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回延安》教學設計

時間:2025-02-21 16:54:49 晶敏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回延安》教學設計(通用2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回延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回延安》教學設計(通用20篇)

  《回延安》教學設計 1

  【基礎知識點】

 。、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huán)節(jié)】

  新詩創(chuàng)作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導入環(huán)節(jié)〗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xiàn)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yǎng)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優(yōu)秀作品。

  〖整體感知〗

 。薄⒔處熓痉独首x,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huán)節(jié)〗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jié)奏自由,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shù)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看看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础㈦y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扰d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樹梢樹枝樹根根,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積累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點及其在文中的體現(xiàn)。

  4、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nèi)容。

  5、理解多種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7、體會作者對延安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nèi)容。

  2、理解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1、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xiàn)。

  2、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進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學習、生活、戰(zhàn)斗、成長,和延安人民結下了魚水深情,這些人后來又離開延安奔赴全國各地,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這些人離開延安,并沒有忘記延安,而是對延安魂牽夢繞,若干年后,他們又回到了延安,當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熱情的鄉(xiāng)親時,他們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賀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系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造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jù)地工作,解放后長期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并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

  2、信天游: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也叫“順天游”,它的特點是兩行一節(jié),一般是一節(jié)一韻,也可以幾節(jié)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jié)的首句!靶盘煊巍笔且环N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的民歌形式,廣泛流行于陜北一帶,有強烈的民歌色彩。

  三、寫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jié)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fā)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四、語言積累

  1、聽讀課文。

  2、讀讀寫寫:注音和抄寫

  五、課文內(nèi)容

  1、全詩分成五節(jié),每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寫久別重逢的激動和喜悅

  (2)延安——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

 。3)延安——描繪見到親人的熱烈場景

  (4)延安——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5)延安——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2、這首詩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

  3、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1)整首詩表達的情感:

 。2)詩人除了直接抒情,還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場景描寫等來間接抒發(fā)情感。試著找出相關詩句,細心揣摩其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明確:(1)第一節(jié):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

  “雙手摟定寶塔山”中的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

 。2)第三節(jié):“保衛(wèi)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fā)添了幾根根”一句中通過語言描寫寫出了

 。3)第三節(jié):通過場景描寫抒發(fā)情感:“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寫親人相見的場面,表達了詩人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1、練習冊。

  2、分析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xiàn)。

  《回延安》教學設計 3

  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56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著作有《放歌集》、《雷鋒之歌》等。賀敬之、丁毅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

  信天游,陜北民歌。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一、導入(2)

  題目透露了作者對延安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二、初讀感知(4分)

  Zhǎndēngshíméizǐyóumó nǎopàn yǎnkuàng

  盞 登時 糜子 油饃 腦畔 眼眶

  三、精讀感悟(14分)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第一層:激動、跳躍(到延安)無法控制內(nèi)心的激動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對母親延安的眷念 夙愿已償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重回延安,與親人相見的興奮和喜悅。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

  第二層:深厚(憶延安)寫延安熱火朝天的生產(chǎn)運動,而詩人倍感自豪。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fā)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憶延安:追憶當年在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表現(xiàn)了與延安母親的血肉關系。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憶延安:追憶當年在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表現(xiàn)了與延安母親的血肉關系。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眶眶里轉。

  “保衛(wèi)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fā)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第三層:真摯、親切(話延安)親人歡聚的熱烈場面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fā)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描繪與親人團聚的場面,表達了深厚的情誼。贊美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比喻、夸張)滔滔不絕的熱烈場面,從側面反映談話雙方的`情投意合,談話內(nèi)容的豐富異常。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第四層:熱情、明快(看延安)

  一條條街道寬又平,

  一座座樓房披彩紅;

  一盞盞電燈亮又明,

  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第四層:熱情、明快(看延安)描繪了延安新貌,贊美黨領導下延安的巨大變化。

  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第五層:激越、昂揚(頌延安)第五層:激越、昂揚(頌延安)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作者采用多種修辭手法把詩歌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得形象、生動。全詩緊扣“回”字,寫回延安的過程;以此為線索抒發(fā)對延安的熱愛和歌頌之情。

  四、課堂檢測(10分)(中考鏈接)

  1、第三部分贊美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難點)

  答:環(huán)境烘托寫延安人的熱情好客;選取老爺爺、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寫延安人的貢獻和成長;運用夸張、比喻,“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從側面反映談話雙方的情投意合,談話內(nèi)容的豐富異常。

