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狗》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狗》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在本詩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現(xiàn)代詩歌鑒賞
2、詩中“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理解
教學難點
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當你年老時,想追憶青蔥的歲月,你便會低吟“我們年青時候的新鮮哪兒去了?我們年青時候的甘美哪兒去了?我們年青時候的光華哪兒去了?我們年青時候的歡愛哪兒去了?”當你在心情沉郁的時候,你便會質問“告訴我,歡樂是什么顏色,象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當你面臨離別之時,你不得不淺吟低唱“輕輕的我走了,正好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你的一切思緒,你的.一切歡樂愁苦,中國現(xiàn)代詩歌能夠給你以心靈的解讀,生命的律動。
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論壇,去尋求一份心靈的寄托,追逐詩意的生活和遠方的田野。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樂山,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y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爐中煤》等詩篇。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yōu)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
三、寫作背景
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與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與一切進步要求則得到熱烈的崇尚與贊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的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
郭沫若的《天狗》最初發(fā)表于1920年7月上!稌r事新報·學燈》上。這首詩在國內發(fā)表的時候,郭沫若還在日本留學,詩人一邊學習西方文化,一邊把自己對世界與自我的全新理解和感悟寫成文字,源源不斷地郵寄給他的知己宗白華,宗白華異常賞識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才華,他曾回憶自己在《時事新報》從事編輯生涯時,說最高興的事情就是閱讀“每天寄來的一封封字跡勁秀,稿紙明潔,行列整齊而內容豐滿壯麗的沫若的詩!”
《天狗》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結合五四運動對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響,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理解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2、在誦讀中品味、分析,逐層深入,感受本詩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
3、培養(yǎng)審美能力;學習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個性與激情。
教學重難點: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義。
2、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圖片展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ū驹娛乾F(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生命的律動”中的第一篇文章,它可以讓我們讀出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內涵,本詩通篇為高腔大嗓的狂呼吶喊,具有極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建立在學生對“天狗食日月”這一民間傳說“考據(jù)”的基礎上,教師布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課上請同學發(fā)言,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
備選材料(備選材料可摘其精要制作幻燈片):
。1)古代科學不發(fā)達,人們不懂得日食、月食是天體運行形成的道理,所以對這些不能解釋的天文現(xiàn)象給予了很多奇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具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我國民間就流傳著“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傳說。
(2)郭沫若《月蝕》:小時候每逢遇著日月蝕,真好象遇著甚么災難的一樣。全村的寺院都擊鐘鳴鼓,大人們也叫我們在家中打板壁作聲響。在冥冥之中有一條天狗,想把日月食了,擊鐘鳴鼓便是想駭去那條天狗,把日月救出。這是我們四川鄉(xiāng)下的俗傳,也怕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傳說。
。3)中國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二郎神楊戩的哮天犬也叫“天狗”等等。
這些都是古代人們在沒有科學解釋的情況下的一些舉動,郭沫若說“我是一條天狗”,那么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了解日食、月食真相的人,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信息呢?我們來一起了解這首詩。
【作家介紹及背景簡介】
正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了作家其人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四川樂山人。他青少年時代接觸了大量古典文學,喜歡屈原、李白、蘇軾等的詩,受到浪漫主義影響。1914年,他懷著報國濟民改革社會的理想東渡日本留學。1918年考入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接受了西方及日本進步的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的影響。
《天狗》教學設計3
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選修教材《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精讀篇目。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認識詩中“生命的律動”。詩歌是最不能缺少自我的文體,它是極能張揚個性的樣式!霸娛侨烁駝(chuàng)造的表現(xiàn)”。(郭沫若語)讀詩,就要讀出詩中的一個個“我”來,感受詩人跳動的脈搏,只有這樣,才能談得上欣賞。
對于學生而言,要理解這首詩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詩中大膽的夸張、擬人的手法乃至于泛神論的思想都是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障礙,這種障礙不利于學生閱讀鑒賞興趣的激發(fā)。此課擬通過有效的導入、多種形式的誦讀來激發(fā)其鑒賞興趣,結合時代背景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文本,理解作品的內容,認識其價值和地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質疑和交流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2.通過本詩的學習鑒賞郭沫若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二、學生大聲自由誦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內容和情感)
三、 由全體學生推薦一名學生朗誦并作評價。(教師據(jù)此了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四、教師范讀。
五、學生默讀作品,進一步感知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并自主質疑。
六、師生交流。(通過生生互助、師生互助解決前一階段仍不能解決的問題)
老師可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問題:
1.作者到底要借這首詩表達什么?
、僭姼鑳热莸睦斫夂唾p析(見板書)
、诼(lián)系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深入理解: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揚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舊傳統(tǒng),追求個性解放和個性自由;呼喚“新人”。
2.“一切好詩都是詩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注意本詩“絕對的自由”,作者的情感的自然宣泄而不加節(jié)制。
3.“生命的律動”——一首詩就是一顆跳動著的心臟留下的一段“心電圖曲線”。我們能從中真切的感受到詩人的躍動的脈搏,鮮活的“自我”。
4.一首詩和一個時代——神奇的比喻,夸張的形象,火山爆發(fā)式的激情,體現(xiàn)了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
八、學生再次自由誦讀,加深理解。(可讓一生獨立誦讀)
九、課堂小結;推薦學生課下自讀郭沫若《爐中煤》,把握詩中“生命的律動”。(強化單元教學目標,拓展學生對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認識。)
【《天狗》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經(jīng)典教學設計03-05
教學設計04-19
(精選)教學設計08-18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設計我們的校園教學設計03-09
《樹葉》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范文通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