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單位》教學設計優(yōu)秀(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體積單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jié)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
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策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圖表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哪個同學起來說一下體積單位有哪些?引出體積單位。
二、教學新知:
1、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擺出正方體。
1排擺10個,每層正好擺10排,也就是說,每層可以擺100個。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擺10層。即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2、用以上方式教學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即體積為1米3的正方體,它的棱長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長為10分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單位
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長度
米、()、厘米
10
面積
米2、()、厘米2
體積
米3、()厘米3
4、課堂練習
(1)先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再選幾道讓學生說說思考的方法與過程。
(2)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來分析、比較從而解決問題。
通過計算第三種包裝比較合算。如果學生有其他的比較方式,只要合理,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3)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對電視機包裝箱上“60×50×40”這個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解釋,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并計算。體積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說說是怎么想的,實際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體積。50×20×1.5=1500(立方米)
四、課堂小結(jié):
學習了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體會?
板書設計: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 分米3
1m3 = 1000 dm3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2
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后,進行教學的。讓學生根據(jù)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讓學生依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他們的體積。根據(jù)體積單位的定義: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第一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通過計算,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
[教學重點、難點]: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2、看了課題,能回憶回憶我們都學習過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呢?
3、學生交流:有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質(zhì)量單位間的`進率、液體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4、說說這些已經(jīng)學過的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教師板書)
板書:
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積單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質(zhì)量單位
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液體體積單位
1升=1000毫升
5、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6、提煉猜想,為研究作好必要的準備。
學生出現(xiàn)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實踐探究、學習新知
。ㄒ唬┨骄苛⒎椒置着c立方厘米間的進率
1、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出示自學綱要:
①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②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哪個大?為什么?
2、學具提供:
、俳處熖峁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2個,一個標上棱長1分米,一個標上棱長10厘米,供學生觀察使用。
、趻靾D,讓學生可以觀察分析,從而為得出結(jié)論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學習結(jié)果,分組匯報:
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也可以看作是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讓學生在回顧一下思維的過程,再說說自己的理解。
。ǘ┆毩⑻骄苛⒎矫着c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2、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呢?
3、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4、交流各自的思維過程:
棱長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書)
5、小結(jié):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6、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7、完成書上31頁練習七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填表,讓學生聯(lián)系填表的過程再一次說說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ㄈ┩瓿蓵30頁練一練
1、讓學生先想一想:審題時先注意什么?試著說說要解決這些題目的過程和算理。
2、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適當總結(jié)把相關體積單位進行換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學生運用小數(shù)點的位置移動的方法計算一個數(shù)乘或除以1000的得數(shù)。
3、小結(jié):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轉(zhuǎn)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zhì)量單位之間的轉(zhuǎn)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
三、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所學方法
1、完成31頁第2題
讓學生先審題,觀察這一組題目有什么特點?在解決的過程中要突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都要乘相應的進率。
2、完成31頁第3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這一題。說說自己的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鞏固方法,形成技能。
3、完成31頁第4題
讓學生在練習中回顧升與毫升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升、毫升與本單元所學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關系。
四、全課總結(jié)
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惑?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3
教案背景:
本課面向五年級學生關于數(shù)學科的學習。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和有關的體積單位的模型。還要準備一些相關的物品。
教學課題: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感悟物體占用空間。然后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說明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的概念。教材通過遷移類推引出物體的單位來的。引導學生由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想到要比較長方體的體積也需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并介紹了這些體積單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活動建立體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方法:
對體積單位的認識可以通過模型觀察,再建立表象。通過做一做進行區(qū)分。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
1.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聽過。
師:誰愿意來看著圖給大家講一講。
指名學生看圖講故事。(課件出示插圖)
師: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師: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2.實驗證明。
師: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
教師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看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
生1: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揭示體積。
師:對,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是由于石頭占了水的空間。同學們請大家用手在書桌的抽屜里摸一摸,說說有什么感覺。
生摸并說感覺。
師:請把書包放進抽屜,再用手摸一摸,現(xiàn)在又有什么感覺?
生1:手在抽屜里活動起來不方便了。
生2:手要從書包縫里才能放進去。
師:這是為什么?
生3:因為書包把抽屜的空間占了。
師:對,剛才石頭把水擠上來,書包把抽屜的空間變小了,都說明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那你們知道石頭和書包誰占的空間大嗎?
生4:書包占的空間比石頭大,因為書包大,石頭小。
師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
學生回答后,師說明: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誰能說說什么是電視機的體積?什么是影碟機的體積?什么是手機的體積?
學生回答。
師: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呢?
生:電視機的體積最大,影碟機的體積第二大,手機的體積最小。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來的。
二、引出體積單位
師:有的物體可以通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大小,那下面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大小嗎?
生:不好比較。
教師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如下圖),問:現(xiàn)在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生1:能,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體積大。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左邊的長方體有16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有15個,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比右邊的大。
師:左邊的長方體和右邊的長方體中的小正方體不一樣大,行不行?為什么?生:不行。因為小正方體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較。
師:為什么分成小正方體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體后就能比較呢?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分成的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這樣就好比較了。師: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在學習體積單
位前,我們先回想一下,長度單位是用什么來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什么來表示的?
引導學生說出:長度單位是用線段來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什么正方形來表示的。
師:體積單位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應該用正方體來表示。
師: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三、認識體積單位
師:請你們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我們想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3;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體積是1 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對的。
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學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體。
學生找到后,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 cm3。師:請你們找找,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 cm3。
生1:一個手指尖的體積近似于1 cm3。
生2:計算機鍵盤的按鈕的體積近似于1 cm3。
師:請找出1 dm3的正方體,與1 cm3的正方體比較一下,看它的體積大多少,你能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 dm3嗎?
