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牧童》教學反思
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促進我們的課程進行必須的改革,但課改之事,無本可套。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古詩《牧童》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古詩《牧童》教學反思1
執(zhí)教《牧童》一詩,之前進行了細致的構思和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都一一在腦海里回放了,可以說,在備教材和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我很是花了一些氣力。可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卻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細細想來,具體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古詩朗讀指導不夠。古詩簡短,字數(shù)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二十八個字,但是古詩又不同于現(xiàn)代白話文,有時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個字的妙用,便有著不可言說的韻味。
那么怎樣讓學生理解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望達到讓學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課后反思時,我卻發(fā)現(xiàn)這些朗讀都缺乏相應的指導,因此學生們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讀,也無法達到質變的效果。今后,要加強朗讀的指導,以讀促講,增進學生的理解。
第二,與學生的'互動不夠。上課之前,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但是課堂上卻存在一些缺陷。課后想來,我所欠缺的正是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行為都不一樣,那么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與問題上,老師該怎樣與學生進行互動呢?這是今后該引起重視的。
課堂不僅僅是老師的,它更該是屬于學生的,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途徑。因此,老師在備課這一過程中,就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溝通關系,進行良好的互動。
第三,教學投入與激情不夠。在整堂課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個局外人,站在另一個角度冷然審視著這一場課堂教學,這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的平淡與朗讀的欠缺上,更是與學生互動不夠的體現(xiàn)。因為不夠投入,所以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師生互動的高潮無法到達。
今后,我將嚴格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來開展備課與教學,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朗讀指導,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力爭達到教學上的提高!
古詩《牧童》教學反思2
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xiàn)了牧童悠閑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本詩通俗易懂,但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放到四年級來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節(jié)課的既定課型是古詩文的拓展課。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揚的笛子獨奏《小放牛》,讓學生欣賞。課堂伊始,我以復習學過的古詩引入課文的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讀讀自己喜歡的古詩,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的韻味,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學習古詩的一般過程: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興致勃勃地朗讀古詩。初讀字正腔圓,再讀抑揚頓挫直至品讀詩中畫面。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我抓住一個“鋪”字,引導學生感受原野的碧綠、茂盛。有一個學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說是超出我預期的課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個“弄”字,聯(lián)系詩文,感受牧童弄笛的輕松、自在;學生在品味這些關鍵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靈捕捉了詩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將古詩讀得豐厚了。品味數(shù)詞“六七里”“三四聲”,感受原野的遼闊和笛聲的悠長的同時,我抓住古詩中常見的虛指,引導回顧學過的相關詩句,加深學生對古詩的鞏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還通過對字詞的`品析,自然無痕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而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第三四句詩意思比較淺顯,加上配有課文插圖,學生感悟畫面不是難點。抓住蓑衣,引導學生再次回顧學過的和所以相關的詩句。同時,我還悉心整理了兩句意思相對淺顯的、和蓑衣相關的詩句,拓展學生對詩句積累。緊扣“臥”字,故意用“睡”來代替“臥”字,讓學生感受“臥”的傳神,想象牧童為什么不脫蓑衣就“臥”?這樣,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隨意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通過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xiàn)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脫蓑衣臥月明”引導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向往。
最后,再次引入一首同名古詩,唐朝詩人劉架的牧童,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詩文意思,感知兒童調皮、可愛的形象。今天所學的詩文中塑造的兒童生活相得益彰,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牧童生活的樂趣。
課后,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古詩《牧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牧童》教學反思10-07
牧童教學反思04-20
《牧童》教學反思05-31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06-15
聰明的牧童教學反思04-04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10-07
《牧童》教學反思15篇04-05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10-06
音樂《牧童》教學反思(精選5篇)10-06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7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