  五、拓展延伸(4分)(作業(yè))

  2、詩歌分為幾部分?側重點各是什么?(重點)

  答:1.寫作者到延安的情景。2.回憶延安的革命生活。3.寫和延安人民歡聚。4.寫延安城新面貌。5.歌頌延安的光輝業(yè)績。

  《回延安》教學設計 4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作者感情等?梢詫⒗首x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nèi)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jié),節(jié)數(shù)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jié)一韻,或一韻到底。

 、壅Z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nèi)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nèi)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nèi)容,然后標畫出表現(xiàn)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nèi)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nèi)容,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一部分內(nèi)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nèi)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yōu)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

  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教學設計 5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回延安》教學設計 6

  1、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本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

  (3)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yè)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語文從整體上看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知識不扎實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識拼音;有些同學古詩會背但不會寫,或寫不正確;至于改病句做過練過考過再考還是做不正確;A知識不扎實,導致學生在做相關內(nèi)容的選擇題時錯誤率高。

  (2)閱讀能力不強

  閱讀短文,許多學生不能從文中提取正確信息,學生的語言的概括能力不強,不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nèi)容,至于賞析句子,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教給的方法進行答題。

 。3)作文水平不高

  從作文批改的情況來看,較多學生作文的字數(shù)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語句不夠通順,中心不明確,有的同學作文只是從閱讀短文中抄些內(nèi)容,甚至個別同學一個字也不寫,寫作態(tài)度極差。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作為教者要強化基礎知識、閱讀和作文教學,使本年級的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提高。改變態(tài)度,關愛學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們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我們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優(yōu),通過個別輔導和分散培優(yōu)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扶特培優(yōu),具體做好四個字:細,從細節(jié)、小事入手。盯,盯緊特殊學生,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幫,建立幫扶制度,建立課后輔導機制;,開展競賽,開展活動。因材施教,分層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優(yōu)秀生和特殊生,也要關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體成績。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用一首陜北民歌引題,讓同學們體會陜北民歌高亢悠揚的曲調,引出這種歌詞的特點,導入新課的講授。

  【講授】課前檢查

  一、讀準字音:

  摟(lǒu)定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

  黍(shǔ)類油饃(mó)氣喘(chuǎn)

  二、解釋詞語:

 。1)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字。表示數(shù)量多。

  (2)糜子:一種子實形狀像小米的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

 。3)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

 。4)赤衛(wèi)軍:就是赤衛(wèi)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里不脫離生產(chǎn)的人民武裝組織。

  三、作者作品簡介

  賀敬之,1924年生于山東省嶧縣。4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詩集。1945年在集體創(chuàng)作著名歌劇《白毛女》中擔任執(zhí)筆,此劇1951年榮獲斯大林文學獎。80年代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痘匮影病肥琴R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間離開整整10年。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新課鑒賞】

  一、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闊別10年后重回延安母親的懷抱,與親人相見的興奮和喜悅

  二、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

  追憶當年在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表現(xiàn)了與延安母親的血肉關系

  三、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描繪與親人團聚的場面,表達了相互間深厚的情誼。

  四、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描繪了延安新貌,贊美十年來黨領導下延安的巨大變化。

  五、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jié)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yǎng)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jié)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xiàn)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jié)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jié)的含義。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赤衛(wèi)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然后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zhàn)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課文要點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2、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nèi)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3、夸張手法的運用

  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夸張的寫法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4、修辭

  【練習】知識鞏固

 。ㄒ唬┫旅婢渥又姓f法正確的只有一項請選擇。

  A.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西的一種民歌。

  B.賀敬之是一個嚴謹創(chuàng)作的詩人,(回延安)是他的飽滿的政治熱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fā)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懷念之情的優(yōu)秀詩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這一節(jié)詩句只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ǘ┌聪逻叺奶崾緩脑娭姓页鱿鄳脑娋洹

  1.通過對話和動作的描寫來抒情:

  2.通過景物和場面的描寫來抒情:

  3.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來抒情:

  4.直接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

  【作業(yè)】知識延展

  一、背誦全詩。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試著創(chuàng)作一首信天游。

  《回延安》教學設計 7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jié):

  第一節(jié),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jié),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

