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時間:2024-08-11 07:44:49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shè)計,借助教學設(shè)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寫教學設(shè)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

  一、設(shè)計與理論依據(jù)

  多年來,很多老師都反映《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比較難上好,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fā)展。學生對什么是物體的體積,怎樣計量物體的體積,以及體積單位的大小等問題都不易理解。新課標指導(dǎo)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體積的意義,會用體積單位度量一些常見的物體!蔽业睦斫馐牵阂ㄟ^學生熟悉的實物,感知這些物體體積的大小。為此,將試圖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突出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習的內(nèi)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多樣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上,著意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不僅為學生了新的學習內(nèi)容,也為教師

  了新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了新的平臺,F(xiàn)在恰逢龍崗區(qū)教研室舉行教學基本功比賽,為了鍛練自己和突破這類課題的瓶頸,我毅然決定用這一課參加比賽。

  二、教學背景分析

  由于這是一節(jié)比賽課,要充分了解賽場學生的實際情況比賽困難,所以本人只能根據(jù)現(xiàn)任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shè)計。為此本人設(shè)計這一節(jié)課時采用了《烏鴉喝水》的故事導(dǎo)入新課,通過做實驗、摸抽屜、舉例子的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什么是物體的體積,然后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領(lǐng)會體積單位的大小,再通過有趣的練習讓學生

  進一步熟練掌握體積單位的含義及其應(yīng)用。

  三、教學目標設(shè)計

  1、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P30-31體積和體積單位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感受什么是體積。

  2、通過操作使學生牢固樹立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

  3、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3、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4、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經(jīng)歷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的形成過程,能正確應(yīng)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5、教具學具的準備:教具: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實驗用的量杯兩個,石頭兩塊,大盒子兩個,足球一個。每組學生準備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各一個,常見的物體各2個,每人一個學具盒。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shè)計

  (一)體驗體積的概念。

  1、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會說的同學小聲跟著說。

  2、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呢?我們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老師動手實驗,把石子放入瓶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3、請同學們把雙手放進空的課桌抽屜里摸一摸,感覺…….?將書包放入抽屜中,再用雙手摸一摸,感覺……?

  4、生活中像這樣占有空間的物體還有哪些呢?

  5、對了像這樣的物體所占空的大小就叫做物體的體積。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認識的新朋友:體積和體積單位(用紙條出示課題)

  6、你會判斷空間的大小嗎?你會判斷體積的大小嗎?(出示課件)

 。ǘ┨骄砍S玫捏w積單位

  出示兩個長方體盒子,提問:這兩個盒子的體積誰大?猜猜看。老師故意的往一個里面裝大一點的方塊,一個里面裝大小不一的方塊。學生說不行要一樣大小的,要統(tǒng)一標準,對了,這就要請出裁判長:體積單位來幫忙了。(板書:體積單位)

  要想學好體積單位我們先來回想一下體積單位的兩個老朋友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根據(j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你能猜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嗎?對了,這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課件出示下列思考題:

  選一個你最喜歡的體積單位朋友研究一下它的大小。(用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

  學生自學后分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探究

  1、我會發(fā)現(xiàn):引導(dǎo)學生用以下的語言連起來說:我們組研究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摸的感覺(很大、很小、中等),量的結(jié)果:棱長是1()的正方體,體積是1(),比后發(fā)現(xiàn)()。我們找到了生活中的()體積是1立方()。

  2、我會辨認,讓學生把老師準備好三張體積單位的紙條貼在黑板上,閉上眼睛想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給學生準備好一些日常常見的物品,估計一下它的體積是多少。(先估計一些有數(shù)值的,再估算一些沒有數(shù)值的。)

  3、我會聯(lián)系。讓學生比較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并懂得它們的聯(lián)系。

  4、我會用。(用智奪五星的游戲把以下練習串起來)

  ①請你做個裁判長。

 。1)、一個1立方厘米的物體一定是正方體。()

  (2)、一千克重的鐵塊和棉花的.體積也一樣大。()

 。3)、小明口渴了一口氣喝了2立方米的水。()

 。4)、一張長方形的紙雖然很薄,但因為它有厚度,所以它也有體積。()

 、、用多么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20()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厶钌线m當?shù)膯挝?/p>

  B組:

  1、一間教室所占的空間約是190()

  3、一大捆鐵絲長24()

  2、一個雞蛋約重是50()

  A組:

  1、數(shù)學課本長20()。

  2、語文課本的占地面積約是300()

  3、一個成年女性的體積約是()

  ④通過對上的一組圖片、數(shù)據(jù)的欣賞和思考,進一步明確體積單位的大小,同時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 、萦媚闶种械1立方厘米的小正體拼成你喜歡的形體,并說說它的體積是多少?

  五、學習效果設(shè)計

  用笑臉進行:你的收獲是什么,你的困惑是什么?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2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fā)展。學生對什么是物體的體積,怎樣計量物體的體積,以及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千進位等問題,都不易理解。為此,這部分教材加強了對體積概念的認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體觀察中感悟到物體占有空間。然后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石頭占據(jù)空間。接著引導(dǎo)學生觀察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的大小,說明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概念。

  “體積單位”這部分內(nèi)容教材是通過知識遷移類推引出來的。引導(dǎo)學生由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想到要比較長方體的體積也需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教材介紹了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在此基礎(chǔ)上,教材分別說明各體積單位是棱長多長的正方體,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活動,建立這些體積單位的表象。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度、面積單位和正方體、長方體認識以及表面積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對于學生在生活中與物體有廣泛的接觸,所以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這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保障,但學生對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還處于一種模糊的感性認識階段,因為它將直接影響今后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理解和空間觀念的正確形成,因此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顯得特別重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觀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yīng)用意識。

  重點難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空間觀念、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策略:

  1.運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縱向聯(lián)系解決知識重、難點。利用數(shù)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

  2.在研究過程中重“操作”與“感受”,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空間感”的目的。

  3.演示、觀察法、小組合作研究法、有價值的接受式學習等。

  教學過程:

  一、實驗演示,揭示并理解體積概念

  1、初步感受、認識空間。

  實驗一:

  師:同學們好!今天的數(shù)學課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這是一個裝滿水的燒杯,這是一塊石子,如果把石子放入到燒杯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生:水會溢出來。水會冒出來。水會灑出來。石塊會下沉。

  師: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來看看。(教師動手實驗)

  師:水為什么會溢出來?