生3:一個拳頭的體積大約是1 dm3。
生4:一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 dm3。
師: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長1 m的正方體。
師: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嗎?這里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樣嗎?師:大家估計一下,它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生1:6個。
生2:10個。
驗證(前排的12個同學鉆到了正方體里。)
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 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4 cm3。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 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師:(從粉筆盒的紙盒中拿出2盒粉筆)你能估計這個紙盒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嗎?
生:大約是2 dm3。
師:為什么?
生:因為剛才你從這個紙盒里拿出了兩盒粉筆,而每盒粉筆大約是1 dm3,2盒粉筆就是2 dm3。
四、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做第40頁“做一做”的第1、2題。
五、小結(jié)(略)
六、課堂作業(yè)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七的第1~4題。
教學反思: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發(fā)展,要通過表象建立深化認識,變抽象為形象。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體積、容積單位的進率。教材以里放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結(jié)合實際模型認識和理解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通過圖示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這種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通過教學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變換,和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的運用,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法和學法:教法和學法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教師的“教”應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學方法應當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要符合知識的科學性,還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
本節(jié)課教學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在復習中感知,在觀察中大膽猜想,在課件的演示和計算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舊知到新知,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同時,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1、要有充分的直觀操作。
學生思維的特點一般的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課的教學采用直觀操作法,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講練結(jié)合。
4、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
1、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見的長度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我們學習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引出課題。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或推論嗎?
。▽W生獨立或小組討論推導,自主探究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師巡視,加以指導)
2、全班交流:誰再來說說,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計三種說法)
、倮忾L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中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一排能擺10個,能擺10排,擺10層,一共能擺10×10×10=1000個,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電腦展示這種思考,然后請每個學生都把推導過程相互說一說。)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劭陬^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賹W生獨立思考,并組織語言準備交流,然后請1-2名學生說說推導過程。(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诳陬^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補全表格,繼續(xù)填寫: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
面積
體積
、倏偨Y(jié)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谡f說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
、墼趺磥碛洃浰鼈兿噜弳挝恢g的進率?
三、鞏固深化
1、辨別
有一個小朋友計算出一只微波爐的體積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單位,他是這樣換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換算得對嗎?
。ㄒ龑W生認識:①單位換算的方法;②聯(lián)系實際分析換算的合理性,促進數(shù)感的發(fā)展。)
2、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和第31頁的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jié):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進一步明確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四、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換算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學反思】
教學中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與本節(jié)的學習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創(chuàng)設、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引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顯得自然樸實,真實有效。
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理解進率和建立相應的空間觀念是教學的難點。教學站在新的課程標準的高度,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在復習中感知,在觀察中大膽猜想,在課件的演示和計算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舊知到新知,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同時,把課件的演示、學具的觀察與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緊密的結(jié)合,學生在掌握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同時,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奠定了基礎。
本節(jié)課注重要從學生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為基礎,在舊知識的復習中趣味引入,在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兩個方面,為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奠定了基礎;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觀察與計算中驗證,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構(gòu)建,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同時,對課件的使用簡潔明了,體現(xiàn)了常態(tài)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結(jié)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數(shù)學思考:滲透類比思想,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問題解決: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情感態(tài)度: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推導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建立相應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課件、1dm3的正方體盒子、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1)說說常見的長度單位的名稱,以及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
(2)說說面積單位的名稱,以及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3、揭示課題:這課我們學習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板書: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問: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認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認為是100,也有可能認為是1000。)
2、究竟哪種猜想是正確的呢?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
棱長為1dm的正方體盒子中,可以放多少個體積為1cm3的小正方體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然后擺一擺,算一算。(小組討論、拼擺,推導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師巡視,加以指導)
3、全班交流:誰再來說說,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計三種說法)①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谠诶忾L1分米的正方體中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一排能擺10個,能擺10排,擺10層,一共能擺10×10×10=1000個,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娔X展示這種思考,然后請每個學生都把推導過程相互說一說。)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芸陬^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賹W生獨立思考,并組織語言準備交流,然后請1-2名學生說說推導過程。
a.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b.計算體積;c.1dm3=1000cm3,得到相鄰的單位分米3和米3之間的進率是1000,即1m3=1000dm3.(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②口頭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補全表格,繼續(xù)填寫: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長度面積體積
、倏偨Y(jié)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谡f說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③怎么來記憶它們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
三、鞏固深化
1、出示書第45頁的“練一練”第3題。學生先獨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jié):把高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要用高級單位的數(shù)乘進率(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低級單位化成高級單位,要用低級單位的數(shù)除以
進率(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2、辨別
有一個小朋友計算出一只微波爐的體積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單位,他是這樣換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他換算得對嗎?(引導學生認識:①單位換算的方法;②聯(lián)系實際分析換算的合理性,促進數(shù)感的發(fā)展。)
3、下面每一組數(shù)中都有一個數(shù)與其他數(shù)不同,請找出它!1.02m
1020dm
10200L
1020000cm
5046dm
5.046m
5046000cm
5046ml
4、課本P45第2題。
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得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再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5、棱長為2m的正方體盒子中,可以放多少個棱長為2dm的小正方體?
讓學生先想象一排可以擺幾個,一層可以擺幾排,共可以擺幾層。
6、課本P45第4題。
7、課本P45第5題。
四、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換算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
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6
一、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教材38—39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能合理估計物體體積的大小。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準備:
玻璃杯,里面盛五分之二體積的水,若干石塊;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五、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問題情境。
根據(jù)以前學過的知識,我們知道線有長短,面有大小;線的長短叫長度,面的大小叫面積;那么體有大小嗎?體的大小是指什么?體積的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這些問題你了解嗎?能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課題。(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ǘ┨骄矿w積概念。
1、由教材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提問: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演示:拿出一個盛有2/5杯水的透明杯,再拿出準備好的小石塊若干,請一名同學上臺演示烏鴉喝到水的過程。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當石子放入水中后,水面會有什么變化?
