棗》。
4.以“我愛家鄉(xiāng)的……”為題說一段話。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zhàn)》。
3、關于《左傳》
、僬堃晃煌瑢W讀注釋1。
、谘a充:關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蹲髠鳌啡Q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傳》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2、糾正字音。
、偕郑汉╤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弁僮郑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4、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講解課文。
。ㄒ唬┲v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 ——秦晉圍鄭
2、秦晉為何圍鄭?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偾貢x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②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狀語后置句
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垡云錈o禮于晉—— (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苜E為數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系;其,代詞,代鄭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4、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ǘ┲v解第二段。
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跓o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語氣助詞。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茇杂卩嵅弧寡b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蒉o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编嵅爮牧素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了。
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佚之狐:關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鄭 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ㄈ、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3、現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ㄇ亍獣x————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秦 晉
鄭
。ńY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肆其西封 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3、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4、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ㄋ模、講解第四段。——晉師撤離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傥⒎蛉酥Σ患按恕偃鐩]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②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2、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4、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ㄒ唬⒌谝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
。ǘ⒌诙䝼人物——佚之狐。 (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 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紅眼病。
。ㄈ、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五、寫作特點。
1、情節(jié)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課后習題第2題。
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
板書設計:燭之武退秦師
附1:文言字詞
1. 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T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恕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附2: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佟岸钡拇髮。(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诟甭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盾髯咏獗巍)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菰,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龠呥h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谟顾祝陕。(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劭床黄穑p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诖饝,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圪澩。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芗s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賟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踧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輏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郾百v(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苡奈ⅲ。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奕绻麤]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谥t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軗p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2、而
、俳窦倍笞 (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坂徶,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酆螀捴?(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僖云錈o禮于晉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鄯驎x,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苁枪讶酥^也。 判斷句。
譯文
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沒有用應有的禮儀來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晉國的同時又依附于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墻上放下去,去拜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即將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國(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件事是困難的,為什么要使鄭國滅亡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滅鄭,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jié)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呢?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擴大疆域。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撤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注釋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
。3)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4)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4)然:然而。
。15)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16)縋(zhuì):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17)既:已經。
。18)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9)越國以鄙(bǐ)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邊邑。
。20)焉用亡鄭以陪鄰: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來。陪:使增加。
(21)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倘若放棄攻打鄭國而把它作為(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jié)。
(24)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物資。共,同“供”。
(25)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
(26)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27)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筑城防御。濟,渡河。設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防御攻勢。朝,在早晨。
。28)厭:通“饜”,滿足。
(29)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動詞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界。
。30)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31)闕:使...減損。盟:結盟。戍:守衛(wèi)。還:撤軍回國。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語氣,不翻譯;放在句中解釋為“那”;微,假如沒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34)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
。36)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7)去之:離開鄭國。
語文教案 篇4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俅蠹伊私庀愀蹎幔空埬贸稣n前搜集的資料說一說。
、诮裉,我們產“東方之珠”這一課,你會對香港有更多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①自己試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注意帶拼音的字音。
、谶呑x邊想,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香港的'?
③小組合作,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苤该f說課文講了香港哪幾個方面的情況。
三、誦讀體驗,進行實踐
①從課文重點介紹的四個方面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方面多讀讀,再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述這一方面的內容,講述時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诳傏厔
裝扮解說員,向游人介紹你最喜歡的那方面的內容。
四、大家相互評議。
拓展遷移,發(fā)展語言。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把下面的話寫具體。
香港真是個“萬國市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真是個“燈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鄉(xiāng)真是個美麗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構想】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講授此課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說明文在說明事物的時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為了更好地說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動順序為主,以紀念碑的方位順序為輔的組織材料的方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說明的順序,對文章作整體的把握。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的語言。
講授此課時,我拋棄傳統的細致講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先對課文作整體把握后,設計了幾個有趣的小組活動;在小組活動的開展中,把握說明文的特點。最后共同分析語言特色,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2、讓學生領悟說明文的特點。
3、學習在說明中運用描寫的方法。
4、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輝業(yè)績,激勵學生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yè)、奮勇向前。
[教學重難點]
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安排]兩課時
觀看圖片;感知課文;設計活動;共同分析。
[教學步驟]
學生介紹紀念碑。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特色。體會語言特點。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查找資料,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相關情況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認識,并學會整理中心資料。)
一、導入
1、放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不同角度攝影的圖片,可以幫助學生對紀念碑的外觀、基本構成作了解。)
2、請一位同學看著圖片介紹紀念碑。
3、先不作評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說明、介紹紀念碑的,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看看作者在說明的時候有什么特點?