  生: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把水給擠出去了。

  師:這說明石塊占了空間。誰再舉一個物體占空間的例子?

  生:冰箱占了空間。電視占了空間。

  師:看來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板書:物體占空間)

  [設(shè)計意圖:通過實驗一讓學生理解物體都是占有空間的,讓學生在分析中學會總結(jié)。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實驗二:

  1、感知物體所占空間有大小

  師:我們再來做個小實驗。這兒有兩個同樣的燒杯,里面有同樣多的水,這還是剛才那塊石塊,這是鐵塊,(邊說邊拿起用細繩拴著的石塊)如果將它們分別放入這2個燒杯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生1:水面肯定會上升。生2: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生3:水還有可能溢出來。

  師:好,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做實驗)

  師:水面真的上升了,而且上升高度不同,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生:這說明石塊和鐵塊不僅占有空間,而且所占空間還有大小。有的大,有的小。(板書:大。

  2、揭示并理解體積概念

  師:看來這些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占的空間有大有小。在數(shù)學中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齊讀概念

  4、舉例理解概念

  師:剛才大家提到的冰箱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冰箱的體積。誰能像老師這樣舉個例子?

  生1:電視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電視的體積。

  生2:手機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手機的體積。

  生3:黑板所點空間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體積。

  [設(shè)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占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

  二、探索常用的體積單位

  1、探究體積相差較多物體體積

  師:剛才,我們比較了物體的體積。接下來我們比較長方體的體積(課件:出示體積相差較多的2個長方體)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呢?

  生:用眼睛一看就是第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大。

  2、統(tǒng)一體積單位

 、挪聹y2個長方體體積大小

  師:那么這2個長方體你們認為哪個體積大?(課件:出示體積相等的2個長方體)

  生1:左邊的長方體

  師:為什么你認為是紅色的長方體體積大些?

  生:因為左邊紅色長方體比黃色長方體要寬,也比它的高度高一些。

  師:有這個可能

  生2:右邊的那個長方體體積大,因為右邊黃色長方體的長較長。

  師:有可能

  生3:我認為它們2個的體積一樣大。因為雖然紅色比黃色長方體高一些,寬大一些,但2個長方體的長差得較多,所以我認為它們的體積是一樣大的。

  師:你注意到了長方體的長、寬、高,真了不起。

  (2)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師:到底誰說的對呢?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2個長方體學具,桌面上還有什么學具?

  生:

 、匍L方體

 、趫A柱體

  ③小正方體

 、艽竺

  ⑤綠豆

 、奚匙

  師:能否借助手中的學具知道誰的體積大嗎?

  生:能

  師:你打算怎樣做?

  生1:我把盒子中擺滿小正方體,誰裝的多誰的體積就大。

  生2:我有大米裝滿紅色長方體,再將紅色長方體中的大米倒入黃色長方體,如果有剩余紅色長方體體積大……

  師:我們將學具裝入長方體盒中,如果盒子的.厚度不計,當擺滿學具后,這些學具的體積就可以看作是長方體體積。

  (3)小組合作研究,進一步體會統(tǒng)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師:好,同學們選擇喜歡的學具研究一下到底哪個長方體體積大。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結(jié)果?你們組用什么學具?結(jié)論是什么?(學生到前面具體操作演示匯報)

  生1: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我們小組把沙子先裝滿紅長方體中,再倒入黃色長方體盒中,發(fā)現(xiàn)正好,所以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

  生2:這2個長方體體積一樣大。我們用的是小正方體,紅色長方體盒子中裝滿了108個,黃色長方體盒中也裝滿了108個,所以2個長方體體積相等。

  ……

  師:同學們借助手中學具比較出2個長方體的體積,有的用小正方體,有的用長方體,有的用大米,有的用綠豆等等,以后也用這些學具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方便嗎?

  生:太麻煩了,不方便。

  [設(shè)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大膽猜想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有實效性的教育活動中來,帶著自己的猜想去驗證使學生興趣盎然,也能夠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統(tǒng)一體積單位做好鋪墊。]

  (4)統(tǒng)一體積單位

  師:看來在比較體積時,要用到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板書完整課題:和體積單位)

  師:常用的體積單位之一有立方厘米,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立方厘米cm3棱長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①師:那1立方厘米究竟多大呢?我們的學具中就有,能找到嗎,每個人都把找到的舉起來,互相看一看,說一說。

 、趲煟洪]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有多大。

 、蹘煟荷钪心男┪矬w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生:色子、粉筆頭、手指的一節(jié)。

  ④師:老師手中的這塊橡皮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立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6立方厘米大,橡皮的體積就是6立方厘米。

 、輲煟哼@個長方體體體積有多大?如果我們還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測量它的體積可以嗎?