討論: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因為石頭把水推上去了,為什么能推上去?因為石頭把下面的位置占了,那個位置叫什么?用一個準確的詞來表示是?-----空間)
2、什么是空間呢?(老師拿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長方體,對比兩種圖形。)
師:請同學們觀察,長方形放在地上,它占了地的什么?(面積)長方體呢?(面積)長方體除了占地的面積以外還占了什么?(地面上空的大。⿲α耍说孛娴拇笮∫酝膺有空中的這一部分,那么這一部分就是我們所說的----空間。
。ㄔO計意圖:在這里我的設計是不急于把空間兩個字說出來,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學生的.思路說出來,因為對于空間兩個字的理解學生有一定的困難)
3、引出體積概念。
通過剛才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都會占空間,大家舉例說一說物體占空間的現(xiàn)象。同學們舉的這些例子中老師取出兩個樓房和桌子,大家比較一下這兩個物體所占的空間有什么不同?(一個大一個。┎诲e,這也就是說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小之分,我們把這種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叫做物體的體積。
請同學重復一遍體積的概念,請一名同學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4、進一步強化體積的概念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抽屜,說一說你們抽屜里有些什么?”
師:“為什么你們的抽屜還能放東西,說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抽屜里有“空間”。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設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占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以學生天每天接觸的抽屜、書包為學習素材,讓學生學習親切,最這樣容易讓學生理解和體會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
。ㄈ┨剿鲗W習常用的體積單位。
1、比較兩種體積大小差異大的物體。
師:“物體占空間多,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物體占空間少,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小!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學生活動后,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2、引出體積單位。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字典具體是多大嗎?剛才這兩種體積非常近似的物體他們的體積大小又怎么表示呢?還有高大的樓房、山脈,細小的黃豆粒等,所有物體的體積大小的區(qū)分除了數(shù)字的大小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和關鍵的量,是什么?------體積單位。
。1)、認識立方厘米(cm)
A:出示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讓大家觀察、感知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B:從書本中找到描述1立方厘米的話,畫出來再讀一遍。C: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有多少立方厘米、香皂的體積。(2)、認識立方分米(dm)老師拿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教具,方法同上,先讓學生從書本中劃出概念,再讀一讀,接著舉出身邊近似于1立方分米的物體,用手比劃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3)認識立方米(m)通過前面兩種體積單位的學習,大家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么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的體積嗎?(變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米)大家說的很好,那么老師這里有一些一米長的線段,誰能幫老師搭建一個正方體?
師拿出三條長為1米的教具條,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個三維的圖形,請同學搭建在教室的墻角,組成一個體積為1立方米的正方體,全體同學觀察、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
(4)、初步區(qū)分二維和三維,進一步區(qū)分和鞏固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師:通過剛才的演示,大家發(fā)現(xiàn),立體圖形的構(gòu)成是由不在同一個平面的幾條線段圍成的,如這個三條線段的框架,我們把立體圖形就叫三維圖形,因此它的單位都是在長度單位的基礎上加立方兩個字,它的簡寫也就是在字母的右上角寫一個3,而平面圖形它的構(gòu)成是由幾條在同一個面的線段圍成的,它的搭建最簡單的是需要兩條線和別的一圍,就可以組成,因此它是二維的,所以它的單位是在長度單位的前面加上平方兩個字,它的簡寫是在字母的右上角寫一個2。因此,大家說一說,體積單位都是什么?(都是立方什么、立方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讓學生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大家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體積單位的認識、理解和體驗。
。5)試一試估計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
(四)引導學生反思整理,形成體積概念。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你覺得很重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反思整理讓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感悟?qū)W習過程,體會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jīng)驗。同時在學習反思中,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ㄎ澹﹩l(fā)課后觀察操作,深化鞏固課堂知識。
師:“今天大家的學習很投入,也學了不少有關物體體積的知識,我也很高興。其實學習不單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課外學。比如今天學習后,大家就可以去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間,想一想怎樣用今天所學的體積單位來描述它,如一枝鋼筆大約有20立方厘米等!
師:“課后,同學們也可以做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比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學們的課外學習會比課堂上更認真,更投入,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和收獲!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由理論引向?qū)嵺`,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六、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cm dm m
七、教學反思:
在課堂中,我覺得我上課的語言不夠生動,關注學生的情感不夠,對學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適當?shù)脑u價。我這方面做得還不夠,以后一定要在這方面加倍努力爭取進步。同時,上了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幾何類概念課過程中要多以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為學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guī)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如讀一讀、說一說、估一估、比劃比劃等)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建立體積的概念。
2、初步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體積的單位。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依據(jù)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1.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劃一下他們個個有多大嗎?
4.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5.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6.光明紙盒廠生產(chǎn)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7.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題圖:烏鴉喝水的故事。
自由匯報: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為什么?
2.學生實驗:
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為鵝卵石占據(jù)了一部分空間。)
3.課件出示:比較觀察: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三、體積單位的認識:(學生先看書自學,再匯報交流。)
1.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出示兩個長方體: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
3.根據(jù)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介紹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認識: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我們規(guī)定: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并量出它的棱長。
、诳纯次覀兩磉叺.什么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約一個手指尖的大。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約一個粉筆盒的大。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
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5.練習:
。1)完成P40“做一做”T1。
說一說分別是用來計量什么的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讓學生說一說解題的根據(jù)是什么?進而使學生深化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饋檢測
1.