  第三節(jié),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jié),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jié),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jié)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俦扰d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jié)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彼^“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薄靶盘煊巍泵抗(jié)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nèi)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這一節(jié)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zhàn)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guī)X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jié)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chǎn)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诓⒘嘘P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fā)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yǎng),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guī)X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jié)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tài),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xiàn)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氨А焙汀皳А倍加幸允直蹏〉囊馑迹挥谩氨А倍谩皳А,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nèi)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xiàn)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nèi)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nèi)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回延安》教學設計 8

  教學重點: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nèi)容:

  1、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藝術特點;體會詩中修辭方法的表現(xiàn)力。

  2、體會詩人重返延安的激動感情。

  3、能說出詩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

  教學要求:

  領略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組織學生談自己與親人久別重逢的親身感受。

  2、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章法上:兩句一節(jié),節(jié)數(shù)不定。韻律上:幾節(jié)一韻,或一韻到底。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3、介紹寫作背景,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

  二、誦讀欣賞,理解意境

  1、組織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將詩分成五部分。

  2、看課文,聽配樂詩朗誦,組織評價,確定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及詩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學生朗讀,并組織其他學生評價。

  三、質疑精讀,賞析詩歌

  1、組織學生詩的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進行質疑,其他學生答疑,教師從旁點撥。

  2、組織學生查找有關本詩的鑒賞資料,結合課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賞],為這首詩的一個章節(jié)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3、師生歸納本詩語言特點:著眼于抒情;學習和借鑒陜北信天游的格式;語言的口語化、適當?shù)牡胤交?/p>

  四、課后學習

  上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學設計 9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教學過程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xiàn)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chuàng)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jié)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fā)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nèi)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jié)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fā)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nèi)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fā)想象、體味、聯(lián)想。擬人化的環(huán)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nèi)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nèi)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guī)X、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nèi)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fā)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夸張手法的運用;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小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xiàn)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作業(yè)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熟讀《再別康橋》

  板書設計回延安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

  1.“信天游”

  2.每小節(jié)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

  3.夸張手法的運用

  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shù)膭釉~

  《回延安》教學設計 10

  題目:

  《回延安》

  課型:

  現(xiàn)代詩歌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fā)感情的技巧。

  難點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5、讀準下列傾斜字的讀音并理解劃線詞語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腦畔上雞毛信赤衛(wèi)軍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jīng)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nèi)容?每部分內(nèi)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詩中哪些詩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傳達出這濃烈的'情感呢?

  4、這首詩在體現(xiàn)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jié)“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內(nèi)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jié)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yè)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nèi)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磥泶蠹覍ρ影灿辛松羁痰恼J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ǘ嗝襟w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jù)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學生質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ㄒ唬┱b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jié)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要求提出質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jié)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

  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jié)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jié)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

 。3)全班齊讀、體會;

 。ǘ┭凶x、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nèi)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nèi)容,然后標畫出表現(xiàn)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的東西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回延安》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教師#教案# 導語:延安在中華民族歷曾經(jīng)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fā)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jié)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摟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饃氣喘一盞

  一讀詩

  教師#教案# 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教案# 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xiàn)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jù)“從(字詞、句),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回家、回鄉(xiāng),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xiàn)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xiàn)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fā)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jù)從詩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教師舉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①比興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把蚋岣岢阅萄弁鴭專∶罪堭B(yǎng)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皷|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chǎn)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排比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jié),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jié)遞進地表現(xiàn)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jīng)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yè)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回延安》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豐衣足食”、“不朽”的含義,并能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體會延安這一革命圣地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及其風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與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厚情誼和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點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讀,教師引導

  教學用具:

  PPT課件、教科書及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恍﹫D片,每幅圖片上都配有關鍵詞,大家看了以后,猜猜這是哪里?(播放圖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杜鵬程走進延安。

  二、檢查自學

  1、教師:首先老師想請同學們匯報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字詞)

  毛主席、河畔、率領、鈴鐺、溝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訊、捻毛線、飛竄、不朽、豐衣足食

  指名讓學生讀。

  2、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還有哪些不理解?(學生交流)

  注意關注學生對“豐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運用。

  3、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教師評價或補充。

  三、出示自學題目,引導學生自學。

  1、文章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

  2、結合收集到得資料說說毛主席為什么深受愛戴?