二、整體把握課文
讀完課文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暢談。
(可以互相補充,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方位詞的使用,說明時抓住事物的特征,語言飽含情感等,教師適時做總結。教學中注重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并充分地肯定學生。)
三、分小組設計活動
1、學生當導游,介紹瞻仰的路線及瞻仰順序。
(學生活動:畫方位詞;可以讓多名學生嘗試,互相補充;其他學生總結說明順序。)
路線:(按由遠而近,直到離開的行蹤寫)越過(廣場)一踏著(石道)一踏上(臺階)一到了(平臺)一走下(臺階)一離開(紀念碑)。
空間順序:(由下而上介紹紀念碑)臺階——平臺——(大小碑座)——碑身——東西兩側上部——碑頂。
方位順序和時間順序相結合。(介紹lO幅浮雕)
東—一南——西(1839年——解放戰(zhàn)爭)
第二課時
(繼續(xù)進行活動安排)
2、看著浮雕圖片,學生當革命史跡的講解員。
結合課文內容,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出來。
總結:說明文中記敘、描寫的作用。介紹lO幅浮雕時,將每幅浮雕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的人、時、地、事等記敘因素交代明白?傊,在說明文中運用記敘和說明,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3、作為普通的'瞻仰者,說說紀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說特征:
巍峨——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么高
雄偉——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
莊嚴——紀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裝飾花紋象征……
8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征……
次說感受: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萬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開頭一段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總體特點:巍峨、雄偉、莊嚴;結尾一段概括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意義:再現了新中國的“艱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輝業(yè)績”,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價”。
(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富有個性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充分施展學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
四、師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本文的語言很精練準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樣講?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參觀”,行不行?
(“落成”,含有莊重、慶賀的意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興建,意義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無法表現作者的崇敬心情!罢把觥,懷著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參觀”這一類字眼貼切、莊重得多。這種“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是貫穿全篇的。因此,這一節(jié)起了總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長40、68米!边@些句子用數字準確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壯觀。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本文的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1、導入激趣,讓學生活躍起來。
欣賞圖片,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學生的看圖介紹,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松愉陜地學習。
2、小組活動設計,增添課堂魅力。
我精心設計了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當導游、講解員,充當瞻仰者的身份,允許多名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揚團結協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學生也有事可干,他們可隨時補充、糾正并總結。這樣讓他們真正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 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鑒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像,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我們在講宋詞簡介的時候說過,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生: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庇纱舜蠹铱芍@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能讓蘇軾與之一爭高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詞?(生:《雨霖鈴》)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一 關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之后,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即開封),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的生活。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在浙江的桐廬、定海等處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死于潤州(江蘇鎮(zhèn)江縣)。死時家無余財,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門。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云,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托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绷莱浞掷眠@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二 整體感知。
1 范讀《雨霖鈴》。
。ㄗ寣W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凄清。 (板書)
2 指導誦讀。
我們講過詩詞誦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首先要讀準字音;
其次要讀出節(jié)奏,宋詞不比唐詩那樣整齊劃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韻腳的讀法,要短促而清晰;帶領學生試讀一遍,劃分節(jié)奏。
最重要的要讀出感情,剛才大家已經感受到了,現在就試讀一遍,自己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3 疏通詞句:(注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彌漫水波動蕩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三鑒賞
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時、別后。(板書)
師: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鑒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起首三句寫什么?是情?是景?
生:寫景。
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了季節(jié)、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huán)境。
師: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jié)(秋季)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
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凄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師:這寫什么?(寫情) 極寫?zhàn)T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么?他的思緒正在想什么?)正專注于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
關于這樣的環(huán)境和心理描寫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边@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舍。劉克莊《長相思》云:“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橈,舟人頻報潮!彪m較明顯,但仍屬含蓄之作?墒橇赖摹疤m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見留戀之情濃。
于是后面便迸出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師:這句寫情態(tài)。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fā)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笔恰按藭r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币布热贿@么不舍得,那詞人為什么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傊遣坏貌浑x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所以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后來傳奇戲曲中常有這樣一句唱詞:“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語出于此,然卻不如柳詞凝煉有力。詞人“竟無語凝噎。”那么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師:這句寫什么?