2.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7分米,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這塊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課后反思:整節(jié)課中,我給予學生一個又一個實驗研究平臺,引導學生在“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中開展學習,在一次次猜想驗證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根據(jù)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例11 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首先出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先讓學生依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熬氁痪殹弊寣W生初步嘗試應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2.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會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引出課題: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教學,樸實、自然,有利于學生認知結(jié)構(gòu)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 掛圖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
。2) 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ㄒ龑W生根據(jù)兩個正方體棱長的關系作出判斷,即:1分米=10厘米,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 用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 根據(jù)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 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內(nèi)交流。如果有學生直接說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得這個結(jié)論的?
引導學生把棱長1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并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結(jié):從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來看,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評析: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時,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方法與過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jù)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不僅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鞏固深化
1、 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jié):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評析:突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雖然是新知,但是學生已有面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作基礎,獨立解答這類新知并不困難,因此這一層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嘗試了幾題的基礎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nèi)交流:說說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么聯(lián)系?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說說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說多少呢?
3、 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 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jié)合前兩題說說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再結(jié)合后兩題說說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
5、 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評析: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新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識結(jié)構(gòu)和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過程。教師通過列表、單位換算、對比練習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同時溝通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加深對這些單位意義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總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這堂課,教師正確處理了“扶”與“放”的尺度,設計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提高了數(shù)學能力。】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事例,經(jīng)歷認識體積單位之間進率的過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會進行簡單的體積單位換算。
3、在探索體積單位進率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復習相關舊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導過程
。1)提問:“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請畫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上。”
學生6人一組,回憶并再次經(jīng)歷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導過程。
(2)展示學生的推導過程,可請1~2名學生代表他們的小組上臺述說,并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圖──將邊長1分米的正方體紙盒畫上100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來。
2、推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問:“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們能應用類似的`方法推導出來嗎?”要求每個小組將推出來的結(jié)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紙盒表示出來。
學生6人一組,進行探索、推導.教師巡視各組情況并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在1平方分米的紙上畫出100個小格,然后貼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盒塊的6個面上.這樣,就得到一個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數(shù)學模型。
。2)展示推導過程
請1~2名學生上臺述說他們的推導過程:正方體棱長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體積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歸納總結(jié):教師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將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分割成1000個棱長1立方厘米的過程,并在示意圖下醒目地寫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導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問:“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2)學生獨立思考.可提示:在腦子里想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再將這個正方體分割成棱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體,想想可分割多少個?
(3)學生先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總結(jié)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提問:你學過哪些體積單位?請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把它排列出來,然后說出每個體積單位的相鄰單位。
(2)引導學生觀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想好后在書上填空。
5、構(gòu)建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的計量系統(tǒng)。
。1)讓學生說一說,到目前為止,所學的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各有哪些,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
。ㄩL度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長度的;面積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表面大小的;體積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所占空間大小的。)
。2)提問:“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同嗎?”學生回答后將書上第119頁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練一練1。
。1)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將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寫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將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2)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解題的方法.
(3)引導學生歸納將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的一般方法(師板書):
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1000=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三、練一練2
四、小結(jié)
引導學生回憶本節(jié)課所學主要內(nèi)容;貞洉r可按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順序來敘述。這樣,學生一般能概括:本節(jié)課學習了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會應用體積之間的進率進行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正確應用。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內(nèi)容:冀教版五年級下冊86-87頁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驗和具體事物,經(jīng)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的過程。
2.了解體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3.在實驗、觀察、交流等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過程。
教學難點:了解體積和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用具:兩個玻璃杯、石頭、土豆、手機、文具盒、鞋盒、長方體、正方體、粉筆、酸奶盒,正方體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學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在認識了升和毫升及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設計力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強調(diào)通過實際情境,使學生體會、感受、理解概念、恢復概念來源于現(xiàn)實,又扎根于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
1.創(chuàng)設引入概念,設疑激趣。
2.引導學生探究,主動建構(gòu)知識形成的過程。本節(jié)課重視體積、體積單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實驗,把土豆和一塊小石塊放入同樣高水的兩個杯中通過直觀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況,由學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經(jīng)驗,發(fā)展為"土豆占的空間大"接著讓學生描述手機、鉛筆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個占的空間大,把學生對物品大小的經(jīng)驗和占空間的大小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學生理解"物體占空間大小的含義",然后再揭示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在教學1立方米時,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認識1立方分米時,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認識1立方米時,用棱長1米長的正方體框架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等。通過觀察、描述、想象等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體積概念及體積單位的構(gòu)建過程。
3.注重滲透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如實驗法,拼擺法,比較法。
4.重視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強調(diào)多種感官同時參與。
5.充分運用學具、小實驗操作以及巧妙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知識形成過程,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建立清晰表象,從而理解新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本節(jié)課力求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獲取新知的樂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1.1 小實驗。
1.1.1 取兩個同樣的玻璃杯,放入同樣多的水,把一個土豆和一塊小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中。
。1)讓學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頭分別放入兩個水杯后,水面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學生可能會說兩個杯內(nèi)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內(nèi)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學生完成實驗,并讓學生說說觀察到的結(jié)果。
1.1.2 討論:
。1)兩個杯子內(nèi)的水面為什么都會升高?
。2)放土豆的杯內(nèi)水面上升的高,說明什么?
1.1.3 全班研討:(1)兩個杯內(nèi)的水面為什么都會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內(nèi)水面上升的高,說明什么?