  3、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來描寫延安的美好風光?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出自己的體會。

  四、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五、圍繞自學題目,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1、文章主要講了

  (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環(huán)境。

  (2)延安人民與領袖之間的親密關系。

 。3)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三方面的內(nèi)容。

  2、毛主席帶領人民為民主自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依靠群眾、扎根群眾,為人民大眾謀幸!陨钍苋嗣駩鄞。

  3、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霧、紅艷艷的太陽、寶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樹林、延河、窯洞、燈光……來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按時間順序來寫)

  重點詞語有:早晨、紅艷艷的太陽照射在寶塔山尖上的時候、太陽落山的時候、夜里

  4、作者對延安的美好風光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同學們有沒有覺得特別優(yōu)美、特別喜歡的句子?有的話,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誰讀出了自己的見解?(學生朗讀談感受)

  六、回顧全文,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剛才的讀與體會都很到位,那么綜合課文的3方面內(nèi)容,你覺得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對毛主席的愛戴,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和歌頌。

  七、學完這篇課文,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學生談收獲(可以是寫作順序,可以是對延安的進一步認識,可以是對毛主席的認識,積累的字詞等)

  《回延安》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口述目標。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

  這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學習,了解課文的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理解文中重點詞語。出示課件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過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詞語。

  3.集體討論重點詞語。

  教師可將學生小組討論后仍不理解的詞語投影出來,指導全班同學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詩結構。出示課件

  1.讓學生自由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一節(jié)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2.學生通過認真朗讀,可以說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節(jié)),講了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二部分(3、4節(jié)),講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節(jié)),講了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四、學習第一部分。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出示課件

  2.接著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

  3.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

  學生能夠說出詩人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詩句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五、學習第二部分。

  1.讓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思考“我們毫不猶豫地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边@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兩句詩。

  學生結合前兩句“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梢哉f出“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這種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沒有什么可留戀的,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皩毸巾斕炝⒌氐募沽骸,從字面上看是說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云,恰如脊梁一般。從深一層看,寶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

  3.理解了這兩句話,教師可進一步提問這一部分中還有哪些詩句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學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話:“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4.教師可進一步引導:“破舊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又指什么?

  學生可以理解出“破舊的茅屋”是過去貧窮的生活條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這種貧窮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在“溫熱的土炕”上,共產(chǎn)黨人、革命戰(zhàn)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種在革命戰(zhàn)爭中親密的軍民關系,火熱的斗爭生活,是我們忘不了,也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5.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同時,還應該通過自己的范讀和導讀來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六、學習第三部分。

  1.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邊讀邊想:“延安”指什么?學生可以說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師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學生畫出有關句子。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出示課件

  學生通過剛才的朗讀,可以找到這句話:“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教師可將這句話用投影打示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靈魂”指什么?“展翅飛翔”指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可以說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創(chuàng)造光明美好的未來,以此來領會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總結全文。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學生可以說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八、指導朗讀。

  這首詩節(jié)奏明快,格律嚴謹,韻律清晰,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并提高朗讀能力。朗讀時,可以這樣停頓:出示課件

  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guī)X/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影,/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九、作業(yè)

  1、感情朗讀全文

  2、課外找找延安的資料

  《回延安》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會認“延、昔”7個生字。

  2、摘抄你喜歡的詩句。

  3、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

  4、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本課生字,正確理解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3、了解全詩的結構,理解詩句內(nèi)容。

  【教學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的字詞。(重點)

  2、摘抄你喜歡的詩句。(重點)

  3、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重點)

  4、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點)

  5、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寫詩的興趣。(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tài)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背景導入。

  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師: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延安曾經(jīng)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qū)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這節(jié)課我們自學一首新體詩《延安,我把你追尋》,作者是祁念曾。讀了這首詩,同學們就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么?(板書:延安,我把你追尋)

  【設計意圖:從介紹背景引入本課,讓學生有時代感,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紹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漢族,河南洛陽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共黨員。曾任《紅旗》雜志社記者,陜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報》總編輯,現(xiàn)任深圳商報社新聞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學生時代,曾以《大學生進行曲》、《校園的路》等詩歌作品傳誦一時。近年來,出版詩集《人生之戀》、《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紅燭之歌》、《藝術家的腳步》。

  三、初讀感知

  1、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糾正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大意。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俪鍪編值男略~,讓學生認讀。

  延安、昔日、春筍、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ㄖ攸c指導生字:

  筍:是平舌音“sǔn”,避免讀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讀“tíng”;

  媚:不要讀一半,不能讀“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讀“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讀“máo”)