  生:不合適,這個單位有點小了,太麻煩了。

  師:測量時就需要稍大一些的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用字母這樣表示dm3。你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

 。ò鍟毫⒎椒置譫m3棱長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迬煟河秒p手捧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然后給同學動手演示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邘煟荷钪心男┪矬w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生自由回答。

  師:那么剛才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到底是多少呢?找個同學來擺一個和長方體盒子一樣的長方體,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親自拿長方體透明盒子去和學生擺好的比長、寬、高)

  生:體積相等,所以這個長方體體積是24平方分米。

  ⑧師:你有能幫工人叔叔想購買這些木材估計有多少?立方分米能解決么?我們用一個更大的體積單位,你們知道是什么?

  生: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適時板書:立方米m3棱長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

  ⑨師:1立方米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呢?同學們用手演示一下好嗎?

 。ㄕ6個同學給老師幫忙)

  師:現(xiàn)在我們用12根1米長的木棍,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大家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占的空間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⑩師:下面,我請幾名同學用米尺量一下這個正方體的棱長。

 。▽W生活動動手量)

  師: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

  [設(shè)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于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guī)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必要的。只有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的記憶才是扎實而有效的。]

  三、鞏固反饋練習

 。〞芯毩暎﹫D中的長方體都是用棱長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讓學生理解一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jié)

  師:如何能求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呢,下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學習研究,下課!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3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yīng)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建立關(guān)于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

 。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qū)嵨铩?/p>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fā)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后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fā)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通過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要問嗎?

  什么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么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qū)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一)、建立體積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后水面有什么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jié)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實驗:引導(dǎo)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里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后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jié)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概括、

  (2):因為這塊積木占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據(jù)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討論、歸納: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

  (2)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大,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炕蛘哒f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大,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小?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積”的意義。

  結(jié)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再進一步講解、教師: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比如教室占據(jù)了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又占據(jù)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間;課本、文具盒占據(jù)了書包里的一部分空間,等等(板書)

 。3)鞏固、看教科書第111頁的“做一做”。

  哪堆木塊的體積大?哪堆木塊的體積?并說明理由。

  (二)認識體積單位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比一比,你們能確切說出它們的體積大小嗎?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并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粉筆盒、藥盒、禮品盒等。)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dǎo)學生:說一說:根據(jù)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棱架在墻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教師用棱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讓學生估一估,用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起來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fā)學生借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讓學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教師:1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8位小學生、教師請8位學生鉆進架子里,半蹲著,充滿棱架、讓全班同學體會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裝電視機的紙箱、電腦臺,洗衣機等等。)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shù)腵物體。

  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引導(dǎo)總結(jié):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guī)定了棱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5、鞏固體積單位的認識、

  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斷:(投影出示,113頁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書第113頁“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充分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引導(dǎo)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1)、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

  (2)、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 20 ( )。

  (3)、五年級語文課本的體積約是297( )。

 。4)、一個蓄水池的體積是4.2 ( )。

  2、操作練習。擺一擺、想一想、(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用12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各是多少?把你擺的情況記錄下來,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想一想:體積數(shù)是12立方厘米,跟各種擺法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分米數(shù)有什么關(guān)系?2、

  3、書113頁做一做第2題,通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dǎo)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大家所擺出的長方體的形狀不同,長、寬、高也就不同,但是體積都是相同的、)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么?(因為這些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是一樣的、)

  4、下面的圖形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書:練習二十九第3題)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怎樣數(shù)簡便?

  5、下圖中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6、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約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拼起來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隨機自由提問。

  請同學們把這堂課學習的內(nèi)容整理一下,你學到了什么?學會有關(guān)體積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歸納、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任務(wù)是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關(guān)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概念、教學之后認真反思覺得這個教學任務(wù)基本完成。

  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guān)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觸摸、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學設(shè)計從比較線段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形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于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tǒng)中理解新概念、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我的 “分層分組”的教學特色。我將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lǐng)悟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量、并引導(dǎo)學生對常用的體積單位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第三層次,通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就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最后,對全課內(nèi)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

  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們的體積,并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4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yīng)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建立關(guān)于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

  (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qū)嵨铩?/p>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fā)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后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fā)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通過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要問嗎?

  什么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么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qū)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ㄒ唬、建立體積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后水面有什么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jié)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實驗:引導(dǎo)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里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后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jié)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概括、

 。2):因為這塊積木占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據(jù)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討論、歸納: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

 。2)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大,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或者說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大,哪個物體的體積較。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積”的意義、

  結(jié)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再進一步講解、教師: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比如教室占據(jù)了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又占據(jù)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間;課本、文具盒占據(jù)了書包里的一部分空間,等等(板書)

  (3)鞏固、看教科書第111頁的“做一做”、

  哪堆木塊的體積大?哪堆木塊的體積小?并說明理由、

  (二)認識體積單位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比一比,你們能確切說出它們的體積大小嗎?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并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粉筆盒、藥盒、禮品盒等。)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dǎo)學生:說一說:根據(jù)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棱架在墻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教師用棱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讓學生估一估,用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起來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fā)學生借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讓學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教師:1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8位小學生、教師請8位學生鉆進架子里,半蹲著,充滿棱架、讓全班同學體會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裝電視機的紙箱、電腦臺,洗衣機等等。)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shù)腵物體。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引導(dǎo)總結(jié):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guī)定了棱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4、鞏固體積單位的認識、

  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斷:(投影出示,113頁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書第113頁“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充分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引導(dǎo)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1)、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

 。2)、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 20 ( )。

  (3)、五年級語文課本的體積約是297( )。

  (4)、一個蓄水池的體積是4.2 ( )。

  2、操作練習。擺一擺、想一想、(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用12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各是多少?把你擺的情況記錄下來,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想一想:體積數(shù)是12立方厘米,跟各種擺法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分米數(shù)有什么關(guān)系?2、

  3、書113頁做一做第2題,通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dǎo)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大家所擺出的長方體的形狀不同,長、寬、高也就不同,但是體積都是相同的、)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么?(因為這些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是一樣的、)

  4、下面的圖形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書:練習二十九第3題)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怎樣數(shù)簡便?