重點得出:土豆和小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把它們分別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擠上去,水面就會升高。土豆占的空間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內(nèi)的水面升的高。
2.引導探究,自主建構(gòu)
2.1 認識體積:
1.比較手機、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間的大小,再讓學生說說周圍的物體哪個占空間大,哪個占的空間小。
2.匯報交流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個物體所占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引導學生得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進一步理解體積的含義,比較手機、文具盒、鞋盒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
4.出示教材中的兩個長方體,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體積,觀察交流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可能會認為1號長方體大或2號長方體體積大或兩個長方體的大小,不能只憑感覺,要看哪個長方體用的小正方體的數(shù)目多,從而導出體積單位。
2.2 認識體積單位。
2.2.1 教學1立方厘米。
。1)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體,并量一量它的棱長大約是多少厘米?從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讓學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操作,用學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體搭成不同的立方體圖形,并說出所搭立體圖形的體積。
通過操作,使學生體會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4)估測一根粉筆的體積。
2.2.2 教學1立方分米。
。1)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較大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從而讓學生自己推導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記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發(fā)展學生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觀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學生操作,用學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搭成不同的立方體圖形,并說出所搭立體圖形的體積。
(5)估測酸奶箱子的體積。
2.2.3 教學1立方米。
。1)讓學生類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記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長1米的正方體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間,并讓學生實際鉆一鉆看最多能容納幾名同學,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米的觀念。
3.強化訓練,應用拓展
1.下面的立體圖形是用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搭成的
2.根據(jù)自己生活經(jīng)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體積單位。
一個鉛筆盒的體積約是480( )
一臺電視機體積約是48( )
一臺電冰箱的體積約是1.5( )
3.下面說法對嗎,說說理由。
。1)一臺電腦所占的空間約是15立方米。
。2)紅紅口渴了,一口氣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樹活動中,小明和小剛干勁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塊正方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后,體積沒變。
4.自主反思,深入體驗
讓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內(nèi)容:北師大版課程實驗教材《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43-45頁練習1
教學目標:
1、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間的進率。
3、掌握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
重難點: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幾個體積單位,誰知道是那幾個嗎?
2、很好,那我們以前還學過關于長度和面積的單位,誰來說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那些?
3、那么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4、你們想不想知道體積單位他們之間的進率呢?
二、研究探討
1、剛才我們知道了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也就是說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而且我們知道1米=100厘米。那么誰來說下我們是怎么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呢?或者他們的'推導方法是什么呢?
2、對我們可以根據(jù)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來推導1平方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推導出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我們知道1立方米=1米×1米×1米,那么大家想一想,用剛才的推導關系怎樣得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關系或者進率?
4、好,大家想了一會了,誰來上黑板把你自己的想法用算式書寫出來。
5、表揚學生,并且書寫正確的推導算式:1平方米=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F(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我書寫的關系式推導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關系。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6、練習
20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我們剛才知道了相鄰的2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那么不相鄰的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先想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對,等于10000平方厘米,同樣用推導關系可以推導出來。那么現(xiàn)在大家自己動手推導出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指導)
8、集體反饋結(jié)果。得到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9、練習
0.2立方米=
立方厘米
20000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2、3題。
2、我們還學習了容積單位,下去同學們把他們之間的關系做出來,再根據(jù)體積和容積之間的關系,求出他們之間的進率。
四、總結(jié)
1、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單位換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的建立過程,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感知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大小,能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相應數(shù)量的計量。
2、在親歷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對學科學習的內(nèi)在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參與試驗、分析與嘗試,掌握體積和容積概念,會確定體積和容積相應并能正確地把握體積的大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學準備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盛水的量杯一個土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
二、感受物體的體積
1、分組實驗
方法:將土豆放入一個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記錄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觀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看到土豆放入時,水位上升了;取出時,水位又基本復原。
思考: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間,入水時,水會被擠開,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時,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復原。
2、體積的意義:
師引導學生讀書57頁中間文字并結(jié)合實驗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體積的概念。
3、想一想:你還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體的體積嗎?
三、感受物體的容積
1、①1箱牛奶的體積與6盒牛奶的體積比?(1箱牛奶體積大于6盒牛奶的體積。)②1盒牛奶的體積與1杯牛奶的體積比?(1盒牛奶的體積大于1杯牛奶的體積。)
從上面的結(jié)論中你想到了什么?(整個容器體積大于內(nèi)中裝的體積)
2、歸納容積的意義(板書)
3、同桌互相舉例說明物體的體積與容器,及其大小比較。
四、體積單位
1、長度、面積和體積基本單位的確定:
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厘米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分米
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米
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學們在正方體模型中蹲著,會蹲下幾個?
。2)如果把書包放在這個正方體模型中壘起來,大約可以壘多少個?
2、容積單位的確定:
師指出:我把能容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體的容積的大小分別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計量液體的體積常以毫升和升為單位。(讓學生認真閱讀理解5960頁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說一說)
3、課堂活動:60頁1、2題。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強體積和容積單位大小的實感。
五、全課總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yè)
課本62-63頁練習十二第1、2、5題。
第二課時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體積與容積單位》教學設計文章內(nèi)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體積與容積單位》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薄⒄莆阵w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能正確地進行單位間的改寫。
2、讓學生參與單位間進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認識與把握。
。场⒏形驍(shù)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借助對模型的分層探討,理解常用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由來,并掌握體積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知識遷移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復習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一瓶礦泉水的標簽寫著:凈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體積、容積)是550ML。
讓學生認真一議,弄清問題是什么。顯然是針對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積之說。所以只能是體積。
。病土暢R姷捏w積單位
回顧一下常見的體積單位
。、導入新課
板書:體積與體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
。薄⒗档慕虒W:體積單位進率的的探討
。ǎ保┱n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組探究
全班反饋:一排10個,一層100個,10層1000個。
。ǎ玻┨接
。ǎ常┨羁
。ǎ矗┦煊。
找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規(guī)律
同桌互說互測
。、例6的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ǎ保┱n件展示例6;說一說,算一算
先讓學生議一議:
所示問題的實質(zhì)是什么?怎么解決?再獨立完成,最后進行全班反饋
反饋:問題的實質(zhì)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課堂活動:練習與操作
1、小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練一練
四、全課總結(jié)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轉(zhuǎn)化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
。、6、7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fā)展。學生對什么是物體的體積,怎樣計量物體的體積,以及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千進位等問題,都不易理解。為此,這部分教材加強了對體積概念的認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體觀察中感悟到物體占有空間。然后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石頭占據(jù)空間。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的大小,說明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概念。
“體積單位”這部分內(nèi)容教材是通過知識遷移類推引出來的。引導學生由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想到要比較長方體的體積也需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教材介紹了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在此基礎上,教材分別說明各體積單位是棱長多長的正方體,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活動,建立這些體積單位的表象。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度、面積單位和正方體、長方體認識以及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學生在生活中與物體有廣泛的接觸,所以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這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保障,但學生對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還處于一種模糊的感性認識階段,因為它將直接影響今后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理解和空間觀念的正確形成,因此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顯得特別重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觀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重點難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空間觀念、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策略:
1.運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縱向聯(lián)系解決知識重、難點。利用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
2.在研究過程中重“操作”與“感受”,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空間感”的目的。
3.演示、觀察法、小組合作研究法、有價值的接受式學習等。
教學過程:
一、實驗演示,揭示并理解體積概念
1、初步感受、認識空間。
實驗一:
師:同學們好!今天的數(shù)學課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這是一個裝滿水的燒杯,這是一塊石子,如果把石子放入到燒杯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生:水會溢出來。水會冒出來。水會灑出來。石塊會下沉。
師: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來看看。(教師動手實驗)
師:水為什么會溢出來?