 、谀阏J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韻母易讀錯:筍(sǔn)、

  聲母易讀錯:炕(kàng)。

 。2)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滿目琳瑯以前,往日。

  昔日為滿眼都是珍貴的東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燦爛輝煌頭頂云天,腳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慨豪邁。

  明媚形容光彩四射,鮮明耀眼。也比喻成績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頂天立地鮮明可愛;明亮美好。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自由讀詩歌,思考:我追尋的到底是什么?詩歌主要講了哪幾點意思?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尋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要繼承發(fā)揚它。)

  4、主要講了三點意思:第一、二節(jié)寫人們對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三、四節(jié)寫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節(jié)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讀詩文,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節(jié)。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燕子和春光”、“小樹和雨露陽光”是什么關系?

 。戏綒w來的燕子離不開明媚的春光,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雨露陽光。)

  自讀,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ǖ谝恍」(jié)通過兩個比喻句,把我對延安的追尋比作是燕子對春光的追尋和小樹對雨露和太陽的追尋。從而表現(xiàn)了我對延安追尋的急迫和必要。)

  2、學習第二節(jié)。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guī)X講話的會場。

  (1)自讀第二節(jié),

  思考:詩人為什么要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尋什么?(板書: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

 。2)分組討論、交流。

 。3)師點撥。

 。ǖ诙」(jié)連用四個“追尋你”,分別是“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這四樣事物!把雍印笔屈S河的一條支流,流經(jīng)延安,當年人們常在延河上漫步,討論革命道理;“棗園”在延安西北,曾是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為人民服務》就是在這里寫的;“南泥灣”在延安南部,“開荒的镢頭”實際是指軍民大生產(chǎn)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楊家?guī)X”在延安西北部,黨中央許多重要的會議就在這里召開。作者選取的事物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當年的人們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這些事物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引起讀者的追憶,引發(fā)人們的感懷。)

  3、師小結。

  什么是延安精神?學生討論后回答。

 。ㄑ影簿窬褪侨娜鉃槿嗣穹⻊盏木,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革命隊伍內(nèi)互相愛護、互相關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六、教師點撥,解決疑點。

  1、自學三、四兩節(jié)。

 。1)有感情地朗讀三、四節(jié),思考并分組討論:

  a、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b、“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這兩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找出來。

  (“永遠告別”與“忘不了”,“毫不猶豫丟掉”與“不能丟掉”形成鮮明對比,意在反復說明落后的生活生產(chǎn)條件要改變,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點不能變,要繼承和發(fā)揚。)

  說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來寫的?

  作者忘不了、丟不掉的是什么?

  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么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2)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a、“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偉大的延安精神!昂敛华q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

  “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

  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現(xiàn)代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作者忘不了、丟不掉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b.我們每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的結果,我們的國家還需要再發(fā)展,就必須發(fā)揚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3)有感情地朗讀,加強理解。

  2、自學五、六兩節(jié)。

 。1)指名朗讀這兩節(jié)詩,思考、討論、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b.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因為追尋延安精神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ò鍟貉影簿瘢鹤粤ΩD苦奮斗勇于獻身力求上進……)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兩節(jié)詩。

  3.依據(jù)板書,歸納中心。

  詩歌通過對延安精神的歌頌,抒發(fā)了作者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思感,深化理解。

  全詩押的是ang韻,讀的時候要很自然地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

  七、擴展運用

  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談一談怎樣把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

 。ㄔ趯W習、生活中,要團結同學,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節(jié)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不求索取,只講奉獻。)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在閱讀實踐中,引伸到課外,聯(lián)系實際談談,教育學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課堂小結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jīng)濟發(fā)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九、當堂檢測(選做)

  1、詩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這首詩中追尋延安的四個事物,分別是。

  板書設計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尋棗園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獻身南泥灣力求上進……)

  楊家?guī)X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詩歌教學常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寫作特點、修辭手法,不厭其煩,但學生聽得糊里糊涂。一節(jié)課下來,收效微乎其微。這節(jié)課則讓學生“問題(勇于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敢于釋疑解難)——歸納總結(善于總結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例如,“我”到延安追尋?為要追尋?課文中這兩個關鍵問題讓學生找出,并在教師啟發(fā)下解決的。整堂課既有學生個人的讀、思活動,又有的、交流;既有學生代表的發(fā)言,也有教師畫龍點睛的小結。學生了學習上的和樂趣,了“自學,靠學”的思想。