  5、下圖中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6、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約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拼起來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隨機自由提問。

  請同學們把這堂課學習的內(nèi)容整理一下,你學到了什么?學會有關(guān)體積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歸納、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任務(wù)是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關(guān)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概念、教學之后認真反思覺得這個教學任務(wù)基本完成。

  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guān)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觸摸、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學設(shè)計從比較線段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形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于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tǒng)中理解新概念、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我的 “分層分組”的教學特色。我將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lǐng)悟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量、并引導(dǎo)學生對常用的體積單位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第三層次,通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就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最后,對全課內(nèi)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

  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們的體積,并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5

  一、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31——32頁練習七第5——10題。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應(yīng)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信心。

  三、學重點與難點:

  能正確應(yīng)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

  1、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誰能說一說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怎樣的?它與面積單位、長度單位有什么不同?

  2、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ǘ╈柟叹毩。

  1、填空。

 。1)300厘米=( )分米,4.6米=( )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4.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4.6立方米=( )立方分米。

 。2)92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9.8升=( )立方分米=( )毫升,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2、做練習七的第5題。

 。1)學生看圖算出兩堆木塊的體積。

 。2)引導(dǎo)學生思考:每堆木塊的體積與它右邊的容器的容積有什么關(guān)系?再來進行推算。

  3、做練習七的第6題。

 。1)學生獨立作業(yè)時,再三提醒學生認真審題。

  (2)訂正時,請學生說一說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4、做練習七的第7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是引導(dǎo)學生注意每一個計算結(jié)果的單位寫得是否正確。

  5、做練習七的第8題。

 。1)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引導(dǎo)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6、做練習七的第9題。

  學生讀題后,先集體進行分析,在引導(dǎo)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7、做練習七的第10題。

  學生讀題后,引導(dǎo)學生說說從里面量的數(shù)據(jù)和從外面量的數(shù)據(jù)分別有什么關(guān)系,然后再由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ㄋ模┠芰臻g。

  1、砌一道長24米,寬20米,高3米的磚墻,如果用每塊體積的18立方分米的磚來砌,一共要這樣的磚多少塊?

  2、每瓶藥水50毫升,裝瓶,一共有藥水多少升?如果有4.5升藥水,一共可以裝多少瓶?

  (五)全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你覺得那些地方值得我們引起注意?引導(dǎo)學生進行。

 。┳鳂I(yè)。

  1、課前思考:

  (1)認真學習潘老師與孫老師的備課,與孫老師有同感,也想補充復(fù)名數(shù)改寫。

  (2)第二,在完成教材上內(nèi)容的同時,可結(jié)合《天天練》上的習題進行講評,因為教材上這課內(nèi)容中單位換算的習題不多,在《天天練》倒有不少相應(yīng)的實際問題中有這方面的訓(xùn)練。

 。3)第三,在教學新授的同時,邊利用自習課時間復(fù)習前面的知識,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教材上的內(nèi)容也有遺忘。

  2、補充題:

  3時20分=( )分,2.41噸=( )噸( )干克,3080克=( )千克( )克,5分40秒=( )秒。

  3千克4克=( )千克,1840千克=( )噸( )千克,8.32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4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學生對書上的練習掌握的不錯,作業(yè)的反饋情況也比較理想,就是對于補充的復(fù)名數(shù)與單名數(shù)之間的改寫掌握的還不夠。打算在自習課上再加強訓(xùn)練。

  3、課后反思:

  今天的數(shù)學課是一節(jié)練習課,針對體積單位換算和體積、表面積計算進行了綜合練習,主要完成了教材上的練習。分析一下學生的練習情況:

  (1)類似教材第32頁上第7題這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或正方體棱長求表面積和體積的題目,是最基本的',所以每位學生都能正確列出算式來計算表面積或體積,但計算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小數(shù)乘法錯誤就較多。

 。2)教材第8、9、10題涉及到表面積、體積和容積的計算,大部分學生也能在理解題目意思的基礎(chǔ)上正確列出算式進行解答,但計算的正確率仍有待提高,還有少數(shù)學生不會分析題中要求解決的問題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以及如何根據(jù)題中的信息來正確列式。

 。3)題目中如有些數(shù)據(jù)的單位名稱不一致,學生往往置之不理,把它們當成單位是一樣的來計算。

  針對這些情況,在后面的單元復(fù)習課中要加強指導(dǎo)和相應(yīng)的練習進行訓(xùn)練。

  由于前面補充了不少長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的習題,自認為教材上的習題對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沒有想到獨立作業(yè)中,學生的正確率不高。

  4、存在問題:

 。1)部分學生將生活問題轉(zhuǎn)化成數(shù)學問題有困難,個別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轉(zhuǎn)化,獨立思考根本不行。

 。2)思考方法正確了,小數(shù)乘法計算不過關(guān)。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6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根據(jù)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例11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首先出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先讓學生依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熬氁痪殹弊寣W生初步嘗試應(yīng)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dǎo)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2.會應(yīng)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會正確應(yīng)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引出課題: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教學,樸實、自然,有利于學生認知結(jié)構(gòu)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掛圖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

  (2)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兩個正方體棱長的關(guān)系作出判斷,即:1分米=10厘米,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用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根據(jù)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內(nèi)交流。如果有學生直接說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得這個結(jié)論的?