生: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把水給擠出去了。
師:這說明石塊占了空間。誰再舉一個物體占空間的例子?
生:冰箱占了空間。電視占了空間。
師:看來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板書:物體占空間)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一讓學生理解物體都是占有空間的,讓學生在分析中學會總結(jié)。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實驗二:
1、感知物體所占空間有大小
師:我們再來做個小實驗。這兒有兩個同樣的燒杯,里面有同樣多的水,這還是剛才那塊石塊,這是鐵塊,(邊說邊拿起用細繩拴著的石塊)如果將它們分別放入這2個燒杯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生1:水面肯定會上升。生2: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生3:水還有可能溢出來。
師:好,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做實驗)
師:水面真的上升了,而且上升高度不同,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生:這說明石塊和鐵塊不僅占有空間,而且所占空間還有大小。有的大,有的小。(板書:大。
2、揭示并理解體積概念
師:看來這些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占的空間有大有小。在數(shù)學中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齊讀概念
4、舉例理解概念
師:剛才大家提到的冰箱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冰箱的體積。誰能像老師這樣舉個例子?
生1:電視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電視的體積。
生2:手機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手機的體積。
生3:黑板所點空間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體積。
[設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占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
二、探索常用的體積單位
1、探究體積相差較多物體體積
師:剛才,我們比較了物體的體積。接下來我們比較長方體的體積(課件:出示體積相差較多的2個長方體)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呢?
生:用眼睛一看就是第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大。
2、統(tǒng)一體積單位
⑴猜測2個長方體體積大小
師:那么這2個長方體你們認為哪個體積大?(課件:出示體積相等的2個長方體)
生1:左邊的長方體
師:為什么你認為是紅色的長方體體積大些?
生:因為左邊紅色長方體比黃色長方體要寬,也比它的高度高一些。
師:有這個可能
生2:右邊的那個長方體體積大,因為右邊黃色長方體的長較長。
師:有可能
生3:我認為它們2個的體積一樣大。因為雖然紅色比黃色長方體高一些,寬大一些,但2個長方體的長差得較多,所以我認為它們的體積是一樣大的。
師:你注意到了長方體的'長、寬、高,真了不起。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師:到底誰說的對呢?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2個長方體學具,桌面上還有什么學具?
生:
①長方體
、趫A柱體
③小正方體
、艽竺
、菥G豆
、奚匙
師:能否借助手中的學具知道誰的體積大嗎?
生:能
師:你打算怎樣做?
生1:我把盒子中擺滿小正方體,誰裝的多誰的體積就大。
生2:我有大米裝滿紅色長方體,再將紅色長方體中的大米倒入黃色長方體,如果有剩余紅色長方體體積大……
師:我們將學具裝入長方體盒中,如果盒子的厚度不計,當擺滿學具后,這些學具的體積就可以看作是長方體體積。
。3)小組合作研究,進一步體會統(tǒng)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師:好,同學們選擇喜歡的學具研究一下到底哪個長方體體積大。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結(jié)果?你們組用什么學具?結(jié)論是什么?(學生到前面具體操作演示匯報)
生1: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我們小組把沙子先裝滿紅長方體中,再倒入黃色長方體盒中,發(fā)現(xiàn)正好,所以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
生2:這2個長方體體積一樣大。我們用的是小正方體,紅色長方體盒子中裝滿了108個,黃色長方體盒中也裝滿了108個,所以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
……
師:同學們借助手中學具比較出2個長方體的體積,有的用小正方體,有的用長方體,有的用大米,有的用綠豆等等,以后也用這些學具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方便嗎?
生:太麻煩了,不方便。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大膽猜想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有實效性的教育活動中來,帶著自己的猜想去驗證使學生興趣盎然,也能夠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統(tǒng)一體積單位做好鋪墊。]
(4)統(tǒng)一體積單位
師:看來在比較體積時,要用到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板書完整課題:和體積單位)
師:常用的體積單位之一有立方厘米,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立方厘米cm3棱長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賻煟耗1立方厘米究竟多大呢?我們的學具中就有,能找到嗎,每個人都把找到的舉起來,互相看一看,說一說。
②師:閉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有多大。
、蹘煟荷钪心男┪矬w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生:色子、粉筆頭、手指的一節(jié)。
、軒煟豪蠋熓种械倪@塊橡皮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立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6立方厘米大,橡皮的體積就是6立方厘米。
、輲煟哼@個長方體體體積有多大?如果我們還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測量它的體積可以嗎?