  2、這節(jié)課從二類教材的特點,“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灑脫”,著力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交給學生的是一片打開自學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如,這節(jié)課把解答學生的個問題“追尋”“扶”的,恰當?shù)剡\用錄像化解難點,讓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地方的畫面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延安精神”深切的體會。在學生弄清個問題后,教師不失時機地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學生獲得了一片自學的金鑰匙。對個問題“為追尋”,學生學得。

  不足之處:

  教師的教學,常常講練脫節(jié),講是課堂上的事,練是回家的事,不理想。這首詩寫的是延安時期的事,距今已半個多世紀,且語意含蓄,小學生學起來確實有的難度。

  《回延安》教學設計 16

  學生視角

  延安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黨中央的所在地,人們都說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作者為什么要追尋這樣一個地方呢?在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以后,追尋延安又有什么意義呢?

  難點:

  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拉近學生的認識距離,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

  教師思考:

  本文屬略讀課文,是一首新體詩,作者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而形象地謳歌了延安精神,熱情地抒發(fā)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強調了在新時期繼承和發(fā)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全詩不但節(jié)奏感強,韻律和諧,而且結構整齊,感情強烈,適于朗讀。教學時,應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資料和文中的有關詩句和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滿對延安的`崇敬和贊美,使學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課堂氛圍當中,在領會詩歌思想感情的同進,受到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

  重點:

  1、了解詩中具體事物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設計特色:

  分組選學,合作拼接,誦讀感悟。

  信息資料:

  搜集有關延安的背景資料(文字介紹、圖片、音像等)

  教學要求

  1、借助資料,了解全詩的內(nèi)容,領會延安精神產(chǎn),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讀書,合作交流的能力與習慣。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了解背景。

  你聽說過延安嗎:你對它了解多少?

  (引導學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來,豐富知識,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于展。)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nèi)容。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出節(jié)奏,韻律,在自讀基礎上,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2、通過初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讀懂?

  三、疏理問題,分組選學。

  1、師生共同對初讀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及時解決簡單的問題,明確共性的或有價值的問題。

 。ü膭钯|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讓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惰性依賴,引導學生在敢于提問題的基礎上,會提問題,是需要逐步培養(yǎng)的。)

  2、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相關的詩節(jié),借助手中的資料,進行組內(nèi)研讀。

  (減小學習目標,降低學習難度,尊重學生選擇,鼓勵學生自主,提高學習效率。)

  四、匯報交流,拼接共享。

  師生共同分享各組的學習收獲,教師有意識地點撥評價,進行成果拼接,并結合回答,適當板書。使學生明晰全詩的結構,以便整體感知全詩內(nèi)容。

  五、小結升華,感情朗讀。

 。ㄔ诔浞掷斫庠娨獾幕A上,指導感情朗讀,會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課堂練習,擴展鞏固。

  1、結合全詩內(nèi)容,談談你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變怎樣把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

  《回延安》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的內(nèi)容。

  3、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中所說的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能有感情的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呢?你們?yōu)槭裁聪矚g古詩?你覺得詩歌有什么特點?

  生:

  師:詩歌語言凝練,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現(xiàn)代詩(板書課題: 延安,我把你追尋)

  二.檢查預習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哪些問題?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生:

  師: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三.自學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看看你有什么體會?又有什么收獲?

  生:自由讀詩,回答交流。

  師: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提問題。

  師: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生:交流。

  四.朗誦感悟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這首詩的朗誦,想想你們?yōu)槭裁茨敲丛O計,練習后,上臺表演。

  生:討論朗誦設計。

  朗誦,評價。

  五.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獲?

  希望我們都繼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奮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回延安》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理解并掌握詩歌中的生字新詞,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的特點。

  通過朗讀和品味詩歌,體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

  學習詩歌中比興、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清詩歌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感。

  品讀重點語句,掌握詩人抒發(fā)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理解并傳承延安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延安的風景圖片、歷史短片和相關音頻素材。

  詩歌《回延安》的文本及朗讀音頻。

  學生預習詩歌,了解作者賀敬之及延安的相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提問學生:“這首歌讓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引導學生說出“延安”。

  介紹延安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引出課題《回延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

  指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同學點評,教師糾正發(fā)音和節(jié)奏。

  學生默讀詩歌,思考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構層次。

  三、深入研讀,品味情感(20分鐘)

  學生分組討論,探究詩歌中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是如何表達的。

  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分析詩歌中人物、景物等描寫,理解詩人對延安的熱愛和懷念。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和糾正。

  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出理由,感受美好語言背后的情感力量。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0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及其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提問:“你認為延安精神是什么?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示?”