  引導(dǎo)學生把棱長1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并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結(jié):從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來看,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評析: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時,及時引導(dǎo)學生回顧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方法與過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jù)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不僅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鞏固深化

  1、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jié):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評析:突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雖然是新知,但是學生已有面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作基礎(chǔ),獨立解答這類新知并不困難,因此這一層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嘗試了幾題的基礎(chǔ)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

  2、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nèi)交流:說說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么聯(lián)系?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說說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說多少呢?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jié)合前兩題說說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再結(jié)合后兩題說說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

  5、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評析: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新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識結(jié)構(gòu)和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過程。教師通過列表、單位換算、對比練習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同時溝通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加深對這些單位意義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總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這堂課,教師正確處理了“扶”與“放”的尺度,設(shè)計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提高了數(shù)學能力。】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7

  教學目標: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名數(shù)的改寫。

  教學重點: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用具: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填空:①長方體體積=;

 、诔S玫捏w積單位有

 、壅襟w體積=。

  師:你知道每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二、探索研究

  1.小組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1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模型教具。

  提問:①當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诋斦襟w的棱長是10厘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鄱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組合作填表:

  正方體棱長1分米=10厘米

  體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組匯報結(jié)論: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結(jié):

  從上面可以看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

  (2).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加以比較(投影顯示第38頁的表)

  先讓學生填后并比較這三類單位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

  先思考:

 。1)怎樣把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2)怎樣把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出示例3,并寫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寫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自己是怎樣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顯示)

  放手讓學生獨立審題并解答,再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重點講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課堂實踐

  將練習八的第1、2題填在書上,老師進行個別輔導(dǎo)后訂正。

  四、課堂評價。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你學會了嗎?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八的3、4、5題。

  可以先復(fù)習一下平方之間的進率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8

  教學內(nèi)容:冀教版五年級下冊86-87頁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驗和具體事物,經(jīng)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的過程。

  2.了解體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3.在實驗、觀察、交流等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過程。

  教學難點:了解體積和體積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用具:兩個玻璃杯、石頭、土豆、手機、文具盒、鞋盒、長方體、正方體、粉筆、酸奶盒,正方體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學設(shè)計理念: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在認識了升和毫升及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chǔ)上學習的,教學設(shè)計力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強調(diào)通過實際情境,使學生體會、感受、理解概念、恢復(fù)概念來源于現(xiàn)實,又扎根于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

  1.創(chuàng)設(shè)引入概念,設(shè)疑激趣。

  2.引導(dǎo)學生探究,主動建構(gòu)知識形成的過程。本節(jié)課重視體積、體積單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實驗,把土豆和一塊小石塊放入同樣高水的兩個杯中通過直觀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況,由學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經(jīng)驗,發(fā)展為"土豆占的空間大"接著讓學生描述手機、鉛筆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個占的空間大,把學生對物品大小的經(jīng)驗和占空間的大小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學生理解"物體占空間大小的含義",然后再揭示物體所占空間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在教學1立方米時,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認識1立方分米時,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認識1立方米時,用棱長1米長的正方體框架搭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等。通過觀察、描述、想象等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體積概念及體積單位的構(gòu)建過程。

  3.注重滲透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如實驗法,拼擺法,比較法。

  4.重視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強調(diào)多種感官同時參與。

  5.充分運用學具、小實驗操作以及巧妙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知識形成過程,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建立清晰表象,從而理解新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本節(jié)課力求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dǎo)者,合作者。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獲取新知的樂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設(shè)疑激趣

  1.1小實驗。

  1.1.1取兩個同樣的玻璃杯,放入同樣多的水,把一個土豆和一塊小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中。

 。1)讓學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頭分別放入兩個水杯后,水面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學生可能會說兩個杯內(nèi)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內(nèi)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學生完成實驗,并讓學生說說觀察到的結(jié)果。

  1.1.2討論:

 。1)兩個杯子內(nèi)的水面為什么都會升高?

 。2)放土豆的杯內(nèi)水面上升的高,說明什么?

  1.1.3全班研討:

 。1)兩個杯內(nèi)的水面為什么都會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內(nèi)水面上升的高,說明什么?

  重點得出:土豆和小石頭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把它們分別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擠上去,水面就會升高。土豆占的空間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內(nèi)的水面升的高。

  2.引導(dǎo)探究,自主建構(gòu)

  2.1認識體積:

  1.比較手機、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間的大小,再讓學生說說周圍的物體哪個占空間大,哪個占的空間小。

  2.匯報交流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個物體所占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引導(dǎo)學生得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進一步理解體積的含義,比較手機、文具盒、鞋盒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

  4.出示教材中的兩個長方體,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體積,觀察交流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可能會認為1號長方體大或2號長方體體積大或兩個長方體的大小,不能只憑感覺,要看哪個長方體用的小正方體的數(shù)目多,從而導(dǎo)出體積單位。

  2.2認識體積單位。

  2.2.1教學1立方厘米。

  (1)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體,并量一量它的.棱長大約是多少厘米?從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讓學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學生操作,用學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體搭成不同的立方體圖形,并說出所搭立體圖形的體積。

  通過操作,使學生體會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4)估測一根粉筆的體積。

  2.2.2教學1立方分米。

  (1)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較大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從而讓學生自己推導(dǎo)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記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發(fā)展學生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觀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學生操作,用學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搭成不同的立方體圖形,并說出所搭立體圖形的體積。

 。5)估測酸奶箱子的體積。

  2.2.3教學1立方米。

  (1)讓學生類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記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長1米的正方體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間,并讓學生實際鉆一鉆看最多能容納幾名同學,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米的觀念。

  3.強化訓(xùn)練,應(yīng)用拓展

  1.下面的立體圖形是用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搭成的。

  2.根據(jù)自己生活經(jīng)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體積單位。

  一個鉛筆盒的體積約是480()

  一臺電視機體積約是48()

  一臺電冰箱的體積約是1.5()

  3.下面說法對嗎,說說理由。

 。1)一臺電腦所占的空間約是15立方米。

 。2)紅紅口渴了,一口氣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樹活動中,小明和小剛干勁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塊正方體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后,體積沒變。

  4.自主反思,深入體驗

  讓學生談?wù)勥@節(jié)課的收獲。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9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具準備

  小正方體、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師指導(dǎo)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shè)計意圖

  一、導(dǎo)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問:這個盒子可以放多少個體積為1cm3的正方體?