生:不合適,這個單位有點小了,太麻煩了。
師:測量時就需要稍大一些的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用字母這樣表示dm3。你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
(板書:立方分米dm3棱長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迬煟河秒p手捧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然后給同學動手演示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邘煟荷钪心男┪矬w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生自由回答。
師:那么剛才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到底是多少呢?找個同學來擺一個和長方體盒子一樣的長方體,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親自拿長方體透明盒子去和學生擺好的比長、寬、高)
生:體積相等,所以這個長方體體積是24平方分米。
、鄮煟耗阌心軒凸と耸迨逑胭徺I這些木材估計有多少?立方分米能解決么?我們用一個更大的體積單位,你們知道是什么?
生: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適時板書:立方米m3棱長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
、釒煟1立方米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呢?同學們用手演示一下好嗎?
。ㄕ6個同學給老師幫忙)
師:現(xiàn)在我們用12根1米長的木棍,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大家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占的空間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鈳煟合旅,我請幾名同學用米尺量一下這個正方體的棱長。
。▽W生活動動手量)
師: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于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guī)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必要的。只有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的記憶才是扎實而有效的。]
三、鞏固反饋練習
(書中練習)圖中的長方體都是用棱長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讓學生理解一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jié)
師:如何能求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呢,下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學習研究,下課!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后教學的。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內(nèi)容是認識體積、容積單位。教材先呈現(xiàn)了長度單位1厘米,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和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活動,體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再讓學生通過說一說把體積單位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意義。后面在認識體積單位的基礎上認識容積單位。教材的的編寫體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意圖:一是把體積單位與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聯(lián)系起來,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重要性,同時對這三種單位有一個直觀的區(qū)別;二是注重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經(jīng)驗;三是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我的教學設計也圍繞著這三方面來進行,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時間,我把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分開教學,第一課時教學體積單位。
學生分析:
小學生思維是具象的,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發(fā)展期。因此,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是屬于經(jīng)驗幾何或?qū)嶒瀻缀,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小學生的經(jīng)驗和活動基礎上的。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方法而言,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是通過操作、實驗而獲得的,幾何的相關概念與關系的獲得也是以操作為基礎的,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幾何,到五年級他們對幾何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活動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經(jīng)驗,但本班學生對操作活動中的自律性還不是很強,教學中應注意對操作活動時紀律的控制。
教學目標:
1、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導學生經(jīng)歷觀察、類比、舉例、等學習活動,積累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
4、通過數(shù)學,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空間想象力。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難點:
能聯(lián)系已有知識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清楚各自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棱長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學生準備棱長1厘米、1分米的正方體各一個,米尺1根。
教學媒體: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單位:
老師身高155( ) 教室的面積為48( )
游泳池水深2( )占地面積250( )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單位,它們是什么單位同學們還記得嗎?
課件出示:長度單位 面積單位 1厘米的長度 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師: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物體的體積,你們還記得什么是體積嗎?那么體積的單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學新課
師: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認識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這就是1立方厘米,讓學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看看和老師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樣大。
(2)分組觀察﹑探究交流,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體棱長是多少?
說一說: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有多大,把它印在頭腦里。
舉一舉:生活中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厘米(如蠶豆﹑玻珠、手指末節(jié)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匯報交流。
。4)教師小結(jié):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記法。
2、認識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訴學生這就是1立方分米。
。2)學生拿出學具分組觀察、探究、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 量(長短) 說 (概念) 想(有多大)
舉一舉:(粉筆盒、菠蘿等)
拼 (體積)
。3)匯報交流,教師小結(jié)并板書。
3、認識1立方米
。1)根據(jù)以上的體積單位推測,什么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墻角搭了一個體積是1立方米正方體框架,讓學生估一估能容納多少個學生,然后試一試。
。3)8個學生一組,用米尺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頭腦里。
(4)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米?(太陽能水塔、講臺等)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1)課件在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旁邊出示1立方厘米的圖形。
。2)讓學生觀察有什么不同。
(3)小結(jié):長度單位表示距離大小,面積單位表示表面大小,體積單位表示空間大小。
三、鞏固練習,提升理解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體積單位》教學設計文章內(nèi)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完成練一練第1題。
2、選擇適當?shù)膯挝幻Q填在括號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間約是150( )。
(2)一個成人鞋盒體積約是6( )。
。3)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4)一把椅子高90( )。
。5)一張單人床的面積約是2( )。
3、連線
一臺洗衣機的體積約為 40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0立方分米
4、說說身邊物體的體積
四、課堂小結(jié):
說說本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教后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小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心理特點方面手,做了以下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注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比較
教學初我讓學生通過填單位回顧舊知,知道測量長度需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需要用面積單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測量體積就需要體積單位了。并在教學完體積單位后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進行了比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到內(nèi)在含義真正理解體積單位。
2、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注重學生實踐體驗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比較感知的是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征。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摸、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學生真正是在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積單位,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jīng)驗,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jié)合起來,進行對比,并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欲,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的。
3、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我采用了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老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個例子等學習活動,并學習1立方厘米。然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組內(nèi)自主活動,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4、注意學生身邊的數(shù)學知識
在讓學生感受每個體積單位有多大時,我讓學生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學生有的提到我的一個指頭頭大約是1立方厘米,我隨機抓住這一教學資源,追問道:你們每個手指大約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舉1立方分米時,學生說粉筆盒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買的烤紅薯大約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時,我用三把米尺在墻角搭了一個體積是1立方米正方體框架,并讓學生估一估能容納多少名同學,然后親自讓同學們站到里邊看一看,然后分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過例舉與體驗,不但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而且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每個體積單位大小的建立。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了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重點:
了解體積的意義及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難點: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學方法:
一、教學體積。
1、師生互動。
感受教師占的空間大,學生占的空間小。
2、小實驗。
感受大石頭占的空間大,小石頭占的空間小。
3、觀察比較。
鞋盒占的空間大,火柴盒占的空間小。
4、舉例生活中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5、總結(jié)體積的意義。
二、教學體積單位。
通過教師描繪兩個物體組合的樣子,猜一猜它們體積的大小,從而引出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體積單位)。
課件展示三種體積單位的規(guī)定方法:
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通過觀察學具、舉例子、測量實物創(chuàng)造以一體積單位為單位的組合體。
分別教學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讓學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點、線、面、體構(gòu)成了我們千變?nèi)f化的數(shù)學圖形,我們知道線有長短、面有大小,線的長短叫長度,面的大小叫面積,那體有大小嗎?體的大小叫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首先老師要和大家分享兩個生活現(xiàn)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1)師:請一位同學和老師配合來一個換座游戲,用數(shù)學眼光從我們身上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數(shù)學信息?