生:寫景。
這里的“念”字用得特別好。“念”字是上聲還是去聲?(是去聲。)“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非去則激不起。”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后的道路遙遠。
“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扒Ю铩币韵拢曊{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蒙蒙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生: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下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師:下片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皞麆e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案强袄渎淝迩锕(jié)”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多么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绷腊堰@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師:“清秋節(jié)”一詞,照應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蟬凄切”
師: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凄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后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系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xù)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感受畫面色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拔粑彝,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tài)。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恰合別后心境的凄涼。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詞人寓情于景,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師: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
生: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師: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仿佛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里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采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倍潼c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痹谏蟽删涞幕A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凄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
師:“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敖浤辍倍,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鐘情之殷,離愁之深。
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
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師: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并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
再就是虛實相濟。哪些寫虛?別后想象。寫實?別時情景。
再想想詞中的三副畫,給人的感覺都是:哀婉、無奈、凄清。這是這首詞的特點,也是婉約詞共同的特點。
四 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學生齊背《雨霖鈴》。
五 作業(yè)
1 誦讀
2 自己任選一句詩,做副畫,再現詩中意境,體味作者感情。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學習說明靜物的寫作方法
3、培養(yǎng)獨立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yǎng)觀察能力,領略荔枝的鮮美
【教學重點】
掌握按一定順序說明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并翻譯文言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
1.通讀課文,將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試著串譯課文.
2.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有關介紹水果的資料。
【相關資料】
《荔枝圖序》是白居易為一副荔枝圖寫的序,圖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說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傳荔枝的意思。
《荔枝圖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紹荔枝知識的文章。教學內容不太難,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運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學生對荔枝有直觀上的了解,比如樹行團團如惟蓋,更重要的是課文中還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幫助學生的記憶。如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色香味盡去,也可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多媒體展示荔枝畫圖)
關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歷來被公認為果中的'珍品,
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和贊美,荔枝的妙,在楊朔的《荔枝蜜》也曾有過,蘇東坡的《惠州一絕》也有此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ǘ嗝襟w展示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歷史上,楊貴妃為了吃到新鮮的荔枝,不遠千里從廣東快馬加鞭運送荔枝。杜牧的《過華清宮》中就是諷刺這一現象,但我們能從中可看出荔枝保鮮不易的特點。
而今天我們來學習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看看又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
二. 整體感知
1. 解題
、疟疚氖亲髡邽槔笾D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嗎?
蓋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讫R讀最后一段,并請一名同學串譯成現代漢語。
2. 檢查預習
⑴通讀課文,給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繒zēng 綃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組,試譯課文,將不明白的字詞句舉手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老師巡視
輔導。
華:huá 花
葉如桂,冬青:葉子好象桂樹的葉子,冬天也綠。
大略如彼,其實過之:大略像上面說的那些東西,其實超過了那些東西。
3. 齊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本文圍繞荔枝介紹了哪些知識?討論出說明順序。
