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21 12:17:49 教案 投訴 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科學教案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概念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礦物。

  過程與方法

  讓孩子在經歷查閱資料的活動過程中,增加對巖石、礦物用途的進一步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孩子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和礦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的作用。

  教學難點:會整理自己調查研究活動的資料。

  教學準備:

  以小組或個人為形式,課前開展孩子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巖石、礦物活動;同時鼓勵孩子們帶著問題從科普讀物等書或網上查閱相關文字資料。教師收集相關采礦、用巖石與礦物制成的物品等圖片資料或實物。

  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研究活動。

  調查人員:

  調查地點:

  調查結果

  生活、學習用品 所用巖石、礦物

  2、課堂進行資料整理活動。

  3、科學討論會開始。

  “猜一猜”活動。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巖石與礦物,請你介紹一塊最感興趣的巖石或礦物,請大家猜猜它的名稱。

  說說巖石與礦物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介紹巖石與礦物在其它生產領域中的'應用。

  分類標準 巖石或礦物名稱

  冶煉金屬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醫(yī)藥

  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由介紹,主動討論,教師的角色應該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護我們的巖石與礦物

  你知道巖石與礦物是怎么開采出來的嗎?

  盡可能讓學生多說說,教師適當也可以出示礦石開采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礦物開采完后,還有可能再產生出來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提供一些由于亂開采而帶來生態(tài)破壞的場景圖片或錄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總結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了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通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小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ㄌ峁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fā)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么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么?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yǎng)。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征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征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并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征。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學生完成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

  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教學準備

  圓口容器、氣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紙、橡皮筋或膠帶、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fā)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fā)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fā)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 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思路:蘋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誘人的外形,讓孩子們愛不釋手。小班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相對較弱,加上父母包辦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對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較差,所以我安排了該活動。

  活動一開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調動孩子們的興趣,激發(fā)孩子愛吃各種水果的習慣。然后以淺顯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發(fā)幼兒看看、想想、說說,胖胖豬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嗎?吃下去會怎樣?調動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再現(xiàn),再遷移到平時常見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鮮明的'水果橫切圖讓幼兒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該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嘗水果”環(huán)節(jié)更是起到了升華內化的作用。

  活動目標:

  1、知道許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時要吐籽。

  2、通過感官激發(fā)孩子愛吃各種水果的興趣。

  活動準備:ppt課件幾種水果實物布袋幾個

  活動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兒興趣

  ——猜猜老師這個袋子里裝的是什么水果寶寶?請你們小眼睛閉起來,我們來摸摸看。讓幼兒摸摸說說

  蘋果是圓圓的,紅紅的;,吃起來甜甜的。

  ——老師這里還有一個袋子,大家猜猜這個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寶寶,我們來看一看。(桂圓)

  1、介紹木瓜

  ——還想不想再請水果寶寶呀,好的,顧老師這里還有個水果寶寶,你們認識它嗎?跟孩子一起說說木瓜

  ——那木瓜寶寶的肚子有什么?好,顧老師把它切開來看一看,看看木瓜寶寶的肚子里有沒有小寶寶。

  請孩子們看看,木瓜寶寶的肚子里有許多的籽寶寶,給幼兒聞一聞木瓜的香味。

  想不想吃?

  二、籽兒吐吐——說說自己的想法。

  1.看圖聽故事《籽兒吐吐》

  1、圖一:胖胖豬已經把木瓜都吃進肚子。

  重點提問:胖胖豬是怎么吃木瓜的?

  木瓜的籽能吃嗎?吃下去會怎樣?

  師結:小胖豬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進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會讓我們的肚子受傷的。

  2、圖二:小豬頭上長出一棵樹來。

  重點提問:猜猜,小豬把木瓜籽吃進肚子,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看一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頭上長出一棵木瓜樹會怎樣?

  想想頭上真的會長木瓜樹嗎?為什么?

  小結:小豬猜想自己的頭上長出了一棵木瓜樹,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3、圖三:小豬大便里有許多木瓜籽。

  4、重點提問:木瓜籽吃進肚子,最后會到哪里去?

  小結:最后小豬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大便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木瓜籽。

  重點提問:小豬吃下去的籽最后從哪里出來啦?

  小結:原來小豬吃下去的籽會從大便里排出來,可不會從頭上鉆出來哦!

  三、說說嘗嘗——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點提問:你們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嗎?那應該怎么辦?

  小結:你們說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萬不要吃進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別擔心,它會從我們的便便里排出身體。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們一起去嘗嘗吧,但是先要把我們的小手洗干凈哦。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將用學生熟悉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對橡皮泥是比較熟悉的,一些學生或許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類似的經驗,能夠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去考慮其中的原因,本課將帶領學生用實驗數據揭開其中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2、導出課題并板書。

  二、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嵭模

  1、學生猜測:如果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它在水中是沉是。

  2、觀察實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觀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組討論

  3、分組匯報

  4、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四、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出示問題: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關呢?

  2、分別做實驗:實心橡皮泥和各種浮在水面上的形狀

  3、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

  五、自我評價與課外延伸

  六、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知道什么?