師:老師坐在同學的座位上,你有什么感覺呢?
生:地方小、擠
師:為什么感覺擠呢?
生:老師占的空間大,同學占的空間。ò鍟臻g)
(2)師:這是什么
生:石頭
師:一大一小兩塊石頭和液面相等大小一樣的兩個水杯,現(xiàn)在老師要把石頭分別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面會怎樣?注意觀察。
師:怎樣
生:液面都上升了
師:為什么會上升
生:因為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師:上升的高度一樣嗎
生:大石頭占得空間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頭占得空間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師:認真觀察比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個占得空間大
生:鞋盒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比鞋盒所占空間更大的物體嗎?
生:書包、音響、凳子、課桌、講臺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學樓、地球、宇宙…….
(4)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不僅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它們所占的空間有大小之分,我們就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物體所占的空間大,那它的體積就大,物體所占的空間小,那它的體積就小。
師:選擇一個你喜歡的物體,用上“體積”這個詞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體積大,文具盒的體積小
講臺桌的體積大,課桌的體積小
教學樓的體積大,教室的體積小
師:說的真好
老師這也有兩個物體組合,想讓你們比比它們的體積大小,請同學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兩個物體的樣子,聽完后迅速作出判斷。
師:第一個物體是由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第二個物體是由6個小正方體搭成的
生1:6個的大,因為用的個數(shù)多
生2:不確定,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的大小不確定。
師:到底哪個大呢?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師:6個的一定大嗎?為什么用的個數(shù)多,體積卻不大呢?
生1:因為它用的小正方體小,而它用的小正方體大
生2:因為它們所用的小正方體不一樣大
師:如果用數(shù)個數(shù)的方法比較它們的體積,需要有什么前提條件?
生1:所用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
生2:選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去搭
師: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一樣大,也就是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計量長度的標準是長度單位
計量面積的標準是面積單位
計量體積的標準就是體積單位
看課件演示,像這樣選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作為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就可以更準確的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
師:常見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每種體積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我們先一起回顧面積單位的由來。
課件演示
師:面積單位是用什么圖形來表示的?(正方形),體積單位會用什么來得到呢?(正方體)
一、師:拿出最小的那個小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1厘米)
A、我們規(guī)定,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課件)
B、用手捏一捏,感覺它的大小,生活中見過這么小的物體嗎?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
生:骰子、電視按鈕、電腦鍵盤、花生米、一節(jié)小手指……
C、師:橡皮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厘米?估計一下,你是怎么估計的(找一學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測量
生:粉筆、鋼筆、火柴盒、文具盒……
D、用你手中的教具創(chuàng)作一個以立方厘米作單位的物體組合,并說出它的體積,小組內(nèi)互相比一比,看誰的體積大
E、請同學用12個小正方體任擺一個物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大呢?(舉起來)
師:為什么同學拼的形狀不同,體積卻一樣大呢?
生:因為它們都用了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12個
二、現(xiàn)在老師想用這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測量鞋盒的體積,合適嗎?
生:不合適,太小了
師:拿出那個較大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
A、我們規(guī)定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生:粉筆盒、小音箱、茶葉筒、雙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體積大約有幾立方分米?
師:你是怎么測量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單位來測量?
生:電視機、微波爐、投影儀、電閘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一個以立方分米作單位的物體組合
生:我用了幾個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
D、師:我想擺一個大正方體,至少用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體積是多少?試試看
三、用剛才認識的兩個體積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體積,行嗎?
師:比立方分米更大的體積單位是立方米,誰能仿照前面的規(guī)定說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課件)
師:雙臂微微打開長約1米
A、4人合作,圍一圍,創(chuàng)作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B、好,剛才同學們親身體驗了1立方米
師:老師這還有3根一米長的木條,在墻角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容納多少人,誰想來試試
師:1立方米的空間可以容納9個人
C、1立方米的空間可真大,生活中見過這么大體積的物體嗎?教室中有沒有?除了講臺桌,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課件)
D、不要小看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jié)M500個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張課桌的桌面或300個桌腿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立方米作單位來測量
總結(jié):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3種體積單位,為了方便,每種體積單位可以用字母這樣表示(板書)
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對每種體積單位的理解呢?
生:邊演示邊敘述,立方厘米很。ㄖ荒苡檬种改笞。、立方分米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
師:同學們,學到這,你能告訴老師對體的大小你是怎么認識的
生:體的大小就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也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而且計量體積的大小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即體積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課題(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以后再去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時,首先根據(jù)這個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再看這個物體包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從而得到它體積的大小。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6-09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1-29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2-29
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06-06
體積單位換算教學設計07-07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9篇06-09
(必備)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02-26
體積單位的進率教學設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