。鞔_: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形狀、樹葉、花、果實及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荔枝的保鮮)
順序:由外到內,介紹果實的具體情況。由整體到句,從樹的形狀。
4. 本文說明重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鞔_:以果實為說明重點,具體介紹果實的內外形態(tài)及保鮮不易的特點,突出重點,
且可以層次清楚的介紹荔枝)
5. 作者在介紹荔枝的時候,語言生動形象,這是為什么呢?舉例說說。
。鞔_: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6. 小結課文。
三. 拓展訓練
1. 全班齊讀課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現其它常見水果,利用課文句式葉如桂,冬青漿液甘酸如醴酪寫一種水果,盡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學生散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外形:產地、形狀、葉、花 (略)
果實:朵、核、殼、膜 (詳) 由外到內
保鮮: (詳)
語文教案 篇8
一、教材簡說
本課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
識字、寫字、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二、學習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1)本課生字中,“清”是后鼻音,要予以強調,“數”是翹舌音,“彩”是平舌音,“點”“飄”拼讀時不要漏掉介母“i”。
(2)教師要調動學生識記生字的積極性,運用多種方法識字。
熟字加偏旁:清、問、回
熟字換偏旁:菜—彩漂—飄
熟字換部件:穿—空
“數、點、落、答”等字適宜整體識記。
(3)鞏固認字的方法。
①可以借助電腦課件,做“生字與音節(jié)找朋友”的游戲。圖畫“小雨點兒”身上寫著音節(jié),圖畫“大雨點兒”身上寫著生字,把“小雨點兒”和“大雨點兒”連一連。
、诮o“大雨點兒”身上的字找朋友(擴詞)。
2.寫字。
“方、半、巴”三個字都是獨體字。注意指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以及筆畫的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方:注意強調筆順。為使字寫得美觀,可以抓住這幾點:第一筆點、第三筆的起筆與收筆、第四筆起筆的位置都在豎中線上。
半:第三筆橫較短,第四筆是長橫,最后一筆豎要寫在豎中線上。
巴:注意強調筆順。最后一筆不能寫得太短。
(二)朗讀感悟
1.本課詞語淺顯易懂。個別詞語如“數不清”“飄落”,可借助課件演示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
2.練習朗讀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注意讀好疑問句的語氣。從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中,了解雨點兒所要去的地方。
3.朗讀最后一段,結合電腦課件觀察雨后田野的變化,讓學生感受到雨后花兒紅艷艷,草兒綠油油的美麗景象?梢試@“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引導學生感悟雨水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系。朗讀這一段時,語速稍慢,“更”“紅”“綠”這幾個字要突出。
4.可采用多種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賽讀、找朋友賽讀,在反復朗讀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三)課后練習
學生練讀“我會讀”中的三句話,可以讓學生模仿這三句話,用“從”說句子。
(四)實踐活動
1.課余時間,教師領著學生在校園花圃里栽花種草,引導學生觀察下雨或澆水以后花草的變化。
2.唱一唱兒童歌曲《小雨沙沙》。
(五)教學時間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問題導入
云媽媽有很多孩子,她的孩子是誰呢?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聽課文錄音,回答:云媽媽的孩子是誰呢?(雨點兒或雨娃娃)板書課題。
2.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3.同桌交流,學習生字。
(三)分段學習,朗讀感悟
1.看下雨的課件,自讀第一自然段。
結合電腦動畫理解“數不清”“飄落”。
2.借助課件,學習第二—五自然段。
。1)聽聽雨聲,雨娃娃們在說話呢!他們在說什么呢?你能聽得懂嗎?
(2)學生朗讀第二—四自然段,說說聽懂了什么。
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五自然段。
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什么變化?看課件,請學生說一說。
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么?
(四)復習鞏固生字
1.借助電腦課件,做“生字與音節(jié)找朋友”的游戲。
2.讀一讀大雨點兒身上的字。
3.給“大雨點兒”找朋友(擴詞)。
(五)指導寫字
(六)實踐活動
五、資料袋
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
水對于植物的重要性,就像食物對于人類一樣。人類吃不到足夠的食物,會覺得餓,并且感到虛弱,如果好多天吃不到食物,就會餓死。植物也一樣,它們的食物是靠自己通過陽光、二氧化碳和水的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其中主要的原料就是水,沒有水就不能制造食物。另外,葉子里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太陽一曬,植物就會干枯了。
《小雨沙沙》歌詞(許競)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種子種子在說話,在說話: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喲喲我要發(fā)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種子種子在說話,在說話: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喲喲我要長大。
語文教案 篇9
教材原文
見五年級下冊《彩色的非洲》,P161:
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爾維龍加天然動物園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間的斑馬,有數不清的紅羽鳥、各種顏色交織的五彩鳥,有美麗溫順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獅、河馬、金錢豹和象群。也許你會說,這些動物在我國的動物園大都會看到。
磁場指瑕
原文“彩色”不足而“品種”有余。
一句“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起了總述作用,下文應是詳述動物世界如何“彩色”的了。
它的下文列舉了九種動物,卻只說了三種動物的色彩——巨蟒、斑馬、五彩鳥,而沒說其它六種動物的色彩——紅羽鳥、梅花鹿、非洲雄獅、河馬、金錢豹、象群。這可見它的.口徑不在“彩色”了。
梅花是什么顏色的?梅花有粉紅、白、紅等顏色。梅花鹿呢?也是粉紅、白、紅等顏色的嗎?不是的。
梅花鹿,“夏季毛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毛變成棕黃色,白斑變得不明顯”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簡稱《現漢》,928頁)。
河馬像河水般碧綠色或渾黃色的嗎?不是的。
河馬,“黑褐色”(《現漢》,552頁)。
把列舉的動物的顏色全都說出來,不才是緊扣“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嗎?
紅羽鳥,為什么不說它的羽毛紅得怎么樣或像什么那樣紅,從而突出色彩呢?“數不清”與“色彩”有什么聯想呢?
“美麗溫順”,是從性格角度修飾“梅花鹿”,這會給人的顏色的再現嗎?或者說會給人的色彩的啟迪嗎?
原文最后一句“也許你會說,這些動物在我國的動物園大都會看到”,至此,中心已移到說動物品種的繁多而不是動物色彩的豐富了——好一個乾坤大挪移。
如果原文第一句改為“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多樣的,動物世界也是多樣的”,那么,它的下文這樣也可以。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10-14
【經典】語文教案11-06
語文教案07-22
【精選】語文教案09-05
(經典)語文教案09-13
語文教案(精選)09-11
語文教案(經典)10-19
(精選)語文教案10-01
語文教案【精選】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