科學教案 篇7

  第一單元 簡單機械

  第1課 杠桿

  教學目標:

  第3課 滑輪、輪軸與齒輪

  教學目標:

  第4課 斜面

  教學目標:

  第9課 礦產資源

  教學目標:

  第10課 海洋寶庫

  教學目標:

  第三單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課 太陽系

  教學目標:

  第16課 網絡課堂

  ——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對太空搭載實驗有初步了解。

  2 關注我國空間技術的最新發(fā)展。

  3 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據自己的知識,完成一個簡單的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5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6 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 環(huán)節(jié)①:太空搭載實驗設計

  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太空搭載實驗。

  3 環(huán)節(jié)②:太空搭載實驗評價

  對不同的實驗設計進行評價。

  4 小結。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8

  實驗內容:觀察研究土壤

  年級: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課題:2、了解土壤

  實驗器材:濕土塊、含較多腐殖質的土壤、餐巾紙、燒杯、水、三角架、石棉網、酒精燈、蒸發(fā)皿

  實驗類型:學生操作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分組研究土壤成分

  1、讓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剛從花圃里挖出的土塊(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勁握一握,觀察餐巾紙的變化。如果觀察不到水跡,說顏色變黃了等等,可讓學生觀察餐巾紙的背面,一般會有明顯的潮濕斑跡。

  2、將剛才的土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土壤剛放進水里和過了一會兒的發(fā)現(xiàn)與變化。

  3、用玻璃棒沿著同一方向進行攪拌,引導學生邊攪拌邊觀察,停止攪拌,耐心觀察3——5分鐘。

  4、學生分組實驗,用文字或圖示的方法記錄實驗現(xiàn)象。

  5、交流實驗現(xiàn)象。(攪拌之后,可能時間較短,難以進行沉淀,教師可以將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來提供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有個完整的認識。)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將石棉網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發(fā)皿(選用腐殖質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燈點燃加熱。

  2、酒精燈使用:

 。1)使用前,酒精不超過瓶體的`2/3。

  (2)打開燈帽,點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燈芯上劃過,使燈芯點燃。

  (3)用外焰加熱。

 。4)熄滅酒精燈時,不要吹滅,用燈帽蓋上燈芯,使火焰熄滅,如果是玻璃燈帽,還需提起燈帽再輕輕放下,以免會被吸緊。

  3、持續(xù)加熱一段時間,讓學生觀察變化,等到有白煙冒出后,可以請學生代表上來聞一聞,聞的時候提醒學生不能直接去聞,應該用手扇一些白煙到旁邊聞。

  4、交流實驗現(xiàn)象。

  5、等土塊冷卻,請學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來的泥土進行比較。

  3.實驗總結

  對所觀察、記錄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過的實驗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潔。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材:小學科學三年級上第2單元----動物之二《蝸牛》

  二、教學要求

 。薄⑴囵B(yǎng)同學觀察小動物的興趣,培養(yǎng)同學對小動物的親近感。

  2、組織和指導學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

  3、組織和指導同學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蝸牛的身體結構、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認識。鼓勵同學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發(fā)展自身的認識。

 。、學會表達交流自身觀察的情況,學習如何整理事實。

  三、勝利之處:

 。、注意同學年齡特點,營造既適合同學年齡特點,又直觀、簡潔的探究學習的情景。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課堂一開始,在每組同學小組桌上,放一只活的蝸牛,使同學一進教室,馬上被這活生生的蝸牛吸引了,馬上投入到觀察探究中去了。教師只是在小組間巡回指導,鼓勵肯定。

  2、把經歷活動的過程充沛地還給同學,讓同學在個體和集體的觀察、探究、交流等過程中,體驗一系列的直接經驗,體驗觀察過程的基本方法。使同學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有充沛的時間和空間。

  在一節(jié)課的課堂中,如何使同學得到完整的'觀察和體驗過程呢?在本堂課的活動設計中,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讓同學一進課堂,馬上投入到自由的觀察活動中,這一步,主要是激發(fā)興趣,使同學得到一些零碎的直觀認識,觀察還處于自由,零碎和沒有目的、沒有條理狀態(tài)下。為下一步的活動作鋪墊和準備。

  第二步:觀察蝸牛的外形。在同學對探究目標的自由提出和合理選擇后,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蝸牛的餓外形;顒拥男问绞亲屚瑢W用自身的方法,自由觀察,在觀察現(xiàn)象的交流中,整理信息,體驗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相互補充和提高。

  第三步:對蝸牛食物的探究。先由同學學習小組討論制定研究方案。后用小組的方案進行觀察和探究,在交流中,比較方法的優(yōu)劣,使同學發(fā)生更深的體驗。

 。场⒔處熣嬲蔀橥瑢W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

  在本課活動中,教師沒有大量的提問和敘述,沒有“精彩”的扮演和講解。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同學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同學提出研究的目標,和同學一起根據課堂的實際條件選擇合理的餓研究目標,和同學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個別指導,引導同學進行觀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進同學直接經驗的獲得和方法的體驗,并引導同學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的問題。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師的說課稿和同學原有的接受習慣、思維方式、合作形式之間的有效磨合。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教師的課堂中的行為,必需從同學學習活動的目標動身,以同學的發(fā)展為本。設計的活動與同學原來長期接受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同學一下子很難接受,或者活動不能到位,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深入性、廣泛性不夠,直接制約著同學學習活動的效果和長期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

 。、教師在同學活動過程中的指導如何高效、合理、有節(jié)又生動活潑地開展。

  我們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教師的指導,一定是手把手的指點,既要指點活動的目標,又要指點活動的具體方法;既要指點活動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又要指點資料的處置方法,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如何處置教師的指導和同學自我探究過程中生成的對活動的過程、方法的體驗之間的關系,還值得我們深入事件和研究。

 。、教學目標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研討,知識目標和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在活動中如何落實,落實的途徑和達成度如何掌握,還有待于探索。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A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fā)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水受熱,體積發(fā)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xiàn)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ㄓ辛怂疅崦浝淇s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fā)現(xiàn)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ㄗ寣W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經典)09-26

[經典]科學教案09-02

(精選)科學教案11-11

科學教案【經典】10-19

科學教案(精選)10-29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8-14

(經典)科學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