  2、擺一擺

  引導(dǎo)學生擺設(shè)小正方體。

  學生通過擺設(shè),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試一試

  1、引導(dǎo)學生完成試一試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學生進行猜測,并說一說自己的猜測理由。

  1排擺10個

  每層可以擺多少排?算一算,每層可以擺多少個?(10×10×=100個)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擺幾層?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裝多少個1cm3的小正方體?

  10×10×10=1000

  根據(jù)1米=10分米

  引導(dǎo)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結(jié)合實際操作模型,認識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間的進率。

  結(jié)合厘米3、分米3與升、毫升之間的關(guān)系,推導(dǎo)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師指導(dǎo)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shè)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三、練一練

  1、學生練習

  2、反饋

  計算1m3=Udm3

  學生計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學生分析長度、面積、體積之間的關(guān)系。

  1、學生先填一填。

  2、讓學生說說思考的方法和過程。

  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從而解決問題,了解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yīng)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ㄒ唬⿲嶒炗^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xiàn)了什么結(jié)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jù)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木塊小占據(jù)空間。

  3.總結(jié)兩次實驗結(jié)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jù)空間,物體大占據(jù)空間大,物體小占據(jù)空間。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ǘ┱J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ò鍟豪忾L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ㄈ┯嬃课矬w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ㄋ模┓答伨毩暎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ǘ际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yè).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shè)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法:談話法、實驗法

  學法:觀察法、自主探索法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定向?qū)W:(2分)

  1、導(dǎo)入:課件出示:烏鴉喝水圖片,問: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石頭占了一定的空間)。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2、出示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自主學習(5分)

  自學內(nèi)容:認真看課本27頁至28頁,邊看邊畫出重點。

  自學思考:

  1、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

  2、什么叫做體積?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4、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三、合作交流:(8分)

  1、生活中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體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體是(),生活中接近1立方米的物體是()。

  2、選擇恰當?shù)膯挝唬?/p>

  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

  四、質(zhì)疑探究(5分)

  1、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都是度量什么的?

  2、練習:

  ①說一說: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只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五、小結(jié)檢測(10分)

  (一)小結(jié):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檢測:

  1、判斷:一只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2、選擇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

  a、演示:用棱長1厘米的4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是多少?

  b、說出下面物體的體積(3個體積單位,4個體積單位,)

  c、擺一擺:請你也擺出一個體積是3立方厘米的物體。擺出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物體。

  同一個體積數(shù),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②動手擺一擺:

  請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么擺?

  六、堂清(10分)

  1、填空:()叫做體積。

  2、填合適的單位:

  一塊橡皮擦的面積有6()

  教室的門面積約是2()

  操場的面積約是8000()

  操場一周是400()

  一個書包的體積大約是16.5();

  一本數(shù)學書的體積大約是300();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板書: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2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yīng)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建立關(guān)于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

 。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qū)嵨铩?/p>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fā)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后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fā)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通過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要問嗎?

  什么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么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qū)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ㄒ唬、建立體積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后水面有什么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jié)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實驗:引導(dǎo)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里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后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jié)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概括、

 。2)因為這塊積木占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據(jù)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討論、歸納: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

 。2)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大,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小?或者說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大,哪個物體的體積較?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積”的意義。

  結(jié)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再進一步講解、教師: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比如教室占據(jù)了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又占據(jù)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間;課本、文具盒占據(jù)了書包里的一部分空間,等等(板書)

 。3)鞏固、看教科書第111頁的“做一做”。

  哪堆木塊的體積大?哪堆木塊的體積小?并說明理由。

  (二)認識體積單位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比一比,你們能確切說出它們的體積大小嗎?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并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dǎo)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dǎo)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dǎo)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粉筆盒、藥盒、禮品盒等。)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dǎo)學生:說一說:根據(jù)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棱架在墻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教師用棱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讓學生估一估,用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起來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fā)學生借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讓學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教師:1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8位小學生、教師請8位學生鉆進架子里,半蹲著,充滿棱架、讓全班同學體會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裝電視機的紙箱、電腦臺,洗衣機等等。)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shù)腵物體。

  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引導(dǎo)總結(jié):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guī)定了棱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5、鞏固體積單位的認識、

  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斷:(投影出示,113頁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書第113頁“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充分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引導(dǎo)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1)、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2)、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 20 ( )。

 。3)、五年級語文課本的體積約是297( )。

 。4)、一個蓄水池的體積是4.2 ( )。

  2、操作練習。擺一擺、想一想、(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用12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各是多少?把你擺的情況記錄下來,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想一想:體積數(shù)是12立方厘米,跟各種擺法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分米數(shù)有什么關(guān)系?

  3、書113頁做一做第2題,通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dǎo)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大家所擺出的長方體的形狀不同,長、寬、高也就不同,但是體積都是相同的、)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么?

  4、下面的圖形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書:練習二十九第3題)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怎樣數(shù)簡便?