  學生小組討論后,集體分享每組的思考,深化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5分鐘)

  課堂小結: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強調詩歌中表達的對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中自己喜歡的段落,并嘗試用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寫一段表達對家鄉(xiāng)或學校的熱愛之情的小詩。

  收集關于延安的其他詩歌或文章,進一步了解延安的歷史和文化。

  通過這樣的教案設計,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回延安》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同時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回延安》教學設計 1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豐衣足食”、“不朽”等詞語的含義,并能造句。

  理解課文的主旨,認識延安作為革命圣地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等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和閱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探討作者筆下延安的美麗與歷史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對延安及領袖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精神。

  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為人服務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延安的歷史與毛主席在此地的革命活動。

  難點: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與思想。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語文教科書及相關學習資料。

  延安的歷史圖片和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資料。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延安的風景圖片,并配以相關關鍵詞,詢問學生:“大家覺得這些圖片展示了什么地方?”引入今天的課程主題。

  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學生初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教師出示生字詞匯,包括“毛主席”、“河畔”、“捻毛線”等,逐一指名朗讀。

  學生分享對詞匯的理解,教師補充和糾正。

  再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思考文章描述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探討毛主席的感召力及其與人民緊密相連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解析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人物和景物描繪延安的迷人景色,并按時間順序呈現(xiàn)。

  深入探討,情感升華

  引導學生總結延安的地理特征、人民與領袖的深厚情感和美好風光三方面的內(nèi)容。

  分析毛主席如何憑借與人民的密切聯(lián)系贏得人心的背后故事。

  小組內(nèi)討論自己喜歡的句子,分享朗讀體驗。

  回顧全文,深化理解

  引導學生回顧文章的主旨,討論作者希望表達的情感,包括對毛主席的崇敬和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包括對寫作技巧的理解、對延安的加深認識或對毛澤東思想的體悟等。

  布置作業(yè)

  選擇一段自己最喜歡的文字進行背誦,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用“豐衣足食”和“不朽”造句。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能理解延安的歷史,更能從中感受到愛的升華與奮斗的精神,從而激勵自己在生活中不斷前行。同時,通過朗讀、討論等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感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回延安》教學設計 20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回延安》是著名詩人賀敬之于1956年發(fā)表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時的喜悅心情,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巨大變化,表達了對延安無限的熱愛。全詩共五節(jié),通過回延安、憶延安、會親人、逛新城、贊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傾吐了詩人的激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回延安》。

  學生能夠理解詩中關鍵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握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分析等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詩歌朗誦技巧。

  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延安革命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學難點:分析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學基礎知識,但對詩歌鑒賞能力有待提高。

  學生對延安革命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學策略與設計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延安革命歷史的視頻或圖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感。

  提問:你們知道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嗎?你們對延安有什么了解?

  朗讀詩歌:

  教師先范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停頓和感情的表達。

  學生跟讀,注意模仿教師的發(fā)音和語調。

  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意境。

  理解內(nèi)容:

  分組討論:詩歌的每一節(jié)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適時補充和糾正。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理解其深層含義。

  分析手法:

  提問:詩歌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這些手法和技巧對表達詩歌主題有什么作用?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思考: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延安發(fā)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評和補充。

  課堂總結: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詩人的情感表達。

  強調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巨大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鞏固所學知識。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延安革命歷史的視頻或圖片,提問導入新課。

  朗讀詩歌(約10分鐘)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朗讀。

  理解內(nèi)容(約15分鐘)

  分組討論詩歌內(nèi)容,學生匯報,教師補充和糾正。

  分析手法(約15分鐘)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拓展延伸(約10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延安的重要性,討論交流。

  課堂總結(約5分鐘)

  總結詩歌內(nèi)容和詩人的情感表達,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七、教學評價設計

  通過學生的朗讀、討論和匯報,評價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和鑒賞能力。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評價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通過課堂小結和課后作業(yè),評價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

  八、課后反思及自我評價

  教師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成功經(jīng)驗和不足之處。

  學生自我評價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建議。

  通過以上教案的設計和實施,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回延安》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和修辭手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愛國情感。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回延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回延安》教學設計7篇05-13

素描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9

《出塞》教學設計-教學設計07-06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經(jīng)典]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8-07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