  5、下圖中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6、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約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拼起來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隨機自由提問。

  請同學們把這堂課學習的內(nèi)容整理一下,你學到了什么?學會有關(guān)體積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歸納。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任務(wù)是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關(guān)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概念、教學之后認真反思覺得這個教學任務(wù)基本完成。

  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guān)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觸摸、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學設(shè)計從比較線段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形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于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tǒng)中理解新概念、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我的 “分層分組”的教學特色。我將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lǐng)悟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量、并引導(dǎo)學生對常用的體積單位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第三層次,通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就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最后,對全課內(nèi)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

  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們的體積,并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觀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yīng)用意識。

  重點難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空間觀念、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2個大小一樣的杯子、米、1立方米的實物架、2塊大小不同的積木、2個體積差不多大的正方體和正方體、火柴盒20個、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體、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

  2.學生準備:每人4-5個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體、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直尺、奶箱子。

  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情況。

  1今天的數(shù)學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是體積和體積單位! 2關(guān)于體積和體積單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據(jù)學生匯報,相應(yīng)板書。

  3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并不陌生,有了一定的積累。

  老師相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一定會對體積和體積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認識體積

  1.故事導(dǎo)入,初感空間。

  ①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講?

 、谶@只聰明的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里,水就會升高呢?

  2.實驗演示。

  實驗一:感受物體占有空間。

  ①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了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

  看,老師手上拿的是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有一樣多的水,其中一個杯子放入一塊積木,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谒疄槭裁磿绯鰜砟?

  實驗二:感受物體占空間有大小

 、龠@回我放這個積木塊(稍大),再把水倒入這個杯子,又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呢?

 、趯嶒炑菔

 、垡绯龅臑槭裁幢葎偛诺亩?

  ④ 小結(jié):也就是說,這2個積木塊不但占空間,而且占的空間有大——有小。

 、弈窃跀(shù)學中,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⑦什么叫體積?(指名、齊讀、領(lǐng)讀)

 、嗯e生活中物體占空間的例子。

  三認識體積單位

  1制造矛盾沖突,引出體積單位

 、儆械奈矬w可以通過觀察就能比較出它們體積的大小,快看看哪個體積大?

 、谝庖姴唤y(tǒng)一了?磥砉饪词遣荒軠蚀_比較這兩個盒子的體積了。

 、墼趺崔k?引出體積單位。

  2認識1 cm

  ①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1 cm有多大呢?誰知道?

 、谡n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體積是1 cm的學具,舉起來我看看。

  注意聽要求:請你們用格尺量一量這個正方體到每條棱到長是多少?

 、苣俏覀兙涂梢哉f【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

 、萆钪心男┪矬w的體積是大約是1 cm?

 、蘩蠋熯@兒有個火柴盒,你估計一下它到體積是多少cm?

  到底誰估得準呢?同桌2人用你們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一擺,算一算。

 、迏R報:

  3認識1dm

  ①剛才我們用棱長1 cm到正方體測出了火柴盒的體積,

  那下面我們還用這個1 cm到小正方體測測奶箱的體積。

  為什么?(剛才的方法不是挺好的嗎?你看又是介紹方法、技巧的。)

 、诳磥砦覀兊眯枰粋稍大的體積單位,這個稍大的體積單位就是立方分米。

  ③ 1 dm又是怎樣規(guī)定的呢?(結(jié)合課件)

  ④課前大家也準備了棱長是1 dm,也就是10㎝的正方體。

  ⑤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是大約是1 dm?

  4認識1m 。

 、賱偛,我們用體積是1 cm的正方體測量了火柴盒的體積;用體積是1 dm的正方體了奶箱的體積。

  現(xiàn)在老師想讓大家用這些體積單位測量一下教室的體積。

 、跒槭裁矗靠磥砦覀冞需要一個更大的體積單位。

 、 1 m有多大呢?

 、茉谶@個體積是1 m的正方體框架里大約能容納多少名同學呢?

 、菹氩幌胫来鸢?我們來驗證一下。

 、扪菔掘炞C。

 、 1 m的正方體大約能容納7人,那我們教室的體積有多少m呢?

  四應(yīng)用知識,解決問題。

  1在橫線上填出適當?shù)捏w積單位。

  課件出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10 _________

  VCD機的體積約是4 _________

  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_________

  小結(jié):在生活中,我們要根據(jù)大小不同的物體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

  在你的生活中,你見過體積最大的物體的是什么?體積最小的物體是什么?

  2組成下面各圖的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為1 cm,把每個圖形的體積填在橫線上。

  延伸:你還能用4個1 cm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圖形嗎?

  小結(jié):也就是說無論物體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3用8個1 cm的正方體,擺出體積是8 cm的正方體或長方體,你能用幾種擺法?

  四、總結(jié)

  除了用數(shù)體積單位個數(shù)的方法求物體的體積,有沒有更快捷、更簡單的方法呢?(難道求高樓大廈的體積也用數(shù)體積單位的方法嗎?

  是啊,有,一定有。

  時間的關(guān)系,謎底下節(jié)揭曉!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4

  教學內(nèi)容: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38-40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能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經(jīng)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yīng)用意識,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兩人一份學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和思考,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不尋常的知識,這節(jié)課你們愿不愿意和老師一起去觀察和思考?

  一、抓住體積概念本質(zhì),就地取材,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

  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抽屜,說一說你們抽屜里有些什么?”

  師:“估計一下,你們現(xiàn)在的抽屜還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師:“為什么你們的抽屜還能放東西,說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嗎?”

  〔設(shè)計意圖:通過引導(dǎo)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抽屜里有“空間”。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師:“抽屜沒塞滿說明抽屜還有空間,如果東西放滿了,也就沒有空間。從有空地兒到?jīng)]有空間說明什么?”

  師:“在你們的抽屜里再放一個書包或一些書,能讓你的抽屜變得滿滿的,也就是說書包能占抽屜的空間。發(fā)揮你們的想象,你們抽屜的那點兒空地或者說空間能放哪些物品?

  師:“書包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幾十本書也能把抽屜的空間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樣也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f明什么?”

  物體都會占空間,大家舉例說一說物體占空間的現(xiàn)象。

  〔設(shè)計意圖:通過交流和想象,讓學生理解物體是可以把空間給占了的,也就是說物體是要占一定的空間的!

  師:“物體都會占空間,是不是物體所占空間都一樣呢?”

  師:“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不一樣,有的物體占空間大些,有的物體占空間小些,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教師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設(shè)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占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以學生天天相見,日日接觸的抽屜、書包為學習素材,學生學習親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邊事物也有值得討論和學習的問題,自然這樣的學習是學生最愿接受學習方式,也最易讓學生理解和體會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

  二、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創(chuàng)設(shè)精準的問題情境,探索學習常用體積單位,深化理解物體的體積概念。

  師:“物體占空間多,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物體占空間少,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小!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師:“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劃著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書包或字典有多大嗎?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

  師:“誰能用打電話的形式告訴我,他們的書包有多大?”

  師:“想出辦法來了嗎?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面,看一看書,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議一議,找到方法了就告訴老師一聲。”

  設(shè)計意圖:其一、問題情境是引導(dǎo)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創(chuàng)設(shè)出學生的問題情境能較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在認識了體積概念后,用直觀形式來描述物體體積應(yīng)該說是不成問題的,用手勢比劃一個物體的大小,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經(jīng)驗是非常豐富的,而用電話的形式來告訴老師物體的體積,對沒有學習體積單位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描述物體的體積需要個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體積單位,因為學生沒有這個標準,所以學生完不成用電話的形式告訴別人物體的體積,也因為需要,學生的探究欲也越強,此時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其二、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從教師那得到解決問題的結(jié)果,他們需要的是形成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方法,指導(dǎo)閱讀教材,學會自主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的鼓動性和對學習方法的指導(dǎo)性。

  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讓學生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大家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體積單位的認識、理解和體驗!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要用到體積單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們都是描述物體大小的體積單位。書上是怎樣規(guī)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來,并說一說!

  觀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然后再用手勢比劃一下它們的大小。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互相進行學習。

  學生自由活動,探索和體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學習的情況。

  師:“1立方厘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師:“1立方分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師:“1立方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大家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我這兒有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用這幾把尺借助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師:“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師:“大家不站不知道,現(xiàn)在我們的同學進去了,發(fā)現(xiàn)沒有,1立方米的空間還真不小,整整一個小組的人都能擠進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嗎?現(xiàn)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

  設(shè)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guī)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如讀一讀、說一說、估一估、比劃比劃等)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必要的。〕

  師:“你們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嗎?試一試估計一下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

  三、引導(dǎo)學生反思整理,形成體積概念。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你覺得很重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你還想知道有關(guān)體積的哪些知識?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是什么?”

  設(shè)計意圖:引導(dǎo)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應(yīng)該引起教師的關(guān)注,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還應(yīng)關(guān)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回顧和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缺失的課是不完整的課。反思整理讓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感悟?qū)W習過程,體會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jīng)驗。同時在學習反思中,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啟發(fā)課后觀察操作,深化鞏固課堂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師:“今天大家的學習很投入,也學了不少有關(guān)物體體積的知識,我也很高興。其實學習不單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課外學。比如今天學習后,大家就可以去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間,想一想怎樣用今天所學的體積單位來描述它,如一枝鋼筆大約有20立方厘米等!

  師:“課后,同學們也可以做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比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學們的課外學習會比課堂上更認真,更投入,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和收獲!

  設(shè)計意圖: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由他主學習轉(zhuǎn)到自主學習應(yīng)該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境界,是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需要我們在設(shè)計中去預(yù)設(shè),在實踐中去嘗試。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5

  設(shè)計說明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以及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設(shè)計力求突出以下兩點:

  1.復(fù)習鋪墊,引入新知。

  在復(fù)習已學知識的基礎(chǔ)上學習新知,是數(shù)學教學常用的方式,它能有效地促進知識間的融合,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本設(shè)計通過復(fù)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guān)系,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guān)系,建立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關(guān)系,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

  2.關(guān)注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設(shè)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引導(dǎo)學生掌握獲取新知的方法和途徑。教學時,首先利用課件出示兩個正方體,一個棱長為1分米,一個棱長為10厘米,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接著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進行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過應(yīng)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數(shù)學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fù)習導(dǎo)入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板書: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進率:10)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板書: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進率:100)

  3.說出兩個不同單位的名數(shù)之間是怎樣換算的?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高級單位轉(zhuǎn)化成低級單位,乘進率;由低級單位轉(zhuǎn)化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4米=( )厘米 24分米=( )米

  2.0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2平方分米=( )平方米

  4.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體積單位,你知道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嗎?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板書: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師:它們之間的進率又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設(shè)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開始教學,便于引導(dǎo)學生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探究新知

  1.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比一比。

  出示一個棱長為1 dm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為10 cm的正方體。想一想,它們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

  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后全班匯報。

  (2)算一算。

  計算兩個正方體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棱長為1 dm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 dm3,棱長為10 cm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000 cm3)

  提問:根據(jù)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1 dm3=1000 cm3)

  (3)議一議:為什么1 dm3等于1000 cm3?

  生1:我是把棱長1 dm看作10 cm,再求體積,即10×10×10=1000(cm3),所以它們的體積相等。

  生2:我是把棱長為1 dm的正方體的體積看作由1000個棱長為1 cm的小正方體組成的,這樣就得到10×10×10=1000(cm3),所以它們的體積相等。

  生3:我是把棱長10 cm看作1 dm,再求體積,即1×1×1=1(dm3),所以它們的體積相等。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01-29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06-09

《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2-29

體積單位換算教學設(shè)計07-07

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shè)計06-06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9篇06-09

體積單位的進率教學設(shè)計04-14

(必備)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shè)計02-26

【優(yōu)秀】《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shè)計10篇10-12